第64章 心向大漢

到次日時,使節團已經繞過了羅布泊的東岸,開始向其西北部行進——伊循城便在那個位置。

“我記得去年臘祭去懸泉置時,聽徐嗇夫說起過一事,就是關於康居使者的。”

在中途停下來飲馬喝水時,任弘說起自己知道的一件事。

“去年仲冬時,有一夥康居使者入玉門關,帶來了罕見的白駱駝,聲稱要朝貢大漢。”

“玉門關檢查的確是白駱駝,可到了敦煌郡府交給官吏時,因爲下了場雨,珍貴的白駱駝,竟變成了普通的黃駱駝……”

“康居人一口咬定是被沿途置所給換了,敦煌郡府下令徹查,一站一站查閱記錄,又讓令史仔細盤問康居人。這才弄明白,原來是那些康居人將駱駝毛用白堊土和水染白,想要矇混過關,多騙些回贈,被發現後,敦煌郡將他們驅逐出玉門關,再也不予接納。”

“如今聽漁村的樓蘭人所言,再算算時間,在居廬倉掘了漢軍將士墳冢盜取五銖錢的,應就是這批康居使者!”

親自去康居國附近轉悠過的傅介子卻冷笑:

“若真是康居王所遣使者,何必用這種下作手段,多半是粟特商賈假扮的!”

康居也是中亞大國,在大宛西北,烏孫之西,幅員廣闊,佔據了後世哈薩克斯坦河中地區,人口數十萬,控弦十餘萬,與大月氏同俗,常臣屬羈事於匈奴。

那些所謂的“康居使者”,“康居商賈”,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康居人,而來自被康居統治的屬邦“粟特”。

這個城邦位於後世的撒馬爾罕,粟特人很能跑,從漢朝到唐朝,一直是串聯絲綢之路的胡商主力,絲路各城邦都有他們的商站。爲了利益,能不遠萬里,直奔中國而來。

不過粟特人中魚龍混雜,有老老實實跟漢朝官府做生意的,也有像那羣被驅逐出境的粟特人一樣,冒充使者在驛站置所騙吃騙喝,想賺一波大的……

沒辦法,誰讓漢武帝時好大喜功,爲了顯示漢朝富強,在巡視關東時向天下炫耀自己“通九譯而至萬國”。對來到漢朝的西域胡人,不管使者還是商賈,都散財帛以賞賜,甚至修築酒池肉林,讓外國客使參觀漢朝的倉庫府藏之豐饒。

就差跟隋煬帝一樣,給沿路的樹穿上絲綢衣裳了。

有的胡商使者,譬如烏孫人,當真爲之震驚,覺得漢朝如此富強,得敬重着些。

但見多識廣的康居粟特人,卻只留下了“漢人虛榮好騙”的印象,於是便開始有小商賈冒充使者入塞,賺得盆滿鉢滿。回去以後一傳十十傳百,誰還肯好好做生意,都裝成使者來誆騙,不但入關免稅,還能白拿許多天朝賞賜回去。

於是,玉門關最多的一年,竟一口氣接到了十一波“西域各國使者”,事後一查,只有一波是真,其他全tm是粟特人假扮的!

後來漢朝也學聰明瞭,跟來叩關的使節說好,近者三年一貢,遠者五年一朝,時間不到你們別來,這才堵上了這窟窿。

但仍有粟特人心存僥倖,乘着康居與漢朝斷了往來冒充使者入關,這纔有了去年的“白駱駝”事件。

“想必是那幫康居粟特人不甘心空手而歸,又心存報復,便大着膽子掘了我大漢將士的墳冢。”

奚充國咬牙切齒,騎行在隊伍最前方,恨不得早點到伊循城,管他是使者還是商賈,定要讓其付出代價!

他們已經徹底離開了佈滿沼澤和蘆葦蕩的羅布泊畔,一個小漁村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灘上放牧的牛羊,亦有驢馬駱駝。

隨畜牧逐水草,這纔是樓蘭國的經濟支柱。

而離開草灘後,隨着碧綠色的孔雀河越來越近,也漸漸出現了開墾的旱地,和種植穀物的農民。

任弘發現,和羅布泊旁披着野鴨羽禦寒的樓蘭人不同,這一帶的樓蘭人穿得要好些,尤其是女子,頭戴尖頂氈帽、斜插禽鳥翎毛,腰上是如短裙般的羊毛腰衣,腳踩氈靴,手上還挎着草編小簍,在播撒春小麥的種子,只是十分粗放,想來收成不會高。

這便是樓蘭國的三類人羣,漁獵者在湖泊森林捕魚狩獵,農耕者集中在幾個小城裡居住,在城邊的沖積平原上種植小麥,遊牧者則在不適宜耕作的草地上畜養牛羊驢馬,相互進行交換,易其有無。

而凌駕於他們之上的,則是“城主”。

各城城主再向樓蘭王效忠,這樓蘭國顯然還處於封建制早期,國土雖然看上去很廣袤,但人口只有一萬多,相當於漢朝一個縣。

伊循城便位於樓蘭國東北角,橫亙在西域南北道的交叉點上。

眼看遠處孔雀河北岸臺地上,那座土黃色的小城塞越來越近,任弘卻不由擔心起來。

早在昨日過草灘時,有騎馬的牧民遠遠看到使節團來,便一唿哨朝西方馳騁而去,興許是要給伊循城主報信。

他現在只擔心,伊循城主會不會庇護那些粟特人,一旦發生衝突,會給這次樓蘭之行帶來什麼影響?

畢竟漢朝雖然強大,卻遠在千里之外,樓蘭雖是小國,但也勝兵兩千,真打起來,他們可佔不到什麼便宜。

回頭看了一眼傅介子,老傅臉上卻毫無擔憂之色,甚至看穿了任弘的想法,對他笑道:

“樓蘭王安歸在匈奴長大,偏向單于,常與漢爲難。但伊循城主,曾送樓蘭王子去過大漢,在長安見過天漢的強盛,過去十餘年間,他一直是大漢的朋友!還專門取了一個漢名……”

正說着,前方有數十騎呼嘯而至,傅介子勒住馬,眯着眼看着他們越來越近,這才露出了笑,帶衆人迎了上去,朝打頭的一位樓蘭貴族一拱手:

“伊城主。”

那伊循城主遠遠滾鞍下馬,對着傅介子就是一個標準的作揖禮,一張口便是一口流利的漢話:

“傅公!伊向漢相迎來遲,請傅公責罰!”

“向漢,心向大漢,這忠心真是表得足,不過我們這邊也有個歸漢……”任弘暗暗吐槽,瞥向身旁的趙歸漢同志。

再打量與傅介子正話衷腸的伊循城主,卻見其三十出頭,滿頭微卷的粟色頭髮,高鼻樑,短鬚髯,同樣有些卷。

看得出來,聽說漢朝使節團抵達,伊向漢是精細打扮過的:頭上蓄了髮髻,像模像樣地穿戴了衣冠,衣是紅綠相間的半袖綺衣,無袖的右臂上,還披着一條色彩鮮豔的織錦護臂,都是地道的中原貨。

那織錦護臂上面還繡着八個漢隸。

在傅介子向伊向漢介紹這次同行的主要吏士時,任弘纔有機會靠得很近,與伊向漢見禮時,瞥見了護臂上究竟是何字。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好吧,啥也不說了,這位伊向漢,的確是大漢的好朋友,若非他不是王族,恐怕事成後都要被傅介子扶正做樓蘭王了吧。

既然是打過交道的熟人,也不必拐彎抹角,寒暄完畢,傅介子板起臉來,直接道明瞭來意。

“什麼?那些康國商賈竟敢如此!我這就派人去將他們綁來,任傅公發落!”

伊向漢的漢話雖然流利,但聽上去仍怪怪的,頗似後世疆普的跑偏,但還不等他表完決心,伊循城那邊,就有人來稟報說:

“城內的康居粟特商賈聽說漢使到來,竟騎着駱駝,出城跑了!”

傅介子朝遠方望去,果然能瞧見,那小小城塞北門外,確實有一道煙塵朝西北方奔去。

沒時間考慮是伊向漢暗地放水,還是粟特人做賊心虛了,傅介子一聲令下:

“奚充國,趙漢兒,孫十萬……還有任弘!”

“汝等帶騎士二十人,追!”

第16章 兵糧寸斷!第359章 主父直須食五鼎第95章 槍口一致對外第374章 精絕古城第69章 豈不美哉?第301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469章 攻守易形了第78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481章 誰寄錦書來第102章 男兒本自重橫行!第499章 願斬單于首!第247章 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第31章 坐當死第512章 漢羅第84章 孔夫子的話第434章 不負韻華第114章 解憂第255章 以德服人第386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第347章 壯士長歌入漢關第170章 奇貨可居(求月票)第544章 撒馬爾罕的金桃第113章 時窮節乃現第491章 鐵在燒第462章 提封萬里積跬步第231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563章 文明第500章 壯士凱歌歸第505章 驃騎第120章 自幹漢第104章 劍膽琴心第573章 千百年後誰又會記得誰?第29章 狗官第73章 書生亦有志第290章 少年錦帶佩吳鉤第126章 尚思爲國戍輪臺第104章 劍膽琴心第565章 宙斯之雷霆第238章 爲了部落!第6章 最第350章 只候功成朝北闕第534章 萬里長征人未還第124章 滅國第196章 菟第55章 三十六騎第544章 撒馬爾罕的金桃第348章 輩分不能亂第12章 天馬死第446章 七月流火第393章 菜雞互啄第49章 遇見對的人第255章 以德服人第528章 大吉大利第121章 天馬徠從西極第183章 庶人劍第523章 聖人第454章 故劍情深第247章 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第150章 衛霍雖沒第158章 霍光第148章 爲何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第271章 對弈第171章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第241章 得加錢第4章 人固有一死第137章 戰城南第543章 最遙遠的亞歷山大里亞第281章 存亡之機第306章 摟草打兔子第236章 攻守之勢異也第562章 交易第14章 富貴險中求第260章 請良人閱兵第449章 我有一劍(上)第428章 公今闊步躡中朝第492章 漢家多英傑第69章 豈不美哉?第523章 聖人第153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32章 憑几第317章 被殺的覺悟第331章 豬撞樹上了第81章 精漢第35章 天亮了第300章 右賢王庭第88章 灌園小兒第509章 天亮了(第八卷完)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第271章 對弈第295章 戰爭使者第377章 冰山上的來客第71章 我大漢一向以直報怨第84章 孔夫子的話第548章 雖遠必誅(第九卷完)第550章 武功爵(換回第三人稱了)第119章 從其國俗第528章 大吉大利第567章 大秦攝政第3章 任少卿第414章 介子棄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