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

“讓趙匡義去一趟潁昌?”垂拱殿中,劉皇帝一副興趣盎然的模樣,看着陪坐側席的趙普,問道:“這是誰的建議?”髃

趙普微拱手,回道:“是晉王殿下的提議!”

“不錯!”劉皇帝嘴角微微上揚,淡淡地道:“這趙李二家一向淵源深厚,趙匡義與李守元,輩分上還是叔侄關係,有他去調節,效果應當比其他任何人都好。

再者,這數月,趙匡義在朝中,可有些沉默了,此前對改制還有頗多建言,如今卻持緘默態度。藉着這個機會,也正好看看,他究竟持何態度!”

劉皇帝這話裡,怎麼都透着一股“揣測”的意味,趙普沒有接着茬,而是很沒營養地恭維了一句:“陛下英明!”

劉皇帝擺擺手,幽幽道:“朕近來聽到了些流言,說京畿有個潘佑,河南有個鄭起,兩人都是江南舊臣,卻在中原道州,專權恣意,橫行逞威。還有人說,朝廷寧肯相信江南降臣,委以重任,也不願意使用北方賢臣......這些言論,趙卿可曾聽說過?”

聞問,趙普立刻陪上了些小心,道:“老臣對此有所耳聞,不過些許閒言碎語,不足爲道。若論非議,朝野之間,又何曾少過,當改制大事,些許議論,只要不影響改革大局,實不必過於掛懷!”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冷冷一笑:“趙卿倒是看得開,不愧宰相度量。不過,這些議論,可不只是在抱怨,朕只覺得其心可誅!髃

說這些話的人,製造矛盾,強調南北之分,刻意破壞朝廷團結。地有南北之分,但人難道不都是大漢的臣民?難道大漢的忠臣,就只有北方人士,南方出身的臣僚,都是奸賊貳臣嗎?

江南平定,已然二十多年,還有人那南北之別來鼓譟生事,惑亂人心,這等人,纔是賊子,纔是隱藏在大漢朝野的奸佞!

這些別有居心之徒,若不加懲處,何以昭示天下,安定人心!制度若有問題,還可改弦更張,若人心淪喪了,可就不好收拾!”

“依陛下之意?”見劉皇帝把此事看得如此之重,趙普則配合着請示道。

“皇城司給朕提交了一份名單,就由趙卿辨別區處,按圖索驥,將那些好賣弄婦人之智的人處理了吧!”劉皇帝直接吩咐道。

“是!”

趙普答應得很乾脆,沒有任何疑慮,左右,他對這些言論,心裡也是不滿的。畢竟,其中也有不少攻擊他趙普的,不管是潘佑還是鄭起,可都是趙普舉薦的。髃

潘佑不必再多說,鄭起也是他復相後新提拔的改革大將,擔任河南道佈政副使,協助李昉推行改革。李昉嘛,讓他主導全局,協調一下人事尚可,真讓他大刀闊斧做事情,缺陷還是太明顯,婆婆媽媽的。

於是,從江南時起就有“強項令”之稱,仕漢之後仍舊初心不改,清廉剛直,不畏權貴,是出了名的,甚至傳入劉皇帝的耳中。而在當年金陵獻降之後,太子主持善後事宜中,在對留用江南降臣的甄別之中,鄭起同樣是其中的佼佼者,畢竟以當時江南混亂的政治生態,鄭起這樣一道請流,是很難得的,也容易入漢廷之眼。

在最近幾年大漢緊張的政治氛圍中,鄭起能夠屹立不倒,甚至步步高昇,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當稅改大潮滾滾而來之時,有人被淹沒于波濤之中,也有人直面洶涌,積極弄潮,鄭起顯然也是其中具備代表性的一人。

而在河南道任上,鄭起也掀起了一股改革之風,同樣,避免不了折騰那些官僚。而最爲人詬病的一點,便是,在新制頒告之後,鄭起要求各州府縣官僚,充分學習新制規定,理解朝廷改革意圖,要求他們背誦相關條文,按期檢查,過不了關的,輕則降職,重則免官。

先學習,後施策,鄭起也算引領了大漢政策推行的一股新潮流......但對於那些官僚而言,就不那麼友好了,鄭起受到的針對與非議,自然也少不了。

而於趙普而言,針對二人,不就是針對他趙相公嗎?雖然可以當作犬吠蠅吟,但心中厭煩是一定的,劉皇帝有心整治,趙普自然不可能反對。

說完此事,劉皇帝沉吟片刻,又饒有興趣地看着趙普,問:“趙卿主持稅改工作也有這麼長時間了,對於暴露出的這些東西,有何考慮?”髃

聞問,趙普斟酌了下,拱手道:“陛下,以老臣之見,出現這些問題,恰恰說明,朝廷的改革推進,有了進展,觸及到了問題根本,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的反響。

當此之時,更當堅定意志,繼續推行,給予各地改革幹臣強力支持,打擊遷延不進,乃至陰謀對抗者。同時加強巡視監督,牢牢把控改革進程......”

“既然趙卿早有計議,那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朕也還是那句話,全力支持!”劉皇帝表態道。

“多謝陛下信任!”趙普坐不住了,起身恭拜道。

見狀,劉皇帝慢吞吞地把御案上的奏章擺齊,閒談一般,繼續問道:“眼下最主要的事情,便是對土地的清查了,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京畿道兩使之爭,就是體現。隱匿、瞞報、交易乃至贈送,真是手段齊出了,對於這些現象,中樞有沒有什麼考量?”

聞問,趙普想了想,還是一副淡定的模樣:“老臣認爲,土地總在那裡,不論何種手段,既然暴露了,看破了,早晚能查出來,只是需要時間罷了,朝廷要防備的,還是地方上不配合,私相勾結......”

劉皇帝點了點頭,突然坐起身子,整個人狀態也爲之一變,語氣中帶着一抹好奇:“朕聽說,鄭州那邊,稅改已經做到最前頭,今年秋稅,下屬的原武縣就是按照新制規定推行的?”髃

提及此,趙普老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表情,頷首道:“不得不說,知州李沆算是給了朝廷一個驚喜,目前雖只侷限於原武一縣,但其中暴露出的東西,很有參考價值,極具借鑑意義!”

()

.

第4章 西南事務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66章 請辭?不許!第63章 武德奏事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323章 鬥法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779章 四王畢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21章 道士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87章 亦有其憂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21章 登乾元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66章 兄弟之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82章 殺俘第380章 饒樂國第148章 教誨無題第108章 井陘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8章 詔議國策第68章 婚宴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48章 還京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49章 降表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74章 帝崩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736章 試炮第62章 二代勳貴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60章 皇后進言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98章 事泄了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330章 小市民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22章 連鎖反應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