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

壽國公府,靜園,碧湖邊,綠蔭下,鬚髮雪白不見一絲雜色的壽國公李少遊,靜靜地躺在一架藤椅上納涼,伴着周遭的蟬鳴,昏昏入睡,若是仔細些,還能聽到均勻的鼾聲。

公府目前的當家人李宗愷走了過來,腳步靜悄悄的。同樣熬出頭的,不只是新皇帝劉文濟,還包括壽公七子李宗愷,在年近六旬的時候,終於把他的六個哥哥全部熬死了,於平康六年,被李少游上表,請立爲嗣,成爲李氏家族(李洪信-李少遊一脈)的話事繼承人。

當然,也就是老國公能活,生命力持久,都年近九旬了,仍堅挺地活着。哪怕早薨個十年,這壽國公爵第一繼承人的名分都很難落在李宗愷頭上。

同是帝國頂級權貴,有的家族已經傳至四五代,甚至開始嚴格執行降等制度了,而如李少遊家族,仍處於在輝煌的第一代,即便早已是落日餘暉,灑落的光輝依舊足以照耀、庇護所有的後人。

原來,拼到最後,還是看誰活得最久,在大漢帝國的上層權貴圈子裡,李氏家族,顯然是經營得最好的幾個之一。有沒有與國休慼的命,或許從第一代就已經奠定了。

而作爲即將或者說已經成爲李氏家族“話事人”的李宗愷,能走到今日這一步,當然也非純因李少遊的偏愛,堂堂的壽國公,半個多世紀的觀察,看重的豈能是一庸人。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李宗愷最大的成就,就是對南洋封地(公國)的拓殖與經營了。

雍熙時代,在世祖分封外番的基礎上,太宗皇帝又進行了一輪持續數年的分封安排,除了宗室諸王之外,最大的進步就在於對一些功臣勳貴的賜封,徹底奠定了當下大漢帝國的分封格局。

雖然化外蠻夷之地的誘惑力有限,但在世祖強行掀起的“大航海”、“大開拓”浪潮下,太宗之舉依舊收穫了一大批功臣宿舊的忠心與感激。

到端拱元年,如果攤開完整的皇輿全圖,就會發現,整個東南亞(已然探明部分)已經被大漢帝國所包圓(包括中南半島、錫蘭島、天竺一部、南北金洲即蘇門答臘與爪哇、渤泥島即婆羅州、南海島即菲律賓羣島)。

在這廣袤的土地上,各大封國自然是主體,而在封國之下,就是各種大貴族、小貴族、海商家族、地主階級,包括普通漢民乃至那些戴罪出海的漢人,在封國的體系下都能獲得一個“士”的身份。

若從開寶年就算起,前前後後六十年的時間,終於形成了一種輕易不能走回頭路的局面。而只要大漢帝國的權威依舊,中央朝廷依舊具備掌控帝國局面的能力,這種對外開拓發展的趨勢都將持續下去,就目前來看,這種狀態至少還能持續百年。

雖然有些地圖開疆的水分,但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確確實實地成爲了一個東臨大海,南盡南洋,北至漠中,西抵河中的龐大帝國,這是一個亙古未有的超級帝國。

在這樣的一個非凡且偉大的帝國體系下,坐落在北金洲(南齊國)的壽國公封地,就顯得渺小且微不足道了。

但就是這彈丸之地的地方,經過李宗愷及李氏家族二十餘年的開拓發展,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坐落在金洲海峽(馬六甲)進出口前端的海港城市——壽州(檳城),就這樣應運而生。

到端拱元年,由李少遊家族主導的南齊國壽州,治下已有超過一萬七千的漢民,在整個南洋都是排得上號的新城,在整個北金洲,也僅次於南齊王城昀城(位置大概在吉隆坡)以及良平島(新加坡)。

沒錯,在當下的南洋地區,比較城市規模與發展程度,就是看漢民有多少,至於土著人口、農漁業產出以及其他經濟發展,都不是主要權重。在漢民以及漢文化狂飆急進對外輸出的時代,對發展的衡量標準,就是這般簡單粗暴。

而家族封地,二十來年間,李宗愷都曾親自三次下南洋,如今年紀大了,不能跑了,也安排了兩個兒子李德勤、李德芳到封國。

就最近二十來年的發展來看,大漢帝國的拓殖政策,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了,以宗族、乃至豪強、地主爲主體的開拓,纔是更具效率與更具生命力的模式。

當然,也不怕海外封地壯大了,會脫離大陸的宗家,至少當前是這樣的。且不說宗族集體對於每個宗族成員的約束力,首先頂頭的封國王就不會允許,可作仲裁,再往上還是南洋駐軍,再往北還有老大帝國的威懾。

即便再宏觀點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南洋諸王國、公國、侯國要想發展,都離不開與大陸的交流,他們或許能對中樞形成一定“倒逼”作用,但其對帝國的依賴性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擺脫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趨勢下,如果有人膽敢逆勢而爲,破壞共同意識與規則,不只會遭到唾棄,還會陷入到圍攻的絕境。

說到底,中央朝廷的權威、老大帝國的人口與資源,纔是大漢影響力持續對外輻射最根本、最有力的支撐。

至於更遠的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與變化,那就不是當下能夠說清道明瞭,百年之後,大漢帝國是個怎樣的光景都還說不清楚了。

回到靜園內,涼亭邊,暴露在夏日之下,李宗愷打量了老父眼,拱手道:“稟父親,陛下駕臨,前來看望父親。”

沒有回聲,李宗愷仔細聽了聽,注意到那鼾聲,又大聲地稟報一遍。終於,李少遊有了反應,發出了一陣類似豬叫的聲音,然後醒了過來,睜開迷濛的老眼,一副遲鈍的模樣,有氣無力地道:“是宗瑞嗎?”

“稟父親,是兒宗愷(李少遊長子名爲李宗瑞)!”李宗愷大聲應道。

“何事?”李少遊問。

李宗愷又重複了一遍。

“誰來了?”

見狀,李宗愷表現得很耐心,佝下身提湊到李少遊耳邊,再度拔高聲音,把皇帝駕到的消息稟報了一遍。

聞言,李少遊身體一繃,渾濁的雙眼都生出一種異彩,精神煥發,然後問道:“哪個陛下?”

“當今天子,世祖之孫,太宗之子,端拱皇帝陛下”李宗愷解釋道。 “太宗之子,不是平康皇帝嗎?”李少遊似乎聽明白了,這麼應道。

聞言,李宗愷又道:“康宗皇帝去歲駕崩,今上已然登基,改元端拱,此番特地出宮,前來看望父親!”

“哦!皇帝來了.”李少遊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擡手便吩咐道:“快給老夫換朝服,大開府門,老夫要親自迎接!”

就李氏父子反覆拉扯的時間,皇帝劉文濟已然走了進來,打斷了父子倆之間“和諧順暢”的交流。

近前,平靜的目光中透着威嚴,劉文濟仔細觀察了李少遊幾眼,嘴上說着要迎接皇帝,但人都到跟前了,還躺在那裡,嘴角甚至掛着點涎水。

“壽公已然衰弱至廝?”劉文濟扭頭,看着李宗愷。

不知爲何,迎着皇帝目光時,李宗愷心中涌起一股極大的壓力,當即拜道:“家父年邁,精神難濟,時而清醒,時而糊塗,平日裡多念及一些往事.”

聽李宗愷這麼說,劉文濟收回目光,屈腿蹲到李少遊身前,主動握住他那佈滿斑點、枯瘦得有些恐怖的手,以一個溫和的口吻說道:“小子劉文濟,今日得暇,特來看望壽公,不知壽公是否安好?”

“好!好!好”或許是皇帝權威所致,李少遊就彷彿聽明白了,嘴裡囫圇着應道。

注意到嘴角的滴水成絲,劉文濟又掏出一方帕,幫他擦拭乾淨。一直注意着劉文濟的李宗愷見狀,慌忙地想要上手幫忙,卻被劉文濟拒絕了。

親自幫李少遊料理好之後,方纔坐在一邊的石凳上,表情隨和,嘴帶笑容地看着李少遊。

這段時間,劉文濟出宮的頻率有些高,當然不似康宗一般好嬉戲遊玩,他只是去拜訪老臣,尤其是那些歷仕數朝老臣宿舊,一慰老臣之心,繼續養望,賺取了着“端拱皇帝”的好名聲。

而年近九旬,依然健在的壽國公李少遊,則是一個不可能避過的人物,就衝劉文濟這一番表現,也足顯重視。

思慮間,忽見李少遊眼睛大睜,精神大振,手舞足蹈地,便開始宣講起來:“想當年,高祖起兵,世祖年不過十七,老夫年方及冠”

劉文濟與李少遊的交流,基本是各說各的,李少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劉文濟則講述着他想表達的東西,即便問對之間驢脣不對馬嘴,但皇帝光環形成的濾鏡下,畫面卻顯得格外和諧。

等劉文濟離開公府,鑾駕起行之時,劉文濟不由悵惘的嘆息一聲,李少遊雖然不屬於那種傳統的英雄式人物,但畢竟是開國功勳、世祖元從,也曾一度活躍大漢政壇,對大漢的政治、經濟、民生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如今老來,落得這番昏昏垂暮之態,實在令人唏噓。同時,像李少遊這樣的“五朝老臣”,在帝國也是鳳毛麟角了,而每一顆碩果,都彌足珍貴。回宮之後,劉文濟便降詔,賜壽國公李少遊襲衣、金器、玉杖等物品。

而壽國公府內,送走皇帝之後,李宗愷方纔下意識地鬆了口氣,回到亭間,李少遊已然又睡過了,鼾聲又起,面態安詳。

李宗愷也仔細觀察了老父一番,此時心中也充滿了納罕,他不知道,適才自家老父究竟是清醒,還是糊塗

端拱元年,是一個凋零的年份,一大批“上古時代”的老貴陸續辭世,包括好幾名重要人物。

首先是廣陽侯趙匡義,於當年七月初,在侯府中辭世,無疾而逝,算是善終,享年七十七。關於趙匡義,他的履歷與身上頭銜,無需贅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劉文濟登基後,於府中大笑不止,笑到最後又哭泣不已,最終宿醉。

對素來深沉內斂的趙匡義來說,出現這等異常的表現,這背後顯然蘊藏着諸多複雜難言的情緒,而鬱結所在,也必然與帝位有關。

劉文濟都能做皇帝,那劉文渙呢?這種事情,從來是越想越鬱悶的.或許趙匡義到死,心中都還在默默地罵“婦人之見”!

隨趙匡義之後,就是壽國公李少遊了,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秋寒直接被奪了命,享年八十九。

雖然沒有熬過九十,但算是喜喪,畢竟後事早就交待過了,朝廷也會給他該有的尊榮,留下的也是一個底蘊深厚、影響力強大的勳貴家族。

“嗣子”李宗愷襲爵,可以提一嘴,李宗愷的襲爵,於李氏內部也埋下了衝突的種子,且不提李少遊那數十名子女,就是長子李宗瑞一脈,就不可能心服口服,畢竟在他們眼裡,祖父的遺產,應是他們的。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則是前尚書令張齊賢了,在登基之前,劉文濟有一個重要舉措,那就是把曾經被康宗貶出中樞的宰輔重臣們召回京,參加登基大典,以慰老臣、忠臣之心。

張齊賢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對劉文濟的作用也是巨大,若不是李沆、呂蒙正已逝,開寶中期的“政壇三傑”再度齊聚中樞,也算一段佳話了,當然對劉文濟的支持作用也會更強。對此,劉文濟也只能暗覺可惜了。

來京參加完大典,與新皇討論了一番治國之策,並上呈他總結了一生的治政經驗,然後就於禮賓館內辭世。

除李、趙、張三者外,在這一年,還有一位不那麼重要但身份足夠尊貴的人物也去了,那便是吳王劉暉。以他頹廢、放任多年的生活習慣,能活這麼久,本身就是一種意外。

對帝國而言,劉暉並不重要,甚至已經難談影響,但劉暉的死,卻引發了一起波瀾。

傳言說,吳王並非病逝,而是另有緣由。真實原因,與當初的帝位之爭有關,具體細節,則需避諱了.

這樣的流言,含沙射影,可謂誅心,皇帝劉文濟聞之,一時驚駭不已。“殺叔”這樣的罪名,他可不想承擔,而這種以污衊爲目的謠言,就更讓他憤怒無比。

第1689章 高規格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9章 新官上任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765章 三郡公第1713章 機遇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54章 繼續忽悠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87章 “驚喜”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27章 不允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4章 西南事務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396章 天花板第34章 苦難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395章 大商人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04章 解決第1773章 質問第34章 亡國之族第85章 善後爭議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59章 不知死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474章 補漏匠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88章 真實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310章 形形色色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2章 登聞鼓響第199章 出宮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180章 過鄴都第77章 嚇人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1章 禍從口出第395章 大商人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93章 班師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65章 舊邸第121章 道士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