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

建隆元年冬十一月,和田。

數九寒冬,遼闊的大西北,已成冰天雪地,天地籠罩在一片肅殺之中,高峻綿延的崑崙山與黑崑崙(喀喇崑崙山)已是白雪皚皚,發源自二山的白玉、烏玉二河業已結冰,冰封數百里。

由於地理氣候的緣故,蒼莽而廣袤的和田大地,多少顯得有些孤寂與蕭索,但是可以預期的是,待到來年春回大地,冰川消融,二河重新流動,沿河幾十萬畝肥田沃土種上作物,這片歷史悠久的地域又將恢復勃勃生機。

康王劉曄爲什麼對於闐常懷覬覦之心,甚至最後悍起刀兵,突破帝國宗藩體系的約束,將之滅亡。除了爲王城疏勒安全的考慮之外,于闐國所擁有大片冰川河流沖積平原土地,是很重要的原因,良好的水土條件,使其具備養民幾十萬的潛力。

另一方面,則是爲了于闐國的人口了。一直以來,帝國海內外的封國,都對人口十分重視,當然這裡指的是漢族人口(也可適當放寬爲漢地人口),籍此充實開拓統治基礎,提升國力。

而安西三國,由於與ysl世界長期而頻繁的戰爭,人口消耗不小,對此則更加飢渴,也用盡了各種手段,開出各種條件,從母國招募人口、人才。

至於康居國,則擁有其他兩國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與于闐接壤,而於闐的近三十萬人口,可是漢化基礎良好、文化習俗親近、改造難度不大的。

這些在劉曄的眼裡,就是其最具價值的地方,要知道,從封邦建國開始,安西三國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時間,才一共從大漢薅了百來萬丁口,就可想而知,于闐國的幾十萬人口是何等寶貴了,又被鄰居視爲怎樣的“肥肉”。

別的不提,在吞併于闐國之後,只消將其財貨、人口、土地消化完畢,康居國的實力將迅速和安西國拉近,就核心統治力量這一點,便能趕上來。

當然,完成這些規劃,還需要一定時間,更爲重要的,是要扛過來自中央帝國的質詢,乃至制裁。對這一點,康王劉曄實則心裡也很清楚,他行事多跋扈自專,但不意味着他愚蠢。

劉曄滅亡于闐,並沒有費太多的功夫,這得益於幾個方面的因素。實力是最根本的,比起二十年前時,康居國實力有了長足進步(畢竟可以通過與帝國交流而獲得各方面的提升),又通過與中、西亞方面ysl勢力的戰爭保持着一支精銳師旅,而與此同時,于闐國的情況卻每況日下,康居國的存在以及強大的攻擊性,本就壓縮着他們的生存空間。

面對康居國的侵襲,其先國王尉遲寶相在世時,尚能勉力維持。畢竟是武將出身,有股子強悍,同時由於出使京畿的淵源,一直很注意維繫與朝廷的關係。

等尉遲寶相一死,于闐國的滑落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其孫尉遲珏繼位,既沒有祖父的權勢威望,也沒有他那出色的平衡能力,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康軍臨城,狼狽地踏上的逃亡、“維權”之路。

而康軍滅于闐,死傷也不重,一共就打了兩仗,首先圍攻鴉兒看城(滅國之後,劉曄更其名爲莎車),三日克之,然後疾奔于闐,在烏玉河西岸的扎瓦小鎮擊潰於闐王城軍隊,然後便在一干于闐貴族攜百姓簞食壺漿之下,卷甲入城。在此之前,于闐國上層權貴,多與康居國有勾連,或被收買,或懾其強,在事不可爲的情況下,改換門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盡取于闐之後,劉曄於其基礎上置和州,改於闐城爲和田,爲州治,基本保持着原於闐國的建制結構。當然,于闐國土面積不小,一定的析分是很有必要的。

劉曄將莎車縣及其周遭地區數萬人,劃歸王城疏勒直轄,又將於闐東部的克里雅城更名爲于田,置縣,設於田軍使,進行軍政治理。

到建隆元年冬,于闐滅國已經快一年半了,在劉曄政治拉攏、經濟收買、軍事威懾等多方手段之下,原於闐地區,已然基本穩定下來了。

這也是三十年來,在擴張事宜上,劉曄仗打得最輕鬆、征服最容易的一次了,比起那些來自大食地區飽受ysl洗腦的msl,于闐國這邊的貴族與平民,可實在太“可愛”了。

也正因如此,對於他們所信仰的佛教,劉曄給了最大限度的寬容,除了依照漢家宗教管理條例進行一定改革,收繳了部分寺產、寺丁之外,並沒有更大的打擊,至少沒有毀寺滅教的情況發生。

在這個過程中,于闐佛門的利益難免遭受損失,但並沒有多少炸刺的情況,一者安西三國在境內進行的“去ysl化”,在整個中、西亞地區都鬧得沸沸揚揚的,他們早有耳聞。

作爲曾經最大的對手,也視爲最危險的敵人,于闐佛門可太知其厲害了。但就是如此厲害的教派,都被劉家封王炮製得慘兮兮的,他們這小胳膊小腿,哪裡扛得住。

另一方面,也跟劉曄的做法並不徹底有關,同時,即便在中央帝國,“滅佛”也是快七十年前的事情了,雖然世俗權力對宗教權力的干涉依舊存在,但帝國佛門也在事實上再度繁榮發展起來了,與帝國佛門不乏交流的于闐佛門,自然也從中獲益不少。

沒有事是不能妥協的,也正是在康居、于闐兩方面、各派勢力的各種妥協間,于闐或者說康居國和州的局面,穩定了下來,和州也開始融合進康居國。

在建隆元年即將過去的時刻,冰天雪地中,一支威武的騎兵,護衛着戰車樣式的座駕,行使在堅硬的凍土上,向和田城而去。

獵獵作響的“康”、“劉”旗幟,以及座駕的規制、裝飾,無不訴說着主人的身份。劇烈的冬風,帶來刺骨之寒,所幸所有的騎士,甲冑之下都內襯着絲綢與棉衣,頭上則帶着羊皮製成的帽子,天氣雖冷,但看起來很暖。

而在康居國能有這樣待遇的軍隊,只有王廷衛士依舊各大貴族精銳私兵了,一般的營所官兵,都很難保證人手一套,畢竟帶有奢侈的屬性。

這已經是一年間康王劉曄第三次南巡和州了,足以展現他對和州地區的重視,他是打算將和州像王畿(疏勒)地區一般經營。

如今的康居國佔地已經不算小了,除王畿疏勒、和州之外,幾乎囊括了吉爾吉斯斯坦西南部、整個塔吉克斯坦以及部分阿富汗北部地區。而一直以來,被劉曄視爲根本之地經營的,只有疏勒與費州(費爾干納谷地),如今,又要加上和州了。

和田坐落在烏玉河與白玉河匯流之前的三角洲原上,夾二河而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當然,這座城市,除了美玉之外,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那爲數衆多的佛寺了。

和田城內,安撫使衙大堂間,面容枯瘦,但一臉威嚴的康王劉曄,端居主座,接受鎮撫使劉文潛以及一衆和州軍政僚屬的參拜。

歲月不饒人,如今的劉曄,也已五十五了,不再年輕,本人的衰老也是肉眼可見的。但他渾身上下的那股英雄威嚴之氣,卻依舊強烈,目光一掃,在場無任何一人敢於側目。

當堂,劉文潛代表和州官屬,向劉曄獻上一方錦盒,盒刻“夀”字,內飾紅綢,裡邊裝着的,則是一青一白兩塊質地優良的玉璧,再過一月,就是康王劉曄五十五週歲誕辰了。而這兩塊寶玉,自然是城外烏玉、白玉二河上游所產,乃是找玉人涉足上游冰川險谷,冒險所得。州衙得之,又請名匠精心雕鑿而成。

對於奇珍異寶、寶石美玉,劉曄是向來不感冒的,不過這一回,他難得破例了。接過兩塊玉璧,輕輕把玩着,觀察着玉體上的光澤與紋路,尤其是那塊潔淨潤澤的羊脂白玉。

少頃,放下玉璧,沉吟幾許,方擡頭看向姿態恭敬的劉文潛,說出這樣一番話:“玉者,國之重器,汝當好自爲之!”

面對大王如此交待,懂其中意味的文武,都表情肅然,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劉文潛身上,而恭立堂間劉文潛,也不禁心生漣漪,鄭重地拜道:“是!”

劉文潛,康王劉曄次子,生於雍熙三年,時年24歲。端拱三年,劉曄滅于闐後,以其爲和州鎮撫使,負責對和州官民的彈壓、安撫工作,同時負責的,還包括移民工作,劉曄欲遷五萬“于闐官民”於費州、隆州(劉曄新設,位置大概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地區),以充實當地統治。

年紀輕輕,便被委以如此重任,這其中顯然蘊含着康王對劉文潛的特殊期待。和州之任,對年輕的劉文潛來說,也是一種考驗,而從劉曄表現的態度來看,還算滿意。

康王劉曄,從小好武略,有俠氣,不滿二十歲,就開啓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可以說他這一輩子,都與戰爭爲伴,不是在平亂制暴,就是在開疆拓土,如此三十六、七年,可謂一世英雄。

然而,即便打心裡不肯服老,但他的衰老卻是不可逆的,退化的身體機能,以及遍佈全身的陳年舊疾,那些隱隱作痛,都在時刻提醒着劉曄。他已經老了,既不復當初的年富力強,也不復當初的意氣風發

因此,劉曄也不得不考慮起繼承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早在平康六年(1012年)就已經提上劉曄的議程,而給劉曄的選擇,也實在不多,畢竟他一共就兩個兒子長成(其餘全部夭折),長子劉文洮,次子劉文潛。

嫡庶之別是不用考慮的,因爲二子都非嫡出,劉曄在最初也依常例將長子劉文洮視作繼承人,畢竟年紀大一些,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安心感。

但在一段時間的培養與觀察後,劉曄不得不放棄長子,實在是這個長子太過文弱、秀氣,打不得仗,殺不得人,面對那些作亂的蠻夷,都是心慈手軟,猶猶豫豫。駕馭下屬,一味以寬,讓他去安撫佛門,完全不明白“以佛制伊”的真實,而劉文洮真就去篤信佛陀,用心研習佛家教義,找那些高僧大師談禪論道。

總而言之,除了孝順之外,劉文洮沒有一件事是能讓劉曄滿意的。如果在中央帝國,那倒也就罷了,文弱不是大問題,還能做一個太平之主。

但康居是什麼地方,中亞又是什麼地方,這裡羣狼環伺,裡裡外外都充斥着強人,一隻文弱的綿羊,是無法帶領羣狼的,劉文洮實在不具備任何一項康居王該有的素質。

另一方面,康居國也正當一個十分關鍵的發展階段,目前的成果以及穩定,都離不開大漢帝國的支持,以及劉曄強悍的征伐與壓制,而這份成果能否真正鞏固下來,還需要看接下來一到兩代的經營。其中第二代康王的存在與表現,將格外重要。

這些因素也導致,劉文洮的出局,成爲了必然。至於嫡長制那一套,也是要分時候、分地區的,至少在西域中亞地區,是沒有太大市場,也沒有那麼多完全信奉教條的人。

要知道,在安西三國的上層,帝國權貴家族中庶出者可佔絕大多數,一定程度上,大夥可都算是嫡長制的“受害者”,即便其中很多人在功成名就後,便活成了曾經討厭的樣子,也開始依嫡長規則選擇繼承人,但在這方面,並不死板。

當然,這與安西三國所處的國家地理以及政治軍事環境有關,在這裡,需要的是強人,是頭狼。

劉文洮出局,劉曄也不得不把目光轉向當時還不滿二十歲的次子劉文潛,而此子,至少沒有劉曄所理解的“跑偏”的行爲。

數年的時光中,劉曄把劉文潛放在康居各個要害衙門進行鍛鍊,表現沒有那麼地出類拔萃,但至少不差,沒犯過大錯,果銳、幹練這些詞彙,也能用來形容他,即便如此,劉曄依舊不放心。

於是,在攻滅于闐後,將之安排在新設的和州任鎮撫使,這就是一次綜合的考察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驗。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劉文潛算是基本過關了。

果然,就在當夜,劉曄又把劉文潛召到宿處,父子二人秉燭促膝長談,劉曄除了聽取劉文潛彙報和州軍政一些不可與外人言的細情之外,也第一次明確地向他表示,他已經決定立劉文潛爲世子。

此事,他已經與康居上層那些權貴、軍頭通過氣了,並且冊立文書,也打算在進京之時,上奏朝廷,以求名正言順。

沒錯,來自洛陽的宣召制書,劉曄已經收到了,並且已經決定,親赴京畿。劉文濟那小子要他十三皇叔給個解釋,那他便大大方方去,給他個解釋。

而對此事,康居國的上層,實則異議頗多,勸阻的人並不少,主要原因在於擔心劉曄的安危,即便人身安全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朝廷若是把他扣下了呢?康國的大局,可離不開大王主持。

出人意料的,反是劉曄在此事上看得最透徹,他表明了一件事,吞併于闐,已成定局,但是,想要將之徹底做成事實,朝廷那一關是必須要過的。

否則,即便康居能夠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那國家的發展提升進程也必將被打斷,倘若如此,那吞併于闐做甚?比起與帝國的友好往來,區區于闐之利,又算得了什麼?

劉曄承認,吞併于闐國他有賭的成分,但孰重孰輕,他心裡還是有數的。

對劉曄親赴洛陽的決定,劉文潛也表現出該有的關心與擔憂,而劉曄也在思量之後,決定將劉文潛帶回疏勒坐鎮,同時還將能夠調動王城衛軍的令箭、印璽一併交給他,以防個萬一。

這是徹底確立其世子地位的措施,也不怕軍權旁落會帶來什麼反噬,作爲康居的開國之主,劉曄本身比任何令箭、符印、身份驗傳都要更具權威,而康居軍中,不認識劉曄的軍官,則少之又少。

這也是開國之主才能具備的威勢與器量。

這個深冬寒夜,劉曄與劉文潛談了很久,說了很多,除了回顧追憶前幾十年那波瀾壯闊的時代經歷之外,便是對康居國未來的一些構想以及與安西、北廷、朝廷關係處理的交待。

或許劉曄並沒有那個意思,但這幾乎就是一種交待後事的行爲……

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80章 京觀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260章 論婿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1章 大典日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9章 寫得不錯!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8章 楊蘇還京第92章 金陵冬寒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93章 噩耗連連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97章 財計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36章 奉宸營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48章 教誨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40章 濮州案(3)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00章 梁山濼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51章 耿淑妃薨第55章 燕王病故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48章 接納迴歸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98章 溫柔鄉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67章 宿州一線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20章 折家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01章 大整軍第118章 查抄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89章 趙普使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