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

建隆五年初夏,繼王旦、馬懷遇、郭儀一干老臣、柱石之後,大漢帝國再失一柱國功勳,開國元勳、五朝元老楊業於公府中溘然長逝,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二。

楊業之死,顯然是一件震動朝野的事,不只是因爲他本人崇高的威望,也因爲楊氏家族在帝國軍政間強大的影響力。而隨着楊業去世,也意味着世祖皇帝殘留於世間的最後一點溫熱的印跡消散了,楊業就是大漢最後一個與世祖同輩的功臣元老。

於皇帝劉文濟而言,楊業之逝自讓他倍感惋惜,這畢竟是當年助他登基的擎天保駕之臣,他的離去多少讓劉文濟的帝位正統失去了一抹光彩。

平心而論,當年一錘定音,扶劉文濟繼位的二老之中,楊業纔是讓他全無保留的感激與信任,相比之下,對趙王劉昉,劉文濟心中難免存有一絲忌憚。

多少次午夜夢迴,劉文濟也曾驚懼趙王叔登高一呼、廢立新君的情況,即便那種可能微乎其微,但也不妨礙皇帝的猜疑與忌憚......

對楊業,就完全不需有這方面的顧慮,而哪怕衝着當年的鼎立之恩,劉文濟也不得不表以特殊的關懷。於是,楊業生則位極人臣,死則盡享哀榮,堪稱建國以來政治上最嚴肅、規模上最隆重、反響最強烈的功臣喪葬儀禮,主角也是楊業。

出殯當日,場面之盛,令許多人感慨,當今朝廷,顯赫榮寵無過於楊氏。大漢帝國的功臣柱國不少,但如此尊榮、引發如此感慨的,上一個還是乾佑時期臨清王高行周薨逝之後。

而在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楊延昭還在世的那段時間,楊氏就帝國勳貴第一家。楊延昭病逝於建隆三年冬,而隨着兵部尚書郭儀於建隆四年春薨於府邸,曾經由世祖皇帝欽點的帝國軍隊三大柱石,也只停留於人們的記憶之中,帝國的歷史正在快速翻篇。

於楊氏而言,當老太爺楊業也辭世之後,其盛也難免下滑,然而,誰又敢以此就鄙視楊家呢?且不提繼馬懷遇任樞密使的楊延朗,就皇帝對楊氏恩寵的態度,也足以讓人羨慕。

楊業死後,被追封爲忻國公,同時劉文濟對楊氏的爵位進行了一番改封,以楊延昭嫡子楊傳貞襲爵,改封雁門公,又將楊延昭生前的崞侯爵賜予楊延朗。

楊氏一門兩公侯的格局,也徹底定下,由楊延昭、楊延朗這兩脈分別傳承。在七十餘年的帝國時代中,曾經涌現了了不只一家的功臣顯貴,而在很長時間裡,楊氏只是“普通”的一家,而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的,是在七十多年後,楊氏竟然能成爲帝國第一顯貴,即便這個“第一”未必能保持多久。

當然,這也與其他家族逐漸泯然於衆有關。楊家的恩遇,綜朝廷上下,與之相類的,還有榮國公、廣陽侯那趙氏二府了。而如今的趙氏,早已是大不如前,保住此前的顯赫地位都有些困難,就更被提與楊氏並論了。

榮國公趙匡胤一脈,隨着趙德昭的辭世,滑墜速度明顯,更爲關鍵的是,面臨着嚴重的血脈稀薄問題,趙匡胤的子子孫孫,在建隆五年,在世者竟然不足十指之數......

至於其他人,要麼老死、病死,或者是意外死亡,還有在安南國被攝政太后劉娥炮製死的。即便是第三代榮國公趙惟正,也是個平庸的貨色,趙德昭諸子,就他這個長兄活着,年近花甲,膝下無子,已經向朝廷請奏,從諸侄中過繼一人了。

相比於榮國公那一脈的苦兮兮,趙匡義的廣陽侯一脈日子要好一些,但也不多。至少趙德崇這個趙匡義寄予厚望的繼承者,依舊支撐着整個家族,並且,人丁要充盈得多,在政壇、士林羣體中還保持着不俗的影響。

但是,出挑的人才,實在不多。趙匡義次子趙德明倒是表現出了一定資質,在官場上也有些作爲,一度官至荊湖南道佈政副使,然後在連續幾年的江湖大水中,蒙了塵,以貪污、瀆職被解職法辦,廢爲庶民。

三子趙德昌當年隨劉文渙到安南去了,劉文渙死後,作爲輔政重臣,也是趙氏對抗攝政王太后劉娥的核心骨幹。然而,這個人性子實在太軟弱,政治手段比之劉娥更不知差了幾條街,在擁有巨大政治資源與聲望的情況下,竟被劉娥一步步地逼退,退位讓權,最後在交趾鬱鬱而終......

多提一嘴,如今的安南國,至少交趾朝廷,其局面已經徹底掌控在王太后劉娥爲首的一干政治集團手中,伴隨着的,是趙太妃的病逝以及趙氏家族的被打壓。

這個過程中發生諸多宮廷爭鬥、政治角力,就和所有載於史冊上的權力之爭一般,精彩、激烈並且冷酷,畢竟,作爲安南國第一外戚的趙氏,可是被殺了好幾人。

與一般爭權不同的是,王太后劉娥的權威得到樹立,且不斷加強,始終保持着朝廷在行政統籌上的穩定。同時,政治上高壓,但在經濟、民生上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紅河三角洲平原上越發豐盈的產出,也源源不斷地爲安南朝廷的鞏固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則是商業、手工業、外貿業的不斷興起,則加速了安南國的崛起與繁榮。

而從核心統治人口的增長來看,南北劉姓封國,安南實則是一枝獨秀,就得益於他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漢化基礎。

通過前前後後近七年的努力,安南太后劉娥逐步剪除了以趙氏爲核心的“中央”反對派勢力,基本取得對交趾朝廷的絕對控制後,她的下一步目標,則對準了文、萬二州的兩個封侯。

在交趾朝廷激烈鬥爭的幾年中,劉繼元、劉繼初二兄弟,在各自封地可是大力發展,積蓄了不小的實力,幾乎涵蓋西南四州,對交趾朝廷的不滿與威脅也越來越重。

當然了,比起朝廷內部的敵人,那倆血脈存疑的兄弟,其威脅並不是特別讓劉娥所忌憚,比較麻煩的是,僅憑政治手段,怕是很難解決“二侯問題”,同時,還得考慮帝國中央的態度,畢竟,劉繼元、劉繼初兩兄弟還是在帝國宗室族譜中的......

——————

進入建隆五年的大漢帝國,從各方面進行着更新換代,人事變革是最顯着的特徵,經過了平康—端拱時代的“貴族政治”之後,到建隆五年,以寇準、張知白、王欽若、丁謂、陳堯佐爲代表的庶族官僚,再度掌握朝廷大權。

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與一大批強悍老貴退出歷史舞臺有關,事實上,勳貴集團與帝國體制的結合是根深蒂固的,對帝國軍政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在全國範圍內,依舊有一大批的要害職位由功臣勳貴後裔佔據,以及更多的官僚以勳貴“門徒”的身份充任要職。

只不過,在帝國中樞層面,貴退庶進,是一種趨勢,至少僅靠楊延朗、韓承均、曹瑋三人代言發聲的情況,半個多世紀以來還是頭次。因此,在又一批俊才崛起並掌權之前,有些蟄伏也是很正常的。

而在這段時期,皇帝有一項舉措,就引起了廣大勳貴羣體的不滿。表面上看來,只是一項任命,關於郭儀之後兵部尚書的任命,在這個人選上,劉文濟沒有按照一直以來的習慣,從勳貴大臣中選擇,而是提拔了另外一名庶族官僚,山陽布政使張儉。

張儉,字仲寶,幽州宛平人,雍熙四年狀元,歷任侍御史、永昌令、青州知府、洛陽府判官、河北轉運使等職,在雍熙諸多名臣中都是頂尖人物。

履歷豐富,才識超羣,根本無需擔心張儉的才幹是否足以擔當兵部尚書之任,他可不是完全不通兵事的文臣,還曾擔任過西北巡檢使,主持過對青海地區賊亂的平定。

然而,兵部尚書之任,並不只是軍政才幹的問題,自世祖時期起形成的規矩,必須得考慮其身份,具體地講必須是行伍出身,後面又發展成必須是軍功貴族出身。

雖然只是長期以來朝廷上層權貴中之間形成的一種潛規則,並未清晰地總結成條例寫在《漢制》、《會典》中,但這種由上下達成共識的東西,很多時候反而比那些寫成條文的制度更具約束性。

而一直以來,不管朝廷上層政治鬥爭如何激烈,範圍如何廣泛,但樞密使與兵部尚書二職,始終都由軍旅以及勳貴出身的大臣擔任,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改變過。

可以說,樞密院與兵部尚書就是大漢帝國軍功貴族階層的自留地,是他們在朝中話語權的保障,他們內部或許會發生你死我活的鬥爭,但整體的利益也絕不容許被侵犯。並且,這樣的模式,也在特殊時期對帝國的穩定治安起到重要作用。

而劉文濟啓用張儉的行爲,顯然是一種破壞潛規則的行爲,必然會得罪勳貴階層,尤其引發那些仍舊在帝國軍隊中掌握着話語權的軍功貴族的不滿,也必將引起反彈。

劉文濟這個人,行事素來謹慎,也一向謀定而後動,他當然清楚所謂的潛規則,也明白任命張儉會引起的反響乃至反抗,但他依舊做了,做得異常堅決。

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了,加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權與影響力是一方面,主管全國軍隊後勤調度事宜的兵部,就是這樣一個在作用上不那麼顯着,但極其要害的位置,對劉文濟來說也是一個不錯切入點。

當然,如果僅僅因爲要掌握軍權,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劉文濟也實無必要把張儉擡出來。畢竟,通過對一些勳貴子弟的任用,以及他一直在默默有序提拔的庶族將領,同樣能做到。

根本原因在於,劉文濟對自世祖時代奠定的“文武相制”的格局,不滿意了。打破潛規則,對破壞者來說,舊有的規則有其不足之處、有其必破之處。

所謂文武相制,要的是一個平衡,文與武、貴族與庶族之間的平衡,然而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所謂的平衡,早就已經失衡了。

權與貴之間,從來沒有標準明確的界線,即便是世祖皇帝,一邊打造培養帝國柱石的軍功勳貴集團,另一方面又大力提拔庶族官僚以作制衡,然而,最終實現的平衡,還是靠着皇帝本身的權威與手段。

另一方面,帝國勳貴,在常年保持着對軍隊強大影響力的同時,其觸角早已觸及到帝國事務的方方面面,這種情況,世祖、太宗能夠壓制住,康宗是不在意,等到劉文濟,在帝位日益鞏固,羽翼已然豐滿的情況下,他決定動手做些改變。

張儉這個文人夏官的任命,就可以看作一種試探,而這份試探,在任命前後,都引起了堪稱激烈的反彈。劉文濟對楊氏的格外恩寵,也未嘗不是這種反彈帶來的壓力,他也需要籠絡一部分軍事權貴家族,以安撫勳貴內部的不滿情緒......

如果說太宗皇帝在治政改革過程中的顧慮,多來自於他的謹慎與包容,那麼劉文濟的諸多顧慮與忌憚,那就是他實在沒辦法,現實條件就是如此。

就在建隆五年秋,劉文濟下詔,立樞密使楊延朗孫女楊偲爲皇后,於是,楊家出了兩個皇后,楊氏家族之顯赫,當世無匹。

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99章 御帳議戰第340章 定論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338章 爭執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47章 應對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4章 聽政湖湘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75章 按*不動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1章 功成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97章 新山陽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53章 有詩云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351章 林邑國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74章 厚葬之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410章 剋制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18章 走私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416章 面試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77章 耶律妃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345章 剝削者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380章 投漢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74章 帝崩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7章 父子座談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84章 示警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72章 磁州賊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94章 楊邠案(2)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5章 異心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474章 立場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273 王晏鎮洛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455章 見聞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01章 大整軍第204章 解決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1章 大典日第15章 名單第92章 兩京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