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內科聖手

建安十年五月,漢丞相曹操陛辭天子,親統大軍十三萬南征荊州劉表。各路兵馬首先會聚至潁川郡的昆陽,隨即以夏侯惇爲先鋒,入南陽界,經犨縣、葉縣而指宛城。

朝廷所任的南陽太守張繡親自出城迎接曹操。曹操執着張繡的雙手,稱讚他爲朝廷守備南線,功勳卓著,然後話鋒一轉,說:“將軍功高,朝廷豈忍將軍久居外郡耶?待南征畢,請與操共謁天子,當以九卿相酬。”

張繡也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隨着曹操的勢力越來越龐大,自己居其臥榻之側,是不可能一直在地方上當土皇帝的。而且他這些年來南拒劉表、劉備,所受到的壓力也相當之大,深感身心疲憊——他本就不是一個野心旺盛之人,因而欣然便接受了曹操的邀約。

曹操大喜,於是進一步說:“聞將軍有女,尚在沖齡,吾有子彰,或可相配,將軍其有意乎?”你把閨女嫁給我兒子曹彰好不好?

在原本的歷史上,張繡之女所許配的乃是曹操另一名庶子曹均,但曹均出於操弟曹德(史書中誤記爲曹彬)爲嗣,其實算曹操的侄子。只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曹德曹去疾、曹政曹安民父子並未罹難,次房沒有斷嗣,所以也用不着曹均幫忙啦。

也正因爲沒有曹安民隕落的前仇,而張繡亦早早地便歸附了曹操,這回更是曹操才一暗示,就表態願意交出權柄,曹操一高興。臨時想出了這條拉近兩家關係的主意——比原本歷史上早了好幾年。這年月曹彰尚未成年。還沒有談定親事。所以論資排輩,曹操就把他給提出來了,且輪不到還滿地亂跑、屁事兒不懂的曹均呢。

於是張繡歡喜接受,曹、張二人攜手入城,共商下一步的進軍計劃。這時候張繡的勢力並不大,被劉表壓縮到了涅陽、棘陽一線,名爲太守,其實整個南陽郡才佔據了三分之一而已。此前。曹操已命雍州刺史嚴象督馬騰父子出武關,循丹水,以出南陽之西,待大軍入宛後,即請張繡率軍前取南陽東部的平氏、復陽等縣,而自統主力,直薄育陽和新野。

三路曹軍勢如破竹,很快便佔據了大半個南陽郡,前鋒直指漢水東岸。劉表先後派治中鄧羲、別駕劉先往赴曹營求和,卻都被曹操一口回絕了。曹操說要想我退兵也很簡單。你劉景升趕緊赴闕請罪便是——不肯放下自己這一大攤子前往許都去吃閒飯,那便只有舉族誅滅這一個下場!

劉表召集羣臣商議。包括謀主蒯越、妻舅蔡瑁在內,竟然衆口一詞地認爲朝廷軍勢龐大,又佔大義,不可敵也,勸劉表以歸降爲前提,再跟曹操談談條件看。劉表又氣又急,雖然斥退了蒯、蔡等,還貶謫了鄧羲、劉先,卻一口氣上不來,直接病倒了。

其侄劉磐前來探病,聲稱若給他五萬兵馬,即可御曹軍於漢水之上。劉表苦笑道:“吾安得有五萬兵?”此前他爲了平滅長沙的張羨、張懌勢力,陸續調兵南下,結果最近南四郡有不穩的傾向,新任長沙太守韓玄留之自保,一兵一卒都不肯調回北方來。荊州另一支重兵是捏在江夏太守黃祖手中,可是黃祖北要防備太史慈和魯肅,南方又有柴桑的周瑜虎視眈眈,也是隻舟不敢回撤啊。如今劉表手頭能用的機動兵力,不過三萬餘衆罷了。

劉磐沉吟少頃,只好說那您先把這三萬兵給我吧,咱必須牢牢守住漢水防線,以保障襄陽城的安全。此外我在江陵的水軍全都往江夏開拔,換取黃祖部分陸軍回援——不管您是打算死戰到底,還是被迫認同羣臣的建議,都必須先跟曹操打上一仗才成。

就算最終投降,咱也必須先炫耀一下膂力,好跟曹操再談條件啊。

此外,劉磐還提出來,事既已急,就應當想辦法與江東孫氏棄捐前嫌、共同抗曹,也應該接受孔融的建議,去向益州的劉備求助——脣亡齒寒的道理,那兩家不會不清楚,江南三方合則或可拒曹,分則必爲各個擊破也。

劉表說行,我這就派孔融去遊說劉備,可是江東派誰去好呢?劉磐說:“宜城馬氏,才俊輩出,叔父豈不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之語乎?請召馬季常來,授以全權,出使江東。”

劉表無奈之下,只好對劉磐的建議是全盤接納啊,趕緊硬撐着病體,四處分派不提。可是他雖然心驚膽跳地病臥襄陽,還隨時做好了出逃江陵的準備,卻左等也不見曹軍渡漢,右等也不見曹軍進攻,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曹操的計劃是在盛夏發兵,首先佔據南陽,然後等到麥熟,軍糧有了保障,便立刻展開對劉表核心勢力的雷霆一擊。然而他終究是北人,對南方的氣候、環境不大熟悉——即便南陽還不算真正的南方——結果這擇日出兵,其實卻擇錯了日期。

原本歷史上曹操南征,是在秋後出師,到嚴冬時節,乃與劉備、孫權隔江對峙,結果北方軍士因爲水土不服,多罹疾患,被迫只以荊州降兵抵敵,在赤壁吃了個大敗仗。後來曹操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然是腆着臉給自己找藉口,但疫病流行,導致戰鬥力下降卻是真事兒。

而此刻正當夏秋之交,天氣暑熱,疫病流行得就更爲猛烈,北方軍士十個裡面倒了三個,就連麾下將領也多有上吐下泄,難以出戰的。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又怎麼可能對漢水西岸的劉表主力發起進攻呢?謀士們都勸他說:“何妨安居南陽,待天氣涼後再前抵不遲。”

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雖說在南陽多呆幾個月的時間。劉表得了一段緩衝時間。也不可能憑空多變出幾萬兵馬來。強弱之勢不可能扭轉,但曹軍家大業大,一個南陽郡根本就供不起那麼多人的口糧啊,再從中原調糧吧,損耗必然驚人。況且,倘若等到孫權、劉備都緩出手來,東西應援,則攻打劉表的難度就會增大。

因此曹操急得頭疼病又犯了。趕緊遣人往許都去召華佗前來診治。

正當他着急上火的時候,突然侍從來報:“營外有一人,自稱爲涅陽張機也,求見丞相。”

曹操一皺眉頭,張機?張機又是誰了?再一沉吟,不禁大喜:“得無爲張仲景耶?!”

張仲景的名頭後世傳得沸沸揚揚,甚至被尊爲“醫聖”,這年月卻還沒那麼有名,尤其中原之地,知道他是傷寒聖手的。那真寥寥無幾啊。問題當年是勳出使長沙張羨,曾經見到過張仲景。回來還跟曹操稟報過。曹操當時就問啊:“卿雲張機爲醫中國手,未知比華元化如何?”是勳回答他說:“各擅勝場。元化精通百科,尤長於外,而仲景則精於傷寒,專注於內也。”這倆一個是外科聖手,一個是內科大家,各有所長。

所以曹操一聽說張仲景來了,趕緊咬着牙關,忍着頭疼,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衝出大帳去迎接。

張機專注於醫道,雖然論身份爲士人,還曾一度被劉表署爲長沙太守,其實對政治絲毫也不感興趣,兩家大戰,更不想摻和。問題他跟劉表是有仇的呀,其兄張羨曾對劉表掀起反旗還則罷了,張羨死後,張懌受統其衆,兵敗後投降了劉表,結果被劉表找個藉口暗中給弄死了。此仇之深,不共戴天!雖說張仲景生來性情軟弱,不敢跟劉表當面相抗,還被迫要做一段時間的長沙太守,幫忙劉表穩定人心,可是如今聽說朝廷派發大軍來徵劉表,軍中疫病流行,他趕緊就跑過來求見曹操。

我不懂政治,也不會打仗,侄子的仇估計報不了啦,可我會治病啊,我可以襄助王師嘛。

曹操揪住了張機,就跟揪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趕緊封官許願,請他爲將兵們療治。於是在張機的勸說下,曹操下令把軍隊主力從漢水東岸撤走,退至東南方向氣候略爲涼爽的綠林山麓屯紮,要待疾息後再次進兵——劉表算是暫且躲過了這一劫。

而就在張機入曹營的同時,遙遠的東北方向,是勳也終於徹底平定了整個遼東地區,率得勝之師返回幽州——平州刺史一職,曹操上奏天子,委派前爲袁家謀士的荀諶擔任。

是勳回到幽州州治薊縣以後,仍然跟從前似的,只抓大政,而將細務全都委託給了諸葛亮、郭淮、關靖等親信處理。至於逄紀,他直接派人以護送爲名,行監押之實,送往許都交給留守的曹昂——怎麼處置這傢伙,公子你跟丞相商量着辦吧。

是勳的主要精力,專注在教育和人才方面,隔天便要前往廣陽的郡校去講大課,除郡校生外,不管在職官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願意來聽講的,有教無類,一律接待。每當是刺史講課的時候,那真是滿坑滿谷,人滿爲患啊,不但堂上堂下,庭前院中,就連樹上都爬滿了人。

這有三個原因:一則是勳在儒林中名氣響,又是鄭門嫡傳,如今鄭玄死了,高密的大課再不可復見,其餘鄭門弟子或者忙着鑽營,或者被迫守喪,也都沒這個興趣,那麼是勳開講,就是當今儒門中第一盛事啦,豈可不往?二則,是宏輔終究是一州之主,又爲曹家姻親,官高爵顯,誰不想通過聽課跟這位達官套套近乎,哪怕只是混個臉熟呢?其三,是勳講課確實與別人不同,很活潑也很風趣,在士人聽來,或有偏頗之處,卻正好啓發自己從前所未思,在庶民聽來,這比街頭說古都要有趣多了呀。

這一日,是勳就又去郡校開課了,直講得口乾舌燥,通體疲憊,到黃昏時分才返回州署。才進門,僕傭便遞上一摞名刺來,是勳隨手接過來翻檢,偶然得見一張上寫着:“廣陵陳端敬拜。”

陳端?陳子正?!(未完待續。。)

ps:感謝上個月給打賞月票的讀者朋友:洪世陽、魚呵呵、火之蟲、牧野風、鴻鈞的菜鳥師傅、看書蟲兒、大pp的熊、天縱雲、hansentian、赤焰鴻流、楊鍾秀、yisuoyanyu、木魚化石、拈花的佛陀、紅期、wdazyh、紅塵愁、利恩託、sw102、只萌一個好、貓頭鷹快艇、lolicon、易水淒雨、奇蹟男孩、旋故京、看見彩虹的狗、蘇中、yshzhong、、會咬狗的人、tangyao19871、書友140211205645023、林路、wei_min、躍馬天山、lyjqzy、火之蟲、鷲巢、dkmiror、3517major、九層高塔、善哉大施、書友110502134810353、狂人暉1226、閒雲野熊、三石道策、micli、饅頭攻、阿飛本尊、超級賽亞人、魚呵呵、追傷人、嘿姆嘿姆一世、axurawang、楊康他爺爺的爺爺

第15章 烽煙四起第23章 此新聲也第6章 雙親罹難第14章 客已滿矣第5章 白波谷前第8章 頭風復發第24章 英雄少年第5章 王中國死第18章 我能興鄭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章 下車立威第8章 曹氏之強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1章 齊大非偶第6章 並無雅骨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3章 誤交損友第4章 無米之炊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5章 千里之間第9章 德不可見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7章 魚復三險第6章 欲徵北虜第16章 管他何人第6章 此鬍匪也第7章 宛城宣詔第9章 察考諸子第24章 天險閣道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5章 遷胡入幽第27章 恐其有詐第12章 呂布來矣第30章 師恩如海第12章 劈章宮門第8章 奇峰突起第28章 便有如何第4章 吾當染指第17章 吾何有私第9章 明察秋毫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0章 身陷囹圄第34章 錦衣馬超第20章 忙中得閒第34章 踏破鐵靴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5章 命盡園桑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2章 黃鬚大奇第8章 囊中羞澀第20章 秦因何亡第21章 安排香餌第6章 紙上發明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3章 深肖乃父第7章 卿何人也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章 夏侯仲父第21章 儒者之心第17章 忠良被難第9章 文和詭謀第7章 卿何人也第25章 修仁之戰第32章 海船入江第8章 志不可奪第11章 霸王之死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3章 誤交損友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9章 請徵句麗第9章 德不可見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章 飛龜舞蛇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8章 人與禽獸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0章 西行取經第8章 木蘭何人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2章 悲摧人生第5章 王中國死第27章 思慮操勞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6章 公仁僞書第3章 軍中校事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章 朋友無隱第9章 驚雷投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