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科考之弊

是着突然從老家營陵來到安邑,並且請求是寬領他前往是勳府上拜會,用意其實很簡單——他是來找考官走後門兒的。

且說當日是儀辭去登州刺史之職,返回營陵,就琢磨着給大兒子撈一個孝廉的身份——他並沒有打算讓是着出仕,因爲那小子壓根兒就不是做官的材料,但有孝廉桂冠在頭上,就跟後世考上進士一般,具備了當官的資格,即便不任職,也自可橫行鄉里,不虞人欺啦。

然而孝廉的數量極爲有限,前漢武帝時規定各郡太守每年舉孝、察廉各一人,後來合二科爲一,則每年舉孝廉兩人,此外各州刺史在逐漸轉化爲行政官員以後,也有年舉二孝廉的資格。也就是說,青州加上營陵縣所在的北海郡(建安十二年,北海王絕嗣除國,乃改稱北海郡),每年只准舉四名孝廉。

倘若換了個偏僻的地方,或許拼命湊人都未必湊得齊全,但在文風鼎盛的青州,隨手一扒拉便人才無數……或者更準確點兒來說,是世家的傑出子弟無數,且輪不上出身不夠高貴的是家呢。況且青州刺史王修有是個清介耿直,不習慣給人開後門的,所以是儀花費了很大精力,亦未能在短期內把是着推舉出去。

當然也在於是儀刻意地要與是勳相切割,輕易不肯打出是勳的旗號,否則以是勳的聲望、名位,想抱大腿的地方官那還少嗎?即便王修,也不得不照顧一下是令君的臉面啊。但凡是儀能夠求得是勳一封手書,北海太守或者王修必將大開方便之門。

是着爲此成天拉長個臉。埋怨老爹待他這嫡長不如幾個兄弟。是儀就窩火啊。心說你幾個兄弟都是自家闖出來的事業,我啥時候幫過忙了?倒是你,自己沒有本事,反怪爲父的不肯相助——這要在數年之前,我固然可以寫信請是勳助你,但如今即便拉得下這張臉來,他也未必肯再伸手啊!

結果一等等到了安邑下詔,據說魏公設官無數。打算通過品評和考試一網打盡普天下的人才,是着再也坐不住了,就尋死覓活地向老爹提出請求,說我要投刺自薦,前去參加考試。

是儀老頭兒再也攔不住了,而且眼瞧着曹操大權在握,爲漢之孝廉何如爲魏之茂才?真在做了茂才以後被授予何官何職,到時候再說吧。是着本人則是信心滿滿啊:“宏輔見爲主考,吾又豈有不中之理?”是儀心中苦笑,我跟那西貝貨的心結甚深。只是你這傻兒子不知道罷了,他會關照你?未必啊未必……

可是老頭兒終究多年擔任刺史。在官場上還是有一定能量的,王修這兒道路走不通,咱們可以去走別處嘛。他到處託關係,訪門路,最終竟然把是着的戶口給改落到了其母親的老家——河內汲縣,河內中正官司馬防大筆一揮,給評了個“中中”。然後是儀便遣是着前往安邑,但是告誡他:你先別去找是勳,先去找你親弟弟是寬,他心眼兒比你多,讓他去跟是勳打招呼比較穩妥。

所以是寬無奈之下,只得領着長兄親自來敲是勳的門。是勳真是哭笑不得啊:這才第一次品評、考試,就冒出作弊的來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真是社會如海,人情似浪,身落海中你就根本逃不過浪去啊……

此外青、登、海、徐、幽、平等州投刺自薦的士人,以及河東士人,也有很多找上了是勳的門,請求相助一臂。是勳心說陳長文他們沒有經驗,我則是一時貪圖安逸,沒提出來考官應當提前一個月就杜門謝客……這要是早早封閉起來,又何至於如此頭大呢?

那些陌生或半陌生的傢伙,他大多敷衍了事,但對是氏兄弟卻不好敷衍。是勳確實在心裡對是儀還存有疙瘩,但真不象是儀、是寬他們估量的,進而恨恚整個是氏——自己在此世本來就沒什麼親人了,難得曾與是氏兄弟在營陵相處數年,還一起逃過難,不提親情,也多少總殘留着一些友情吧。

——是寬除外,見面沒多久,他就設套讓自己娶了曹氏女,隨即又在麋、曹之爭中針鋒相對過,其後又刻意不相來往,他不以是勳爲弟,是勳又何必認他爲兄?

所以是着親自求上門來,是勳不便再假裝公而無私,思來想去,乾脆偷偷地就把考題泄露給了對方。但他旋即關照是寬,說大哥這人不靠譜,這些天你好好地看住他吧,別讓他到處亂跑,再把考題透露給旁人知道。雖與是寬不睦,但也必須承認,這三哥做事還算謹慎牢靠的,與是着大爲不同。

是寬拍胸脯說你放心吧,隨即又一皺眉頭:“但聞此番考試,當糊其名也,奈何?”是勳捻鬚而笑:“此易爲耳——只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兩漢察舉制下的考試都很簡單,不成系統,也無一定之規,既非聯考,也不閉卷,大多爲長官臨時設想考題,給考生幾天時間去作答,完了再加一場答辯,以證明你那文章不是別處抄來的。所以對於考試作弊這事兒,陳羣等人壓根兒就毫無防備。

是勳則不同,先不提後世在閉卷考試下的作弊手法如何花樣百出,自己前生也不是沒昧着良心耍過——他算是文科尖子,可是碰上理工類的考試,不作弊就必然掛科啊——光說科舉制度下的各種作弊軼聞,從古書上讀到的也海了去啦。

雖說自己制定的制度,自己率先破壞,很難心安理得,但他是宏輔也不是毛孝先那種徹底的清廉正直之輩啊,再說了,就開這麼一扇小小的後門兒,不算什麼太大事兒吧……

終究是勳提出科舉制度,主要目的還真不是爲國舉賢。而是爲了給寒門士子們多開闢一條上升通道出來。

科舉制成之於唐。但唐朝的科舉真不似後來宋代甚至明、清那樣。又是進場搜身,又是一考三天,又是士兵站崗,搞得跟監獄似的。唐代的科舉仍然混雜了許多人情味兒,所以士人入長安後多要干謁權門,或者獻詩揚名,以便加分。作弊對於唐代科舉,那根本就不叫事兒。後世爲了堵住這個漏洞而把制度越搞越嚴,反倒作弊之風也隨之滋長,變得更加防不勝防。

當然啦,那也是因爲參加考試的士人數量日益膨脹,若不嚴格制度,將徹底無法管理。別瞧這回考試規模已經大出是勳意料之外了,但真說起來,還未必能比明、清時代某些江南重要州府的鄉試人數爲多……

因此是勳安慰自己:原本歷史上的科舉制之初,就不怎麼刻意避免作弊啊,我又何必太過於執着呢?

且說第一場科舉考試。安排在建安十四年的九月廿五日,參與者三百餘人。第二場明經科考試,則安排在十月五日,參與者二百餘人。然後到八日爲止基本判完了首輪各科,開始統一給明經科的考卷判分。是勳作爲主考,可以優先捧着大厚摞的卷子翻查,隨便挑幾份兒出來審閱——不可能都歸他一個人瞧,否則非累吐血不可。

但他並非胡亂翻檢,沒過多久,便見到有一份考卷的右下角沾着兩點小小的墨痕——嗯,這便是是着的卷子了,且讓我先來瞧瞧看吧。

把卷子展將開來,第一印象是字跡相當漂亮,一筆工工整整的隸書,與自己還在營陵時所見到的迥然不同,但細察端倪,確實還能瞧出一絲當日的筆跡——看起來,是伯明長年窩在家裡讀書,也並沒有徹底地混日子嘛。

再瞧行文,通順曉暢,結構謹嚴,文意則精深綿密,切中時弊——這就肯定不是是着本人的能力了,是不是是寬預先作得了,讓他去考場現默寫一遍的呢?

文章若是寫得不行還則罷了,既然寫得不錯,是勳就乾脆撂下了,還是交給別人去批吧,以避嫌疑。且說判明經卷前後花費了整整九天的時間,三百多份考卷除十來份實在答非所問,或者污了卷的,餘者皆給評定。當然啦,不是百分制,而也按照中正制的定規,分爲九品——那本是當時常見的等級制度,並非陳長文的新發明。

最後是勳複審一遍,又調整了其中二十多份的等級——對於那些華而不實,或者屁股太明顯坐在世家一方的,全都下調,對於那些文拙而義深的,則提高一兩等。審着審着,便瞧見是着那份卷子了,初審人乃是陳羣的門客段瑕,給了個“上下”的高分兒——嗯,這文章值得此價。但是勳還是特意給壓了兩級,改成了“中中”——這真要給是着高分,把他分配到比較好的崗位去,那不是爲國舉愚嗎?將來那貨出了事兒也丟自己的臉啊!

評分完畢後,並不似後世科舉那般,當場張榜公佈,而是全都交給選部備案。並且選部再取出五郡中正的品評等級,添加在考試成績之上——簡而言之,中正評爲上品的,則加二等,評爲中品的加一等,評爲下品的等同於投刺自薦者,就這樣定出了最後的等級和名次。

比如是着,他的中正品評爲中中,明經考試成績亦爲中中,因而最終成績便是中上。

成績中下之下的,全部黜落,得上、中共五級評價的(仍然不給任何人上上),選部將其檔案再移交給吏部,由陳羣率領吏部班子分配職司——非獨明經,其它各科的考評流程也大抵如是。

這開天闢地第一次科舉考試,參考者近六百人,最終通過的超過半數,三百有奇。跟原本後世科舉制大行之時不同,一是主要看成績,並無硬性的錄取者數量限制——反正陳羣那兒空的坑兒還多得是呢,而且就算填足了,也可以掛“茂才”頭銜,作爲魏官預備隊。二是這年月讀書人數量較少,相對的質量也精,沒有後世那麼多濫竽充數之輩。

至於是着,最後被分配到秘書監爲吏——劉放看上他那筆好字了。(未完待續……)

PS:老朋友段瑕想要加入,乾脆就讓他當陳羣的門客好了,將來世、庶大亂鬥,或許還有機會出場一面然後再死啊,哈哈哈哈~~

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9章 太公封齊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6章 五雷辟邪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1章 空手奪刃第8章 志不可奪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4章 婦人衣冠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0章 不合邏輯第29章 關中之戰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7章 漫天箭雨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0章 天下英雄第6章 平春豪強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8章 誅心之論第4章 益德爭功第1章 下車立威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5章 生而異象第25章 恩威並施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5章 生而異象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章 九江處士第26章 良辰可待第19章 若奸若忠第4章 閉門課徒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7章 願爲孫程第25章 天地之力第3章 禍不旋踵第16章 我主不見第4章 海東來去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0章 繫鈴解鈴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6章 心喪三年第17章 含飴弄孫第24章 風傳虛證第4章 益德爭功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0章 揮斥八極第3章 禍不旋踵第1章 東郡英豪第2章 窮山逐鹿第21章 朔州互市第16章 飛來乾醋第4章 攻心之計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1章 六氣之毒第3章 世家短視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8章 背主求榮第13章 必擒是勳第14章 非當世人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7章 含飴弄孫第30章 養疾自重第3章 四方貴半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觀卿者心第6章 欲徵北虜第5章 神鵰大俠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3章 吾舅同然第3章 出泥不染第37章 項莊舞劍第7章 道出無終第23章 刺客奇才第23章 刺客奇才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6章 飛來乾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