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

秋祭過後,劉徹原以爲可稍稍緩口氣,過幾天輕省日子,豈料朝堂又爲擴建長安城之事鬧得不可開交。

隨着近年長安周邊的作坊不斷增多,朝廷又刻意放寬工匠遷移至京畿三輔的諸多限制,長安城的人口數量驟然暴增。不算來往商旅,單是城中的常住居民,駐軍,官吏和皇室宗親,已然超過三十萬。

眼見大漢的工業化尚未開啓,城市化卻先行來臨,太子劉徹甚感悲催。

據史籍記載,漢朝的長安城最繁榮時也不到三十萬人,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漢武帝大肆擴建宮殿,佔據大半城區,把大量居民遷出城外的緣故。

無論如何,此時的長安城已人滿爲患,即便中尉張湯心狠手黑,卻仍難以阻止長安城朝着髒亂差的方向不斷髮展。

怨誰呢?

當然要怨老祖宗,選的地不好!

要知道唐朝的長安城最繁榮時曾容納了近兩百萬人,依舊能不斷增添新的宮殿羣,可見是多麼寬敞。

如今劉徹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偏生就是沒地方擴建。

漢長安和唐長安其實只隔了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爲龍首塬。

昔年漢高祖劉邦聽了謀臣建議,決定定都關中,見得渭水南岸平原上竟隆着這麼塊高坡,又有個這般霸氣的名頭,便以此爲基,興建長樂宮,其後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

.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塬上,俯瞰四方,盡顯帝皇威儀,且控制全城至高之處,便於宮城的防守。

想法雖是不錯,建得也很好,偏生在增建新殿和官員宅邸之時犯了傻,硬是往北邊擴建,或許是想着北臨渭水,西瀕泬水,守城時能直接當做護城河使用,卻壓根沒考慮過日後該如何擴建。

待到漢惠帝要修建城垣時,方纔發覺自家老爹犯了傻,可也沒辦法,建城必須遵循固定的形制,又因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又有泬水和渭水的限制,爲獲得足夠的空間,只能沿着渭水和泬水修建城垣,花了五年多,六十里城牆方纔完工。

故而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壓根沒法再擴建了。

劉徹對老劉家的祖宗滿腹怨念,瞧瞧人老楊家和老李家,人家就知道在龍首塬的南面建都城,想怎麼擴建就怎麼擴建,住個百來萬人仍是寬敞得很。

大漢羣臣朝議數日,爭執不休,卻依舊議不出個好法子。

不少朝臣傾向於將大量城中居民遷移至陵邑。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喜歡幫自己提前修建陵墓。

高祖修建長陵時,將兩千戶中原鉅富及其家眷大量遷徒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徒者居住。惠帝修建安陵時,亦效仿高祖,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遷來不少中原的豪富之家。

陵邑的最大作用,無非就是將大漢的豪門富戶大量遷入長安周邊,以便儘可能削弱中原諸侯的實力。

大農令曹欒竭力反對將城中居民遷至陵邑,並非他有甚麼以民爲本的高尚情操,而是不願耗費大量的貲財。

百姓們又不傻,誰會自願從天子腳下遷去守陵?

要麼朝廷適當給些補償,要麼就只能強遷。

依着皇帝和太子的性子,想來不會冒着引發民憤的風險,選擇強遷的。

那朝廷就必得補償要遷移的百姓,旁的且不說,至少得先在陵邑幫他們建好房屋吧?

且那些屋舍還不能太差,長安城的百姓可不似窮鄉僻壤的農人那般好應付。

曹欒想想那等龐大開銷便是肝顫,端是數以億計啊。

見大農令執意不肯從國庫撥出錢來遷移居民,朝臣們也沒有辦法,只得繼續爭執,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層出不窮,便連重建新城遷都的主意都冒了出來。

劉徹着實再看不下去,擺手讓他們肅靜下來。

他環視羣臣,緩聲道:“城中居民是要遷些出去的,但必得讓百姓們心甘情願才行。”

曹欒聞言,神情愈發苦澀,照着太子的意思,可不就是要花錢遷移居民麼?

然而不待他出言相勸,卻聞得劉徹話鋒一轉:“從國庫撥出款項補償移民卻也是個蠢法子。”

羣臣皆是愣怔,心道殿下非但前言不搭後語,更是自相矛盾,莫不是迷糊了。

劉徹無奈的搖搖頭:“誒,如此簡單的事,你等竟朝議了數日,還想不出解決之道?”

丞相袁盎忙是問道:“殿下可有良策?”

劉徹頜首道:“讓內史張貼布告,待過得年節,城內各類作坊的商稅皆提高五成。另在泬水西畔劃出塊合宜的地界,年節過後,遷入此地界的作坊皆減稅三年,稅率爲原本的五成。”

朝臣們皆是瞠目結舌,唯有曹欒眼神大亮,出言問道:“殿下是想誘使城中的諸多作坊搬遷至城外的泬水西畔?”

“不錯,外地工匠之所以想遷居長安,無非是因城中作坊衆多,給的工錢又高。若那些作坊都遷到城外,工匠們自然也會跟着遷走,何須諸位勞神費心?”

劉徹頓了頓,見朝臣們大都明白過來,方纔繼續道:“那地界便稱作泬西新區,將其劃分南北兩闕,南闕遷入工坊,北闕則交由皇室實業大舉興建民宅。”

內史王軒忙是起身出列,躬身提醒道:“殿下,泬水西畔毗鄰上林苑,建那泬西新區怕是會侵佔到皇苑之地。”

“無妨,上林苑遼闊廣袤,真正圈養着野獸的獵苑只佔去小半山林,泬水西畔不過是上林苑的邊緣,百姓平日皆可入內,哪算得上甚麼皇苑?”

劉徹不以爲意的擺擺手,又不是甚麼自然保護區,與其放着拋荒,不如好好利用起來。

史籍記載,漢武帝還在那挖了個昆明湖呢,白瞎了那麼大塊地,將之劃爲工業園區,將作坊盡數遷過去,長安北闕只留商業區和少許居民區就好了。

王軒本就不是刻意反對,出言提醒無非是本身職守,此時見得太子發了話,便也不再多言。

劉徹望向旁的朝臣,問道:“諸位可還有異議?”

羣臣皆是搖頭,他們着實想不出比這更好的法子。

曹欒略帶猶豫的問道:“殿下,那泬西新區可要興建城垣?”

“不用建!若外敵能攻到長安城外,我大漢與亡國又有何異?”

劉徹毫無忌諱,坦然道:“若後人當真如此不成器,留城牆給他們又有何用,頂多困守孤城,苟且偷生,還不如盡數死了的好。”

“……”

朝臣們皆是啞然,這話太子敢說,他們可不敢聽啊。

“若無事再議,便退朝吧。”

劉徹擡眸望向殿外日冕,儼然已近午時,徑自道。

見得羣臣無人出言,他便是起身離席,往內殿去了。

劉徹回到太子府,正待吩咐近侍李福備膳,便見得阿嬌邁入殿門,匆匆而來。

“你不是正跟那卓文君學經史麼,怎的今日得閒?”

劉徹笑着打趣道,也不知那卓文君用了甚麼法子,短短數日便將阿嬌收拾服帖了,每日皆是老老實實到她那埋頭苦讀。

阿嬌頗是自得道:“先生誇我近來愈發勤勉,學得也快,便讓我歇個半日。”

劉徹笑而不語,心道那卓文君怕是瞧清了阿嬌的脾性,端是頭順毛驢,順着捋就熨帖了。

阿嬌似是想到了甚麼,拍了拍腦門:“險些忘了正事,你是不是有三十六策的正本?”

劉徹不明所以,疑惑道:“甚麼正本?”

“便是那本《皇后是如何煉成的》裡的三十六策啊。”

阿嬌自顧自的斟了茶,仰頭飲盡,瞪着大眼道:“先生說了,那三十六策必有正本,絕非僅是你故作玩鬧寫的那些小手段,而是真正的大道理。”

劉徹聞言,險些沒吐出口老血,訝異道:“你竟將那書讓她看了?”

阿嬌理直氣壯道:“那是自然啊,不讓先生看,她怎的知道我想學甚麼?”

“……”

劉徹端是無言以對,只得叮囑道:“那書你可不能再讓旁人看到了,更不能說是我給你的。”

阿嬌得意道:“你當我傻麼?我只讓先生看過,且還騙她說是南宮給我的。”

“是,你不傻,我傻!”

劉徹不禁搖頭苦笑,復又問道:“你要那三十六策的正本作甚,那原是本兵書。”

“先生說了,那些手段雖頗有奇效,卻失之堂皇,不過小術耳;唯有真正悟透根本,持之以正,方是大道。”

阿嬌柳眉微揚,認真道:“依我的性情和出身,行此等陰私手段無異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反是落了下乘,失了身份,唯有行光明正大的陽謀,以大義逼人,以大勢壓人,方纔最是合宜。”

劉徹訝異道:“這些都是卓文君對你說的?”

阿嬌臻首輕點:“是啊,先生不許我說與旁人聽,我便連南宮都未漏半句。”

“嗯,是不能對旁人說。”

劉徹微是頜首,復又嘆道:“若非她特意提點,我怕反是會害了你,待哪日得空,是該見見她。”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