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

烏桓山脈西麓,匈奴左部騎軍大營。

大帳內,左賢王摒退旁人,執着大單于遣使傳來的王令,神情頗是躊躇。

他雖知覆巢之下無完卵,但要率軍馳援軍臣單于所部,與十餘萬漢軍正面對戰,怕是沒甚麼勝算的。

早在王令傳來前,左賢王便從率兵前來投靠他的單于部潰軍將士口中得知那日的戰況,知曉單于大軍中路的二十萬匈奴鐵騎硬是被三萬漢騎頃刻間擊潰,全軍倉皇逃竄。

漢軍手裡的那神雷利器,他在不久前亦曾親眼見識過,更被漢騎的騎射之術徹底震住了。

若非親眼所見,他定然不會相信,那打着虎賁旗號的兩萬餘漢騎能在全速奔馳的戰馬上雙手脫繮,除卻挺身彎弓搭箭,甚至還能做出各式難度極高的閃避動作。

匈奴鐵騎且退且射的戰術雖然犀利,但是極耗精神和體力,是不可能盡提馬速的,若需反身後射,更不可能長時間雙手脫繮,畢竟光靠雙腿夾着馬腹頂多能撐少頃,就需重新調整身形和控制馬匹行進。

更讓他驚駭的是,那虎賁騎不似尋常漢騎般使用強弩,而是與匈奴鐵騎般使用彎弓,只是他們的弓箭射程比匈奴精銳所使用的硬弓更遠,且似乎射速是更快得多,仿似搭箭拉弦如喝水般輕易。

多少年來,匈奴鐵騎之所以能憑藉稍顯簡陋的皮甲和兵刃,與披甲執銳的漢騎爭鋒,蓋因他們馬背生馬背死,自幼弓馬嫺熟,能且退且射,依靠馬力,帶動手中的弓矢,不斷擾襲漢軍騎兵。

(ps:前面章節有讀者質疑匈奴的騎射之術,可度娘搜索,作者記得漢朝武將曾向皇帝分析過漢匈騎軍優劣,優勢是相對概念,請大家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下橫向比較漢匈兩軍,拿後世的北方民族作縱向比較,說匈奴騎射不行,未免有失公允。)

若匈奴鐵騎喪失了這最大的優勢,還拿甚麼與漢騎抗衡?

數日過去,與虎賁衛對戰的情形仍教左賢王歷歷在目,加之那些轟隆炸響的神雷,聲猶在耳,縈繞不絕。

左賢王領兵征戰多年,他深悉己方處於劣勢,極大的劣勢!

兩軍對戰,比拼的不止是兵力,還有士氣,乃至兵械。

漢軍的神雷雖未給匈奴騎軍帶來太大傷亡,但卻極大的挫傷了匈奴將士的士氣,那日左賢王親率的十餘萬左部鐵騎硬是被兩萬餘虎賁騎擊潰,只得倉惶後撤。

若非漢騎只想強奪烏桓山口,未曾大肆追擊,匈奴左部騎軍必定傷亡慘重。

現下那虎賁騎已接引了十萬餘烏桓騎射,使其得以從西麓山口出烏桓山脈,這戰局就對匈奴騎軍更爲不利了。

左賢王着實不想再繼續這場毫無勝算的爭戰,更不覺得與軍臣單于合兵便足以應付十餘萬漢騎。

十餘萬漢騎,還是漢國皇帝親自統率的精銳之師,會比那虎賁騎弱麼?

何況匈奴會合兵,漢國和烏桓就不會合兵麼?

算上烏桓騎射,兩軍的兵力已近乎相當,這特麼還能有勝算?

匈奴歷來以強者爲尊,左賢王又向來與軍臣單于不睦,自不願陪那狂妄莽撞的蠢貨去白白送死。

至於那近百萬匈奴族衆,若匈奴騎軍潰敗,他們必是沒法逃脫的。

“既是難以解救,不若明哲保身。”

左賢王搖頭喟嘆,雖不忍眼睜睜看着族衆盡歿,但若他發兵馳援還是遭遇慘敗,匈奴便再無復起之時,是真要亡了。

因着匈奴左部近年元氣大傷,今歲左賢王又領兵出征,故匈奴左部的附屬部族大多並未前來參與蹛林大會,免得因無人做主,遭受各部族的冷眼欺壓,算是逃過大劫。

若左賢王留得麾下十餘萬鐵騎,匈奴仍能雄踞漠北,震懾鮮卑,丁令等外族,休養生息數十載,總能東山再起。

“大王,右賢王在帳外求見。”

便在此時,守帳親衛進得大帳,出言稟報道。

左賢王挑了挑眉梢,擺手道:“讓他進來吧。”

右賢王伊稚斜入得帳來,顧不得見禮,便是急聲質問道:“左賢王應已收到大單于的王令,命你我二人即刻揮師馳援,爲何仍不見左部騎軍整裝待發?”

左賢王眼角抽搐,眸中閃過一絲寒芒,卻又迅速掩去。

伊稚斜這廝着實狂妄,昔日身爲左谷蠹王時就仗着身爲軍臣單于的胞弟,不將匈奴諸王放在眼裡,待其繼任右賢王之位,更是囂張得緊。

匈奴左部因數年前遭遇重創,元氣大傷,不得不向單于庭求助,軍臣單于非但趁勢提出諸多苛刻的條件,更是讓伊稚斜這廝以右賢王的身份不斷插手匈奴左部的族務,分左賢王之權,便連此番合力出征都頗多掣肘。

昔年若非伊稚斜這左谷蠹王設王庭於漠南東部,阻隔匈奴左部南下之途,匈奴左部早就將屬地擴展到整個烏桓山脈乃至漠南草原,如此烏桓各部也不會逐漸做大,左部的勢力也會大爲增強,甚至超過單于庭。

若是如此,欒提軍臣那蠢貨又豈能再佔着大單于之位,將匈奴全族帶向覆滅之途?

此番前來征討烏桓的二十萬匈奴鐵騎中,左部騎軍十三萬,右部騎軍七萬,分由左右賢王自行統率,各自紮營。

近日單于部的潰軍來投,多是選擇投靠左賢王,故左部騎軍已近愈十六萬,是伊稚斜所部騎軍的兩倍有餘。

單于部眼瞧着就要大難臨頭,伊稚斜這廝還敢在他面前大呼小叫,出言質問,真真是自尋死路了。

左賢王心中惱怒憤恨,面上卻是不顯,出言道:“右賢王來得正好,本王正想遣人請你前來商議馳援大單于之事。”

伊稚斜翁聲道:“還有甚麼好商議,即刻出兵纔是正理,若是貽誤軍機,大單于日後怪罪下來,你我皆吃罪不起!”

左賢王搖頭苦笑道:“現下我軍正與漢國虎賁騎及烏桓大軍對峙,若是發兵離營,怕是會遭敵軍銜尾追擊啊。”

伊稚斜冷眼看他,陰森道:“莫非左賢王是不願出兵馳援大單于?”

左賢王忙是擺手連連,矢口否認道:“右賢王莫要誤會,本王是想着出於穩妥,不妨由本王領兵牽制住虎賁騎和烏桓大軍,右賢王則帶兵馳援大單于。”

伊稚斜聞言,右手握住腰間彎刀的刀柄,冷聲道:“左賢王可要想好了,違抗大單于王令有何下場!”

左賢王心下冷笑,面上卻故作驚慌,出言解釋道:“右賢王勿急,且聽本王細細說,本王確非不願出兵,而是想將部分左部騎軍交由右賢王統率,前去馳援大單于,本王則率餘下的將士斷後,牽扯敵軍,使其無法追擊,更無法援救漢國皇帝。”

伊稚斜面色稍霽,追問道:“左賢王打算領多少人馬斷後?”

左賢王肅容道:“大單于既已頒下王令,本王自不敢有半分輕忽怠慢,右賢王麾下既有七萬鐵騎,我左部再將八萬騎調派入你麾下,湊足十五萬騎以馳援大單于,如何?”

伊稚斜不禁訝異道:“當真?”

他萬萬沒料到,左賢王竟真打算將大股左部騎軍調派給他統率,要知道在實力至上的匈奴族內,兵力代表着權勢,代表着一切的一切。

“自非虛言!”

左賢王重重點頭,喟嘆道:“此戰悠關匈奴族運,若戰敗則全族皆歿,若戰勝則可對漢國予取予求,再現冒頓單于在位時的榮景。本王豈會計較各人得失,而枉顧我族興衰?”

伊稚斜聞言,自是感佩不已,盡斂倨傲之色,躬下身子,語帶羞慚道:“左賢王大義,我遠不及,更如漢人所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着實羞愧難當。”

左賢王忙是伸手將他扶起,語帶急切道:“右賢王言重了,現下事態緊急,不宜再拖延,調派兵馬也需耗費不少時辰,還是速速行事爲好。”

伊稚斜見他滿臉焦急,心下更是感念,謙恭道:“那就勞煩左賢王下令調兵了。”

“調派八萬兵馬不難,但右賢王也知我匈奴將領向來桀驁不遜,本王憂心麾下將領隨你出兵難以做到令行禁止。”

左賢王滿臉擔憂之色,故作沉吟道:“不妨讓右部騎軍諸將前來親自抽調我左部各營,納入其麾下統領,本王會嚴令各營將領遵從所部統領的軍令,如此方能讓右賢王如指臂使。”

伊稚斜頜首認同道:“還是左賢王想得周全,本王這便傳令麾下諸將,前來抽調左部騎軍。”

左賢王忙是道:“此事還得勞右賢王親自將右部諸將帶去各營調兵,本王也會召集麾下將領隨行,免得生亂,耽誤了時辰。”

“好,本王這便回返右部大營,召集麾下諸將前來,煩請左賢王稍候。”

伊稚斜忙是應下,朝左賢王拱了拱手,便是轉身離去。

左賢王將他送出帳外,看着他翻身上馬,領着侍衛疾馳遠去的身影,勾脣冷笑不已,對守帳親衛道:“速速傳令各營整軍備戰,並召諸將前來大帳議事。”

是夜,在匈奴左部大帳內,右賢王伊稚斜及其麾下右部諸將皆血濺三尺,成爲左賢王親衛們的刀下亡魂。

左賢王以右賢王及右部諸將遭遇漢國刺客襲殺爲由,親率大軍接掌右部騎軍大營,並派麾下各營將領將右部騎軍打散,收編入麾下。

翌日午時,匈奴左右兩部騎軍徹底整並完畢,意味着此地再無右部騎軍。

左賢王命麾下將士稍事歇息,半日後整裝待發。

夜幕降臨後,近愈二十三萬匈奴鐵騎拔營而出,非是向西馳援軍臣單于及近百萬族衆,而是全速北上,返回狼居胥山下的左部王庭越冬。

左部猶在,匈奴不滅!

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五章 金屋藏嬌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