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

(鄭重聲明:佛教徒請跳過本章,免得引發不適和憤慨,若非要看,請勿沒事找事,也請別對我談甚麼佛法精妙,讓我在愚昧無知的道路上自生自滅吧,善哉善哉!)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由北向東南蜿蜒流淌五千餘里入海。

恆河流域四境開闊,交通八達,土地肥沃豐饒,故古來起於諸多身毒君主傍此川流築城定都,數千年來佔據恆河流域的國度向來就是身毒霸主,摩揭陀國,孔雀王朝乃至現今的巽加王朝皆不例外。

身毒人亦將恆河稱爲恆伽,譯曰天堂來,以其原從高處神堂而來也,將之視爲聖河,故身毒宗教多起源於恆河流域。

漢軍卻對這聖河沒甚麼敬畏之心,在華夏見過大江大河,此時見得通曉漢話的身毒嚮導竟敢將此川流成譯之爲“恆河”,不禁嗤之以鼻。在漢人眼中,江與河乃是特指孕育了炎黃子孫的那兩條大川,漢人遇見的所有川流,皆稱之爲某某水,絕不會稱之爲江河。

甚麼狗屁恆河!

大將軍劉寄率十餘萬鐵騎從旁遮普地區東侵,沒有盲目的攻入巽加腹地,而是奔襲恆水上游,再順着恆水沿岸向中下游進軍。

如此既可輕鬆辨明所處方位,更有利於最大程度的重創巽加王朝,蓋因巽加百姓多是聚居在恆水流域,無需漢軍四處搜尋,沿着川流往下屠戮即可。

巽加人既喜歡傍水築城,恆水沿岸自是有不少城池,然漢軍遇城皆繞道,多是不會攻城的,唯有兩處城池例外——舍衛和迦維羅衛。

五百餘年前,舍衛城乃是身毒強國憍薩羅國的都城所在地,祇園精舍就建在該城南郊,據傳佛陀釋迦摩尼曾在此度過二十四個雨季,教化度衆無數,因此祇園精舍名聞遐邇。

舍衛城下游四百餘里,即爲迦維羅衛,古時爲劫比羅伐窣堵國,是佛陀釋迦牟尼誕生地。

舍衛和迦維羅衛皆爲佛教聖城,佛教在孔雀王朝頗受推崇,尤是阿育王在位時,意欲抑制婆羅教及改革種姓制度,故大力提倡佛教,興建佛寺,更將這兩座佛教聖城重新修築整葺。

言及至此,就需分清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本質區別。

婆羅門教最爲著名的就是種姓理論,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主要是爲了維持婆羅門階層,即祭司以及僧侶貴族的利益。

佛教主要爭取的是剎帝利(釋迦牟尼本人就算剎帝利)階層以及吠舍階層,即行政貴族以及軍功貴族和自由民階層。

兩者從階級屬性上面是有衝突的,種姓制度畢竟是婆羅門階層最大的利益,而對於其核心教義的爭論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兩個從階級利益上面也存在衝突。

到得巽加王朝取代了孔雀王朝,爲復興婆羅門教,必然要抑制佛教,然五十餘載尚不足徹底剿滅或同化佛教。

依照原本的歷史進程,佛教在身毒的衰落是在未來千餘年裡,逐步融入婆羅門的神秘元素和理念,即所謂的密宗化,進而走向衰落,反倒是傳入華夏的佛教有了不小的發展。

劉徹既然穿越而來,自是不會允許佛教再傳入大漢,不管後世華夏有多少佛教徒,但在歷朝歷代,華夏僧侶大多徒享供奉,不事生產,卻又佔着大片良田,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這像話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僧侶吃白食?

前世史有唐武宗滅佛,發起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今生劉徹身爲大漢皇帝,遇着佛教,總得幫巽加王朝滅他丫的!

非止是不願見得佛教消極避世的思想毒害漢人,更是出於對身毒諸國的長久謀劃,對於大漢而言,身毒諸國信奉婆羅門教,繼續鞏固種姓制度,無疑是最有利的。

待得大漢懾服身毒諸國君主後,只要掌控好婆羅門貴種,漢人就等同站上種姓金字塔的頂端,大漢皇帝甚至會成爲身毒人的神!

要曉得,身毒低種姓的首陀羅可是老實聽話的做了數千年賤民,若換在華夏,早特麼聚衆造反,不知要改朝換代多少次了,不得不說,婆羅門教及其衍生的種姓制度,乃是殖民身毒者的最佳工具。

巽加王朝雖想滅佛,卻又拖泥帶水的,劉徹哪有成百上千年的壽命去等着佛教慢慢密宗化?

索性趁此番漢軍征討身毒,劉徹特意在兩位親王出兵前,囑咐他們幫巽加人出些力,好歹把舍衛和迦維羅衛這兩座佛教聖城徹底焚燬,絕了佛家的根。

至於身毒的佛教徒會否記恨在心,劉徹壓根不在意,他們不是提倡“以身飼虎,割肉喂鷹”麼?不是戒嗔戒怒麼?難不成聖城被毀就能違反教義了?

何況大漢本就要加劇身毒內部的宗教矛盾,乃至挑動教派衝突,搞得越亂越好,後世美帝可沒少搞這一套,用來分化中東小綠們。

可笑還有華夏公知讚頌美帝是皿豬燈塔,睜眼說瞎話,小心中東人的冤魂晚上來找你們講講道理喲!

漢軍將士們不曉得主帥爲何要讓他們攻下這兩座城池,更不懂內裡的陰狠謀算,待得攻陷兩城時,見到那些金光燦燦的佛寺和佛塔,他們就興奮的嚎着“大將軍英明”,邊是大舉屠城,邊是瘋狂劫掠,甚至把佛塔的純金寶頂都拆下來,敲碎帶走,純金佛像更是用刀斧劈鑿着適宜隨手攜帶的金塊,打包帶走。

他們不懂佛陀舍利子是甚麼玩意,故只拿走了供奉舍利子的佛龕,舍利子隨手就扔了,使得後世史家和科學家皆對此頗爲遺憾。

身毒確是盛產黃金,兩座佛教聖城裡更是積攢了數百年來佛教徒們供奉的寶物,使得兩位大漢親王咂舌不已,卻又疑惑巽加君臣怎的不把這些黃金和珍寶往國都搬。

嗯……或許是漢人向來只信奉祖先,求神也多是秉持現實主義,沒病沒災不缺錢的就不會去拜神了,故對宗教狂熱信仰還是蠻難理解的,更不怕甚麼“神罰”。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面對價值連城的黃金珍寶,漢人想到的就是這句話,老天給了發家致富的機會,不拿走纔是會被天打雷劈!

況且佛陀甚麼的是身毒的“蠻神”,拿漢人沒奈何的,否則小心俺們的皇天老祖和后土娘娘出手教訓你喲!

兩座城池擄掠到的珍寶着實太多,漢軍無法全數搬走,倒也不吃獨食,索性就便宜了跟隨而來的四萬烏桓騎射。

烏桓將士真真樂瘋了,果如漢使宋遠所言,此行有“大富貴”啊!

巽加王朝的國都華氏城亦位於恆水南岸,在迦維羅衛下游千餘里,漢軍攻打舍衛和迦維羅衛,雖是分兵奇襲,然攻城,屠城,搶掠,整套標準流程走完也用去了半月有餘。

不知是何緣故,巽加援軍竟遲遲未致,枉費廣川王劉越特意派遣中壘和建章騎營預先埋伏,想出其不意的來個圍點打援。

不來也好,漢軍此番劫掠到如此多珍寶,壓得馬背都彎了,索性先撤兵,把諸多繳獲帶回大夏再說。

沒錯,撤兵!

九月初九,漢軍從大夏揮師南下,用十餘日抵達旁遮普地區,休整三日後,奇襲巽加北部的恆水上游,隨後沿恆水燒殺千餘里,十月中旬分兵攻打舍衛和迦維羅衛,剛入冬月,漢軍北撤,再度囂張無比的穿越印度希臘和健馭邏等中亞小國,回到大夏。

將將兩月光景,十餘萬鐵騎到身毒北部走了一遭,屠戮了多少巽加軍民沒法細算,也懶得算,總之是滿載而歸。

回返大夏休整半月後,潛伏在巽加國都華氏城的漢軍細作才傳回詳盡軍情,巽加王朝因漢軍來得突然,猝不及防下又無法估算漢軍的兵力,故驚駭萬分的巽加君臣將可調集的兵力盡數召到華氏城,防備漢軍來犯。

兩位親王閱看罷細作呈報的軍情,皆是目瞪口呆,這巽加人果是安逸太久了,就如皇帝兄長所言,真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雖說打仗是要知己知彼,可即便巽加不曉得漢軍具體兵力,就不會多遣斥候打探清楚麼?

數十萬大軍守在國都,任由治下百姓被漢軍肆意屠戮,竟不發一兵一卒來援,這事若放在大漢……

其實巽加君臣也沒兩位大漢親王所想的那般貪生怕死,只是巽加王朝北部聚居着大量佛教徒,而巽加君臣皆爲婆羅門教衆,身毒諸國不似華夏,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概念和家國觀,他們是以種姓和教派來區分貴賤乃至敵我的。

婆羅門教衆不覺着自個有義務去保護北方那些“異教賤民”,至少要先保證他們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安全,再談其他也不遲。

經此一役,身毒佛教慘遭重創,尤是兩座聖城,不但慘遭屠城劫掠,漢軍撤兵時更是縱火焚城,將兩座千年古城付之一炬,佛教積累數百年的底蘊幾乎毀於一旦。

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