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

灞西高原,居於長安以東,灞水以西,乃秦咸陽和漢長安附近的兵家要地,昔年劉邦滅秦,入得函谷關後,正是經由此地進取咸陽。

大漢立朝後,建都長安,自是在扼守帝都東門戶的灞西高原囤駐重兵,待得劉徹登基即位,數度變革軍制,除卻戍衛帝都的近十萬禁軍,尚有五大騎營囤駐在京畿,最爲精銳的虎賁騎營便在灞西高原駐守。

虎賁衛雖不列爲禁軍,然大漢臣民無人不曉,這支由今上親手創立的剽悍騎營實乃天子親軍,若無今上聖諭,便連當朝太尉和驃騎將軍都未必能支使得動。

虎賁騎營的主掌僕射馬嶼,多年來雖率虎賁將士屢立大功,然往往只見晉爵卻從未加官,軍職仍是騎營校尉,然羣臣無人敢因此小覷於他,蓋因論起得蒙皇帝信重,大多公卿都比不的這區區校尉。

現今的大漢已不似往昔,經過多年削藩,加之各地王侯皆遷居長安,境內再無膽敢對抗朝廷的地方諸侯,皇帝陛下又是緊握兵權,且在朝中不斷設立層層監察體制,使得再無公卿將相敢羣而朋黨,更不可能再獨攬重權,削弱皇權。

自上古堯舜以降,實則從未出現過真正君臨華夏的帝皇,便連昔年的秦始皇,從六合諸侯至其崩殂在出巡途中,也尚未真正撲滅源自六國遺民的叛亂,更遑論徹底收攏民心。

正因如此,在秦代,天下萬民多不以秦人自居,而仍以所在地域自稱,譬如楚人,齊人這般,關中百姓亦自稱老秦人,以和六國故民區隔。

即便漢取秦代之,然因其分封諸侯,施行郡國並舉制,使得華夏百姓仍習慣依照地域劃分各自稱謂。

直至漢帝劉啓登基,對內竭力削藩,且平定了吳楚七國的叛亂,隨之限縮地方諸侯的治政之權;對外出兵攻伐匈奴,收復了燕北,河朔,雍涼,奪回秦代修築的萬里長城。

今上劉徹即位後,文治武功更勝君父,富國強軍,遠誅不臣,百姓生活愈發富足,社稷安定祥和,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四夷盡皆臣附來朝。

此等曠古盛世,足讓萬民歸心,尤在面對外族之人時,皆是昂首挺胸,自覺高人一等,原因無他,身爲漢人耳!

饒是四海昇平,鐵血尚武的大漢卻仍時刻整軍備戰,囤駐京畿的五大騎營更是每歲皆進行對抗性極強的實戰操演,灞西高原正是數處演訓地之一。

然今歲在灞西高原的例行演訓卻是取消,臨時移往廣袤平坦的雍涼草原進行,蓋因少府和皇室實業要在灞西高原修築所謂的火電站,還要鋪設軌路馳道,專供運送石炭之用。

這條馳道可不似塬南邑正在修築中的貨運馳道,而是真正可供火車行駛的軌路馳道,也是大漢首條真正意義上的長距離鋼軌馳道。

老子還是老子,皇帝還是皇帝,劉徹的手筆遠比自家那傻兒子大的多,能動用的人力物力自也遠非太子劉沐可比。

火力發電,難麼?

若是要建成後世那等動輒百萬千瓦發電功率的火電站,那無疑是癡人說夢,然現今大漢已能製造高壓蒸汽輪機,體積較大的燃煤鍋爐也已通過試製驗證,足以推動大量的發電機運轉。

沒辦法制作出大功率的發電機,質量不夠,數量來湊,況且將大量小功率發電機並聯供電也有其好處。

在電業科技成熟的後世,尋常火電站的發電機組往往能長時期高負荷的持續運轉,且還會預留備用機組,在主機組需要停轉整修時作爲替代。

依大漢現下的工藝水準,將簡易發電機稍稍進行大型化已屬不易,更遑論保證製作出的發電機能長時間持續運轉,頂多運轉半天,就得停機,否則機組就會因過熱燒壞線圈,且在運行多日後,還會因機械疲勞而導致轉軸等主要配件毀損。

若是供電不穩,抑或供電不足,那修築火電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要解決此道難題,用大量小功率發電機並聯供電無疑是可行的,同時也可降低對鍋爐乃至蒸汽輪機的性能要求。

要推動大量的小型發電機,出於對傳動機構的簡化和增加容錯率,鍋爐和蒸汽輪機的數量也要相應增多,不可能只用數個鍋爐帶動數十個乃至數百個發電機的,因此燃煤鍋爐和蒸汽輪機也不須追求太大的輸出功率,增加數量即可。

雖說會耗費龐大,然若從累積經驗的角度來看,要爲今後大漢電業的發展奠定基礎,這學費是該交的。

之所以選擇在灞西高原修築火電站,皇帝劉徹是和諸位公卿經過仔細商討的。

首先是考慮到灞西高原未曾設縣置邑,且向來囤駐重兵,對百姓的往來通行多有限制,故在人口稠密的長安周邊,灞西高原約莫算得上“荒涼”,總之相較拿下治下屬民動輒十餘萬的京畿縣邑,散居在灞西高原的百姓是不多的。

其次是考慮到京畿之地的風向,公卿們雖不曉得火電站會造成空氣污染,皇帝劉徹卻是知之甚詳,也毫不諱言的講述給公卿們知曉,倒不至因噎廢食,爲避免污染而停止推進工業化,他是大漢帝皇,可不是後世那些看本穿越小說還站着說話不腰疼的環保狂魔聖母表。

當然了,若能避免出現嚴重霧霾,尤是帝都長安要有個好的生活環境,在尚未有能力大幅降低燃煤污染之時,就更須在選址上多下功夫。

京畿之地屬大陸季風氣候,每歲颳風是有規律的,夏天東南風,春秋冬爲西北風,將火電站修築在灞西高原東端,既能方便從灞水修渠引水,供給蒸汽輪機,更能儘量避免其燃煤煙塵飄往長安周邊。

嗯……或許對數處“李代桃僵”的縣邑不太公平,然囊括泬西邑和塬南邑在內的大長安地區住着近愈三百萬軍民,該如何取捨,該選擇讓誰付出犧牲,大漢君臣皆心知肚明,也默契的沒刻意挑明。

人性是自私的,饒是是滿嘴公平仁義的後世聖母表,也多僅是在事不關己時做做鍵盤俠,和歷史穿越小說的作者擡槓罷了。

要推進工業化,要過好日子,又不要半點污染,你們怎麼不上天?

劉徹是穿越者,又不是掌握核聚變技術或反物質能源的外星人,別特麼整天吹毛求疵的扯犢子好麼?

略有跑題,言歸正傳。

修築火電站雖耗貲不菲,然因要求不高,故技術門檻不大,對現今大漢是不難的,關鍵是燃煤鍋爐須要消耗大量石炭,且是長期性的日常需求。

長安周邊雖也有數處石炭窯,但因人口稠密,不宜大肆開採,以免破壞環境,渭北如上郡等地倒是有,然要渡過渭水運來,着實不輕省,且容易污染渭水。

大河中游郡縣的石炭儲量倒是豐富,在鐵業整合後,南陽,河東,河內,河南,汝南,五郡皆大肆興建冶鐵工坊,可不正因可就地開採石炭,省卻運送損耗的大量人力物力麼?

然中原通往關中最重要的陸地通道仍要經過函谷關,商貿愈發興盛的當下,從日漸壅塞的函谷關運送大宗石炭,那可不輕省。

大漢君臣商議良久,終是決定在長安西面兩百餘里外的雍縣開採出石炭,再將之運送到灞西高原。

雍縣歷史悠久,商代爲太史周任之封國,稱爲周國。西周爲王畿地,屬召公奭采邑,稱雍邑。春秋,周平王封護駕有功的秦襄公爲諸侯,賜雍爲邑秦地。

雍縣向來被視爲周秦發祥之地、嬴秦創霸之地。

及至大漢立朝,建都長安,雍縣亦爲京畿地,轄於京畿三輔治下。

劉徹身爲穿越衆,自然曉得雍縣即爲後世的陝西鳳翔,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簫的華山隱士簫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故唐代才取此意,將之更名爲鳳翔縣。

鳳翔作爲後世華夏優質煤的重要產區,開採出的石炭低灰、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揮發分、富油、有一定粘結性。

說實話,此等優質動力煤用來進行低效率發電,雖能儘量降低燃煤污染,然不免有幾分暴殄天物的可惜,此等作法放在後世就跟敗家子差不多。

加之京畿周邊的道路壅塞日漸嚴重,爲免增大交通壓力,皇帝劉徹索性就考慮加鋪條軌路馳道,且鋪設跑火車的鋼軌。

雍縣距離長安兩百餘里直線距離,加上延長到灞西高原的火電站選址地,再算上某些繞行路段,約莫就是四百里。

數年前,圁陰城鋪設鋼軌時每裡耗資萬金,現如今若是大規模製造和鋪設,因着工藝提升和規模化生產,應能降低不少成本。

少府卿陳煌硬着頭皮向皇帝陛下擔保,會協助大農府和各郡冶鐵工坊,以每裡五千金的價錢,按質按量的供出所須鋼軌。

列席旁聽的太子劉沐聞言,氣得額間直冒青筋,陳煌這廝着實可惡,前些日子孤王要鋪鋼軌馳道時,他竟敢開出每裡萬金的驚天高價,這特麼是想把儲君當肥羊宰麼?

陳煌感受到太子那帶着熊熊怒焰的眼神,端是脊背冒汗,心中更是無奈,皇帝陛下想築路,少府自要爲君分憂,寧可少掙些,甚或虧本都要硬着頭皮應下。

畢竟少府掌的是天傢俬產,也就是皇帝的貲財,皇帝自身都捨得花,陳煌這個管賬的還有甚麼好說的,而太子只是“少東家”,肯定是要明算賬的,否則日後虧了本,皇帝這“家主”捨不得收拾自家兒子,還捨不得收拾陳煌這“賬房”麼?

於是乎,大漢君臣議定,以兩年爲期,依照施工進度從國庫分批調撥二百五十萬金,用以修築這條將近四百里的鋼軌馳道。

大農府工部主持修築事宜,財部負責預算審覈及款項調撥;御史府遣計官和集官監管款項支用;丞相府研擬增設沿途郵驛,儘速調派官吏;太尉府通傳京畿駐軍,出營例行巡視時要將途徑其轄地的鋼軌馳道列爲重點巡視之處,免教賊人破壞甚至盜取鋼軌;掌京畿治安的中尉府更須加派府卒,時刻巡線。

便連太常府都沒落下,得速發公文,向百姓宣導何爲火車,何爲鋼軌,及警醒百姓要嚴守《大漢通路律》,待鋼軌馳道落成後,民用車駕乃至商旅行人皆不得隨意從此馳道通行。

少府則更是又出錢又出力,除卻要低價供應鋼軌,還得在帝國科學院的協助下,製作出六具火車頭及數十節載煤車掛。

好在這火車日後還是歸少府所有,能掙取石炭的運費,非但能回本,應還能額外掙到不少,否則陳煌怕是要肉痛到昏厥過去。

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