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

相較華夏曆朝歷代,尤以漢人最重聲名,不是沒有來由的。

大漢立朝後,高祖劉邦曾苦於朝中少賢士,特意頒佈求賢詔,要求各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之先河。

文帝登基後,復又下詔命各地官員察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所謂的賢良方正,無疑是較爲主觀的,官員想要舉薦士人,爲免自身識人不明,多半要究其聲名如何。

公府在拔擢官吏時,除卻評覈其才能和政績,亦常參考名士對其作出的品鑑評價,雖說當今天子劉徹有“唯纔是舉”的諭示,然若在兩位官員政績相差不大的情形下,多半仍是官聲更好之人能獲得升遷的機會。

習得文武藝,賣予帝皇家,文人入仕,武者從軍,無非都爲奔個好前程,朝廷選官既是注重聲名,但凡有上進心的士子自然極爲珍惜名譽,亦極爲重視所謂的“名士品鑑”。

簡而言之,有意入仕之人,多會登門拜謁名士宿老,請他們給自個寫評語。

久而久之,此等作法非但在士族階層蔚然成風,更形成自下而上的影響,使得不少王侯權貴也饒有興致的跟着學了起來。

敢出言評鑑王侯,且具有真實說服力的名士,無疑皆是地位超然且德高望重之人,整個大漢滿打滿算都不會超過十位大佬。

已告老致仕的丞相袁盎和帝師衛綰,若能請動此二人評鑑,無論其評語是好是壞,至少說明受評之人不是甚麼無關緊要的小角色。

太上皇劉啓禪位之後,老臣們也紛紛告老致仕,多半掛了大夫的虛職,方便在宮裡行走,陪老主君種花養鳥,追憶往昔歲月崢嶸,感嘆今日歲月靜好。

君臣談笑間,劉啓曾讓“硬項丞”袁盎品鑑他的兒子們,也就是現今的諸位親王,袁盎還真就毫不避諱的直言評述了。

旁的親王更有優劣長短,其評鑑且是不提,單說對趙王劉彭祖的評鑑,袁盎真是半點沒客氣,且是半句好話沒有。

“趙王其人,爲人巧佞,卑下奉承,常持詭辯傷人。”

劉啓聞言,非但沒動怒,反倒撫掌大笑,連聲讚歎袁盎識人分明且敢於直言不諱,說自家這兒子確是慣愛諂媚討好,卻又是個滿肚子壞水的笑面虎。

太上皇坑兒子坑慣了,也沒在意他與袁盎笑談時,身邊尚跟着諸多老臣子,使得此番毫不避諱的對談迅速流傳開去,過得不久,便連街頭巷尾的婦人們都曉得了趙王劉彭祖是這麼個貨色,且是傳揚得愈發的邪乎,各種版本的風聞軼事都有。

趙王劉彭祖的名聲真是臭了大街,卻也只能曬然苦笑,難不成入宮向太上皇老爹討要說法,還是去袁盎府上大鬧一通?

好在皇帝劉徹幫他出言緩頰,有意無意的對近臣言及此事,以爲趙王脾性雖不宜出將入相,然“可察奸佞者多狡黠”,爲君者若能知人善用,使其適材適所,反是比某些清高孤傲的宗室子要來得適任的。

皇帝陛下這話說得不甚明瞭,大多臣民不解其意,然真正久居上位的朝堂重臣們卻是深以爲然,其實也無須說得玄之又玄,就是趙王其人腹黑狡詐,慣會耍陰招,且臉皮厚愈城牆,不介意替皇帝和朝廷背黑鍋,甚麼髒事都肯替皇帝去做。

清高,指的或許是太常卿劉買;孤傲,指的必定是賢王劉非了。

這兩貨雖有大才,名望也極高,但皆是不太合羣的脾性,這倒也是皇帝劉徹樂見的。

正如酷吏出身的郅都和張湯,嚴刑峻法雖失之寬仁,然若他們不願爲孤臣,不願自污聲名的“以暴易暴”,皇帝豈能安然保有仁德賢明的清名。

過剛易折,若滿朝文武皆是剛直不阿且不知變通之人,大漢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朝中各府署,除卻糾舉百官的御史府,便連掌制律法的廷尉府,其屬官都是要懂得變通的,否則就會成爲所謂的“法匠”,制定出的律法怕是會不合時宜,不接地氣。

尤是掌外邦事務的大行府,在處理對外邦交時,身段和手腕皆要軟硬兼備,甚至要運用些上不得檯面的陰私手段,睜眼說瞎話更是必不可少的本事。

大行令張騫表面上是與人爲善的老好人,實則也是腹黑得緊,有甚麼樣上官,往往就會有甚麼樣的部屬,雖也算不得“上樑不正下樑歪”,然張騫近年大力拔擢的諸多屬官確非傳統意義上光正偉岸的“君子”。

管他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皇帝劉徹之所以連番遣趙王劉彭祖出使外邦,也正是看重了他夠奸詐,夠不要臉,卻又能將很多無恥之事說得冠冕堂皇,半點不損及天家顏面乃至朝廷聲譽,實在是難得的大本事。

數年前,劉彭祖在西域諸國走了一遭,硬是讓各國君臣想方設法改變其屬民飲食架構,現今西域諸國每歲向大漢購入大量粟米和小麥,卻又爲大漢提供了更多的牲畜。

擺出“爲你好”的架勢,讓你多吃米麪少吃肉,你非但不心生怨懟,反是感恩戴德,這人特麼得多牛掰!

有此前例,此番皇帝陛下讓牛掰且無恥的趙王再度率團出使,也就不足爲奇了,非但大行令張騫覺着此舉大善,便連旁的朝堂重臣也覺着再無比趙王適任的人選。

劉彭祖倒也不負衆望,去歲冬月末抵達大夏國都藍市城後,僅用了兩月有餘,非但將接納巴克特里亞王國爲大漢藩屬之事處置妥當,更讓中亞及印度希臘諸國的君主皆心甘情願的簽署了諸多通商條陳。

這些通商條款,皆是隨趙王出使的商貿代表團商議擬定的,千餘商貿代表出自百餘大商團,與諸國的通商條陳中,無疑會提出更有利於自家商團經營且頗爲嚴苛的條款。

要求各國減免漢商應繳納的商稅只是最基本的,保障漢商人身財產安全更是毋庸置疑,不少商貿代表甚至抱着僥倖心理,要求成爲某些小國的所謂“王商”,換了後世的話說,這些小國非但要向他們進行政府採購,更要準允他們藉助該國王室的名頭和官府扶持,對其臣民販售貨物。

說實話,商貿代表們本是順帶一提,抱持着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心態,想着求其上者得其中,沒真覺着外邦君主們會應諾下來。

要曉得,大漢現今雖大力發展工商業,重農抑商的國策有所轉變,然士籍和商籍的區隔反是愈發嚴謹,商賈雖已能騎馬乘車,可如尋常百姓和士人般身着染色服飾,然若要入仕爲官,卻仍須想辦法脫去商籍,改冊士籍,且本人及直系親眷不得再直接涉入商賈之事。

官商分離,此乃皇帝陛下堅持的選官原則,譬如現今的大農令東郭咸陽與嶺南太守孔僅,其出身的齊地東郭氏和南陽孔氏皆將本家盡數遷入長安,所有的族業皆盡數交由分支打理,本家只收取相應份例的紅利,任何涉及族業經營之事都須避嫌袖手,但凡有以權謀私的嫌疑,御史大夫就要請東郭咸陽和孔僅去喝茶了。

毫不誇張的說,今上治下的大漢,對官商勾結者決獄斷罪之嚴苛堪稱世所未見,且官位愈高,刑律愈重,若公卿涉事,一旦查證確實,必不得以貲贖刑,亦不得因高爵及舊有功績減輕刑罰,犯行極重者,梟首夷族也是逃不掉的。

沒人會懷疑劉氏天家的狠辣果決,昔年太上皇劉啓逼死皇長子劉榮,皇帝劉徹凌遲國舅田蚡,皇親國戚都毫不手軟,還有誰不信邪不怕死的?

正因如此,冊錄商籍的商貿代表們雖皆家貲豐厚,然在大漢的政治地位並不高,高官顯貴們爲了避嫌,也不太敢明着與他們過從甚密,故在他們的固有思維中,那些外邦君主應也不太情願與商賈打交道的,也是不樂見官商勾結的,更遑論讓他們藉助該國王室的名望經商,成爲所謂的“王商”。

在大漢,真能稱之爲“皇商”且無須憂心擔上“官商勾結”罪名的,除卻少府,就唯有劉氏諸王執掌,諸多世家大族皆入了份子的皇室實業了,二者從中享有的巨大優勢,便連田氏商團都難以望其項背。

公平麼?

貌似真是有些不太公平,然少府和皇室實業向來秉持“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往往只主掌前期投入頗巨的大產業,譬如築城鋪路,冶鑄造船,這些買賣若交由旁的商家,他們也是承接不了的,頂多參與投標分包,抱着少府和皇室實業的大粗腿,形成與之相關的附屬產業乃至產業鏈。

少府和皇室實業鮮少吃獨食,懂得與旁的商家分潤獲利,且往往會提供各種貲財乃至工藝扶持,故鮮少有商家真覺得“不公平”,說實話,沒有少府和皇室實業提早耗費巨資“掘井”,他們本是沒水喝的。

喝水卻罵掘井人,漢商們倒不至這般不厚道,不知好歹。

漢商們雖不指望能取代少府和皇室實業成爲大漢“皇商”,然現今大漢國力強絕於世,對中亞及印度希臘諸國更堪稱予取予求,藉助朝廷的威懾力,使自身成爲外邦“王商”,無疑是大漢諸多商團極爲渴求的,瞧着少府和皇室實業,就曉得此類名頭有多麼重要。

抱持此等心態,不少商貿代表們都是試着在通商條陳中提出此事來,成則大喜,不成也就算了。

然而,趙王殿下的“經世之才”遠超他們的想象,齊聚藍市城的外邦君主竟是盡數簽署了所有的通商條陳,蓋因趙王額外附加了一條,但凡得爲外邦王商的漢商,在該國所獲收益皆須向其王族繳納兩成至五成不等的紅利。

商貿代表們聞訊,端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發愁之人可不是捨不得與外邦王族分潤收益,恰恰相反,這些人皆是原先太過謹慎,沒在通商條陳中要求成爲外邦王商之人,現下真是悔不當初,虧大了!

兩成至五成的紅利雖是不少,但經商利潤不是這般簡單計算的。

這些商貿代表經商多年,又多曾入長安學區內的營工商學進修,深知依仗大漢現今遠超外邦的工商業,漢商一旦獲得外邦的官府扶持,完全能靠所謂的低價傾銷手法,用物美價廉的漢貨將該國的本土貨品打趴在地,使其本土產業完全沒落乃至步入消亡。

待得漢商掌握該住國各式民生命脈,再提高漢貨售價,那該國屬民不買也得買。

要曉得,這些蠻夷之邦可不似大漢般,在大農府設有平準司,時刻調控市面供需,適時出手衡平物價,更沒有打擊囤貨居奇和投機倒把的嚴刑峻法。

對於漢商而言,蠻夷之邦的空氣都帶着自由的香甜。

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