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雲山隔不斷 天外借三分

綠柳巷的柳樹都已經泛黃了,有一些早早乾枯的敗葉被西風捲落,闌珊於溝壑,蕭瑟微寒,無盡惆悵心事,最是此間。

元召自從那天走後,已經三天沒有回來了。蘇靈芝偷偷哭過了好幾回,少女敏感的心裡,胡思亂想了很多。

崔弘和小冰兒雖然知道師父有着無敵的身手,但這個險惡的世間,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擔心與埋怨總是難免的。爲此,兩個人想起那些在山野林間跟着元召經受磨礪的時光,竟是無比懷念。

而大人們的世界就複雜的多。打探、猜測、害怕、準備不測……。好在一直沒有壞消息傳來,這是唯一可以讓他們自我安慰的地方。

“既然沒有派羽林軍來封樓抓人,那麼一定是事情有了轉機。就先不要自亂陣腳了。”

那位客居在此的老書生說的這句話還是很有幾分道理的,蘇紅雲與錢掌櫃商量後,決定這幾天照常營業,莫要弄得人心惶惶。

主父偃對元召是很有信心的。尤其是那天晚上元召對他稍微透露了一點自己的計劃後,他對這孩子的印象已經從好奇轉爲了神奇。

人世間高才俊彥多如牛毛,超凡絕俗之士也大有人在。主父偃天賦聰明,幼時神童,後來遊歷天下,輾轉萬里,增長見識,自詡智計無雙,對縱橫權術、人情心理研究的透徹。

雖然他命運多舛,流年不利,至今還沒有踏上那條青雲之路。但在他極度自負的心裡,除了自己的恩師賈誼,別的那些所謂當世名臣勳貴,在他眼底,不過是些冢中枯骨爾!

而隨着與元召接觸的越多,他感覺越神秘。在談論起一些正經事情時,主父偃曾經敏銳的捕捉到他眼裡一閃而過的光芒,他知道那是一種叫做智慧的東西!

相同的光芒……還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他在恩師賈誼的眼中見過。

“老偃,明天如果真如所料的話,可能要有幾天回不來。嗯 ,家裡的人,就託付你多開解一下了。”

這是那晚最後元召對他說過的話,他鄭重的點了點頭,答應下來。既然是相契於心,無需多所贅言!

就在下午稍晚些時候,那位長安令汲黯大人忽然來到了梵雪樓。身着便裝,並無其餘跟從,只有手下心腹姚尚相隨。

安靜的喝過一盞茶後,汲黯打量了一下梵雪樓的四周,又默默的盯着掛於牆壁上的那幾塊木匾看了片刻。

那是當初元召寫出來,請主父偃揮墨淋毫而就的。汲黯幾次來,都沒有太注意到,這會兒細細讀過一遍,與姚尚對視一眼,不禁輕輕讚歎一聲。

“不羨黃金臺,不羨白玉盞,不羨玉樓嬌,不羨朱紫貴,千羨萬羨西江水,一簾幽夢杯中來!……真是好情懷啊!”

姚尚連連點頭,也是讚賞不已。

“那日宮中,他說原本只想流連於這街肆紅塵間,平安喜樂度日。看這些詞句抒懷,卻也不是妄語。”

“大人說他曾自言追隨異人爲師,也不知道是怎樣的神仙高人,方纔教授出這樣的弟子。呵呵!”

“此子,小小年紀,就如此膽識過人,胸藏丘壑,來日成就必不可限量!”

姚尚心中吃驚,自家大人品性他最心知,耿介孤直,從來不會輕易贊人,他竟然給那個名叫元召的孩子這麼高的評價!

姚尚眼前浮現出曾經見過幾次的那張臉,難道……他真有什麼驚世駭俗的本事?

汲黯回過身,向那邊招了招手,早已惴惴不安想過來探詢元召消息的錢掌櫃連忙走過來,滿臉堆笑。

“無須擔心!好好做些準備吧,也許……這間小小茶樓的一個大好機會要來了。”汲黯臉帶微笑,溫語而言。

長樂宮內,大漢天子劉徹把擺在面前錦案上的東西一樣一樣的又看了一遍。

一個普通陶製酒壺,一個用粗竹子烤乾以後做成的竹筒,一個小陶罐,兩張繪在布帛上的草圖,只不過是很簡單的幾樣。

侍立一旁以備垂詢的大司農和少府官員面色激動,雖然在竇太后和皇帝兩位至尊面前不能私自議論說話,但相互之間目光對視傳遞的興奮之色卻掩飾不住。

劉徹從終南山上林苑趕回長安未央宮後,並沒有休息,立刻就來了到長樂宮。

見過竇太后,問候禮畢,見老祖宗精神很好,才放下心來。

還未等他仔細詢問竇太后眼疾如何醫治,竇太后卻笑着擺了擺手,讓他先不用掛心那點小事,另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這個皇帝拿主意。

然後,他就看到了眼前的這些東西。

竹筒中的茶葉他是認識的,前段時候,在建章宮衛夫人那兒喝到以後,他就喜歡上了這種飲品,細細品茗,神清氣爽,頭腦清醒,現在已經是每次夜晚批閱奏章時的必備。

陶壺中應該是一種酒,他拔開木塞,聞了聞,濃郁芬芳,未喝已醉,不禁深吸一口酒香氣,卻是從未嘗過的滋味。

劉徹心中越感驚奇,急忙又把那隻小小黑陶罐的蓋子揭起,裡面盛滿的卻是如同白雪晶瑩一般的細細砂末。

“此爲何物?”這個他卻不認得了。

“陛下,這……這就是我們平日所用的食鹽了!”

少府卿回話的聲音有些顫抖,他是專管國家山海池澤、農林之稅的官員,沒有人比他更明白這幾樣東西對於國家稅賦意味着什麼!

“鹽?這……這是鹽?”

劉徹大吃一驚,他簡直不敢相信,忘了天子的尊嚴,顧不得許多禁忌,用指尖挑了一點,放在舌尖。

果然,是鹹的味道!是鹽,沒錯了,那麼粗糙的東西竟然還可以做成如此精緻?!

一股巨大的喜悅涌上他的心頭,如果說先前的茶呀酒啊只是一種消遣之物的話,是一種有錢有閒人家的專供品。那麼鹽卻不同。

在這個時代,鹽是一種可以左右王朝經濟的必需品,是國家重要的賦稅來源,更是每一個活着的人不可不用之物。

這麼精美的食鹽!哈哈,真是沒想到,老祖宗竟然給自己這麼大的一個驚喜。

但,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

“徹兒,你再好好看看那兩幅圖畫的是什麼?”竇太后的聲音很溫和,隱隱包含着一絲激動。

劉徹有片刻的疑惑發呆,自從他登上大位,老祖宗就再沒有這麼親暱的稱呼過他了。今天是怎麼了?

他把那兩幅摺疊着的布帛鋪開,案上光線很足,看的清楚,畫圖之人畫的有些潦草,只是簡單的幾筆勾勒,繪出了某種東西的形狀而已。

旁邊空白處倒是有密密麻麻的小字說明,各種製作的尺寸、要求以及操作用法什麼的,很是詳細。

他看了半天,卻不明白這是什麼東西,正要出言相問,忽聽“噗通”一聲,旁邊早有人跪倒在地。

“陛下,陛下啊!老臣先給陛下與太皇太后賀喜了!”然後,此人五體投地,拜服當面。

劉徹轉頭見是擔任大司農之職的石寬行此大禮,有些納悶。這樣的禮儀俗稱"五體投地",只有在重大祭祀禮或祭拜天地時方可用到,是最隆重的禮節了,平常未可輕用。

而這石寬執掌大司農,爲朝廷九卿重臣之一,平日是很穩重的老臣了,今天不知道爲什麼會如此失態。

“愛卿快起,爲何行此大禮?大喜之說可有由來?”

身邊的少府卿連忙把老頭子從地上扶起來,石寬謝恩,神情激動。

“陛下,您出生於太平之世,承襲文景兩位先皇的福佑,君臨天下以來,對於農家民間耕織的事,瞭解的還未深啊。”

石寬在朝堂上資歷甚深,已是三朝老臣了,一直任職大司農,對天下農耕之事最有發言權了,用現在話來說,那就是農業方面的專家兼權威。

大漢帝國能在歷盡秦末戰亂的廢墟上迅速崛起,靠的是什麼?那就是在立國後對民間農耕稼檣的重視!

尤其是文、景兩位帝王,已經把農耕布織提高到了關乎社稷根本的程度了。數次下旨發佈各類關於這方面的大政方針,提高糧食、布帛等的生產水平。

經過兩代帝王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這才造就了史書記載的"文景之治"的盛世開端。

歲月流轉,坎坷民生,其中的艱辛,付出的心血,又有誰能比一直主管這些事的大司農石寬更加知道的清楚呢?那些災年的生死,帝王的無奈,黎民的哀嘆!都曾經使這位淳厚的老臣流下過淚水。

所以,當他弄明白了那張草圖上畫的物件到底是爲何用的時候,心中所受的衝擊是巨大的。

稍早時候,石寬已經對竇太后詳細的解說過一遍了。他越瞭解這兩件物件的作用,心中的激動就越加了幾分。此刻,看到當今天子竟然不識此爲何物,在旁邊再也忍不住,這才拜倒恭賀。

其實,老石寬心裡對皇帝是有些意見的。陛下對農事的重視不如兩位先皇啊!喜歡的反而是走馬行獵、軍陣兵事那一套。

"農爲本"這是先皇的遺命,忘了根本哪裡行啊!所以他的語氣中是捎帶了一絲責怪之意的。

劉徹當然能聽出石寬話中的弦外之音,不過,他並不怪他。自己並非是不重視這些國本之基礎,而是許多的想法現在並不能去做。

竇太后主張的是"無爲而治",在他登基之初就曾經提點過,一切按照兩位先皇定下的國策而行就好,不要輕易改動,以免辜負了先帝留下的這一片心血。

並且,一直以來,他沒有找到一個可以開始自己某些想法的契機,有些事情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那還不如一直就先不要開始。所以,他已經隱忍等待了將近十年的時光。

這些心中的野望和無奈的等待,他沒有人可以去訴說,因爲他是帝王,是至尊,是孤家寡人!所以,只能把所有的情緒發泄在縱馬馳騁中……!

“哦?那這圖中物又與農事有何關聯呢,石卿可否細說明白?”

石寬也只不過是稍微表示一下不滿而已,見皇帝耐心發問,他也就不再就那些事說下去,順勢把話題轉到這兩張圖上來。

“陛下,獻此圖的人說的明白,這兩件物事,一個名叫耬車,一個名叫織布機。”

說到此處,老頭子語氣又激動起來。

“想這天下萬民,自盤古開天地,鑽木取火,茹毛飲血,至今歷幾千近萬年!由夏周以來,才學會刀耕火食,織布爲衣,可謂一大進步。可是,至今又幾千年倏忽而過,農夫依然是憑一雙赤手在田間勞作,農婦仍舊用石片或陶片所做的紡磚在辛苦紡線織衣。可謂粒粒汗水,絲絲血跡,其中的辛苦艱難……唉!”

說到這兒,老頭子想起自己視察民間時所看到的勞作慘狀,不禁慼慼然。

靜耳傾聽的竇太后也不禁輕嘆了一口氣,她出身民間,這些事小時候也曾有所見聞。

劉徹剛要溫言撫慰,卻聽到大司農石寬的聲音忽然變得激昂起來。

“然而,陛下,我大漢子民有福啊!竟然天降如此神器,此物一出,可謂農事千年之最大變革!說是造福億兆蒼生也不爲過!所以老臣爲陛下賀!爲太皇太后賀!爲我大漢天下賀啊!!!”

漢時天下,煌煌未央,先輩風骨,歲月鋒芒,天道護佑,國祚綿長,龍吟清嘯,四海八方!

有白髮老臣匍匐地下,涕淚橫流!有青年天子拍案而起,激動莫名!有皇天賜福,有後土鑑證,大漢雄風,即將由此而起,掃蕩寰宇,氣貫蒼穹!

第一百四十三章 涇渭之水 澤被衆生第七百四十一章 替天行道第二百五十五章 馬踏千軍斬敵酋第六百三十三章 生死存亡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波又起 不過枉費心機第四百六十四章 風吹草動 天下興亡緣起第一百二十章 溫酒棠梨 青戈劍氣第三百六十三章 長風吟 虎狼嘯第四百七十三章 由來賭局 從容暗藏玄機第六百一十章 以劍之名第五百一十章 千乘萬騎刀如虹第七百八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六百三十九章 飛甲長安第八十章 新府畫樓畔 故人盡餘歡第六百三十六章 無藥之疾第三百九十九章 負軍機 卸甲戎第六百九十一章 步步殺局第五百八十二章 火光歃血身染紅第五百五十一章 蠻族可驅之以方第八百四十六章 可上九天攬風雲第四百八十五章 危難之際 家國捨我其誰第七百一十三章 一騎絕塵第八百零三章 不負生死守家門第六百三十六章 無藥之疾第三百零六章 決戰局 奮英武第八百八十五章 鐵騎飛渡珞珈山第三百四十六章 長風烈 貫西東第七十一章舊夢沉香盡 山河幾回新第一百九十五章 花前嬌語 月下追魂第四百三十八章 鐵蹄洶涌 大地風雷忽動第二百五十一章 赤火龍駒英雄心第八百一十六章 不勝人間傷離別第二百九十五章 十萬胡甲起兵戈第六百四十二章 血雨腥風第六百六十五章 虎符兵權第二百一十五章 滔滔江海作鴻蒙第八百五十八章 長刀所向殺無疆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姿國色 如花美眷玉成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戰將起 勝負誰知第六百八十三章 傾城爲禍第八十八章 俠骨何須劍 深草無形殺第五百三十三章 龍城大戰萬兜鍪第八百八十四章 滄海橫流若等閒第三百七十七章 決生死 飛戎甲第三百一十四章 火雲箭 龍在天第十五章 人間故夢裡 曾有暗花香第四百七十章 略施手段 勝負指間雲煙第二百零五章 自有碧血照丹心第十三章 緣是他年因 豈知今日意第四百零七章 曾經留得 世間功名傳說第七百九十三章 脣槍舌劍第四百三十一章 煌煌大漢 豈容小醜跳樑第三百七十章 驚單于 英雄色第五百六十七章 月光杯裡酒如霜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死之間 勇者無敵第五百五十一章 蠻族可驅之以方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機初綻透甲光第四百六十六章 九劫不悔 唯吾尚且從容第六百五十六章 不惜此身第四十章 箭去如流星 無敵是虛名第三百八十七章 昨日仇 今朝恨第七百一十七章 任重道遠第九百九十一章 鐵骨柔情兮第四百二十一章 此心誰知 榮辱功名爲輕第八百二十九章 縱橫捭闔誰可當第一章、前塵疑是夢 今生猶未知第八百八十三章 千秋大業彈指間第三百八十六章 變又生 朱雀門第一百六十一章 赤火涅槃 飲血試劍第五百一十八章 塞上長城當自詡第五百二十七章 三尺青芒劍流霜第二百五十七章 生死事 殊難料第二百零八章 西風吹落多少恨第五百三十五章 紅塵舊恨誤此身第八百一十二章 紅顏不負眉間雪第五百三十章 青草深處埋忠骨第五百四十六章 塞上刀光遮胡塵第二百七十章 鐵骨傲寒氣無雙第七百六十五章 前塵舊恨第四百一十九章 龍在九天 大音處聽無形第六百八十一章 宮廷紛亂第二百六十五章 白衣如雪血中傷第五百零六章 祁連山下甲光寒第三百四十四章 銀鞍照 霜雪明第五百四十四章 屠龍還須翻雲手第五百三十九章 單于夜遁走龍城第八百六十五章 氣塞西北何人劍第五百四十四章 屠龍還須翻雲手第一百五十七章 執手歲月 掌握乾坤第六十二章 臨難須肝膽 爭權辯忠奸第四百一十五章 身在溝渠 來去明月相照第八百七十九章 間關百戰從頭越第三百八十章 傾城立 有佳人第八百四十一章 千乘萬騎出玉門第三百零六章 決戰局 奮英武第五十二章 商略開北疆 曲徑通瑤臺第八百八十二章 天命尋常難猜解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機初綻透甲光第八百三十三章 天人之姿世無雙第六百八十三章 傾城爲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