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求和稱臣

李儒看到白登山,終於肯定了自己之前的推測。其實早在中陵的時候,李儒就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一些劉徵的意圖,但是當時李儒認爲只要能夠與素利合兵,那麼與劉徵對壘還有三分勝算。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素利遇上了軻比能,竟然半道而逃,這完全打亂了李儒的計劃。

和連看着白登山,不會不明白李儒這話的意思。

就在這白登山,漢高祖劉邦輕軍冒進,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在此長達七天七夜,最後是用了陳平的計策,賄賂單于閼氏,才得以脫險,還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安撫匈奴。

如今匈奴已經歸順漢庭,鮮卑人取代了匈奴人的位置,但不同的是,這一次被圍的是鮮卑人!

徐晃、張任與劉豹、韓暹,合三萬騎兵從西面善無向平城逼近。鮮于輔也得到了劉徵命令,率軍開拔,從東北方向趕來。而劉徵親率的三萬鐵騎已經離平城不到百里。

和連現在已經束手無策,完全只能依賴李儒了。

“軍師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脫困?”和連滿懷期待的問道。

李儒長嘆一聲,說道:“死馬當活馬醫,計策倒是有一個,只是成敗尚未可知。”

“有總比沒有好!軍師請講!”和連急切的說道。

“漢高祖能夠忍辱求和不惜和親上貢,大單于能夠仿效嗎?時移世易,這個辦法我也不能斷定是否可行。”李儒說道。

“你是說向劉徵求和?”和連問道。

李儒搖搖頭,看劉徵這架勢,顯然不是奔着臣服鮮卑而來。

“劉徵是鐵了心要殺我們!大單于應該趁着現在還沒有被完全合圍,派一個得力心腹,日夜兼程去往京都長安,賄賂長安公卿,然後向漢帝求和。只有長安朝廷纔有可能阻止劉徵繼續進軍!”

李儒推測,以劉徵的兵力,三面合圍鮮卑,暫時還不會動手,畢竟兵力上還沒有絕對的優勢。劉徵的上策當是圍困和連,使其不得脫身,耗盡和連糧草,待鮮卑士兵人困馬乏,飢渴難耐,鬥志喪失殆盡之時纔會發起進攻。

李儒的推測當然是有道理的,這確實是劉徵的規劃。既然圍住了和連,那麼劉徵當然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戰果,自然沒有必要犧牲更多的漢軍士兵性命。

李儒又交代道:“信使到了長安後,立即去尋找種拂大人,此人性貪,又與百官多有交往,大單于只要對他許以重利,相信朝堂之上,他一定會出手相助的。”

聽從了李儒的建議,和連立即派出蒲頭作爲信使,喬裝潛行,繞道西河、上郡,日夜兼程趕往長安。

劉徵已經形成了三面合圍的態勢,此戰大勢已定,爲了增加勝算,劉徵又令郭嘉、李樂棄守三關,將剩下的四萬步卒盡數調來。

三關距離平城有四五百里,郭嘉率領的步兵大多是新卒,行軍速度有限,四萬步兵還在半路,蒲頭這邊已經飛奔到了長安。

按照李儒的交代,蒲頭立即拜訪了司空種拂,又在種拂的建議下,前去拜訪了光祿大夫朱符,然後纔去往朝廷求和。

其他事情一般尚書檯處理就行,但是這涉及到外交,所以必須交由朝堂公議,所以荀彧也無法決定。

長安大殿之上,天子百官列坐。

蒲頭上殿跪拜道:“塞外荒蠻拜見大漢皇帝陛下!”蒲頭言語之中姿態擺的極低,這也是和連的要求,雖然蒲頭心裡一百個不願意。

長安已經接到雁門軍報,得知劉徵大破鮮卑,劉協心裡也高興的很,對劉徵的崇拜之情日甚一日。

“來使起來說話!”劉協稚氣的說道。

蒲頭也沒有想到漢人皇帝竟然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孩,這在鮮卑是斷不可能的,大漠民族,幾乎沒有幼童當大單于的。

這也是其兄死弟及之制存在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小孩當領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族羣的強勢。

“謝陛下!”蒲頭起身道。

劉協看了一眼荀彧,示意荀彧主持,荀彧昂首問蒲頭道:“你既爲鮮卑大人,如今兩軍交戰,你爲何親自到此?”

蒲頭再次跪拜道:“和連大單于命在下前來長安表示誠意,即日起,願稱臣漢庭,歲時上貢,永不犯邊!祈請大漢皇帝陛下下令撤軍,令我鮮卑一族得返故土,以修漢胡之好!”

劉協現在可還應對不了這些事情,其實說白了,劉協現在更多的只是在見習政事,拿主意的還是公卿大臣們。

荀彧對蒲頭說道:“信使說的好輕巧!你鮮卑一族貪得無厭!屢犯漢境,不思悔改,今又據我四郡,擄我漢民,現在打不過了,就想稱臣了事,哪有這麼容易?”

蒲頭匍匐在地不敢起身,繼續說道:“只要大漢皇帝陛下許我生路,鮮卑一族願退居大漠。不但如此,還願奉上黃金兩萬斤,牛羊四十萬頭,皮毛珍貨二十車,以爲誠意!”

和連出手確實不一般,如此多的貢禮,百官們聽了都大爲震驚。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紛紛,有讚歎劉徵軍功的,有感慨百年來對外戰爭的,還有在掰着手指頭算價錢的,不一而足。

總的來說,大多數的官員認爲,這份求和之禮已經不算小了。

然而荀彧冷笑一聲道:“東西倒是不少,可不要忘了這都是你們從我漢人手裡搶走的!本就該物歸原主!現在卻被你們拿來作爲求和的本錢,這是什麼道理!”

蒲頭被荀彧交了一盆冷水,一時語塞。看樣子荀彧是斷然要拒絕鮮卑人的求和,百官們知道,這一定也是漢王的意思。

這個時候,司空種拂站了出來,上奏道:“啓稟陛下!自古夷狄無親,聖王修仁德以服四夷,此誠萬世至理。遙想漢胡故事,自武帝以來,兵爭不斷,屍填陰山之畔,血滿長城之窟,漢胡軍民,同爲枯骨。大凡兩下交兵,無不是枕骸遍野,傷心慘目。今鮮卑誠服,願休兵戈,退居漠北,永不南犯,又獻上和禮甚重。爲臣以爲,誠宜罷止刀兵,以恤蒼生,以修仁德,此爲聖王之道!”

第二十六章 張文遠陳倉試身手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四百五十九章 周舒遺物第一百九十章 馬趙交手第六百四十一章 退出襄陽第三百零八章 欺行霸市第八百一十一章 嚴密監視第六百一十三章 韓晞遇伏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嚴畯掌軍第八百七十九章 決議鬥帥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片言收城第五百零四章 二馬殞命第一千章 江東之魂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不用魯肅第一百七十章 似可圖之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妻兒爲質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誰的意思第五百二十一章 雲祿北奔第七百一十八章 對峙府門第七百一十八章 對峙府門第二十二章 曹劉初會中牟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陳兵南郡第一百二十九章 集兵五路第七百六十八章 解圍成都第六百二十七章 貴人來訪第二百一十一章 袁術軍滅第四百四十九章 荀彧請罪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五百二十七章 雲祿說兄第五百九十七章 衆人求情第六百五十章 仇人見面第八百二十章 夫人快走第四百一十章 半途而廢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九百三十二章 許都來使第七百五十六章 再度夜襲第七百五十一章 節操全無第四百六十四章 棋逢敵手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中再會第一百二十章 荊州反應第四百零九章 張任退敵第二百一十六章 沮授獻計第八百八十一章 張郃讓功第九百二十五章 縮首如龜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大會海昌第九百六十五章 錦帆截江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曹植回鄴第七十八章 軍師祭酒第二百六十五章 用與不用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痛貶曹操第六百三十七章 劉磐棄城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寒意徹骨第九百九十六章 曹操增兵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借兵匈奴第六百一十一章 江東兵威第一百五十九章 風鈴渡口第四百四十三章 決死之戰第九百四十章 幕後主使第九百六十六章 自請罪責第六百八十三章 棄子取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東歸第九百五十二章 深不可測第五百九十四章 又見玉板第一百一十二章 徐榮死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定軍之戰第六百九十一章 漢王改策第七百五十章 兩個太守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誰的意思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公明退兵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討價還價第四百一十六章 計召關羽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罷兵而去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偶得許欽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頒佈新詔第八百七十一章 二將立功第一百九十一章 殘樹新芽第四百六十章 關中實情第七百七十五章 四臺一監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讓出江夏第六百八十八章 固有認知第八百八十六章 追與不追第四百五十四章 或喜或憂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虎將破關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醉敘往事第三百八十九章 元直亂蜀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東南風至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守軍分歧第九百一十四章 弄巧成拙第五百零五章 嫁禍賊胡第五百四十章 四郡出兵第九百九十六章 曹操增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回馬斷魂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分軍定基第七百五十五章 王累狡黠第五百六十四章 弒李奪兵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率先入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劉豹中伏第八百五十五章 各分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