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 武康山神

紀友本來也興致盎然與葛洪去參觀豆腐坊,不過看了幾道工序後,不免有些失望。

那玉板被推崇爲雪乳流膏之凝脂,皎皎純正如君子之德,原來在紀友想象中,或要深山採玉珥,或要瓊樓承甘露,可是在真正進入工坊後,卻有一種與想象中相悖的幻滅感。

磚砌的水渠引來清流,一羣婦人挽起臂膀用竹筒掬水浸泡菽糧,泡好的菽糧用竹排轉運到水碓處,又有肌肉遒勁的壯丁將一桶桶菽糧倒入石磨中,臺階下則有打通關節的竹管源源不斷的流淌出渣滓尚存的豆漿。

一切看來井然有序,但卻又是平平無奇。很快紀友就索然無味,這與《玉板賦》中描寫情景相差甚遠,什麼“豆蔻吳娃素手輕擷,二八處子祈天承露”,都是騙人的!

葛洪倒是對每道工序都興致盎然,甚至親手由一名婦人手裡討過一筐篩選過,顆粒飽滿的黃豆,自己動手洗濯浸泡,打算親自體驗一遍流程。

婦人們並不知這位老先生身份,但既然是小郎君客人,便也由之,間或笑語取笑一下葛洪生疏的動作。這位老先生就是小郎君所言,貴人皆是眼巧手拙之人。

紀友並無親自動手做豆腐的雅興,逛了一圈後便離開工坊,沈哲子的忠僕劉長連忙行上來,跟在紀友身後聽用。

豆腐坊外是一道河堤,河堤上遍植柳木,柳葉枯黃,不似春夏時青蔥可愛。沿着河堤前行一段距離,紀友便看到前方有一棟棟房屋排列井然有序。看着倒是整齊劃一,卻失了莊園建築風姿多變的意趣。

“那裡就是維周住所?”

紀友擡手指着那一排屋舍問道,心底有些意外,在他看來沈哲子是一個清趣盎然、雅骨自生的人,住在那種地方不甚協調。

劉長順着紀友所指方向望去,而後笑道:“紀郎君誤會了,我家小郎住在醴泉谷,那裡只是僕下們的屋舍。”

“僕下屋舍?”

聽到這話,紀友心內倒是一奇,他自家便有田莊,雖然自己不會親臨蔭戶僕下家院,但進出多了,總會有所瞭解。可那一片屋舍卻與自家迥然不同,夯實土路平坦寬闊,屋舍連綿格局井然,完全沒有該有的混亂逼仄,因而紀友才誤會爲是主人家苑。

心裡存着好奇,紀友便走過去望,行到近處,心中震撼更大。這些屋舍方正嚴整,外觀看不出一點土木材料,灰漿塗抹的院牆只到成人胸口,牆外便可看到院內情形,庭闊丈餘,院內立着一株枝葉稀疏的柘樹,上有鴿籠,下方雞欄鵝舍一應俱全,偶有小童在庭前門外打鬧嬉戲。

信步行過,單單視野所及,便有數百屋舍,皆是如此整齊劃一的格局。

“興建這樣一片屋舍,工料用度損耗應該頗巨吧?”

紀友本來對這些庶務並不感興趣,可是他家只剩自己一人,無論願不願意,都要承擔家業之任,因而有此發問。

這個問題,劉長卻回答不了,只從自己理解角度解釋道:“農閒時掘土燒磚,連片建起也就用了月餘。”

聽到這話,紀友又是一驚。沒想到沈家居然豪奢到以磚瓦爲蔭戶建房,建起這麼一大片屋舍,人工不論,單單燃料也是極大損耗!沈家雖是豪富,但肯爲此善待民衆,的確可算是吳中少有良善人家。無德無以立家,能坐擁萬頃良田家業,看來也是理所當然。

紀友心中還在思忖之際,沈哲子已經步履輕盈行來,遠遠便笑道:“貴客臨門,我還要瑣事纏身,真是失禮。”

“哈哈,今次來武康,我是做好長久叨擾的打算,維周你何必拘禮,因我一人廢棄正事,那我纔是真正的惡客了。”紀友也笑着說道。

“無妨,閒人而已。文學你舟車勞頓,我已經讓人備下餐食,且先用餐。”

沈哲子領着紀友往莊園正院行去,紀友卻不想因自己而耽擱沈哲子的事情,又勸幾句讓他不必相陪。

沈哲子倒也沒撒謊,先前那名訪客乃是武康姚家人,來龍溪拜會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所求便是要請沈家幫忙印刷一些圖冊。

印刷業務開展比沈哲子想象還要順利,時下已經有了類似雕版的印刷工具,多爲天師道印刷符篆之類分發鄉民,取的卻是碑文一樣的陰刻。之所以有這意外發現,還是沈哲子年前時擰不過母親魏氏強求,隨其往自家供奉的青羊觀去捐贈,發現觀內頗養了一批雕刻匠人在做此類事。

沈哲子自然不客氣,旋即便挖道門牆角,挖來幾十個匠人,進行技術改進。這時代的技術尚不能稱爲印刷,類似於碑拓。墨料也不符合標準,印些亂七八糟的符文圖畫還好,但要清清楚楚的把文字印出來,則仍不足。

年前改進一場,其實效果並不很大。加之當時醴泉真漿在吳興激起餘波甚大,沈哲子索性將就着用,借現成的工藝,不計工本印刷了一批門神年畫,順便加上一段神異故事,分發給武康境內鄉民。

時下過年尚無貼春聯的習俗,但桃符年畫卻已經有此習俗,桃木雕小人垂於門庭,畫虎於門板之上,還有祀門之禮,以求安康。

沈哲子做這件事自然不能便宜別人,便把沈家今下名氣最大的舊吳丹陽太守沈瑩推舉出來,名之爲武康山神。畫像下的那一小段故事,則交待沈瑩死國之後爲陰神,就封武康山,託夢於後人,因而沈家于山中掘出醴泉,興旺家業。

這類故事,是很符合民衆意趣的,就連沈哲子老爹沈充謀反死後,民間都推爲陰神,治病祛邪,事蹟見於野籍。

沈家鄉望得以好轉,這一舉動功不可沒。鄉民樸實迷信,人家祖宗已經成了武康山神,總不好再面上逢迎背後叱罵,免得給自己家招惹禍端。

姚家人從清明就來沈家拜訪,希望借沈家之力爲自家祖宗揚揚名氣。他家雖以舜帝血裔自居,但畢竟過於久遠,荒誕不經,也無神異之事流傳,難以說服鄉人。

姚家做事比沈家要大氣,直接追溯遠古,封自家祖宗九州神主,過後又覺得過於虛空,逐次降低標準。今次再來沈家,已經不敢再封舜帝了,故紙堆裡翻出不知那一代的祖宗,杜撰爲吳興陰府之君。

這真是豈有此理!沈哲子這麼會玩,也只敢給自家祖宗封個武康山神,姚家大口一張就要讓沈家祖宗做其下屬,沈哲子懶得搭理他們,因而隨便就打發了。當然主要還是姚家人口氣大出手小氣,不肯花錢,只言沈家若肯幫忙,與沈家結親之事可以商量。

沈哲子對這條件更是嗤之以鼻,就算結親,那吳興菡萏又不是給自己娶的媳婦,況且時下沈家也根本不需要再跟姚家結親以擡高清望門第。

紀友尚是居喪期內,因此沈哲子讓人準備的餐食都是素餐,一頓豆腐大宴。吃完飯後,紀家的僕人行李之類也運到了龍溪莊園。沈哲子早讓人給紀友在莊園裡騰出住所院落,安排妥當後,又去看一眼豆腐坊內流連忘返的葛洪。

葛洪正在用個手搖小磨研磨豆漿,興致盎然的模樣,對沈哲子的問候充耳不聞,欣欣然似是找到人生真諦。沈哲子見狀,便也由得他去。

居於鄉土自有野趣,清晨時紀友醒來,便聽到院子外雞犬相聞、人語寒暄,令其不由得受到感染,心情爽快許多。

走出房門,紀友便看到沈家僕人劉長正在與自家僕從於廊下閒談,走過去微笑問道:“你家郎君去了哪裡?”

劉長連忙起身回道:“我家小郎不居莊內,眼下正在醴泉谷。”

“醴泉谷?莫非真有醴泉甘露涌出?我倒要去看一看。”

聽到紀友這麼說,劉長連忙讓人備下牛車,然後引着紀友出家門往不遠處的武康山谷去。

時下晚稻已經到了收割時,沈家今歲豐收之年,大片稻田中諸多農人收割稻穀。紀友在牛車上打起車簾,看那些農人忙碌,有人在前收割,有人隨後打捆,竹排板車穿梭田壟之間,將捆好的稻秧運送出來,井然有序。

名之爲醴泉谷的這座小山谷,如今已經被開發出來,四周皆有竹籬圍繞,遠遠望去便看到瓦房屋頂。牛車駛過籬門,便有兩名莊丁上前攔住,負責趕車的劉長回頭對紀友歉然解釋道:“我家小郎立規,谷內只許步行,紀郎君不要見怪。”

“無妨。”

紀友聞言後便下車,客隨主便。剛剛下了車,便聽到谷內傳來一個嘹亮喊聲:“何爲仁義?”

“壯我體魄,護我鄉土!亂我家園,刀兵誅之!羯胡血肉,肥我田畝!言出必踐,無功非人!”

整齊劃一的聲音隨之迴應,聲透雲霄,驚得紀友都楞在當場。而後在其略微呆滯的視線中,便看到一個個陣列分明的方隊曲肘貼身,從溪流對岸慢跑過來。組成這些方隊的皆是十多歲少年,一個個神情肅穆,着裝統一貼身收口近似胡袍,腳步整齊劃一,踏在地面發出“啪、啪”極有節奏的聲音。雖然年齡尚是稚嫩,但氣勢已經可稱森然。

而在第一個方陣最前方,便是沈哲子,作同樣打扮,沿溪流引着隊列跑向谷內。

0918 城下之盟0134 清風徐來0777 季龍將逃0504 軍魂1213 荒謬鄉鬥1095 難入石頭0712 功事俯拾1045 交戟叉頸1069 人盡其用0333 曲阿事變0222 京口風動0017 幣重言甘0343 京畿大亂0563 倉立都南0376 天生權骨0755 王師北探0426 情深難得0822 一刀之烈0972 淮南諸事0921 強軍懾人0723 重鎮待奴1306 河南厲鬼0715 城父牧所0666 淮南待戰0280 至親相悖0247 都中三甲1205 與敵同行0417 江東無人0263 玉樹生於江東1228 生死寸利1089 內外焦灼0353 宗王長史0901 一網成擒1069 人盡其用0004 北風揚塵,時之大哀0356 殺機暗藏0189 能尚公主否0332 生者狡黠0827 信仰道統0438 隙生庭門0790 合城歡騰1361 難逃一死1432 神鬼助力0421 以暴制暴0735 大勢強壓1074 金錢道理0403 論功0741 大勝可喜1197 婚配在論0188 天子之淚0771 明堂驚魂0480 精益求精1479 士不卸甲0772 奴主歸天0256 僑居多艱0158 仁祖妖冶0278 殺無赦0439 大崩之兆0632 匹夫持戈0679 帝宗劫餘1191 夫妻賢愚0559 黃雀在後1002 苑中黯然0758 水戰利器0524 凜冬新芽1035 以命相搏1200 幼鹿麟信1223 兵臨灞上0194 肅家風0353 宗王長史1455 諸夏筋骨1228 生死寸利1498 功爵分授0087 沈維周捉鬼1209 鄉士淺薄0779 大譽千秋0447 傷情賦0363 沈氏之興0055 地主無餘糧0257 南苑兌票0950 法劍無情0293 奪爵禁錮0859 嗣傳有信0320 東揚成軍0972 淮南諸事0471 門下犬馬1463 大將歷成0499 畜性張揚1320 殺沈趙昌0020 安東將軍0356 殺機暗藏1145 慕容萬年0745 軍心動盪0752 戰機來臨0410 臨海郡公0965 千金邸0285 太真疾行0406 袍澤情誼0507 國鼎南北1498 功爵分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