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古老的徵倭計劃;若不正面對戰呢?

戰爭是迫使敵方屈從我方意志的暴力行爲,是政治的延續,關鍵在於情報與後勤是否到位,具體的作戰方略的好壞次之,接着纔是武器裝備的優劣。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明君臣顯然深諳老祖宗闡明的道理,所以即將實施的軍事行動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十分明晰。

從行爲方式來說,是驅逐西方勢力、扶植親明勢力;

從目的上來說,是消弭西方列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削除他們的影響力,並且將列島作爲衛護大明東方的堅固防線;

從長遠戰略佈局上來說,應該繼續保持如今四分五裂的狀況,從而斷絕其統一以後可能出現的威脅;

從戰役規劃上來說,要分別向各個西方國家扶持的藩鎮投送一到兩個師,強制接管,同時向東京投送兩個師,佔領之。

從去年到今年年初,軍部一直擬採用的是“甲字/四〇七/一號/改五”計劃,但由於秘密洽談的順利進展,以及對當下局勢的樂觀判斷,軍部轉而改用了“甲字/四一四/一號/改三”計劃。

這也是爲什麼陸戰一團原本是前往浮山府準備登陸演練,而現在卻要調轉方向前往海州。

與陸戰一團相同,有四個師和一個旅也在開拔的半途中接到了一樣的命令。

另外三個在北方的步兵師原本是要前往金州,現在卻直接前往朝鮮蔚山郡了。

二月二十七日,黎明時分。

東邊露出的魚肚白越發大了,隨着火紅的太陽緩緩從地平線下冒頭,向世間大地投射出萬丈光芒。

蓋着毯子的周長風坐在座椅上打瞌睡,頭歪靠着那由於內外溫差而起了霧的車窗。因爲沒有拉下簾子,冬末春初的陽光灑在他的臉上,只帶來了一絲暖意。

“嗚嗚嗚——”軍列進站時的汽笛聲吵醒了搭載的官兵們。

迷迷糊糊的醒來的周長風愣了幾秒,雙目才恢復神采。

這樣過夜自然比較難受,身體都有些僵直。他揉了揉眼睛,拿過鋁製茶杯喝了兩大口熱騰騰的濃茶,然後起身活動了一下,終於感覺身心復甦了。

“報,本部已至海州。”趙寒楓擡手看了眼手錶,繼續陳述道:“現在爲清早六時三刻。”

“各部卸車,備好早飯,集結完畢再開飯。”

“得令。”

鑑於海州是大明海軍的重要港口,此地的鐵路交通建設相當不錯,有好幾條雙向鐵路,除了三個上下人的客運月臺外,還有兩個貨運月臺。

火車站的配套設備非常完備,光是起重機就有不同噸級的好幾種,畢竟戰艦所需的一些部件和設備動輒有幾百噸重。

陸戰一團並非最先到達的,陸軍第五師昨天中午就已經盡數到齊,此刻都已經駐紮下來了。

不比混成旅或步兵師,陸戰一團的載具和重型武器要少許多,因而卸車速度很快,還不及兩刻鐘,衆人便已經在火車站邊上集結完畢了。

全團以隊爲單位排列爲方形,遠遠看去像十來個藍綠色的方塊。

負責伙食的軍官們知道現做早飯肯定來不及,所以之前就已經令人去附近的攤販和店鋪採購饅頭了。

現在等衆人集合好,滿載着饅頭的卡車也剛好駛到。

竹籃子上覆蓋的厚白布一掀,肉眼可見那升騰的熱氣,又大又白的饅頭,香味四溢。

至於各營各隊的炊事單位,雖來不及做早飯,但燒水做湯還是來得及的,燒上幾大鍋開水,打上幾十個雞蛋,灑幾勺子鹽,簡單的蛋花湯做便完了。

團部的軍官們此刻無事可做,聚在一塊吃吃喝喝、抽幾支煙。

手裡拎着《萬曆奏疏集錄-卷八十三》的姚良川走過來,指着其中一頁說道:“之前聽人說征伐日本的提議幾百年前就有人提過,我借書查了查,還真有,今天剛找到。”

“萬曆年間不是援朝麼?”正拿着饅頭在啃的謝萬誠含糊道:“是不是搞錯了?”

“理論計劃哪能跟實際舉措一樣?”姚良川揮揮手,掃視了一圈在場的衆人,“我這麼說吧,當年這徵倭方略還挺豪氣,打算髮兵十萬,渡海遠征。”

朱翊鈞活得久,前後在位四十八年,大明帝國半個世紀積累下來的奏疏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姚良川過年期間閒來無事,就去應天府立藏書館借了三十五卷的《萬曆奏疏集錄》,前後看了一個月,還真就找到了傳聞中的事。

由於《皇明祖訓》所立下的不徵之國的規矩,後世人們往往認爲明朝不可能發兵日本。

但所謂的祖宗規矩一直以來都不是不能打破的,只不過要考慮是否契合多數人的利益。

實際在萬曆年間,大明朝野間曾經掀起過一場東征的議論風潮,發兵日本這一計劃還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一度付諸於前期準備,但最後因爲實際情況不允許而不了了之。

最早的構想早在萬曆十九年就出現了,兩廣總督劉繼文上疏建議可以讓葡萄牙人去打日本人,所謂“借夷平倭”。這一年,明軍甚至尚未入朝。

但隨着朝鮮被揍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明朝的精力就側重於先解決侵朝的倭寇了。次年,太僕寺少卿張文熙提議:以浙、南直隸、閔、粵四個省各出兵一萬五千人,總共六萬兵馬登陸日本,一勞永逸解決倭寇禍患。

之後幾年,因爲戰事進入白熱化階段,遠征日本的構想並未付諸行動,但一直在不斷完善。比如萬曆二十二年,福建巡撫許孚上疏,反駁了朝中“元朝徵日大敗”來反對發兵的言論,認真估算了軍費和兵力,造船兩千艘、練兵二十萬。雖然很誇張,但大致框架已經確定。

等到萬曆二十六年,御史徐兆奎也上疏提議徵倭搗巢,兵部在其奏疏基礎上加以完善,確定以浙、閔、粵爲核心。在朱翊鈞准奏以後,調兵遣將立刻開始——廣西總兵接管浙江,總領征伐事;兵部右侍郎組織募兵造船;沿海幾省組織探子和細作前往日本探查。

然而,隨着侵朝倭寇屢戰屢敗,敗局已定,豐臣秀吉病死,大明君臣便失去了渡海遠征的興趣。因爲那時候,明朝已經在歷時六年的援朝戰爭中耗費二千餘萬兩白銀的巨資,同時,播州的楊應龍叛亂也越發猖獗,於是徵倭計劃被終止。

趙寒楓微微搖頭,嘆道:“也算是時運不濟吧,萬曆年間接連三次征伐,國力難支。”

“今非昔比,戰略態勢不一樣了。”周長風拿着盛滿蛋花湯的搪瓷杯,喝了一大口,隨意道:“古代拿下日本沒什麼用,要銅的話直接貿易就行。”

吃過早飯、整頓完畢之後,陸戰一團便離開了火車站,前往預定的駐紮地點。

海州郊區本就有一大一小兩處校場,供駐防於海州的陸軍第十一工兵旅和海軍陸戰隊第六營使用。

隨着計劃的實施,擴建此地的駐紮區域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因爲無論早晚,海州都將會成爲重要的兵力投送出發地。

而且剛好有個工兵旅本就在這裡,擴建起來更是方便。

土地壓平夯實,鋪上一層三七灰土,這是一種由熟石灰與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築材料,古往今來都廣泛使用。

起居生活的營房、旱廁、澡房、食堂、文娛處均由結實的九層膠合板建成,而彈藥物資倉庫、廚房、軍官住處、醫館則爲紅磚砌築。

擴建不久的營區看着嶄新無比,所有設施一應俱全,規劃可以容納五萬人駐紮。

拎包入住,着實美哉。

兩排懸山頂的屋子便是軍官們的住處了,都是單人間,除了木板牀和木椅,電燈與電風扇也是標配。

“第七師今晚能到,第十三師大概要明天晚上,第四師最慢,估計後天早上。”

“這些天沒其它事吧?”

“沒有,不過得按命令抓緊清點給養、檢查裝備,不得有疏漏。”

“戰情報告呢?這個總該下發了吧?”

“好,稍後派人送來。”

在交代了一些事情以後,總兵處的聯絡官便離開了。

所謂的總兵處就是軍級司令部,這是一個臨時機構,明軍的基本戰略單位是“師”和“旅”,“軍”由視情況而定、數量不定的師旅臨時編組。

許多時候指揮部直接指揮幾個師旅是沒問題的,比如邊境戰爭就是這樣,烏斯藏都督府直接指揮參戰的二師一旅,但當規模再擴大些就不能這麼辦了。

這一次大明爲平定日本而組建了兩個軍級單位,分別是第二軍和第三軍。

第二軍在海州集結,由第四師、第七師、第十三師、陸戰一團組成,負責關東地區,長野、東京、神奈川、千葉,那兒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

第三軍在朝鮮蔚山郡集結,由第二師、第十師、第十一師、陸戰二團組成,負責本州島東北,福島、宮城、巖手、北海道,那裡是法國人和俄國人的勢力範圍。

時至今日大明也沒組建過幾次軍,在這之前也就大演習的時候會用用。

但既然歐戰都能出現幾百萬大軍的情況,明軍自然也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一個軍最多也就四、五個師旅,頂多十萬人。但假如要在一個方向投入百萬大軍,那豈不是得組建十幾個軍?指揮起來並不方便,所以得組建更大級別的單位。

這個相當於集團軍的單位叫兵團,指揮官叫督師。在崇禎年間,這是最高級別的軍務官職,乃至要額外掛一個兵部尚書的官銜來襯托其高大上。

不過“兵團”和“督師”三十幾年來都只存在於條令規定中,從未正式使用過。

沒過多久,一本裝訂成冊的戰情報告被傳令兵送了過來。

朱立鑠“嘖”了一聲,“美國人還是賴着不走啊,這是真槓上了?”

“他們又沒英法的顧慮,安安穩穩的,而且關西地區還算富庶,多少有賺頭,自然不樂意走人。”姚良川回道。

“好,看看吧。”神色如常的周長風指着牆上掛着的大比例尺地圖說道:“首先我們肯定是要直接登陸東京灣的,就情報來說,日本人自己也吵得不可開交,所以不確定是否會遭到有組織的抵抗。我們肯定考慮最壞情況,就是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都全力防禦。”

趙寒楓接過了他的話頭,侃侃道:“因爲財政緣故,這兩個師團現在都被裁改了,主體雖然是二旅團四聯隊的編制,但人數有所減少,每個分隊現在只有十一人,總兵力約爲三萬四千人,都是由英國人操練出來的,具體路數…諸位應該都算熟悉。”

謝萬誠問道:“他們的火炮多寡優劣?”

“窮鬼哪玩的起大炮啊。”滿臉不屑的朱立鑠擺了擺手,“自然不咋地咯,都是老舊的七十五公釐山炮,還有一些英制的四英寸半。”

日本又沒什麼資源,分崩離析愈發加劇了貧瘠的困境,維持常備軍的開銷都足夠讓各藩壓力山大了,想建設現代化軍隊實在是有心無力。

財政狀況稍好些的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使用的是自造的四一式步槍,即三八大蓋,還有一些李-恩菲爾德;輕機槍用的是劉易斯;重機槍用的是維克斯;鋼盔用的也是鐵鍋似的湯米盔。

因爲處在英國人的控制下,從英國商行採購武器裝備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就英械化了。

追溯歷史的話,維新以後追求“富國強兵”的明治政府盡最大的力量建軍,仿效西方國家軍制,頒佈《徵兵令》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等到嘗試賭國運的時候,陸軍有七個師團,預備役二十五萬人。失敗以後,這七個師團倒是依舊留存至今,但除了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之外,其餘五個師團都聽命於其它藩鎮。

除此之外,各地藩鎮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軍閥割據,槍桿子最大嘛。

但是因爲缺乏資金和工業體系,這些地方軍隊的訓練不佳、裝備老舊、缺乏重武器,總體戰力十分堪憂。

“除了土雞瓦狗我服想不出其它詞來形容,正面對戰以一當十完全不成問題。”朱立鑠表現得極爲自信,目空一切。

“那…如果不正面對戰呢?”一旁的周長風悠悠道。

第78章 應天兵工廠第110章 第一〇七章 朝廷送予萬國宮的贈禮第257章 陸海空火力;突破!第5章 奇怪的送禮第36章 伏擊空投(上)第433章 一百桶特製燃料;絕妙的篝火晚宴第118章 究竟是誰在幕後操縱呢?第251章 古老的徵倭計劃;若不正面對戰呢?承前啓後的公告一下第275章 突襲!大開殺戒第22章 與敵軍賽跑第521章 你們又能晚多久死?像錐子一樣卡在第484章 第四九章 死而復生?分歧與爭執第462章 搜尋;先敵發現至關重要第145章 血戰大學城第232章 借左壓右;諮政院第221章 空投奇葩事;不告狀不舒服第47章 看誰更兇悍第521章 你們又能晚多久死?像錐子一樣卡在第272章 初出茅廬第一戰;愈演愈烈第399章 何罪之有?獄中感悟第248章 漢字漢語太難了;順勢與逆勢第361章 急急國王;神兵天降第290章 失速尾旋;大難不死?第531章 最殘酷一戰;究竟誰該投降?第188章 請證明我有病第428章 天市右垣整體無礙!鏖戰達爾文第192章 第五〇國際旅第16章 實屬萬幸第313章 第三九章 狗鬥還是BZ?螳螂與黃雀第86章 粗略規劃第411章 第四七章 末日武器金烏計劃;目標,第164章 裝?繼續裝啊?第104章 第一〇一章 禿鷹(╳)紅鷹(√)第139章 破例授旗;小小的表演第342章 獵鹿犬計劃;驕縱的代價第114章 真是豈有此理第536章 之前你們還勸降來着?最後一戰阿羅第10章 邊境戰爭伊始(上)第553章 狼羣在途,山雨欲來;敵人在那諮政第75章 提防戰後綜合徵第288章 提前擴編;中風?第335章 大轉機;獵殺反擊第422章 雙方宣戰;積滯行動第289章 演練?皮托管第55章 對書友若干問題的回答第237章 香香軟軟;恆光公司第369章 是禍躲不過;龍目海峽海戰第205章 第二〇二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毒氣第141章 跟鎢字沾邊的都便宜第418章 德法矛盾;大明澳洲遠征兵團第134章 權謀不宜串珠子第313章 第三九章 狗鬥還是BZ?螳螂與黃雀第63章 工業產值第517章 爭奪天空;有多少算多少 一個不留!第495章 第五一章 解決了但沒完全解決;暑溫第39章 提前的慶功宴第351章 迎頭痛擊;內訌倒是很在行第425章 騎兵?騎兵!星條旗落第303章 越境盤踞;要快 要狠第72章 出席記者會?第242章 它只是子彈噴筒;冬至大朝會?狗都第245章 互不侵犯;姐至京城第332章 直搗黃龍;火,燒起來了!第216章 敲定戰車;突發天災第204章 第二〇一章 寬慰;一反常態的奇襲第278章 胡大統領敞開心扉;《自然》!第274章 掃穴搗巢;越界突襲第367章 遊街展示,耀武揚威;爭購南征公債第246章 抉擇;迎親當日第7章 風暴前夕第85章 東拼西湊第235章 此面向敵!經濟之都第205章 第二〇二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毒氣第110章 第一〇七章 朝廷送予萬國宮的贈禮第430章 立足之戰告終;我很快就會回來的!第444章 第四五章 穿越不可逾越之地;碾碎他第244章 受不了就走人;三方密談第297章 民間輿論;禪讓登基大典第544章 第五五章 要那些錢做什麼;求你別折第96章 暗殺(╳)強襲(√)第170章 你不會真想篡位吧第290章 失速尾旋;大難不死?第453章 美式特色官僚;維修列剋星敦號第99章 不如趁機賺點錢第346章 圍殲;吸老子的魚雷吧!第311章 第三七章 私下會面;合作有利無弊第290章 失速尾旋;大難不死?第323章 任你施爲;壞了規矩第147章 兩難的抉擇第148章 多快好省;權力之暢快第174章 要不先訂婚?第377章 輪式突擊炮的企劃;戰地繳獲改裝第519章 鴨嘴獸行動的勝負;突擊上陸!第546章 多種學說齊頭並進;拜託了第252章 民族特點;天時與地利第328章 貪腐事小 怠政事大;代號“北極光”第556章 第五六章 那是T34?異變突生!第195章 彈跳貝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