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曹國公府

第189章 曹國公府

朱雄英接過聖旨,便準備乘着宮裡配的馬車前往曹國公府。

司設監掌理御用儀仗、輦輅,主要負責出行方面,司設監的主官是一個正四品太監,他見了朱雄英非常熱情,親自給朱雄英找來了作爲虞王專屬座駕的親王象輅。

一般情況下,皇室成員出行都是坐輅的,嗯,其實“輅”就是體積比較大、底盤比較高的馬車,一般分爲大輅、玉輅、金輅、象輅、木輅等型號,其中大輅、玉輅通常是皇帝用的,金輅是皇太子用的,而親王級別則用象輅。

親王象輅高度比皇太子金輅低六寸,輅座高度三尺多,輅亭則高五尺二寸,外面用的都是紅髹木裝飾,前面是推開式的雙開門,底下鋪着紅花毯,座椅上則墊着紅錦褥席輅內有椅靠、坐褥、帷幔、屏風、水壺、吃食架等設施,內飾則是金邊耀葉板和青地雕木五彩雲襯板,整體減震效果也很好,在城內道路行駛的話,車內基本沒有顛簸感,除了速度不及汽車外,坐着的體驗跟現代世界的豪華SUV沒什麼差別,甚至還要更寬敞一些。

很快,朱雄英就來到了李文忠的府邸。

李文忠的府邸坐落於京城的核心地段,三間五架的金漆大門,上面的獸面錫環怒目圓睜,而頂上的“曹國公府”四個鎏金大字,更是彰顯着主人的尊貴身份。

不是什麼人家都能稱“府”的,在大明只有親王郡王國公才能稱作“府”,而官員則稱“宅”,庶人只能稱“家”.若是穿越到了大明,自稱“宅男”,那人家聽了都要肅然起敬,心想這準是個官宦家的少爺。

而對於不同等級的府邸規制,朱元璋也做了明確的規定,而在觀構造上,郡王以下不許建歇山轉角、重欄重栱,不許有彩繪圖案,廳堂的房間數量根據官職的大小也有嚴格區別,一品到九品,分別是五間九架到三間七架不等,至於國公,則可以有前廳七間九架,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超大規制。

朱雄英下車後,便被門口的管家恭敬地迎了進去。

曹國公府跟他去過的秦王府相比只是規模縮水了不少,但該有的都有,家廟和廊、廡、庖、庫等從屋一應俱全,府內綠樹成蔭,假山池水相映成趣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

在管家的帶領下,朱雄英穿過曲徑通幽的迴廊,來到了府內中堂的大廳。

此時,剛換了常服的李文忠已經得知了朱雄英的到來,急忙迎了出來,顯得很是熱情。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大侄子,而朱雄英則是李文忠的大侄子,雙方的親戚關係還是很近的,屬於是表親,但爲顯親近,一般不用“表”來稱呼。

“好侄兒,今日怎麼得空來我這裡?”李文忠笑着問道。

朱雄英躬身行禮,然後將袖中的聖旨拿出來給李文忠看了一下:“叔叔,皇爺爺有手諭,讓您統籌建造堤壩的工程。”

“稍待。”

李文忠並不知道朱雄英是來宣旨的,而接旨也有接旨的規矩,李文忠連忙側過身來站好,然後躬身行禮,身後曹國公府的奴僕則是垂首肅立。

不是所有聖旨都需要下跪的,根據大明制度,誥命、敕命、敕諭、諭告、宣告,這幾樣是必須跪聽的,但宣策和敕令,也就是俗稱“手諭”和“口諭”,接這種聖旨,接旨人只需躬身即可至於身邊的人,如果有功名在身則需要以扇作笏,擺出擋臉鞠躬的姿勢,無功名的人則需要垂首肅立,要是什麼都不懂庶民,就算不知道怎麼做失禮了也不會被追究責任,“禮不下庶人”就是這個意思。 朱雄英宣旨後,李文忠接過聖旨,仔細閱讀後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深知這項任務的艱鉅性,但皇命難違,也只能盡力而爲。

“陛下還說什麼旁的事情了嗎?”

朱雄英搖搖頭,如實道:“那倒沒有。”

李文忠請朱雄英坐了下來,府中的僕人上了茶水喝了口茶後他擡頭看向朱雄英,問道:“好侄兒,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畢竟這件事情,是由朱雄英引起的,而且皇帝肯定不會無緣無故派朱雄英來宣旨,所以李文忠覺得,這裡面一定有些深意。

朱雄英沉吟片刻,也沒敢信口開河,而是謹慎地說道:“叔叔,我認爲建造堤壩還是頭等大事,但也不是說盲目去建。”

李文忠聽後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侄兒說得有理那依你之見應該如何着手呢?”

這也是李文忠對朱雄英能力的小小測驗,朱雄英並不需要答得有多好,但最起碼要有個條理,若是他自己心中都沒譜,那李文忠就會覺得這事有些不靠譜弄這麼大架勢,恐怕有白折騰的風險。

“還是得對長江入海口的地理環境進行詳細的勘測,然後做好規劃,這個得看工部都水清吏司的安排,最好能跟地形結合起來因勢導之.而且還得跟當地百姓說清楚,既然是爲了保護他們自己的田產,沒道理徵召的民夫會不盡力。”

李文忠聽後點了點頭,這小子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說話有條不紊,雖然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計劃,但基本的思路都是正確的。

“對了叔叔,我這裡還有一份堤壩的構築圖,不一定完全對,但您可以參考一下,找擅長治河的工匠再看看改進一番。”

說着,朱雄英掏出了一張他手繪的草圖。

明代治理黃河的成功經驗很多,治理長江倒是少見,不過疏浚吳淞江等記錄也有一些,所以之前查到相關資料的時候,朱雄英就留意了一下具體的方法,如今一看果然能派上用場。

“束水衝沙法”這些治理黃河的法子就不說了,跟眼下的事情壓根不沾邊,但具體的堤壩構築法卻可以參考一二,畢竟是已經驗證過的成熟構築方法,有效治理了吳淞江和黃浦江,想來應對長江的洪災,也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92章 父與子第117章 抗倭援朝!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227章 高麗使團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36章 告白第33章 壞了,爺爺不記得前世記憶了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第243章 朱元璋的決定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249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175章 鬼市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200章 藍玉的小圈子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233章 風帆戰列艦下水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91章 《赤腳醫生手冊》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109章 千里鏡作用完美髮揮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241章 教官到來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233章 風帆戰列艦下水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51章 來自朱樉的怨恨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55章 世界局勢與蒙古人的威脅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156章 先知的恐怖預言第28章 小富婆的幫助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第51章 土豆種植神書第110章 天元帝身死,北元覆滅!第137章 解縉的介紹信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52章 朱元璋:大孫能還陽?!第217章 兀納失裡的恐懼第158章 嗑死膽大的,嚇死膽小的第89章 朱元璋:老四,你真行啊!第73章 卷什麼卷?出海吧!第249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02章 新式火銃帶來的震撼第176章 聖孫駕到,統統閃開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75章 世界地勢圖!震撼無比的大明衆人!第146章 臥槽,舅姥爺!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67章 徐達背疽!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250章 雞翎關破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100章 遠洋艦隊花費,朱元璋的煩惱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73章 卷什麼卷?出海吧!第74章 鄭和下西洋?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235章 南方局勢第90章 咱真是瞎了眼,立了這麼個皇太孫第231章 進攻日本外島的藉口第221章 朱雄英的邀請第55章 世界局勢與蒙古人的威脅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