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

鉻是一種很特別的金屬,單純的鉻本身,不溶於酸,卻可以被算鈍化,一旦鈍化之後,就可以溶於所有的酸,可是他氧化作用很小,只有在高溫,或者特別的狀態下,才能夠被氧化。

鉻鐵合金,是一種特別鋼的合金,跟普通的鋼相比,可能在硬度上面,和耐磨性上面,無法跟普通的鋼材相比,可是一個耐腐蝕性,就是巨大的好處。

鐵在自然環境下,很容易被氧化,從固體變成粉末狀的三氧化二鐵,這就會造成本身強度上面的很大的改變,一些鐵的腐朽,也可以這樣來說。

鋼比起鐵來說,稍稍好一點,可是隻是好一點而已,自然環境下,在不經常使用的前提下,或者表面沒有防鏽塗層的前提下,也會被氧化。

銅,之所以作爲古代的貨幣單位,稀少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在自然環境下,銅或許會生鏽,但是主要形態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氧化的速度也很慢。

到了北宋,因爲錢荒的關係,不但出現了交子這樣的紙幣雛形,也出現了鐵幣,在一定程度上,還相當的流行。

金屬貨幣,鐵本身就有價值的前提下,鐵幣的出現,也是一個自然的潮流,只不過,這個出現,他的價值,遠遠低於銅幣。

在之前,鐵的價格,只有銅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同樣幣值的前提下,鐵幣應該比銅幣便宜的多。

實際上,無利可圖是鐵幣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可是錢幣,需要的東西很多,不是說,造出來一個鐵環就可以了,必須要有字,要有印,要容易攜帶。

這就有很大的問題,銅幣勉爲其難,鍛造出不同的樣子,甚至是模具來鍛造,可是鐵幣,太便宜了,投入相當的工費的話,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

往往,在北宋流通的鐵幣,最多,只是一個圓形,甚至連形狀都不統一,更別說一串串的,穿在一起,往往這種更加精良的,要貴一些,也保值一些,可是這樣的投入,遠不是普通的能夠相比,一定程度上面,鍛造者都會虧錢。

這也是鐵幣很短的流通,然後就消失的根本原因。

趙信的想法,從本質上面,就跟普通的幣值不一樣,他已經簡化和廉價了鐵,現在的鐵的成本只有13文左右,就算是鋼,也不超過15文,可是之前的印象,加上趙信做出來這個鐵幣的目的,是爲了簡化北宋的錢幣環境。

說白了,用一種明顯比銅幣高檔,卻本身廉價,耐用和美觀等衆多的方面,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貨幣,在最初的時候,價格應該就高於的銅幣。

然後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而且貨幣量比現在北宋貨幣大得多的一種貨幣。

北宋的錢荒,一直都存在,在沒有深刻認識到錢荒對經濟的影響,比如說,民間的貨幣減少,影響到了商業運轉的,沒有足夠的錢幣購買產品,以物易物,甚至把絲絹納入到了錢幣的領域。

北宋的稅收,一直都是錢糧,絲絹共同的,一定程度上,絲絹也取代了錢幣的作用。

可是絲絹這種東西,作爲錢幣使用,就背離了他的作用,衆所周知,流通的多了,不可避免的就會髒,就會損耗。

對於普通的銅錢來說,有些損耗,有些髒,不算什麼,可是絲絹髒了,甚至損壞了,這算什麼,這代表着貨幣被消耗,貶值。

另外一方面,對於農民來說,物價的上漲和各種貨幣獲得的困難,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困難,有時候,勞動力就是這麼的被剝削了。

如果貨幣充足,這種狀況就不會出現,就如同現在的鐵匠作坊一樣,有足夠資金,支付費用,在整個高收入人羣之中,形成了龐大的市場。

現在,鐵匠作坊的供應量還不足,他只是一個作坊,而不是一個完整,而合理的城市,不可能供給整個城市所有需求,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市場是被別人獲得的。

這從大名府最近的商貿活動繁盛,曹劌甚至發現,大名府的商業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就可見一斑。

北宋的稅務水平,在封建社會是相當低的,雖然各種名目的商稅,可是大體上,實物和錢本身來說,應該只是10抽1,這種幅度,真的是很低,這也是商貿活動繁盛代表。

可是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商稅的水平,增加了差不多七成,沒有到翻倍的程度,可想而知,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鐵匠作坊帶來。

經濟是一個很完整的學科,雖然同爲文科,趙信瞭解的也不算多,可是總算比這些土著瞭解的多。

在沒有名正言順的用稅負來代表,因爲已經習慣了十抽一的前提下,貿然的提升稅收,哪怕不影響整體的生活,也會迎來巨大的反彈。

可是,完全可以把稅用費來代替,未來的定海軍,市場的,工廠,甚至是銷售情況,完全都是由定海軍把控的,調整其中的比例,讓居民和工人們生活幸福的前提下,悄無聲息的把產品推行下去。

就比如說現在的鐵器一樣,成本價,永遠拿不到的,13文的成本,到75文,甚至更高的零售價格,其中拋開給予工廠的利潤和人工成本之外,剩餘的,都是淨收入。

在老闆跟政府是一體的情況下,這也算是變相的收費,這樣,只要定海軍的人口足夠,僅僅依靠定海軍的人員,就足以支撐起強大的工業。

中國,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在於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勤勞的民衆。

在整個世界都是同樣發展的前提下,爲什麼中國能夠發展到一億的人口,可是歐洲,還是在小國寡民之下,幾十名騎士,幾百農兵,都可以被稱之爲大軍的時代,糧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說這些就有些遠了,拋開不提,當這個不鏽鋼幣,可以替代80-100文的錢的時候,一貫錢只有就10枚,也就是200克,只有銅幣的二十分之一,對於大宗交易的時候,已經是節約了很多了。

打個比方吧,現在的足額的銅錢,一貫錢是4公斤,10貫是40公斤,一個成年男性,在力量普通的前提下,最多隻能夠拿起20貫左右,單純的錢,已經壓得他走不動路了。

當然了,銅錢的幣值很高,一個包子10文,一貫錢,差不多就是普通人一天奢侈的花銷了,可是對於大商家來說,那就非常不方便了。

哪怕是攜帶一輛車,也不過是裝下100貫到200貫,小規模的購買還可以,大規模的購買,就真的不行了,銀子和金子,已經流入到了市場,在一些大宗交易的時候,作爲貨幣,可是其中幣值波動較大。

在宋初,一兩金的價格,大概是8000文,也就是8貫,到天聖六年,40年的時間,不過是8800文,漲了差不多一成,按照時間來說,還算比較平穩。

可是之後,伴隨着戰亂和其他的情況,金價持續上升,折宗時期,就已經超過萬文了,不足二十年後,徽宗初年,就已經到了32貫,足足漲了差不多3倍多。

就算是普通的年份,伴隨着夏收和秋收,還有其他的一些波動,金價也開始巨大的波動的,再加上總量很小,不足以支撐大宗的交易,往往是被當做國際貨幣。

比如說,澶淵之盟和慶曆和談之中,跟西夏和遼國合約之中,北宋拿出來的都是銀子。

金銀,很早就作爲衡量單位和高端貨幣,可是一直都沒有大規模的流通,原因就在於,中國產銀很少,也就是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獲得了可怕的金銀之後,又通過絲綢和茶葉等貿易,大規模的流入到中國。

到明朝中後期,才確定了銀本位的方法,在此之前,想都不要想。

正因爲如此,趙信對於不鏽鋼相當的看重,堅固,耐用,不易磨損,這個當然是指日常的情況下。

只要做出來,單純重量上,都可以讓他的流通性提升20倍以上,更別說總量。

不說未來,當改造後的高爐,可以大批量的生產處不鏽鋼,是以萬噸爲單位,就說趙信的卡牌系統,估計一天的產出,也會超過50噸,一年下來,也1.8萬噸。

按照趙信粗略的定價,20克差不多等於100文,一千克就是5貫,一噸5000貫,1.8萬噸,就是近億貫,單純一個卡牌系統,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可怕的錢圈,足以解決問題。

趙信找到牛大力的時候,牛大力還在實驗,不過這一次還是失敗了。

趙信一直都在看着牛大力的實驗,他這才明白,爲什麼會失敗。

因爲牛大力採用的,是之前煉製神兵利器的方法,直接用鋼跟鉻混合,然後褶皺法。

看到這個,趙信有些後悔的,他應該早過來的,就不用牛大力浪費這麼長時間了,這是手工煉製神兵利器的方法,說白了,就是讓碳的比例,通過混合達到一定程度,並且形成穩定的合金,可是不鏽鋼,是需要用替代法,碳的存在,絕對會影響不鏽鋼的品格的,甚至造成失敗。

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三百七十九章 靈州困局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四百零一章 湖泊和鐵器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陸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掃盲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三百七十九章 靈州困局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七百九十二章 藍鰭金槍魚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九十八章 集團射擊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皁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十四章 絕世猛將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一百六十一章 易容術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二百九十章 錢幣圈子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