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

周文秀的到來,特別是拿到了一個解決後勤問題的方法,已經挽救了已經岌岌可危的遼軍,在後勤出現問題的時候,遼興宗已經再一次的萌生退意了。

可是暫時而言,他不敢貿然的撤退,他很清楚,元昊比他想象的狡猾,他要想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後退的話,一定會讓元昊利用到,說不定,10萬大軍,就走不出去西夏了。

周文秀的解決方案,是最爲適合,只要抽調一萬,最多兩萬的軍隊,就可以橫掃西夏,那些部落,在遼興宗看來,就是土雞一樣,根本沒有任何的威脅,就算是聚在一起都沒有什麼作用,分開就更是如此。

結果也是如同遼興宗料想的,西夏最具戰鬥力的部隊,已經被抽調到了興慶府,這樣可以提升興慶府的防禦強度,但是弱點也顯現出來了,整個西夏沒有能夠跟遼軍對抗的力量。

實際上,就算是沒有抽調,也沒有,20萬西夏軍,跟10萬遼軍對陣,一方損失兩成,一方快四成,這樣的對比之下,西夏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元昊所犯的錯誤就是,過於關注興慶府的防禦,把所有的力量的都集中了起來,這讓遼國看到了機會,大殺四方之下,不但削弱了西夏的整體實力,也爲自己提供了足夠的後勤。

實際上,不能夠說元昊做的不好,不是周文秀,連蕭惠都沒有想到,在西夏的大地之上,會有這麼多的牲口,他以爲早就遠遠的躲開了。

在陌生的土地上面,貿然派遣一部分的隊伍,去搜刮牲口,這是瘋狂的選擇的,萬一對方有些防備,或者是設伏,不就等於是分兵了,給對方各個擊破的可能。

周文秀帶回來的實際的東西,打消了這個想法,在後勤問題,已經成爲了困擾他們的關鍵問題的時候,派出1萬到2萬的部隊,去嘗試一下,就成爲了必然的選擇了。

從這個意義上面,周文秀又立功了,而且是大功,三項大功,每一項都是非常的可怕的,之前的獎勵,本身是預定給死去的他,級別比之前要高出一個級別的,可是現在,三個大功結合在一起,這個功勞的可以說是巨大的。

遼興宗經過了慎重的考慮,提升周文秀爲北院的上將軍,只是北院軍事的第一官職,同時,封周文秀爲韓國公。

遼國不太注重勳爵,一字並肩王之類的,也都大量的冊封,蕭惠在一定意義上面,只是後戚,卻也得到了韓王這個封賞,其他,甚至一些出色的文臣,也都有封王。

可再怎麼,國公這個封號,也算是比較稀少的,一般而言,只有位列朝臣前列的,再加上立下可怕功勳的纔有可能因功封賞,其他的大多數是出身決定的。

以周文秀的年紀,再加上從軍的經歷,提升不可謂不大,可是偏偏,出來少數不知內情的遼國將軍之外,其他對於周文秀,沒有任何的嫉妒,因爲他的功勞太大了。

第一戰還不算什麼,一般戰鬥力強大一點的遼國將軍,要想做到這一點,只要稍稍的運氣就可以了,率領着精銳,幹掉2萬的步卒而已。

第二戰就相當的可怕了,在神風飛起,整個戰場上沒有任何視野的前提下,率領着2000人,衝擊着10萬人的陣營,這要多麼英勇才能夠做的出來,甚至毫不客氣的說,這不是自殺式的衝擊,而是真正的攻擊,戰果相當的輝煌。

更別說最後一個功勞,這直接決定了遼夏之戰的進程了。

元昊剛開始,是穩坐釣魚臺,因爲他很清楚遼國的後勤能力,再加上沙漠綠洲的破壞,要運送到興慶府每一石的糧食,遼國可能要付出三四石的糧食,一個不慎,甚至會付出更多。

遼國的糧食產量,遠沒有北宋那麼多,甚至可以說是緊張,遼國國內,也就是幽雲十六州哪裡,有些糧食生產,其他的,都是牧民,雖然運送的,有一批肉食,可是也存在着不易保存的問題。

要想保存肉類,有其他的辦法,有一點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醃製,只有用大量的鹽來醃製,才能夠保證食物不腐朽。

遼國的鹽並不多,也就是西夏和北宋供給一點。很少有醃製工藝遼國,無法長時間的保存這些肉食,也就是現在天氣逐步的寒冷,當凍好的肉食,逐步的送過來之後,這才勉強的解決。

哪怕遼國經過了初步的試探,損失了幾千人之後,就不再攻城,可是元昊一直都在等待,在積蓄力量,當遼國支撐不了,後退的那一刻的,就是他反擊的時間。

千里沙漠,將會成爲遼國埋骨的場所,這是天險,是西夏得天獨厚的地方。

周文秀抵達的聲勢,有些太高了,浩浩蕩蕩,幾乎上萬的抵達,他還以爲遼軍來了後援,如果這樣的話,這就加重了遼國的消耗,越多的兵力,每天的消耗也就越多的,

可是很快,他發現,不是後援,而是大規模的牲口隊。看到近萬的牲口,着代表着,遼軍又獲得了足夠的補給,這就會讓時間拖的更長。

可是接下來,遼國分兵,哪怕分走了1萬人,剩餘的遼軍的戰鬥力,也不是元昊能夠野戰的,他心中直接就有了不好的預想。

果然在接下來,類似的牲口源源不斷的前來。

分走了精銳,還是騎兵和重騎兵,他們到底要去幹什麼,結果不言而論,那是去搜刮整個西夏部落。

方向上面,是向西,西夏國內的情況,元昊非常清楚,靈州和興慶府這裡,人口稠密,興慶府這邊的人員,都被集中到了的興慶府,還有遼國入侵的兩個州,可是西夏擁有5個州,還有名義上之下的數千裡的範圍,如果遼國派遣騎兵,大肆的搜刮的話,結果會如何。

一轉眼之下,就從穩坐釣魚臺的,變成了這樣的困獸之鬥,一場示敵以弱的攻城戰,變成了現在,一個持久戰,這是元昊不願意看到的,卻無可奈何,五六萬遼軍,足以抵擋他們突襲,在穩守住城門的前提下,貿然的出城,說不定會讓興慶府的防禦受到損失,甚至有被攻陷的危險。

元昊除了後悔之外,就只能夠眼睜睜的看着,遼軍逐步的積累了的糧草,把戰爭持續下去了。

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三百二十九章 靈州地位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六百六十章 時機已到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三百二十九章 靈州地位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熱武器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鋼鐵成本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八百八十九章 定海錢莊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六百七十章 攻城折津府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馬拍賣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九十八章 集團射擊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五百九十八章 第二批運輸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擊棱堡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四百七十三章 必然一戰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鐵步人甲第六百三十章 遭遇魚羣第七百零一章 金屬定裝彈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五百九十二章 私塾和有機物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國博弈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