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完勝

完蛋,這或許是絕望的想法,可是實際上,這些騎兵真的差不多了。

重型長弓跟普通長弓相互配合,展現出來的實力,已經讓西夏軍隊無法抵禦。

西夏騎兵的陣營,不算特別的密集,命中率並不算非常的高,但是長弓的優勢,從來都不是單獨的攻擊,而是密集的覆蓋攻擊。

重型弓手的射速,比起普通的弓手而言,要慢一點,可是也慢的有限,在20輪之中,重型長弓手射出了20萬隻箭,哪怕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三,也命中了6000,加上其他長弓的覆蓋攻擊,他們射速更快,數量更多,效果更佳的出色,當一刻鐘之後,疾風驟雨一般的長弓,稍稍的停歇的時候,西夏軍已經損失了超過12000人了。

重型弓手更多的是破壞性的攻擊,只要被巨大的破甲弓擊中,就足以幹掉這個騎兵,至於更多的傷害,則是長弓造成,更多的長弓手,射出的更多的箭,命中率也比重型長弓要高,特別是擊中了馬匹的那種,被刺激的馬匹衝擊到的,或者是被絆倒的,也在其中。

4成左右的損失,甚至連對手在哪裡都不知道,這種情況之下,是誰都無法想象的,每分每秒都有人倒下,每一個時間,都有騎兵中箭,在瘋狂的攻擊之中,天空之中箭,真的是箭雨,不停落下的箭,不停的製作着殺戮。

黑夜,可以遮擋住他們的蹤跡,卻也制約了將軍們的指揮。

西夏將軍最爲慶幸的事情,就是選擇的時間問題,最後的時刻也度過了,當天邊迎來一絲的陽光的時候,天終於快要亮了,他們終於可以看到,到底是什麼人攻擊他們。

天亮了,意味着陷馬坑就起不到作用,騎兵最艱苦的時刻就要過去了,在他看來,不過是弓箭手,只要他們能夠衝過去,應該是能夠幹掉對手,這也是騎兵對於弓箭手優勢的地方。

當天亮之後,他們卻發現的,他們面對的,是最少的7000人的重步兵方陣,藉助着豎起來的塔盾,還有超長的長矛,形成了鋼鐵森林,根本就無法度過。

長矛加上塔盾,透着鋼鐵的光芒,剛剛被長弓洗禮,已經混亂的騎兵,無法衝擊這樣完整方陣。

目光投向另外一方面,是那些駐紮營寨,西夏軍,也抽了一口冷氣的,陷馬坑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

如果說,他們衝過去,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兵馬。他們根本就沒辦法過去,兩邊都是絕地,箭雨也在不停的出現,再這麼待下去,最後的結果會非常可怕。

很顯然,他們再這麼繼續下去的,根本沒辦法取得勝利,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跑,離開這個地方再說。

跑的掉麼,他們要跑出射程,在馬的速度起來之前,最少還需要承受最少10波箭雨,就是說,可能要再付出5000人左右的傷亡,這個等於說,3萬人的大軍,要損失60%

他們從來沒有想多北宋軍隊會如此的難纏,他們絲毫都沒有意識到的,爲什麼會這樣,但是如果不走,那就全部要留下來了。

這個時候之下,當逃命成爲了唯一的選擇的時候,他們開始了瘋狂的逃竄,唯一能夠去的方向是向後。

可惜的,他們的動作太晚了,如果說,西夏軍還有2萬人,北宋的騎兵絕對拿不出來,可是隻有一萬人左右的時候,那就必須要拿出來了。

在整個部隊之中,北宋軍一共只有5000騎兵,還是從衆多的騎兵之中挑選出來的,馬匹或許不如西夏的戰馬,卻也是一時之選的,遼興宗給的1萬匹戰馬,雖然檢查過了,還不錯,可是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是殘疾,有的有些隱憂,必須要進行長期的訓練才能夠用的上。

哪怕馬匹弱了一點,裝備上面的優勢,足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就連周文秀都擁有了出色的裝備,作爲親兒子的北宋西北禁軍,怎麼沒有,不過是5000人的編制,這沒問題,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大名府親自煉製。

所有鎧甲都是精鐵,經過了輕量化的處理,使用的也是表面摻碳工藝。

這個工藝是趙信跟牛大力說了,牛大力嘗試着做,沒有做出來出色的鎧甲,卻也算是弄出來一個可以使用的東西,這個防護能力非常強的鎧甲,輕便型比以前的鎧甲,最少輕了40%,整體的效果非常可怕。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周文秀的減少10%,就足以讓他們動容了,這下子的40%,防護力不減反增加,這種前提下,這個5000騎兵的戰鬥力一點小,而且北宋軍隊的戰術素養,還有戰鬥敏感性,遠比西夏的強,他們早早的包抄到位的。

勉強的保持着陣營,快速後退的時候,正好跟包抄到位的騎兵部隊衝撞到了一起。

當北宋騎兵出現的時候,西夏很不屑,北宋或許在步兵,或者是弓箭手上面,有些作爲,可是騎兵,北宋有騎兵麼,他們的騎兵,跟西夏,跟遼國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可是很快,西夏將軍的臉上,就是鐵青鐵青的,因爲初步的碰撞,北宋的騎兵,無論是從戰鬥力,還是從整齊程度上面,都遠在對方之上,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怎麼打,在初步的接觸,付出了超過2000人的傷亡之後,剩下的都投降了。

整個戰局持續了半個多時辰,從開始到結束,很快,是一個快節奏的戰爭,可是結束了的時候,韓琦才鬆了一口氣。

這對於戰術的要求非常的高,只要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哪怕一丁點的問題,都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後果。

韓琦已經把所有的都給考慮進來了,但是戰場是充滿了未知的,他只能夠考慮最壞的結果,好在,一切都非常完美,他們成功的用四萬人,在極小的傷害之下,幹掉了西夏的三萬大軍。

可是這不是最後的終結,3萬西夏大軍,根本就不是他們面對的全部力量,這只是遼國派出的一個試探,滅掉了他們,只是代表着他們暫時的安全了,宋軍還有這些戰利品,如果遼軍前來,他們還能夠複製這個戰果麼,不能,韓琦不敢有絲毫的停留,立刻命令所有人立刻東歸。

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三百八十章 保證金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二百零五章 麻煩大了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十二章 蠻橫第一百三十一章 賣相不錯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一百六十八章 轟動效應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三百五十一章 貴妃探家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七百七十三章 應用疑惑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