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

大量官員的到來,韓琦剛開始沒有在意,實際上,在朝廷詢問的時候,他已經有些想法了,調查是必然的,這一點他也沒辦法,雖然調查會有一些問題,甚至會出現一些彈劾,但是他不怕的,三大功勞之下,他有足夠的底氣面對任何人,只不過是麻煩而已。

本以爲,只有幾個,讓人把這些使者給安頓下來之後,準備帶他們去參觀的時候,卻發現,還真的沒完沒了了,第一天到了7個,第二天干脆來了14個,第三天還有。

第二天的參觀,基本上,就被取消了,開玩笑,韓琦是樞密副使啊,一方大員,總不能陪着這麼一波波的沒完沒了吧,等人到齊,當然了,大部分人都到齊就可以了。

一共就等了4提前的時間,一共來了87個,級別各不相同,有八九品的小官,也有四五品的中級官員,他們集合在一起,人數真的不少。

這些官員,聚集在一起,還是有些微詞的,之前對於靈州的局勢,沒有一個直觀的看法,這種拖延,在他們看來,或許是一種掩飾,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到來,特別是確定了時間之後,就沒什麼了,等着參觀就好了,真不知道,在這麼短時間之中,靈州能夠建設出什麼東西。

在經過了簡單準備,上百輛馬車拉着他們離開了西平府,靈州現在,什麼都不多的,就是馬多,馬車就差一點,好在,在原來牛車的基礎上面,改裝了一下,沒有原來馬車的那麼完備的東西,卻也可以接受。

好在去的地方不遠,距離西平府,也就是三四十里的樣子,馬車行進大概是一個多時辰,就到了。

當他們下車的時候,卻發現,遠處,聽到了巨大的水聲,似乎是某一條河流。

難道是黃河麼,西北最大的河流就是黃河了,這些官員們之中,熟知西北地形的,少之又少,只有少部分在西北這邊當過官,對於西北這邊瞭解的,知道這絕對不是黃河,黃河距離靈州這邊,還有很遠。

在這裡有水的聲音,代表着什麼,這幾個官員之中,又有一個,恰恰是水利方面的,他甚至親自參與了北方的農田水利的修繕,聯想到這麼大的水流,位置,難不成,這裡會有一個湖?

剛剛在車裡,看不到外面,他下意識的向周圍一看,頓時愣住了,因爲前方有一個小小的丘陵遮擋,看不到水的位置後面是什麼,可是在這裡,是整個西平府這邊,水利樞紐的核心,也就是意味着,大量的溝渠。

沒錯,這個溝渠真的是多,光是西平湖這邊,就有12個主幹溝渠,並且在近處,憑藉着溝渠的方便,又聯絡了很多,這位官員看到的,就是如同蜘蛛網一樣的溝渠,分佈在這個平原之上,並且向遠處延伸。

好可怕的工程,這是這個官員第一個想法,他親自參與了北方水利的修建,很清楚,這樣的工程,難度到底有多大的,如果這裡再有一箇中心池塘,那麼,這個工程就着實可怕了。

當他們繞過了一片小型的高地,走到了水響的地方時候,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個讓他們震驚的場景。

渭州大會已經過去最少20天了,靈州的工程,也起碼開啓了30天以上,在商會人員的支持之下,龐大的物資到來,加上遼國方面,也很配合的送來了20萬奴隸嗎,用於衝抵30萬頭牛的價值,也可以換到一些差一點的絲綢。

這個數字,在遼國看來很不合理,又不是女人,成年男子,這些放哪裡是不穩定因素,還要付出大量的糧食養着,給北宋正好。

這就是體系不一樣,在北宋雖然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但是目前靈州這邊,卻需要大量的人手,這就形成了大批的崗位,在西夏完全沒有用,白白養着的人,當然是包袱了,可是放在北宋這邊,卻可以物盡其用。

這部分人員的到來,卻極大的支持了靈州工程開展,牛馬雖然可以替代人力,那是在農田上面,真正工程的時候,必須要有人來駕馭這些牛馬。

千年發展,讓耕地的手段不斷的變化,各種先進的犁的使用,讓牛馬可以很快的發揮作用,最先進的馬拉犁,甚至可以比牛犁快20倍,這不代表馬比牛強,力量上面,牛更強,可是在某一個項目上面,要看如何的利用。

這些壯年男子的到來,讓整個靈州,參與到這個工程人員,增加到了45萬人,各種牲口超過30萬人,還有一些,被編制在一起牛馬,特別是定海軍的人員抵達。

別看只有500人,可是這500人,卻是經驗豐富的,他們其中有不少長期就是從事大型土木工程的,又經過了定海軍的經驗,在走的時候,還專門研究了大型水利工程,水渠和池塘的挖掘,帶去的,也是最適合的工具。

比如說葫蘆吊,定海軍使用的葫蘆吊,可不是簡易,幾個葫蘆的葫蘆吊,必須要找尋地方安裝,這是進行了的處理,經過了專門的打造和固化,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機器,通過固定和省力,最少可以節約七八成的力,同時安裝方便。

拿一個池塘爲例,一個池塘如果挖到3米以下,人力已經不可能用鐵鏟,把塵土楊上來,需要進行搬運,傳統工具不太適合,幾個人挖土,要幾個人來運輸,甚至到更深的地步,需要的人員就更多了,這從一定程度上面,減少了勞動效率。

可是每隔20米,固定這麼一個葫蘆吊,通過省力和佈置一些牲口,可以轉變用力的方向,讓本來只能夠人來工作的地方,變成畜力的工作,這樣極大的增加效率。

當並列五六頭,甚至更多的牛的前提下,藉助着省力,可以一次性拉起來10方,甚至是20方的土,極大的增加了挖掘效率。

目前,整個工程,已經開啓了50天左右,卻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工程,特別是靠近平西府附近,那個最大池塘,已經接近尾聲。

本身,這些官員們剛剛抵達的時候,這個工程還沒有徹底的完成,正在收尾,一兩天的收尾,加上兩天的注水,就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了。

這個數十個湖泊構成的大型灘塗溼地,採用的方法是中心開花的,在中心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地勢最低的地方之一,進行開挖,大概開挖了一個面積在500平方米,深度在20米左右的一個池塘,然後,小心的把其他池塘的水,引入到這個其中,然後,纔在放完水之後,開始了整個的開挖的。

最少有1.5萬人,1萬頭大型牲口,還有一些技術人員幫助,這個靈州水利工程之中,最爲龐大池塘,後來被命名爲西平湖的水利工程,一共用了50天的時間,開挖土方超過了1.5億立方,加上地勢和其他方面影響,只要引水工程完成,累積可以蓄水超過2.8億立方,比起最初的時候的預想,要高出一倍以上。

一倍以上的蓄水量,這對於周圍的支持,可以說是可怕到了極點,挖掘1.5億,卻造成了近乎一倍的效果,這是普通工程所無法想象的,這一個湖泊卻不大,只有19平方公里左右。

天然湖泊,很少有這麼深的,打個比方吧,太湖算的上中國排的上的淡水湖,可是它的容積只有50多億立方米,甚至連6立方公里都不到,要知道,太湖的面積,可是2000多平方公里,幾乎是現在的100多倍,可是總水量,只有不到20倍,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爲這個湖泊的深度極大。

與此相對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容積超過了整個地球淡水資源的五分之一的貝加爾湖,它的面積只能夠在世界上排名第8,可是他水量,是包括長江黃河這樣可怕的河流,直接上總淡水容積五分之一,原因就是更深。

平均深度700多米,最深處超過1620米,這就是貝加爾湖的容積根源。

韓琦不知道什麼貝加爾湖,他只是知道,更多的水,就可以澆灌更多的糧食,什麼資料都不缺,還有足夠的人力,原地挖掘,總比溝渠好的多,反正派人,無腦的挖掘就好了。

西平湖也是如此,從一開始,韓琦就把它建的相當的深,人工挖掘之下,只要有足夠的人力,就可以把土方挖下來,然後容納更多的水。

太湖的平均水深,只有3.4米,這裡,挖掘的水深超過20米,加上地理位置較低的關係,這裡原來的水平位置,比起周圍,都要低10米以上,比起黃河,更是低了不少,比起黃河水面,最少是低了35米左右,這樣才能夠形成足夠的水源。

通過深的湖泊蓄水,藉助着地勢和各種的溝渠的幫助,最少有4個溝渠,聯通黃河,然後通過黃河上面的閘口,進行控制,這對於這個時代北宋來說,雖然困難,卻不是不能進行,只要黃河上面開的口子小一點,然後多一些佈置就可以了,這些問題,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早就解決了,現在,4個溝渠同時注水,每天最少可以注入500萬立方米,要完全注入,最少還需要50天的時間。

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六百九十八章 春節新氣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三百二十八章 漏夜伏擊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九章 希望破滅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名奠基第六百一十五章 火炮的意義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三百八十章 保證金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