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

遼興宗加快了速度,這邊受到了攻擊,4萬鐵林軍損失了之後,剩下的部隊,也開始收縮了起來,防止的元昊逃竄。

元昊並沒有逃走,而是做出了一些準備,比如說,把已經物資給分開,放在了不同的部分,一些浮財和戰略物資,全部都想辦法,送回肅州,以保證有足夠的後路。

剩下的,就是等待着決戰到來的時刻,在戰鬥上面,元昊有足夠的底蘊,哪怕是在最惡劣的時候,他都敢於來挑戰遼國,到遼國來發展,現在擁有了3萬重騎,還有接近一萬輕騎兵,又有什麼不敢做。

元昊是出於準備和軍略,停下來跟遼興宗決戰,可是再怎麼說,他的兵力也只有4萬。

或許之前,沒有人知道,元昊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可是現在,伴隨着一連串的戰爭,哪怕是最終取勝,可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人全殲,對於軍隊來說,辨別敵人是一個基本的素質,一次兩次,或許還有疏漏,三四次的進攻,哪怕最終全勝,也暴露了元昊的總兵力,3到5萬,或許中間,會有些不準確,可是最終的數據,不會有較大的差別。

連元昊都留下來決戰,又是在遼國的境內,遼興宗怎麼可能會退縮,再加上,從西夏帶回來的兵力,加上會和了之前的兵力,總兵力超過16萬,是元昊的3倍以上,這樣的兵力,怎麼會怕。

一場大戰,就在雙方主帥的統領之下,開始準備的戰爭,大軍雲集,一方是15萬左右的遼國軍隊,一方是元昊的4萬人左右騎兵。

這個雙方的勢力,差別巨大,4倍以上的差距,讓雙方,根本就不是在一個數量級上面,如果面對面決戰的話的的的,絕對是的一個懸殊的差距,遼國會取得勝利,而且是一個酣暢淋漓的大勝。

戰爭上面沒有如果,遼國都是勞師遠征,而元昊卻是靜觀其變,在清理掉了草原上面所有得的部落之後,原來,遼國的內線補給,就沒有地利的優勢,而元昊,在儲存了幾個地方之後,開始了大範圍的轉移,進行了一場游擊戰。

在冷兵器時代,游擊戰是很難實行,比如說,在沒有火器的前提下,體力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爲什麼,之前元昊的第一戰,明明雙方的差距不大,2萬對2萬,卻結果懸殊,就是如此。

一方大範圍轉移,跑的連刀都拿不起來,一方卻以逸待勞,最終勝利是誰,不用想就知道。

可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龐大的大草原的,本身就是一個遊擊的天然場所,元昊在這裡作戰超過八個月的時間,當然對這裡非常熟悉。

加上藏起來的物資,甚至是馬匹,這些補充之下,給大範圍的轉移,提供了幫助,而遼興宗作爲追逐着,有之前的經驗的前提下,不敢隨便的大範圍的分兵。

元昊驚人的戰力,加上現在瞭解到元昊一共有4萬人馬,那麼4萬人一部分是肯定不行的,最起碼要8萬,這樣的話,遼軍最多就只能夠分成兩個部分的,這樣要想在千萬裡的草原上面,把元昊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中,這非常困難。

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元昊把游擊戰發揮到了極致,聲東擊西,追亡逐北,有時候,明明早晨的時候,還在千里之外,晚上就已經到了近前。

哪怕不明白游擊戰的精髓,可是元昊卻憑藉着出色的軍事素養,把一切都發揮到了極致,在龐大的草原上面,大的起了游擊戰,15天時間,不但轉戰數千裡,還抓住機會進行了7場戰鬥。

這個可以稱之爲教科書一樣的轉移和戰鬥,幾乎把元昊的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這些戰鬥,沒有跟遼國的主力對戰,基本上,都是以衆擊寡。

本身戰鬥力就不凡,再加上戰機選擇的非常準確,多是三倍和四倍的力量,對付對手,每一場戰爭都快速的取勝,而且是殲滅戰。

7戰每一次的戰果都不算太大,3000-5000而已,最大的一次也不過是7000人左右,可是7戰之後,遼國再一次被殲滅了4萬人左右。

要知道,遼國進攻的西夏,纔派出了10萬人,加上之前鐵林軍的損失的,累積8萬,這個遼國也承受不起的。

遼興宗的御駕親征,期望的,當然是迅速的產生戰果,能夠抓住元昊那是最好的,就算不能,也要把他們給清理出去。

可是現狀告訴他,哪怕是在遼國的腹地,他依然沒有辦法抓住元昊,特別是在後面,已經洞察了元昊的動作,遼軍針對這個進行了一定的佈置,設置了一些陷阱。

可惜,時機的把握上面,遼國還是差了一旦,跟元昊最接近的一次,雙方之間的距離,不過是50裡,幾乎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的,就可以趕到現場,只要當時,被圍攻的遼軍,能夠多堅持一點點,就可以留住元昊。

元昊的果斷,也是超過想象的,在用了2個時辰,已經攻破了的外圍,最多還有半個時辰,就可以全殲剩下的3000人的時候,他選擇直接離開,放開了唾手可得的戰果。

在鬥智鬥勇之中,元昊連戰告捷,党項騎兵的士氣高昂,遼軍則士氣低沉的,一些流言蜚語,開始在遼軍之中傳播,都以爲元昊是近乎無敵的存在。

可是,他們不知道,在15天的時間之中,元昊幾乎把所能夠想到,也把佈置下來的東西,用的七七八八了。

沒有提前的準備,這個游擊戰,幾乎不可能起到作用,在跟遼軍的碰撞之中,元昊也開始明白,他的實力,跟遼國傾國之力比起來,還是差一點的。

便宜佔了,還繳獲了大量的物資,那麼就是時候離開了。

遼國當然不願意,讓他們這麼容易的離開,可是連續的轉戰,幾乎是大範圍的轉移之下,特別還有7場戰爭,雖然總體的戰果,並不是太高,可是割裂了一些關鍵的所在,現在,兵力銳減到了11萬的遼軍,開始抱團了。

兵分兩路,相互的配合圍殺,那幾乎沒有漏洞,形成的包圍圈,讓元昊很難的逃出去,可是現在,只能夠專注一個方面,剩下的,只是控制一些節點。

這就形成了巨大的破綻,這個破綻被元昊把握住了,那麼結果就註定了。

這時候,也可以看出遼興宗跟元昊的大局觀的問題,元昊已經準備逃走的時候,遼興宗還是按照之前的眼光來看。

差一點點,只有50裡的距離,讓元昊最終的逃走了,這也讓他看到了機會,那就是設計更好的一個陷阱,這個設計,讓他忽略了元昊處於弱勢,已經準備逃走了。

以元昊的偵查能力,當然可以看出,遼興宗佈置的這個陷阱,說實在的,這個陷阱非常具有誘惑性,如果元昊破釜沉舟,拿出1萬重騎,對這個誘餌進行打擊,然後在吃掉誘餌的前提下,用2萬人接應,還有七八成的實力可以逃出來。

可是元昊剋制住慾望,來到遼國的目的已經達成,再繼續下去,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多殺傷兩三萬的遼軍,對於遼國的影響不大,只要有一點點的疏漏,說不定,他的主力,就會被留下來了。

元昊,在起出了最後一個物資點之後,開始大範圍的轉移,用了3天時間,移動700多裡,跳出了整個遼國的包圍圈,劍指草原邊緣一座遼國重鎮大同府的。

大同府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可是在這個時代的遼國,並不重要,他是在遼夏之戰時候,才被提升,從大同軍轉爲了大同府。

之後,因爲歷史上,遼夏之戰,遼國敗北,遼國加強了對西夏的壓力和控制,這纔不斷的被提升,最終的達到了西京的程度。

可是現在,大同府這個,這個位於整個草原西部,距離北宋和西夏距離相當的城市,只是一個新興的城市。

遼興宗當然知道,大同府是一個重要的所在,可是他更加看重的,是元昊從草原上,進入的路線,在他看來,元昊是從這裡來的,一定也會從這裡離開。

遼興宗有些死板了,當然,這也是他個人的素質有關係,他的軍事素養,讓他只能夠固定的進行,而不會全面的考慮。

元昊在熟知遼國的佈置了之後,就迅速找到了大同這麼一個弱點了。

不能夠說大同弱,一個從大同軍提升到了大同府的程度,未來又是西京,大同本身不弱,哪怕是被抽調了大量的軍力,也依然保持了5000軍隊,城防還不錯。

可惜,這個僅僅是不錯而已,如果元昊抓住時間,不顧一切的攻擊,還是可以輕鬆的把大同府攻下的,畢竟,只是遼國的城市,還是在西部,遼國不重視的地方的城市,他雖然建立了城牆,可是城牆不過是三米左右,稍稍建立一個土圍子,就可以躍馬而上,防禦力很小。

元昊也沒有選擇強攻的方法,他手下的兵力,是他未來的根基,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這些精兵的話,他或許無法短時間的,擁有足夠的力量,反攻西夏本土,一個肅州,根本無法滿足目前元昊的野心。

在之前,圍剿的鐵林軍也好,後面圍剿的這些遼軍,他們的裝備,還有衣服之類的,大部分都被留下來了。

對於只剩下肅州的元昊來說,什麼都缺,特別是軍用物資,這些東西,一個都不能放過,因爲肅州不能出產,或者說出產的很少。

這樣的前提下,就造成了的,元昊隨便可以的造出來三四萬的遼軍出來,至於語言,目前元昊麾下士兵,幾乎都是原來党項族的。

這個党項族,可不是西夏的党項族,而是草原上面的党項族,這些進入到遼國多年,融入到遼國的各個方面的党項族,或許他們的地位不高,在遼國連最基礎的階層都沒有進入,可是他們卻可以扮演成如假包換的遼軍。

偸城,在封建社會,在冷兵器時代,本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獲得城市的方法,有些可怕的,幾乎永遠無法攻破的堡壘,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被攻佔下來的。

現在元昊這種,不但準備更加的充分的,還毫無破綻的,跟往常的詐開城門不同,這裡是從上到下,全部都是瞭解的,以北院大王的名義,前來支援大同府,甚至還像模像樣,幫助守了兩天城,打消了全部的戒心之後,這纔開始攻擊。

這種可怕的偸城方法,就算是名將都無法抗衡,更別說大同府現在的守衛,在遼國,都算是三流的將軍,更不可能守下來。

元昊就如同一個行軍一樣,就輕而易舉的拿下了,如果元昊,還有興趣的話,甚至可以藉助着大名府,佈置一些陷阱,藉助着防禦的,跟遼軍再碰一碰。

可是,已經打開了迴歸的路的前提下,元昊沒有心情在待在遼國了,一張一弛的理論,他還是非常清楚的,無休無止之下,只會葬送自己的所得。

甚至離開了大名府之後,連回到西夏攪風攪雨都沒有去做,或許現在,這樣去做,是會得到不小的收益,甚至殲滅不少的遼軍,可是拿不到西夏原來的土地,反倒會背上沉重的包袱,稍稍的不慎,就容易被遼國反撲,還不如拿着已經獲得的收益,到肅州發展,當勢力鞏固了,再進行一戰的吧。

一看起來不起眼,甚至有可能成爲閘門,徹底封住元昊後路的大同府,卻成爲了元昊的生命之路,拿下了大同府,一切都豁然開朗,遼興宗遠在500裡之外,甚至目標還錯誤了,每隔一天,他就會走的更遠,這會給元昊最少爭取到半個月的時間。

以全部的騎兵,哪怕是有一部分的重騎兵部隊,一天也可以走出250裡以上,15天的時間,就算元昊沒有抵達肅州,也差不多了。

戰爭的雙方,當元昊選擇離開,這一場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了的,除非遼興宗,不顧一切的追擊元昊。

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五百九十五章 後續發展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錢的條件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六百六十二章 進展順利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鐵步人甲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五章 普通卡牌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五百零七章 勢如破竹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商品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四十六章 拆掉函谷關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二百七十八章 複雜心情第六百二十章 各種船型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七百九十五章 水上樂園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六百七十章 攻城折津府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五百九十二章 私塾和有機物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二百九十章 錢幣圈子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四百九十章 銷售狂潮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