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

這些棉花,早已經經過處理,送到了丁海軍,最初的時候,趙信是打算,用這些棉花織布。

北宋布的價格不高,而且相對比較平穩,一匹布在300文左右,這個也成爲了普通人衣服的主要來源。

宋尺,一匹布大概是2尺寬,40尺長,哪怕作爲大人的衣服,一匹布也能夠製作好幾件,比起絲綢,節約太多。

棉布是出現了,但是極爲稀少,北宋主要是草棉,適合織布印度棉,只是在南方,還有西域,有零星的種植,機緣巧合之下,被織布之後,價格也極爲高昂,物以稀爲貴。

真正純白的棉布,價格甚至在絲綢之上。

開啓棉花的種植,是爲了未來,發展以棉紡織爲主的輕工業的一個基礎,現在的棉花,如果織布的話,成本相對較高,市場前景也不算很大。

當找到了足夠多的船匠,開始了航海的發展的時候,趙信最初的時候,是用絲綢作爲軟帆的材料,但是關於帆布研究,也在繼續。

帆布實際上出現非常早,在以地球作爲單位的前提下,實際上,這個科技線早已經被點亮了,早在古羅馬時代,帆布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時候是做手套的,用於養鷹的那種,後來,逐步發展到了帳篷。

帆布,是用更粗的線,編制的一種布匹,因爲的線條足夠的粗,比較的厚重,同樣的,也比較耐用的。

在北宋這個時間段,沒有來自印度的棉花,卻有麻,可是卻沒有人想過,把他們利用到了這個帆布上面。

趙信的穿越,很多本不應該出現在北宋的東西,一一的出現了,棉花如此,帆布也同樣是如此。

趙信對於機械上面,瞭解的不算很多,就算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紡紗機這種東西,可是基本原理,還是知道的,說白了,就是從一個紗錠,變成幾個,傳統的方法,變成整合的方法。

可惜,基本的構造不知道,只是知道原理,只能夠讓人慢慢的研究,可是織布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隻有機器纔可以的。

紡紗,哪怕是一個普通的梭子,跟人的配合,就可以了,更別說,還有傳統的一些設備,在丁海軍,趙信專門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工廠,用於帆布的製造。

在沒有足夠高效的設備的前提下,人,就成爲了最重要的生產單元。

丁海軍不缺人,在去年歲末,趙信不顧生產壓力巨大,決定給予了數量不少的年假,基本上,根據路程的遠近,並且給了補貼,並且可以一定程度上藉助丁海軍的商船。

這個舉措,讓整個丁海軍,90%的人員選擇的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本身就是傳統的節日,是整個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時間的祭祖是重中之重。

並且,對於這些人來說,在沒有來丁海軍之前,他們是被淘汰的,或者是災害,或者是處於破產的邊緣,在鄉間,那是人人厭惡的對象,畢竟人窮志短,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有一些過不去的坎,有些人,可以借錢度過難關,可是這些沒有恆產,甚至是負債累累的,又怎麼借到錢。

爲了改變命運,或者說,爲了活下來,他們選擇了離開家鄉,來到了丁海軍這麼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初的目的是活下去。

本身,他們已經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了,畢竟,在家鄉已經活不下去了,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卻成爲了最大的轉機,丁海軍給他們機會,不但讓他們活下來,而且活的很好。

富貴不回鄉,等於錦衣夜行,按照目前丁海軍的平均月薪水,80貫這個數字,放在丁海軍,不怎麼起眼,這只是一般熟練工的平均工資,稍稍懂點技術的,就奔200貫,到300貫去了,類似牛大力這種,更是以2萬貫以上的年薪,冠絕整個丁海軍。

可是放在北宋的其他地方呢,北宋什麼人口最多,當然是農民了,農民一畝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不說地租,不說國賦,就單純一畝地而言,是非常低廉。

以江南的淤田來說,普通的一畝地的產量,在精耕細作,老天照顧的前提下,可以產米4石,如果按照價格700文,一畝地的收益的,在2.8貫,聽起來非常高了。

這個算法,不能夠算錯,可是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拿不到這麼多的錢,一畝地四石的,是最上等的水田,還要風調雨順,老天照顧,才能夠達到收成,稍稍有些不順利,比如說淤田最怕的,就是洪水。

淤田,說白了,就是在河道上,原來屬於河道的位置,現在因爲改道,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沒有水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農業的開墾,因爲河底的淤泥的關係,它比較的肥沃,輕鬆可以達到4石以上的產量。

這種田,最怕的就是洪水的,一旦水量龐大,衝到淤田的話,損失會慘重,不但當季的收穫沒有了,甚至未來很長時間,沒辦法重新開闢。

就算是頂級的淤田,就算是精耕細作,達到4石,甚至是更高,可是農民也不可能賣到700文一石的。

700文是在汴梁的市場價,整個北宋而言,不說西北,那是交通不便的特例,實際上,西北的米價較貴,主要貴的,就是運費上面,以北宋現在運輸成本,一石價格7貫,絕大不部分都是運輸的成本,甚至他的價格還沒有汴粱買的高。

在所有交通便利的城市之中,汴梁的價格是最高的,這還是零售價。

販運糧食,需要運費,需要利潤,就算是在本地的米行,收貨價格跟銷售價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的,在豐產的日子之中,在糧食下來的季節,江南的米價是相當低的,可能收購價格連200文都不到。

這實際上,也是定海軍大規模的海運的利潤所在,通過海運,大規模的降低成本,當3萬料,甚至是5萬料的大型福船出現,單獨一石糧食的運輸成本,會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不但會讓整個北宋北方,糧食供給量更加的充足,也會變相的壓低一些價格。

這樣算下來,哪怕是4石的糧食,農民收穫之後,全部賣出的價格,也不會超過800文,800文到1貫,這實際上,已經是北宋大部分土地的價格。

按照一畝上好的水田60到80貫的價格,土地生息實際上是極爲低廉的,如果作爲投資的話,可能要百年才能夠收回來。

一個農民,當然不可能只耕種一畝的土地,可是在沒有畜力和其他的力量幫助的前提下,十幾畝已經是極限了,就算是農民有十幾畝的水田,一年耕種下來,也不過是十幾貫,甚至連現在丁海軍的平均月薪就達不到。

按照普通平均80貫,一年下來,就是960貫,按照一畝地平均出500文左右的數量,960貫,需要2000畝田,才能夠產出。

當然了北宋底層的豪強,不可能單純依靠土地,高利貸,豐年壓低糧食價格,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銷售,在災害到來的時候,用一些糧食,換取土地,這是一般成熟地主發展的方向,一般而言,土地在他們手中,會經營的更好。

可是最起碼,也相當於五六百畝的一個小地主了,最關鍵的是,這個80貫,還只是一個人的收入,丁海軍工作機會繁多,只要願意去幹,肯定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女人也可以出來工作。

大部分,都是一家人過來的,哪怕只有三四個人工作,以丁海軍高昂的福利狀況的,拋開花銷,每個人,都最少可以賺下來300貫以上。

放在丁海軍,300貫真的不起眼,丁海軍高昂的工資,催生了較高的物價,比起汴粱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放在的北宋的農村,家裡有的千畝良田的地主,也不一定,能夠一次性拿出300貫,這真的是有錢。

上百萬人的回鄉,累計帶走數以千萬貫資金,甚至上億,這等於是某種流出,可是帶來的效果卻是驚人的。

100多萬回家顯擺的人員,就代表着一百萬個不給錢的宣傳人員,人是信任眼見爲實的,這些人之前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子,哪怕是爲了富貴,也有很多人都會搏一搏的。

這些人回來,直接帶回來的人員,就超過了40萬,間接影響的就更多了,從過完年之後,甚至是在年內,一些外界的人員,就絡繹不絕,短短1個月的時間,丁海軍直接增長了40萬人,未來3個月的時間之中,還會有較大數量的增長。

這種人口的增長方式,有些不符合客觀規律,對於丁海軍而言,也有些吃撐了,畢竟在考慮到丁海軍的環境,一些高污染的行業,不太適合上的前提下,又沒有多少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的,這些人不好安置。

如果單純考慮到經濟性,這些人當然是哪裡來的回哪去,可是對於丁海軍來說,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之中,吸收到足夠多的人口才是關鍵,一個彈丸之地的丁海軍,千萬級別的人口,這纔是必須要考慮的東西,養着這些人有什麼。

就業崗位,對於北宋而言,非常的困難,他們不可能憑空的變出來,可是對於趙信而言,非常簡單,比如說,一些管理的,重複的崗位,這些崗位,或許效率不高,但是可以提升整個城市的效率和品味。

現在,又有了帆布的項目,當然容納了龐大的人員,只要是走向海洋,帆布就必須是加大發展的,同樣的帆布在整個丁海軍之中,使用也非常的廣泛,比如說,帳篷,原來的帳篷,多是用麻布和獸皮之類的結合,現在有了帆布,不但更加的結實,也更容易搭建,這也是一個軍需品。

同時,一些戰場上面的輔助裝備,帆布的出現,也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這是一個可以大規模的發展的項目。

沒有足夠的機器設備,就只能夠用人,傳統的紡紗機,還有織布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裝,增加了人力控制的部分,就可以勉強的生產帆布,只不過,效率不高。

現在,整個工廠,差不多有5000人,每天生產的帆布,還不足500匹,遠不能夠達到要求。

趙信對於帆布非常的重視,帆布廠也是如此,不但在技術和資源上,對他傾向很多,來的次數也很多,帆布廠也從無到有,從最開始的,50人一匹,到現在的10人一匹,提升了5倍,而且,在趙信的關照之下,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對織布機和紡紗機,進行了一定的改造,預計還可以提升一兩倍的效率,到時候,就不是生產力不足的問題了,而是原材料不足的問題。

丁海軍開啓了這個帆布的項目之後,所有收穫的棉花,都被拿來,用於帆布的製作,因爲航海的需要,不說是未來大發展,現在的需求也很多。

20艘實驗性的船舶下水,通過了長時間的實驗,已經證明了一些子項目的好處,比如說,三角帆,比如說軟帆,相對於固定的硬帆,軟帆更容易控制,甚至是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迎着風來航行。

或許,在某些領域,一些權威不容易打破,可是丁海軍,有趙信這麼一尊大佛壓着,無論是地位,還是懂的知識,全部都超過他們,他們當然的沒有那種擺資格基礎了,也就推進了這個軟帆的快速利用。

新的項目,從原來的20艘,壓縮到了4艘,可是全部都是超過8000料的大船,風帆上面,也相當的成熟,或許達不到西班牙帆船的那種水平,可是整體的數量也是相當的多。

原來,如果使用絲綢的話,這些人還會猶豫,絲綢的效果不錯,可是價格太貴了,一次更換,就是幾十貫,甚至是上百貫,一面帆,也就是用一兩個月的時間,這樣誰受得了,現在,有了帆布,或許價格上面,不會比絲綢少多少,可是數量和耐用性更高,按照實驗之中的理論,帆布的使用壽命,起碼是絲綢的10倍以上。

這樣,帆布廠生產的帆布,幾乎第一時間,被送到了船廠,他們會在船匠指導下,變成船帆,這會是未來整個的帆布的最主要的用途。

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二百章 全部放翻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二百六十五章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名奠基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六百二十六章 漁船和夜盲症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三百八十二章 開幕前夕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五百三十七章 簡單的勝利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四百零九章 糧食和國運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門紅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七百四十六章 火槍的可怕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九十八章 集團射擊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二百七十一章 銷售遇冷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四百章 不同際遇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四百零九章 糧食和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