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

北宋的漁夫,他們的日子過得比較的差,不是因爲的經驗,而是因爲船不行,不敢深入到更深的海域捕撈,這纔沒有多少收穫,近海因爲潮汐的關係,沒有多少魚羣願意靠近的,真正潮汐之後,趕海的收穫,多是一些貝類,螃蟹,或者是軟體截肢動物,真正的魚很少。

在海邊生活的時間長了,加上見得多了,對於魚的一些習慣也很瞭解,特別是長輩們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讓這些經驗豐富的漁夫知道,距離入海口的位置,差不都30到50裡,南北洋流的匯聚,魚類非常繁盛。

這一點,是常識,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可惜做到的就很少了,除非是遇到了真正困難的事情,過不下去,需要去搏一搏的時候,纔有人這樣去選擇。

船的問題是一個方面,小船在入海口這邊,太危險了,是個人之中,搏成功的,可能連一個都沒有,甚至這一個搏成功的,能不能夠順利的回來,還真的不好說。

現在,有了超過1萬料的超級大船,連大海之中的狂風破浪,都可以承受,更別說是入海口,入海口這邊,風浪比起的其他地方稍稍有些大,卻對萬料的打穿,沒有多少的影響。

之前,這些水手們,在海上遇到魚羣,也捕撈了大量的魚類,可是那種感覺跟現在,完全是兩碼事。

以前渴望不求的大型漁場,現在就在眼前,他們可以隨意的航行,根本不必擔心風浪的困擾,這種的心情是不一的,。

以往的鬼門關的,不知道多少的漁民都葬身其中,連屍骨都找不到,可是現在,卻換入平地一般,被他們平躺。

他們也想知道,傳說中,最大的漁場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不看不知道的,一看嚇一跳,就在身邊,在船的旁邊,就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魚羣。

或許,這些魚羣,沒有那一次大黃魚羣那麼大,因爲在長江口這邊,各種食物資源繁多,各種各樣的魚也相對較多,甚至還有食肉魚,所以大規模的魚羣很少,可是小型魚羣非常的密集,是一個下網的好地方。

曾大牛他們的作用,被降低到了極點,經驗豐富與否,在這裡作用不大,畢竟,除非是極少數的地方,剩下的地方,只要撒網下去,就是魚,只不過是多少的問題。

好在,他們也是有些作用的,比如說,如何能夠網絡到最大的魚,再比如說,用什麼樣的方法捕撈,才能夠利益最大化,這些都需要經驗和計算。

很快的,他們計算出了結果,最終下網,三個巨大的,總面積超過數千平方米的巨大的拖網,開始向前鋪設,這些拖網,會進入到海底,在近海,很淺的海域最多也幾十米的樣子的稍稍埋設了底網之後,就開始做好準備。

三艘船相互配合,幾個巨大的網,開始橫掃過區域,說過的區域,非常的龐大,一個拖網,可以相當於的普通的漁網的上百倍,甚至是千倍,在這樣的捕撈之下,往往力度較大,一般如果捕撈的船多的話,就必須要定期的休漁。

定海軍也有固定的比例,這中間特別是指網眼,拖網的網眼,是有限制的,比如說,多大的,才適合。

如果是漁網的話,肯定是越細越好,細的話,能夠捕捉到的魚就多,可是太細的話,就容易徹底的捕撈。

找到了熟悉的漁民,設定了一些標準,比如說魚類小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放回大海,這個對於曾經靠天吃飯漁民而言,簡直不可想象,他們不會明白,這個放回大海到底是什麼意義。

趙信很清楚,過度的捕撈,對於大海的壞處達,後世幾乎捕撈到了東海無魚的程度,一旦發生了那樣的事情,對於大海來說,就是噩夢。

適當的減少一些種羣的數量,是可以促進種羣的發展的,自然的食物鏈的平衡,並不是捕撈的最大化,它的平衡點是各種食物的平衡點。

一旦達到了,就會最終平衡下來,適當的捕撈,讓一些原來沒有機會長成的魚兒長成,一定程度上面,能夠加強大海的產出,可是一旦捕撈過度,當某一種,或者全部魚種,他們的種羣急劇的減少的時候,就是不可逆轉了,無法恢復了。

趙信當然不會做涸澤而漁的事情,實際上,除非是後世那樣人口爆炸的時代,中國已經儘可能的在蒐羅各種的吃的了的,纔會造成過度的捕撈的。

這個時代,北宋纔多少人口,一億多一點,現有的土地足以養活這麼多人,更別說未來,龐大的陸地都等着趙信來征服。

海魚只是一個補充,甚至將來,當玉米這樣的高產作物出現了之後,養殖業成爲重點,相對於魚,牛羊豬肉纔是駐留的食物。

這不是第一次捕撈了,在之前定海軍附近的時候,除了第一次,剩下的每一次,收穫並不算大,可是一天最起碼也是四五次的下網。

拖網的這種事情,就是一個逐步熟悉點的過程,現在,他們已經非常熟練了。

按部就班的按照命令,開始下網,拖網,然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開始收網。

不同於第一次的專注,這一次,顯然很多人都輕鬆了不少,哪怕是在閒談之中,甚至在拉動漁網的時候,已經感覺到了一些情況。

一些經驗豐富的漁民,已經在考慮了,這一次的收貨不小,拖網的用途,只要稍稍的瞭解,就明白了,如果說的,普通的漁網,只是一個從點到面提升的話,拖網就是大面積的,在漁網移動的範圍之中,前後左右,如同天羅地網一般,只要速度快不過拖網,或者說,不能夠及時的在拖網之中離開,那麼等待他們,就是被打撈起來。

這一片海域,到底有多少魚獲,他們心中有數,只要來起來的一部分,這一次的收穫就巨大的。

在機械的操縱之下,拖網開始慢慢的升起,滑輪組和各種的齒輪,應用到了捕撈船上,可以讓力量獲得數倍的放大,

龐大的漁網被拉起來了,當四面網都起來的時候,漁夫們都知道了,這些魚跑不掉了

那些漁夫,早知道,拉起來的魚不少,可是真正拉起來的時候,卻發現,真的是多太多了。

數千平方米的四張網,網絡了很龐大的空間裡面全是魚,而且蹦蹦跳跳的,看起來,就非常的活躍。

又是一個好收成,所有的漁夫們都高興的想着。

要知道,哪怕是在北宋,魚很便宜,價格遠低於的牛羊肉,甚至是雞肉,可是魚,畢竟是肉,好的壞的,也能夠賣上幾十文錢,一般的漁民,能夠捕上三五十斤的樣子,就足夠一天的花用,運氣好的前提下

現在,一船就能拉起來數萬斤,哪怕是一斤40文錢,也是價值上萬貫,別以爲萬貫很少,一艘得400料左右的船,也不過是千貫,這纔是一網而已。

把帆船改裝,一艘萬料的帆船,內部空間,幾乎可以裝1.8萬料的貨物的,當時幾乎所有的艙室都進行了個改裝,差不多能夠裝下1500料以上。

當然了,料跟噸位的換算,到了魚上面,會小很多,再加上龐大的人力。

100多個人,就是差不多幾十噸,加上一些必要的設備,一些補給,不可能都裝上魚,一艘船,大概就是300噸左右,最多不到500噸。

哪怕是300噸這個數字,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60萬斤,3艘船,就是180萬斤,這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的。

180萬斤,哪怕是一斤50文,也差不多十萬貫了,萬貫是什麼概念,現在帆船,拋開一些附屬設備,單純只是船體,也不過是7萬貫左右,伴隨着各種技術和設備的上來,未來他的價格,還會有一個相當幅度的降低的。

單純這些魚,就賺回來一條多船了。

當時趙信大力發展漁船,誰都認爲,這是不可能的,可是現在看來,並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類似在大黃魚羣的一網7萬斤,那是幾乎不可能,可是平均也不少,要想裝滿,可能二三十網就可以了。,

這個網,可不是的漁船的網,一次鋪設和拉起,需要很長的時間。

最初的時候,不熟悉的時候,差不多要1個半時辰,在最初定海軍附近,可是一天能夠工作的,最起碼,也有的4.5時辰,因爲的安全的關係,他們會花費2個時辰出海,兩個時辰迴歸,加起來,8個半時辰,天矇矇亮出來,天色灰暗了之後,慢慢的迴歸,這也算是比較正常的了。

實際上,之後的發展,比他們想的更快,在漁夫們熟悉了之後,一網的時間,從1個半時辰,縮短到了1個時辰,接下來是半個時辰,甚至按照漁夫的說法,只要繼續下去,時間還能夠繼續的縮短,最短可能只要半個時辰少一點。

實際上,目前漁夫已經達到了這個速度,在快速拉起之中,魚被拉倒了甲板之上,然後進入都船艙之中進行處理。

本身,以前海試的時候,他們在拉起來一網之後,就會幫助他們處理海魚,現在,在長江口,這個天然的漁場之中,根本就不用這樣,不用怎麼的選擇,就可以撈起一網網的魚,根本就沒有停下來的時間。

一天的勞作,就這麼的開始了,他們差不多在清晨左右抵達的長江口,幾乎沒有休息,就開始捕撈了。

只要大致的確定下網的位置,然後就是重複的往復勞動了,一次次的下網,這些熟練的漁夫們,幾乎可以保證1個時辰3網。

在長江口,魚羣比較多,可是超大型的,還有密集型的卻不多,可是拖網可以選擇長距離的拖網,而不是如同海洋之中捕撈那樣,在確定了集中的位置之後,立刻的收緊。

這兩種的方式,側重點不同,最終的收穫也不同,一網下來,最多,也就是3.8萬斤魚,遠不如第一次捕撈的7萬斤,可是最少也超過了8000斤,也就是說,平均1.8萬斤,一個時辰的效率5.4萬斤,這是遠遠超出之前捕撈的總量達。

最關鍵的是,作業的時間很長,從早晨的8點左右,到晚上的6點,一共5個時辰,平均每一條船都可以收穫54萬斤,這差不多就是270噸的。

這個數字,雖然不能說,讓漁船上面充滿了魚,漁船的荷載,大概是300噸,當然是有餘量的,差不多可以擴充到420噸,只不過,那是沒有一絲其他的空間的前提下。

270噸,已經算是滿載了,這樣的收穫非常不錯。

本身,在曾大牛看來,或許要兩三天才能夠保證滿載,誰知道,效率這麼高,一天就滿了,就算是在這裡夜泊,到明天,也裝不了多少,索性回航。

在他們來的時候,定海軍已經做好了準備,不但給他們配上了,熟悉海門和崇州的嚮導,在這裡,也有人接應,從長江口到崇州,也不過是六七十里的航程,全速前進的話,一個多時辰,就可以抵達了。

崇州港,這個扼守長江口的港口,實際上,在北宋的整個體量之中,並不算是很大,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港口,原來可以停一些小海船,更多的是河船,港口的碼頭並不算是很大。

可是在定海軍崛起之後,定海軍對於所有的河港和海港,都有些投資,這個作爲長江口的重要碼頭,同樣是被看重的,在通過高層和銀錢開道的,最終不但讓這個港口,從可以停靠1200料以下船的小碼頭,變成了可以停靠萬料左右大港口,同樣,在舊港之外,還開闢了新港的。

這是定海軍全面投資的,商用港直接可以停靠2萬料以上,同樣的,新開闢的魚港也可以同時泊20艘以上2萬料的大船,這些是用來迎接他們漁船迴歸的。

走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了,到崇州漁港的時候,天已經徹底黑了,不過燈火通明的燈塔,給他們指引,讓他們把船順利的停靠到了漁港之中,而早有準備的人員,已經分列在了漁港的兩側,準備卸貨了。

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四百三十五章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一百五十一章 收集卡牌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三百一十七章 元昊詐降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七十八章 戲文的故事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九十二章 私塾和有機物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三百一十九章 寸土必爭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鐵步人甲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七百五十七章 集體勸進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七百四十一章 損失更大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五章 普通卡牌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五百九十八章 第二批運輸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三百三十章 完勝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五百九十八章 第二批運輸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