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

一個有一個的城市,從車船的窗戶旁邊過去,趙信卻默然不動,對於趙信而言的,速度已經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後世,見慣了飛機,高鐵這樣的高度的方式,每小時不超過18公里的速度,對他而言,已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的。

順着京杭大運河,車船的速度稍稍有些快,卻不是極限,最快的速度,可以達到18公里每小時,並且是24小時,這樣的話,這個速度,要超過800里加急。

800里加急,已經是北宋,最快的速度了,曾經唐玄宗爲了博佳人一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使用的就是800裡以上的加急。

從嶺南運輸到長安的荔枝,最多,也不過是3天的時間,可是,這樣的方式,註定是少數,或許是幾斤,十幾斤的荔枝,或許是一些信件,要想運輸一些大宗的物品,這幾乎是不可能得到事情。

車船的出現,定海軍對於力學,對於動力上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面,讓這個距離減少了,海州到汴梁,一共也不超過千里的歷程,哪怕是通過了運河,繞了一定的路,最終,整個事件耗費,也不過是的3天的時間。

晝伏夜行,大概是在一天的清晨時分,趙信終於抵達了汴梁

本來,趙信應該是抵達應天府的,應天府更近一點,可能要節約大半天的時間,畢竟應天府到汴梁之間,還有300裡的距離,哪怕是車船這樣的高速,這樣的距離,也需要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點

在北宋的整個版圖之中,並不起眼,甚至可以說,在歷史上面,沒有任何的存在感的一個都城,比起大名府,甚至是河南府,它都差了很多。

大名府不說了,北宋四京之中,除了汴梁之外,就是大名府,這是北方留都,如果是遼國入侵,大名府將會肩負着整個北方全部權利,這一點,不是一般地方能夠相比的。

шωш☢тт κan☢¢O

河南府,這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是最重要的城市,從東漢,到唐朝,再到後來,連續的數個王朝在這裡定都,曾經,宋太祖差一點,就把都城定都在洛陽,只不過,因爲汴梁是首府的關係,最終定下的汴梁。

可是,在整個北宋的版圖上面,應天府的作用非常的大,他是連接汴梁的咽喉,一條汴河,通過中原,聯通汴梁和應天,這也成爲了汴梁的基礎,沒有汴河運輸的北宋各種的物資,汴梁也就不會發展成爲,百萬人口的龐大的城市。

第一條鐵路,選擇汴梁和應天府,也是因爲如此,汴河在最開始,因爲它天然的地形優勢,讓他成爲了的聯通京杭大運河和汴梁之間的紐帶,可是便隨着時間的發展,它越來越無法承擔這個重要作用,一條聯通應天府和汴梁之間的鐵路,也就是了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三司使,樞密使,包括的高層的一些人員,四品以上的官員超過了百人,單純是參知政事以上的,就達到了15人之多。

或許,首輔,還有樞密使沒有到來,可是基本上,下面的,大部分都到來了,他們或許對這一條鐵路,都頗有微詞,可是一條几十萬,甚至累積投資上百萬的工程,還是值得他們注意的。

趙信對於鐵路,有着一個完整的考慮,無論是位置,還是車站之類的東西,都考慮的非常的完善的。

汴梁的車站,並沒有建設到汴梁城內,這個百萬人口的城市,絕對在這個時代,是引人注目的,數十公里長的城牆,密集到沒有任何漏洞防禦工事,再加上衆多坊市,這個已經在漫長時間的發展之中,形成了的汴梁的基礎。

貿然的把火車站建設在這裡,必然會影響到整個汴梁的防禦。

鐵路必然要開挖起城牆,雖然,趙信有理由,未來無論是遼國,還是元昊,都無法威脅到汴梁,可是這個時候挖開城牆,把原來完整的工事,弄的支離破碎的,也不是趙信願意看到的,這種情況下,這個車站就放在了城外。

在城外,距離汴梁最近的地方,距離汴梁的北宋皇宮,直線的距離,不超過20裡的地方,被劃開了一個龐大的地盤,最少有千畝之多。

趙信很清楚,一個鐵路樞紐的重要作用的,這纔是第一條鐵路,未來,伴隨着這一條鐵路的建成,這一條鐵路幾乎必然,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到時候,以汴梁爲中心,整個鐵路樞紐,就會建成。

哪怕只是一縱一橫,也需要一個十字線的交錯,這就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龐大的地盤,更別說,在趙信的規劃之中,這一條他鐵路,是非常龐大的。

汴梁鏈接四京,在鏈接到京兆府,成都,江寧,杭州,算下來,鐵路的總數,最起碼就有8條之多,當這些鐵路都交匯到汴梁的時候,最終需要的土地會非常的龐大。

當趙信抵達到汴梁的一處碼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引起衆人的注意,趙信只有三條小船,速度也較快,一定程度上面,趙信根本就沒有驚動任何人,甚至連樞密院都沒有驚動。

輕車簡從,一個四輪馬車,迅速的讓他們從下船的碼頭附近,抵達了火車站,這是一個非常荒僻的地方。

因爲誰也不知道,火車,到底有怎麼樣的作用,佔地面積又大,不可能在熱門的地方,劃出地盤,否則的,單純徵地,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的。

北宋不同於其他王朝的關鍵,在於朝廷的公信度。

以往的王朝,如果樓房高於的皇宮,幾乎肯定,這是忤逆,要抄家滅族的重罪,可是在北宋,不存在。

樊樓,在建設之初,它建成的時候,北宋是不存在,到了北宋存在了之後,樊樓已經建成不短的時間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北宋官家,也只能夠捏着頭皮認了。

現在的北宋皇宮,曾經只宋太祖的府邸,後來經過了一系列的擴建,形成的皇宮,可是跟歷朝歷代,甚至是跟五代十國比起來,都不能算大。

可是,當北宋的歷朝皇帝,想要擴建這個皇宮的時候,卻遇到了問題。

皇宮的周圍,要麼是達官貴人,要麼是頂級商人,他們都是不差錢的,就算是北宋皇家推行,也不可能強徵他們的土地,至於用錢買的方法,一問之下,就讓北宋皇帝退縮了。

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經嘗試過,一個不足一畝地的官邸,可能需要的資金,就是幾萬貫,就算是把北宋的皇宮,擴充到唐朝皇宮的程度,需要的資金幾乎是億萬,這還只是地皮錢。

這也是整個北宋,皇宮一直都比較小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們不想奢侈,而是真的沒有這個錢。

正因爲這樣,這麼一個可能佔地非常龐大的火車站,當然不可能建立在城內,就算是可以開挖城牆,也不可能。

這個建設在西南方向,無論是風水學,還有其他的一些理念之中,東北方向,就是最上的方向,反倒是西南方向,不怎麼的起眼,城市的發展,也不向這個方向。

鐵路車站,不追求這些方面,只要求地盤比較大,所以,最終選擇了這裡,,最終,是劃出了最少4000畝的土地,未來,可能擴充到2萬畝。

這裡,本身就是一片坦途和半坡地,在汴梁這裡,使用的機率也不大,以前,還有人,種一些蔬菜瓜果之類的,現在在定海軍拿出了相當的高價。

定海軍所有收購土地的費用,都是在良田的基礎上,多給了30%,等於是,一下子付出了130%的費用。

這樣的費用比例,或許在江南的淤田,大規模的淤田,30%的溢價,肯定是不可能的,可是在北方,在汴梁附近,這樣的價錢已經足夠高了。

良田都能夠買到,更別說是荒地,老百姓們,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就把手中的土地給賣了出來,當時,在鐵路建設的時候,火車站的建設也同樣開始了的。

車站有什麼特點的,從最初出現車站的時候,到最後,差別不大,如何用最簡單,最快的方法,同樣的不影響鐵路運輸的方法,把人送到站臺之上,這就是鐵路的重要作用。

車站陸地上面,只是最簡單的,而地下和地上,這是兩個通用的方法。

新建成的汴梁車站,相對比較的簡陋,只有一個龐大的地下通道,汴梁車站在最初的時候,只有兩條鐵道,分別是向北和向南的兩路,可是實際上,在設計上面,地下預留了8個鐵路,龐大的地下通道的,預留了一些前往那邊的通道的。

在趙信看來,只要是他介入的項目,幾乎肯定的,發展速度會非常的快。

定海軍,從一個港口,變成2個,3個甚至是4個,如果不是趙信強制的,讓運河變成造船廠,單純工廠的碼頭,就會佔據運河的大部分的區域。

這就是得到了趙信的規劃,還有卡牌系統的幫助之下,定海軍展現的威力。

鐵路位於汴梁,可是這個時代,無論是仁宗,還是仁宗的這些參知政事們,都是能力出衆的。

鐵路最大的問題,不過是鋼鐵的性能,解決了這個之後,施工,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一個大國,爲什麼會分崩離析,原因很簡單,控制力不足,爲什麼會控制力不足,太過邊遠的地方,就算是使用八百里加急這樣的方法,也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就算是中樞重視,一個信息傳遞的來回,也需要7天以上。

北宋有多少的區域,單純縣,郡,就非常的龐大了,不可能關注每一個地方了。

不算八百里加急,如果是這個地方的人員前往汴梁去告,先不說能不能告到地方,就說一路上的舟車勞頓,沒有個兩三個月的時間,絕對不行。

真的等到告了,兩個個月之後,甚至是半年之後,以前有的一些蛛絲馬跡,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距離,是最大的問題,在沒有背景,在沒有從上到下的壓力面前,中樞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僅僅是到了縣這個級別,不能再低了。

鐵路建設完成了不一樣,就算是這種最原始的馬拉的方式,一天達到1000裡,這絕對不成任何的問題的。

馬拉按照22公里每小時的時速的,一天24個小時,已經超過500公里了,這是一般的速度的,如果特別快的,不惜一切代價,每小時甚至可以達到30公里,那也就是1500裡。

從這個意義上面說,北宋控制的區域就大了,只要鐵路通達的地方,哪怕是2000裡之遠,乘坐着火車也就是2天的時間,這種情況下,任何人犯錯誤,都會要想一想。

速度,把遙遠的距離,變得非常的近,這是一個一般的規律,並不以某些人的意志爲轉移。

北宋的這些中樞的參知政事們,或許因爲歷史的具現,沒辦法看的非常的高,非常的清楚,可是隻要鐵路建成,稍稍推算,就知道的其中原理。

京畿爲什麼各方面發展的,都比其他的地方要好,距離汴梁近是一個方面,可是更多的,就在於上面的一些政策,可以很快的傳達下來,而且一些貪官污吏,也會收斂一些。

京畿,多是距離汴梁一兩天的距離,算上馬車的話,也就是輻射80到100裡的距離,現在這個距離擴大到了10倍,20倍,也就是2000裡的範圍之中,都可以被直接控制,這對於北宋的提高,到底有多大。

鐵路的修建完,在相對較高的速度之下,會形成較爲高的管理,或許不如過去的京畿,可是北宋的控制力,還有執行力會擴大,整體的實力,也會提高。

四輪馬車迅速的穿過了城門,進入到了偏僻的地方,城門跟火車站之間,10裡的距離,幾乎都用水泥修築的道路,寬闊的道路非常的平整,因爲人較爲稀少的關係,非常快就抵達了。

最少40米高,8層左右的建築,在汴梁的郊區,顯得非常的醒目,馬車加快了速度,顯得輕快無比,徑直的抵達了火車站。

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七百零一章 金屬定裝彈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擊棱堡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四百零二章 統籌體系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五百八十五章 實驗室和白熾燈第三百一十章 文武雙全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五章 普通卡牌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八百四十九章 深入探索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車頭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六百七十章 攻城折津府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