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

朝鮮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算的上是中國影響的圈子之中的,一部分還成爲中國的藩屬國,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鄰國,在中國歷史上,有相當重要地位。

這兩個國家,趙信從一開始就知道,甚至對他們進行了利用的,在定海軍發展的時候,爲了獲得人口,在朝鮮的開城,還有日本的京都附近登陸。

這兩個國家,不能算是承平已久,卻第一次遭受這樣的打擊,突如其來,就進入到了王朝腹地,直面京城,定海軍的戰鬥力,也不是一般的強大,一下子就把兩個國家打蒙了,不但損失慘重,連京城都被攻下來了。

定海軍調集重兵,一場大戰,直接攻佔了兩國的國都,不但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再小的國家,也是一個國家,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傳承,單純是各種珍寶就有不少。

朝鮮和日本的珍寶,在定海軍的眼裡,並不算什麼,這些蠻夷之地的東西,根本就入不了趙信的眼,哪怕是他們所謂的重寶,可是對於一些的金銀之類的貴金屬,卻非常重要,定海軍的定海幣,就是基於金銀,越多的金銀,對於他們而言,財政就越發的穩定。

金銀,從遠古時期來時,就是重要的貴金屬,最初因爲開採的水平有限,狗頭金和天然銀這樣天然金屬較少,一定程度上面,原始和奴隸社會,有一定時期是使用貝殼或者其他作爲一般等價物的。

可伴隨着青銅器的逐步鑄造,人類的冶金水平逐步的提升的時候,很多的國家和勢力,也都大規模的開發金銀。

朝鮮的北部山區,日本的石見銀山,這些都是貴金屬的礦藏,金銀銅這三種價格昂貴的金屬,基本上作爲搜刮的主體,順帶的,一些歷史悠久,有一定影響力的兩國文物,也在其中。

除了這些財物上面的或許,也抓走了大量的人口,差不多抓走了百萬的人員。這些人口,成爲了定海軍的重要的補充,一部分已經融入到了定海軍的生產生活之中,成爲了定海軍的正式居民了。

無論是朝鮮,還是日本,跟遼國相比,都是很差的,如果趙信當時,想要拿下他們的話,會非常的容易,他們的國力相對較小,又剛剛被攻佔了國都。

可是再怎麼的小,也畢竟是兩個國家,而且人口數量相對比較多,要想完全佔據下來,並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時間,把人口融入其中,也需要時間,這個時間或許是一兩年,或許是幾年。

在定海軍發展的道路上面,最少說東亞的這些國家,都是要征服的,可是先後有別,定海軍的戰略,是爲了陸地上面的地盤,只有擁有龐大的陸地上面的地盤,整個國家纔算是穩固,哪怕是須臾就可以攻破的國家,爲了戰略性的目標,這兩個國家只有放在一邊。

攻擊遼國,籌集人員,就沒有攻擊,只是保證控制的幾個據點的安全,以定海軍的實力,只要在港口的位置,建立一部分棱堡,護衛港口,再加上一部分戰列艦,足以保護他們的安全,就算是兩個國家用傾國的力量前來攻擊,也別想拿下定海軍的這個據點。

當時就是抱着,釘一個釘子,回頭抽出手來再說,當然了整體的佈局也非常的完善,從防禦上面,已經做到了極致。

最適合作爲港口的區域,擴張成爲港口,兩側的高山上面,建立了一系列的炮臺,平原上,又有一連串的棱堡,幾乎把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區域,都給囊括其中,這樣的立體防護,就算是跟定海軍同樣級別的,使用熱武器和戰艦的強國來攻擊,都很難拿下來,更別說,還處於較低位置的日本和朝鮮。

定海軍登陸的位置,是兩國的關鍵腹地,位置非常的關鍵,絕對是讓他們非常的難受,雖然攻佔了國都,卻很快的退出,只留下了一個港口,在這個時代的眼光看來的,這是已經退走了,他們必須要拔掉這個釘子,爲此,兩國組織了幾次攻擊,可是每一次都無功而返。

從最開始,幾千人,幾萬人,到後面的傾國之力,武器差距,加上棱堡的可怕,這玩意本就不是的人力所能夠攻破的,在定海軍港口之中,還分別放了幾艘戰列艦。

對於遼國的攻擊,在佔據了北方的地盤,還有葫蘆島的島嶼之後,實際上,海上的力量,能夠起到的作用,已經相對的比較的小了。

戰列艦再怎麼強大,擁有500門可怕的炮火,在定海軍金屬定裝彈之下,可以實現這個時代炮火洗地,無論是密集的陣營,還是強悍的防護,重騎兵,重步兵,這些都是血肉的力量,這些面對着鐵與火的火炮,根本就無從抵擋。

有了他們,哪怕是面對着熱武器的軍隊,也相當的穩固,在射程無法超過的戰艦艦炮的射程的前提下,在沒有有效的攻擊炮臺的前提下,要攻克這個棱堡,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他甚至連封閉這個後勤補給都做不到。

一個充滿了無休無止的後勤,又擁有強橫的火炮和火槍的堡壘,單純依靠冷兵器的這些士兵,根本就難以拿下這個據點。

可惜這兩個據點,又放在了日本和朝鮮的要害之地的,除非把京都和核心區域給搬遷了,否則,就必須拿下。

一方佔據着堅固的據點,另外一方,又不得不拿下,他們瘋狂的攻擊,不但沒有收穫,反而是損失慘重,失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這個也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當時只是後退一步,保住這個據點,爲回頭騰出手來,繼續進攻奠定基礎,誰知道,卻有這樣意外的收穫,在遼國拿下的前提下,兩國已經被削弱到了相當的程度。

在這個情況之下,定海軍在這個階段又下了遼國,不但實力提升了很多,核心區域,距離兩個國家,又非常近的前提下,這兩個國家,拿下是沒有任何的問題的。

從大規模開發瀋陽的同時,在整個遼國各地逐步的穩定的前提下,不需要在駐紮這麼多的軍隊的前提下,定海軍可以抽調出一定的軍隊。

在穩定了遼國之後,定海軍就分別向朝鮮和日本增兵了,分別增兵了5萬,在葫蘆島這邊出海,直接進攻朝鮮和日本。

葫蘆島這邊,距離朝鮮,只是一海相隔,在繞過了遼東半島之後,就直面朝鮮了,日本,也是在過了濟州島和馬關之後,就到了。

5萬人之中,有2萬人是真正的精銳,是百戰的悍卒,不但裝備好,而且意志堅決。

還有3萬,就有些意思了,1萬是補充軍,剩下的2萬,是緊急從日本和朝鮮移民之中挑選的,稱之爲日奸和韓奸,都不爲過。

這些被在兩國之中擄掠的民衆,在見識了定海軍的強大之後,立刻轉而成爲了二鬼子,依附於強者,本身就是人的通性,更別說,在封建社會,這個完全還沒有形成家國民族概念的時代。

這種做法,真的是一種神來之筆,有了這些帶路黨和熟悉地方情況的,再加上超人的武力,幾乎沒費多少的時間,就打下了現在的地盤。

第一批抽調的並不多,只有5萬左右,可是五萬武裝到了牙齒的定海軍,面對着冷兵器爲主,甚至連遼軍都不如的兩國軍隊,當然是勢如破竹。

朝鮮以開城和平壤爲中心,最少15座重要城市被攻克,已經有最少4個州被定海軍實際控制,日本也差不多,整個本州,只剩下零散的偏僻地方,其他大部分都被攻克了。

連遼國這麼強大的國家,幅員遼闊,戰鬥力強橫的國家,都這麼容易的被攻破,徹底的拿下來,整個滅遼之戰,總共經歷的時間,很短,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打到了中京和東京的城下,一個月就可以解決戰鬥了。

按照道理說,日本和朝鮮,比起遼國,不知道弱小了多少,拿下應該是更加的容易的,可是實際情況之下,並不是這麼的容易。

原因很簡單,軍隊的數量,哪怕定海軍面對着遼國,佔據了多少的優勢,可是準備了多長的時間,從海參崴開始,幾乎一整年的時間,對遼作戰動用的兵力,也非常之大,幾乎分成了三路,從南到北,幾乎一股而下,動用了可怕的人力,再加上遼國被削弱了很多,無論是人口,還是體系結構,這才創造了這個輝煌。

日本和朝鮮就不一樣了,雖然京城被攻克,整個體系受到了重創,可是隻是中央的體系,後來損失了大量的軍隊,可是地方的結構只是被削弱,而不是完全的摧毀。

這兩個完全體的國家,也是人口衆多的,不說幅員遼闊了,朝鮮北方多山,日本是島國,佔據下來並不容易。

定海軍派出的人員,加上之前留守的,可能也不超過10萬,滅一個國家容易,摧毀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就可以了,可是要完全佔據,還要像定海軍這樣,最大限度的保證人力資源,不受大幅度的損失,這倒是一個問題了。

在攻佔了目前的地盤之後,定海軍絕對有餘力,可是主動停下了腳步,慢慢的鞏固和統治這一個地盤,同時,開展了外交的手段。

力量的強壓之下,壓的過分的話,說不定就會引發反彈,雖然朝鮮和日本,還剩下幾百萬人,這些人不多,可是定海軍並不願意放棄,中華民族本就是融合比較強大的,在宋人有1億的基數的前提下,融合兩個深受中央王朝影響的屬國,這個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爲了保證安全,畢竟定海軍纔剛剛的成立,也就是培養了少部分的外交人員,能夠派出一部分到兩個國家,已經不錯了,他們會從事比較高端的,比如說確定外交的步驟,確立外交的方法。

好在,有大量的帶路黨,幾萬僕從軍,他們在戰場上面起到的作用很有限,畢竟他們加入到定海軍的時間還少,各方面的紀律性都沒有完全培養,定海軍也不可能完全的信任他們,也不可能給他們足夠的武器和訓練。

可是這些土生土長的人們,不但帶路是一把好手,作爲外交方面幫手,也是一把好手。

這些人,在已經投奔了定海軍的前提下,想要在定海軍面前表現,那麼出賣原來國家就是最好的選擇,同時,他們深深的知道,自己國家的一些情況,在外交人員佈置了方略之後,按照這個方略進行實施。

貓有貓道,鼠有鼠途,定海軍從的建立開始,薪俸的,也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無論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看起來有些粗鄙不堪,甚至是以勢壓人的辦法,在應用到了合適的人的手中,還真的見到了效果。

在外交人員中途協調之下,在這些帶路黨的滲透之下,當然了,還有一個根基,就是定海軍的戰鬥力。

一次攻擊,攻佔了京都,第二次攻擊,把京冀地區全部都佔據了,第三次攻擊,幾個地方官員的聯軍,也被摧毀了,三次攻擊,幾乎都抵消了這些人的抵抗意志,再加上外交人員的穿針引線,事情似乎有成的跡象。

定海軍的攻擊力和戰鬥力,超乎想象,再加上遼國已經被佔據,哪怕是沒有登基成爲皇帝,實際控制者這個影響力也非常的大,朝鮮和日本大部分的地方政權,都已經有些異動,只要下一波援軍到達,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的時候,拿下這些地方,是板上釘的。

孫悅希這一次是負責跟北宋外交聯繫,對於日本和朝鮮的外交,是另外一個副部長負責的,可是作爲外交部的高層,他很清楚外交部在這兩個國家取得的進展,這兩個國家的存在時間,都是一個倒計時了,怎麼可能邀請。

孫悅希開門見山的告訴了兩個人,兩個國家已經快要的滅亡了,很快就要併入到定海軍了,然後在兩個人吃驚的目光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六百二十六章 漁船和夜盲症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四百四十三章 將軍野望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七百七十一章 視察寢宮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二百六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四百一十八章 韓琦野心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六百二十章 各種船型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一百六十一章 易容術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四百二十九章 商人的回答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八百五十一章 不同視角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八百零七章 展現肌肉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二百八十三章 後退一步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熱武器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六百一十五章 火炮的意義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