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權傾朝野(二更)

元化帝近來對朝政是越來越憊怠了。

不僅小朝會日日罷朝, 就是大朝會, 也都是隔三差五的方纔舉行一次, 而且還大多都只是來露露面, 就打着哈欠吩咐散朝。

對此, 朝臣們雖然議論紛紛, 但也不敢表露出絲毫。

顧雲浩心裡記着元化帝上朝的次數和間隔, 心裡卻是越來越憂心了。

很明顯,這近來的兩個月,元化帝上朝的次數越來越少, 可見,這位看似正值盛年的帝王,身體是越來越差了。

心中擔心着元化帝一旦殯天后, 朝中的變化, 顧雲浩越發是抓緊時間,不僅將戶部牢牢地把控在手裡, 更是竭力在內閣大佬們的博弈中站穩腳跟。

九月, 距離那一次元化帝託孤已經有四個多月, 蕭穆言基本上已經不上朝了。

在這個時候, 朝中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流言, 說是元化帝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然而, 就在這個傳言出來之後的第三天,元化帝下令重開大朝會。

這一日,元化帝端坐於御座之上, 面色紅潤, 看着絲毫沒有病重的樣子,但脾氣卻是前所未有的暴躁。

不僅懲處了一批傳播流言的官員,更是狠狠地喝罵內閣無用,不能竭力爲君主分憂,什麼芝麻小事都將奏摺呈進宮裡。

這一通喝罵,讓內閣的幾位大佬們頗有些摸不着頭腦。

要知道,奏摺由內閣票擬之後,呈進宮內,交由皇帝御覽,這乃是華朝的舊制,閣臣們不過也是按着規矩行事罷了。

只是雖然有些冤,但元化帝這樣盛怒之下的喝罵,衆閣臣也不敢多言辯解,只垂頭認錯。

這時,卻是又突然見禮部尚書袁振突然出列,呈上一折,跪下拜禮道:“臣袁振有事稟奏。”

“講。”

隨着元化帝聲音剛落,便見許斌走下殿去,接過了袁振呈上的奏摺。

這裡,袁振卻是繼續說道:“臣彈劾左相結黨營私,以權謀利,唆使其女婿——原禮部左侍郎徐景,操控閩地數省糧價,收刮百姓,借閩地數百萬糧食走私,以資敵國蠻族,謀取鉅額利益。甚至私自運往平王藩地,供平王徵兵養兵之用,實在是居心叵測。”

此言一出,滿朝譁然。

這時卻見袁振又是繼續說道:“臣亦是彈劾副相陶明哲以權謀私,黨同伐異,唆使刑部尚書楊海生構陷忠良,屈打成招,與杜允文勾連,隱瞞徐景一案真相。”

聽到這話,滿朝官員都是愣住了。

這個袁尚書還真是藝高人大膽。

居然敢這樣同時彈劾兩位宰相,簡直是不要命了嘛。

果然,就在袁振話音才落之時,就見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心腹官員紛紛出列爲兩人說話。

“陛下,左相大人素來行事穩妥,斷然做不出這等事來。”

“陛下,副相大人定是受人誣陷,還望陛下明察。”

“不錯,袁尚書雖然亦是閣臣,卻乃是禮部尚書,又爲掌管三司,現今卻出言彈劾,也不知所言是真是假。”

“陛下,還望明察。”

……

一時間,朝中不少官員不僅出言爲杜允文跟陶明哲兩人說話,甚至還有人開始攻訐袁振。

畢竟袁振雖然爲禮部尚書,能入內閣,但終歸資歷淺。

加上這一下就彈劾兩位宰相,所有人都是不相信,此次袁振的彈劾能動搖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地位。

“閉嘴!”

就在這個時候,元化帝一拍御案,怒喝一聲,隨即喝罵那些爲杜允文二人說話的官員,道:“爾等枉爲朝廷命官!難道只三司的官員纔可上奏彈劾朝臣?難道爾等遇着不忠不義、危害社稷之輩,也是充耳不聞,只道這乃三司之事?”

“若是如此短視之官員,朕不要也罷!”

說到這裡,元化帝又指着袁振,喝罵着衆人道:“袁愛卿雖爲禮部官員,然卻不畏權勢,大膽直言,實乃我朝之幸,爾等不覺羞愧就罷了,竟還胡言亂語攻訐與他,到底是何居心!”

直到這個時候,衆人方纔反應過來,忙齊齊請罪:“微臣不敢。”

看來今次袁振彈劾杜允文跟陶明哲,乃是元化帝授意,難怪這袁振會這樣大膽,一下子就將左相跟副相都得罪了。

這分明是元化帝有意要除去杜允文兩人啊。

思及至此,那些爲杜允文二人求情的朝臣們都暗悔不已。

他們大多本就是杜允文或是陶明哲一黨的官員,說不得之前早就在元化帝心中掛了號的,眼下很明顯,元化帝要除去杜允文兩人,他們不受牽連被一併處置了就算好的了,眼下還上趕着去礙元化帝的眼。

若是放在之前,這些官員們都不會這樣擔心。

畢竟以前元化帝勢弱,他們左相跟副相一派頗爲強勢,一般而言,元化帝顧忌着杜允文,不會輕易處置杜允文手下的官員。

但現在不同了啊。

衆人都在期盼,希望元化帝法不責衆,不去計較方纔之事。

但事與願違,只見元化帝當下便道:“傳朕令,即刻革去杜允文左相之職,由都察院收押詳查,另收押杜氏族人,三族之內全數羈押,若經查實,全數問斬。”

“革去陶明哲副相之職,亦由都察院收押覈查,若經查實,陶明哲滿門抄斬,陶氏三族流放。”

說到這裡,朝臣們皆是背脊一涼,不由倒吸一口冷氣。

真是狠決果斷啊。

就在這時,元化帝卻是目色一轉,看到了跪下殿下,面色如土的刑部尚書楊海生,復又道:“革去楊海生刑部尚書一職,由都察院收押,細查其罪。”

“今日凡爲杜允文跟陶明哲求情之人,皆降兩級,吏部七日之內務必將此辦妥。”

說到這裡,元化帝似乎氣息有些不勻,頓了頓,復又說道:“都察院左都御史陳元華,遷任刑部尚書一職。”

此言一出,朝臣們更是震驚了。

就在這一會的功夫,左相跟副相就此革職查辦,而元化帝卻又在這個時候提拔陳雲華任刑部尚書,入內閣輔政?

要知道陳雲華那可是右相孫惟德的人。

眼下沒了左相跟副相,內閣九位大佬,一下就只有七人,而這七人之中,戶部尚書顧雲浩本就是孫惟德門下弟子,而吏部尚書鄧仕建,雖然之前與右相之間的關係似乎不是那麼的密切,但也是孫惟德一手提拔。

現在就連刑部尚書之位,也要由右相一派的陳雲華擔任。

如此的話,如今的內閣,七名輔政閣臣,就有四名是右相一黨之人。

而且,沒了左相跟副相,朝中僅僅只有孫惟德這一個正一品的宰相,那可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

想到這裡,朝臣們紛紛向孫惟德投去熱切的目光。

然而,就是這樣熱切的目光,卻是讓孫惟德只覺芒刺在背。

此刻,孫惟德的內心除了震動,更是有一種隱隱的擔憂在裡面。

元化帝要除去杜允文跟陶明哲,這個消息實際上他早就知道了的。

在幾個月前,門下弟子顧雲浩進宮面聖之後,便趕到了右相府,與他一起說起過元化帝當初託孤之事。

因而,兩人都是曉得,就在這幾個月,元化帝必然會在病體沉痾之前,將杜允文跟陶明哲兩人除去,從而爲小太子蕭雲珏即位鋪路。

只是知道歸知道,但眼下突然見着元化帝這樣以雷霆之勢處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同爲內閣宰相、兩朝元老的孫惟德,卻是也是有種狐死兔悲之感。

看來,元化帝是真的對他們這些老臣不放心啊……

在下旨處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等人之後,元化帝似乎一刻也不願在這殿內坐着,當下急急吩咐了一聲‘退朝’,便在三步並作兩步走下御座,在朝臣們的跪拜之中,頭也不回的轉身往太和殿後而去。

……

一散朝,杜允文跟陶明哲倒臺的消息便如長了翅膀一樣,極快地傳遍了整個雍京城。

不僅是杜允文兩人手下的門生故吏,就是那些與杜允文平時交好的勳貴們,也是更爲謹慎了不少,生怕被元化帝一怒之下,連帶着發落了去。

都察院動作極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結案了,並將結論呈報元化帝。

元化帝似乎對此案沒有什麼耐心,直接交由新上任的刑部尚書陳雲華論處。

對此,陳雲華也是有些拿捏不準,在揣摩了元化帝聖意之後,直接判了杜允文三族同罪,凡年滿十四歲的全數問斬,十四歲以下流放之刑。

而陶明哲亦是同其罪,判了陶家滿門抄斬,三族流放之刑。

楊海生自然也是落不到好下場。

就這樣,曾經權傾朝野的左相杜允文倒臺了。

隨着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倒臺,一時間,朝中出現了孫惟德一人獨大的局面。

但這樣的局面沒有持續多久。

十月底,年過七旬的右相孫惟德,向元化帝遞上奏本,請求元化帝顧念其年邁,準其告老還鄉。

當然,這個請辭奏摺,元化帝是沒有批准的。

不過孫惟德並不是蠢笨之人,知曉元化帝如此只是故作姿態,故而在元化帝駁回其請辭之後,復又上折請辭,當然,這個第二次的請辭,還是被元化帝駁回了。

其實這算是元化帝在給他體面。

畢竟孫惟德當政數年,在杜允文跟陶明哲二人倒臺後,就這樣急急告老還鄉,少不得有些人會揣度其中之意,認爲孫惟德已失聖心,這樣急急告老,不過是爲了避禍。

但如今元化帝再三挽留,也算是全了孫惟德這個當朝右相的體面,告知全天下,即便是孫惟德年邁,依舊還是他蕭穆言所看重的臣子。

就這樣,元化帝跟孫惟德在這般請辭和挽留之中來回了三次,直到孫惟德第四次上折請辭,元化帝方纔準其歸鄉榮養,並親賜黃金一萬兩,絹帛一千匹。

自此以後,內閣再無宰相,僅僅只剩下六部尚書這六位閣臣。

其中,雖然顧雲浩資歷最淺,但其主持新政,這一年來,又得孫惟德栽培,逐漸掌握了右相一黨的權勢,加上還頗受元化帝看重,故而,其餘幾位閣臣也頗爲給其面子,甚至漸漸出現以顧雲浩爲首的局面。

十一月中旬,元化帝又下了一道聖旨,直接廢除內閣三相之制,專設丞相一職,爲超一品官階,統管內閣及朝中諸事。

在內閣原有的票擬之權上,丞相更有呈批之權。即全國奏本由內閣票擬之後,卻是直接呈交丞相,由丞相代天子行批閱,最後再挑選重要奏本呈交皇帝御批,至於那些丞相認爲不重要的,便會直接發往六部行事。

這可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

自華朝建朝之後,爲了遏制相權,專門將相權一分爲三,設立三個宰相。

而現在,元化帝卻是又突然下令,將三宰相之權合而爲一,重設丞相之位。

對此,衆人都是議論紛紛,皆在估量這位他們華朝的第一個丞相乃是何人。

十一月底,內閣重整完畢,元化帝再發聖旨,直接提任戶部尚書顧雲浩爲丞相之位。

一時間,滿朝震驚。

這位顧丞相,不過才三十多歲,就身居如此高位,真可謂是權傾朝野啊!

第96章:京城第41章:衙門第57章:府城講學第65章:老狐狸跟小狐狸(二更)第64章:齊王駕到(一更)第204章:狠毒的丞相(一更)第120章:豪賭第82章:初定第151章:哥也是有脾氣的(捉蟲)第31章:放榜(捉蟲)第27章:回家第83章:鄉試第97章:他鄉故知第95章:進京第127章:家常第101章:搬家第196章:七年(二更)第142章:舊歲第195章:臨行三策(一更)第34章:家事第49章:回村第18章:私塾第42章:胡知縣的心思(捉蟲)第145章:龍顏大怒第190章:人非(一更)第111章:突變第46章:簪花宴第36章:府試第157章:吏部第79章:桃花運第107章:風聲第114章:恩科第24章:拜師(捉蟲)第81章:親事(二更)第84章:疲憊第139章:決斷第81章:親事(二更)第125章:家第10章:秋收第195章:臨行三策(一更)第26章:學業(捉蟲)第33章:顧雲浩的志向第8章:認字第60章:淮安大雨第61章:初治水患第182章:(已替換)告御狀第19章:自己的書第188章:身爲帝王第18章:私塾第60章:淮安大雨第156章:所謂‘黨派’第28章:大妞婚事(捉蟲)弟2章:家常(捉蟲)第32章:顧雲濤的改變第23章:志向(捉蟲)第90章:熱鬧第197章:重返雍京(三更)第76章:郊遊賽馬第137章:師祖的謀算第177章:風起雲涌第71章:書院之變第161章:顧忌第4章:打架第147章:帝相之爭第152章:對策第176章:放榜第111章:突變第197章:重返雍京(三更)第8章:認字第32章:顧雲濤的改變第90章:熱鬧第85章:放榜第29章:選擇第71章:書院之變第14章:練字第16章:考校第74章:集體開後門(捉蟲)第29章:選擇第33章:顧雲浩的志向第20章:救人第100章:師兄第176章:放榜第196章:七年(二更)第24章:拜師(捉蟲)第65章:老狐狸跟小狐狸(二更)第53章第150章:幕僚第127章:家常第35章:考前第59章:那位姑娘第164章:救不得第169章:君子之間第140章:風雨欲來第102章:節日第153章:考量第54章:買房第49章:回村第61章:初治水患第177章:風起雲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