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馮曉剛(第四更)

渣浪專訪沈臨,三天前放出去的。

沈臨接受渣浪的採訪,只是爲了解釋下愈演愈烈的倒沈風潮。

效果很好,《摸金校尉》的票房連續三天逆漲,上映第二週,票房報收12億,截止12月4號,上映兩週的《摸金校尉》累計票房達到31.4億,距離打破《美人魚》的票房紀錄僅剩一步之遙。

與此同時,海外票房持續飄紅,北美兩週拿下2.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這種時候,全民都在稱讚《摸金校尉》,誇獎它已經不是新聞,必須要找到新的新聞爆點,批評《摸金校尉》絕對是不錯的新聞點。

可關鍵是批評的人必須得是德高望重或者在圈內具備一定地位的人。

馮曉剛是個很合適的人選,他給人的感覺就很像會說酸話。

於是,甭管他有沒有當衆評價過《摸金校尉》,在一干不負責任媒體的報道下,馮曉剛就成了嫉妒後輩的典範代表。

好在現在人人都有微博,馮曉剛出面澄清自己從未在任何場合下評論過《摸金校尉》,沈臨也曬出了馮曉剛恭喜自己的短視頻。

按理說,這樣的結局應該是全民稱讚的大團圓收尾。

可惜,大衆不滿意,媒體不滿意!

還有不少人拿出了證據,說沈臨認定馮曉剛不是電影大師。

對,他是說過這句話,但他原話是‘馮曉剛無限接近於電影大師!’

雖然意思相差無幾,但表達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

很多人把馮曉剛跟張一謀相提並論,這個論調應該是07年《集結號》上映之後,一堆媒體鼓吹的。

當初宣傳開拍《唐山大地震》時,媒體總是會把馮曉剛和張一謀並提,“最好的中國導演”云云。

那時候的國師剛忙活完奧運會開幕式,作品也只有一部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的譭譽參半。而2009年上映的《三槍拍案傳奇》更是成了國師的“污點”之作。

張一謀在觀衆心中的口碑不斷下降,而馮曉剛憑藉《集結號》的成功在不斷上升,終於成了媒體通稿中,與張一謀並列的“最好的中國導演”。

很納悶怎麼馮曉剛怎麼就一夜之間從一個賀歲喜劇片導演成爲“中國最好的導演”了?

華藝的宣傳團隊真的很厲害!

馮導1958年生人,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對國家、對社會,是有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的。

馮導是文藝工作者:憂國憂民,對年輕一代感到困惑和擔心。

所以,他拍了《一九四二》,馮曉剛作爲一個父輩,跟我們說:看見沒?你老子當年受了多少苦。

但《一九四二》最終失敗了,並且敗給了一個搞笑喜劇《泰囧》。

彷彿一夜之間,馮導非常熟悉的老百姓就讓他感到了陌生。他的觀衆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故事?

“我隨便拍的片子(《非誠勿擾》),就大賣,我用心拍的片子(《一九四二》),就賠錢。”

說完這話他去拍了《私人訂製》,彷彿是要爭口氣:你們這些傻×觀衆,不是喜歡喜劇嗎?那就隨便拍給你們看看好了。

爲了保證壓倒性的票房,他不惜用了自己最得意之作《甲方乙方》的設定。票房確實是不錯的,但評價還是分了兩極。

它有着馮導熟悉並拿手的、賀歲喜劇片式的“馮氏幽默”,也有諷刺意味濃重、在《大腕》《手機》裡用過的小段子,還有一些政治性的、鍼砭時弊的東西藏在邊邊角角里。

他一邊說着“羣衆裡有壞人”,隱晦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一邊又想掙這些傻×羣衆的錢。就是《讓子彈飛》裡姜文說過的,“我怎麼又能站着,又能把錢掙了。”

正是因爲這種矛盾心理,使得《私人訂製》看起來不倫不類。

當然也就沒有得到觀衆的青睞。

這種矛盾其實經常發生在文藝工作者身上,就是所謂的瓶頸。

我的作品是要出自本心,還是要考慮受衆?

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平衡,如何突破,則來自於自身能力的提高。

所以經常有大拿說: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那就潛下來好好修煉吧。

但馮導好像沒有…他走了另外一條路,去怨天怨地、到處炮轟了。

《一九四二》票房慘敗,他撕觀衆,說觀衆根本不懂什麼叫好電影。

《私人訂製》口碑仆街,他撕影評人,稱跟影評人勢不兩立。

《老炮兒》口碑不差,票房豐收,他撕同行。

原因是《老炮兒》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電影。

他作爲監製的《命中註定》上映,護女主湯惟,撕李安,8年前湯惟被封殺的時候,不站出來,新片上映卻藉此炒作,馮導真是用心良苦!

這次《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環顧四周,他又把目光對準了院線!

彷彿只有這樣做,他的作品才能得到關注!

他完全背離了電影創作本身——電影終究還是要靠觀衆說話的!

到了最新這一部《我不是潘金蓮》,狀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馮導內心,還存在着這種矛盾。他的才華,還停留在過去,而他的野心,再也不能收斂。

或許是華藝的鼓吹,也或者是能壓制他的大拿們紛紛遠去,他覺得自己熬出頭了!

可是,他的才華撐不起自己的野心,撐不起自己想要成爲大師的夙願!

最簡單的例子,《我不是潘金蓮》馮導玩了個噱頭,做了一個突破:挖了一個圓。

圓形畫幅好看嗎?

好看,構圖非常精美。

但對這個故事的情節推動,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是沒有的。

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掩蓋範演技的尷尬。而其他的,比如偷窺感,比如猶抱琵琶的朦朧,比如影射時政的寓意,我相信都是做出“要用圓形畫幅拍”這個決定之後再給它找的理由。

馮導以前的電影沒有以攝影見長的,或者說他的電影不是像張一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三槍》)和王佳衛《東邪西毒》《花樣年華》,對攝影有更多要求。他的電影始終集中在故事,即劇情層面。

如何在固定時間裡給你講個精彩的故事。這是馮導的訴求,也是他的強項。

可惜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已經偏離了這個選項。

第五十一章 雷俊第四十五章 改動的部分第六十五章 換股?第九十九章 邀請小李子第九十九章 偶像小趙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功宴與《泰囧》第四章 萌新演員第一百三章 《情聖》宣傳第二十八章 電影是什麼第九章 五年第六十七章 QH第四十九章 首日票房第七十二章 回國(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去特麼的男閨蜜!第一百一十一章 去特麼的男閨蜜!第四十五章 後期第四十一章 新人就是新人,手段太低劣了!第四十三章 我想低調!第二十章 意外走紅第七十九章 首日成績第十二章 船戲第五章 獲獎感言第十章 導演和演員第五十六章 沈臨的態度第二十六章 阿冠你好第一百三十八章 賀歲檔第三章 拉投資第十四章 我們暫時沒有上市的打算。第五十八章 相聲界的秘辛第一百一十五章 殺青第三章 金球獎第六十一章 說說電影第十九章 喬治亞州第十九章 小別勝新婚第一百二十一章 再次赴美第十八章 許久未見的大甜甜第六十四章 各人心思第七十九章 首日成績第七十五章 拍攝日常第八十五章 莫名的狂歡第九十一章 坑第四十章 回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繼續拍攝第一百二十五章 胖迪第四十一章 商業片之王?第二十七章 人氣番外五第四十六章 科學探討一下演員沈臨第三十八章 獎項歸屬第一百一十章 衝擊影史記錄第一百三十四章 約嗎?第九十九章 訪談(下)第四十九章 日常(鮮花和掌聲)第十七章 演員確定!(第三更)第五十三章 《臨行》大師照亮八十年代第九十章 炸裂口碑番外五第五十五章 困難中前行第六十五章 黃萱、馬斯純第七十四章 磨合期第九十三章 喜劇和三觀第四十七章 首映(中)第四十章 哪來的什麼公平?第七十章 正面碰撞第七十七章 盜版事故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終第六十二章 HK電影是怎麼衰敗的?第四十一章 主持人三種境界第五十四章 尷尬的客串經歷第八十八章 開幕第二十九章 這是愛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演員第一百零六章 聚會?第十八章 《臨行》的影響力第一百一十八章 找我演戲?第二十二章 解釋第二十四章 《美人魚》來了第五十九章 熱搜第二十章 意外走紅第二十章 拍攝第二十五章 實拍?第三十五章 碧池們第七十六章 俠文化第二十八章 戛納紅毯第二十九章 奧斯卡第五十五章 奇葩說第七十五章 訪談第一百二十八章 首周第十五章 宣傳策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熱吧第一百三十四章 密集恐懼症第六十章 女人們(第十更)第一百四十張 緋聞第一百三十一章 馮曉剛(第四更)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功宴與《泰囧》第一百一十四章 ‘日’常第一百一十六章 《泰囧》來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我們三觀不一樣第三章 乘風破浪第五章 新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