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經濟特區

陸承啓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首輔說的不錯,此事確實不宜艹之過急,是朕失慮了。”他這麼說,不過是給徐崇光一個面子。內閣初創,威望尚未建立,陸承啓對他創立的內閣給予了厚望,自然是要給點面子的,也就順着臺階而下。

陸承啓繼續說道:“稅制改革,乃是國之重事,須謹慎考慮。朕有一個想法,就在京城之中,設立特區怎麼樣?”

林鎮中乃是新任戶部尚書,連忙問道:“敢問陛下,特區是何種事物?”

“特區,顧名思義,便是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所在。朕欲在京城之中,首推稅制改革,僅限長安城以及京兆府範圍,諸卿認爲如何?”

徐崇光說道:“此舉可行。”他都這麼說了,自然沒人再反對了。陸承啓其實還是很擔心的,畢竟他所做的事是對準封建地主階級而去的。稅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瓦解地主階級和小農經濟,釋放土地了。他不敢這麼說,畢竟這個朝代,還是封建社會,基於土地的小農經濟。這個階級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大到陸承啓都不敢稍稍露出內心的想法,只能慢慢的,一步步的蠶食它的根基,最終完全推翻它。

陸承啓說道:“商業若發達,稅收自然就多了。而且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戶,可以來京兆府尋找營生。以前這種事情,被世人所看不起。若朝廷加以引導,必定大有改觀。這樣一來,便能吸收大量多餘人手,也減少了造反的可能性。朕認爲開拓商稅的好處多多,內閣需要拿出一個計劃來,朕明日便要看到,戶部也要全力相助,不得怠慢。”

徐崇光等十二個大臣都應了下來,林鎮中剛剛上任,自然要燒起那三把火,也應了下來。若是換了其他大臣,說不定會竭力反對。他們家裡面也是有商鋪的,要是交稅,豈不是要了老命嗎?但這內閣大臣是陸承啓自地方提拔上來的,並沒有什麼家業,才憋了一股勁要不負皇帝所託。等過了一段時間,陸承啓不敢保證他們還能這般純潔無瑕,才迫不及待宣佈稅制改革的計劃。其次,陸承啓心中不止經濟特區這個計劃,他還有下一步,那就是教育的改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國家是否強盛,要由千萬個人才撐起來。一個沒有創新,沒有人才的國家,必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陸承啓想要爲華夏民族注入創新的基因,自然要從最基礎的教育做起。

教育改革完了之後,就是軍事改革。陸承啓暫時沒想到一個好的改革方案,但軍備鬆弛已是不爭是事實,軍中貪腐絕不比當官的少。只不過陸承啓整風過後,有所收斂罷了。監察司再厲害,也不敢輕易觸及軍隊,萬一引起譁變,那就適得其反了。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有錢的前提下,沒錢一切想法都是空想。以國庫區區五百萬貫的財政,能做些什麼?連建個大壩,都要投入兩年財政的收入,這讓陸承啓十分無力,纔對稅制改革如此上心。

說實話,大順朝的農稅實在太重了,十成裡面抽去了三成之多,而這還沒有包括一些佃戶上交給地主的佃租。陸承啓看過監察司的密奏,松江府一帶的佃戶,一年收成,需要交出六成之多,到手裡的不過四成。一畝地裡面的糧食撐死了不過兩百斤,一下子交出一百二十斤,剩下八十斤也僅僅能讓一個三口之家吃四個月罷了,這還是極度節省的情況下。至於雞鴨魚肉,那是夢中才會有的食物。

陸承啓很是憤怒,但也很無奈。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稍有生活的盼頭,就會好好生活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爲一日三餐,辛勤耕作。

不是中華民族缺少創造性,而是時代禁錮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會去想發明創造?肯定不會。而陸承啓要想釋放民族的創造性,必須要讓他們先達到溫飽,生活無憂之後,再給他們創造一個創新的土壤,好讓更多的偉大發明橫空而出。

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這四大發明,陸承啓肯定不會放過,同時,他更加期待更多偉大的發明……

一時間,陸承啓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

翌日,陸承啓拿到了內閣與戶部共同制定的經濟特區計劃,立即昭告天下,登時如同在沸油裡灑入了一滴小水珠,整個大順的疆域裡都沸騰了,上至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在議論經濟特區。

聖旨裡明說了,京兆府即時起開徵商稅,比例爲三十抽一。而青樓、酒樓、茶坊。勾欄瓦肆等高收入場所,則是二十抽一。

同時,京兆府成立了一個由戶部官吏與衙役共同組成的新部門,叫商務部。專門負責商稅的徵收,若有人敢偷稅漏稅,輕則吊銷營業資格,重則流放。那些不法商人還想鑽空子,卻發現什麼漏洞都叫陸承啓堵死了。偏偏長安城是大順朝富人區,經濟最繁榮的地方,又不能放棄,只好默認了這個事實,不敢稍有抵抗。

陸承啓還嫌不夠,直接把這一規定寫進了大順律裡面,然後就坐等收錢了。商稅的徵收是一月一收,比農稅快多了。畢竟商稅繁多,若一年一收,說不定會給一些人鑽了空子。

京兆府開徵了商稅,同時也提升了商人的地位。陸承啓在聖旨裡明確說道:“按時交稅三年,便可獲得科考資格。”就這一句話,才讓天下商人瘋狂起來。有些商人富可敵國,但卻苦無地位。在一些官員面前,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如今終於可以揚眉吐氣,怎麼能不瘋狂?

要知道,商人缺的不是錢,而是地位。要是有了地位,他們纔會對大順朝認可,這是陸承啓知道的事情,可朝中大臣卻不明所以,連徐崇光都反對,但這些反對聲音都被陸承啓壓了下來。

而這一招,帶來的好處是,天下商人盡匯聚於京兆府,陸承啓有種預感,比之南宋臨安、北宋開封也不枉多讓的長安城,會再一次重現盛世繁榮!這可不是清朝那自欺欺人的繁榮,而是真正的華夏繁榮!

第二百九十一章:前來歸順 下第七百九十六章:心中不安第五百六十七章:戲耍第三百七十章:火炮初成 三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第一百七十八章:拍板定案第八百二十章:喬裝打扮第九百三十章:討遼檄文第四百四十二章:有苦不能言第八百零九章:飛馬急報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三百五十五章:惻隱之心第一百九十六章:手下見真章第七百一十四章:新奇玩意第八百九十二章:光明頂?第五百二十八章:收買第七百六十四章:說書第八十八章:隔閡初生第八百九十四章:以樂教和第九百四十三章:武器的威力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一百二十九章:談判底線第八百四十章:獻俘第三百三十九章:再開蹴鞠聯賽第六百五十六章:渡海而來第二百二十二章:準備開拔第七百一十九章:盛世初顯 五第一百一十七章:試築馳道 上第三百八十九章:拉攏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二百一十八章:轉戰山東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決戰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馬車第八百七十八章:女婿到訪第八百二十五章:議增兵,滿朝皆驚 上第二百零四章:民心所向第三百七十八章:老將抱恙第七百五十二章:買通第八百二十七章:戰略大迂迴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五百七十九章:取爾人頭!第二十三章:明月幾時有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問診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七章:吐納功第四百六十三章:灤河行宮第八百零三章:出城迎敵第八百七十一章:女真服軟第六百三十六章:施藥局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五百三十八章:不安第三百三十九章:再開蹴鞠聯賽第四百五十四章:一封加急奏摺第八百二十七章:戰略大迂迴第三百四十五章:血濺五步第六十章:閒下來的皇帝第628章:意想不到的收穫第三百五十一章:戰船已成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五百六十五章:落荒而逃第五百四十八章:暴起傷人第七百七十七章:賜金券,免彈劾第三白四十七章:只此一家作品上傳一個月感言第三十章:賺錢有方第一百二十三章:契丹來使第一百章:殘敵肆虐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七十八章:騎兵當步兵第六百零六章:宣傳造勢第四百八十三章:又立奇功第八百七十六章:如此猖獗第三百零七章:賜同進士第三十五章:國子監第九百三十三章:明教造反第五百六十六章:好一條大漢第四百零八章:巧合?第九章:掌控局勢第一百九十九章:和禁軍賽跑?第二百五十四章:固執己見第七百四十四章:挖池造山第八百九十一章:明教復現第二百六十二章:大儒第四百三十七章:不安寧的夜第一百五十九章:精兵是這樣練成的 下第八百章:攻破升龍第一百一十五章:民牧之法第一百一十五章:民牧之法第二百六十四章:馬車論道 上第八百一十九章:一人兩騎第三百九十二章:痛不欲生的高麗第八十四章:找到破綻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七百七十三章:連綿暴雨第六百五十章:臣失職!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四百七十四章:坐山觀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