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八百里邊關急報

滿朝文武是震驚莫名,而6承啓也是“震驚莫名”。

漢人終歸是被契丹人打怕了,一聽到有飛馬急報的聲響,就算計着誰誰會倒大黴。如今的兵部尚書是種詁,因他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種詁是種諤種老經略相公的大兄,但爲人處事比種諤強多了。也不會像種諤一樣濫殺無辜,治軍雖嚴,但上下百姓皆服。

他還有一個族弟种師中,在大同府邊軍任職。

去年楊文廣因病卸任兵部尚書後,6承啓思前想後,還是將種詁從大同府召回長安,命他爲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是一個苦活,別稱爲大司馬,是統管全**事的行政長官。兵部尚書主兵籍器仗,樞密院立後,兵部尚書職權被削弱,尚書府衙門裡諸司成爲閒曹,所謂“兵部無戎帳”“一飯而歸,竟日無事”,可見其悠閒,實乃養人的好去處。更爲神奇的是,統領全**事的行政長官,竟從太祖時,就是文官擔任,可見兵部尚書已經沒落成什麼模樣了。

等6承啓親政掌權後,兵部尚書才逐漸對後勤兵書器仗有了一定話語權,軍器監也劃拉到兵部尚書管轄下。再加上新編《武經總要》,兵部總算提升了些許威望。又經過楊文廣的努力,總算不輸其他六部了。

此際一有戰事,衆人邊把目光瞥向樞密院和兵部,意味再明顯不過。

好事我來,黑鍋你背!

而6承啓則異常興奮,自從交趾納入版圖後,治理了七年,總算變成了大順的國土。算起來,已經許久不曾打仗了。

刀兵入庫,馬放南山,那是最蠢笨的事情。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防力量,越是繁榮昌盛,在異族人眼中,就越是一頭肥美的羔羊。6承啓自然不會做這等傻事,他內心還想蕩平草原,一直打到基輔羅斯去,纔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過不多時,飛馬急報呼喊的聲音越來越近,直接闖入大慶殿內。

“報!八百里邊關急報!”

6承啓起身,環視了一番下面的羣臣,沉聲說道:“朕命你,且細細報來!”

“遵旨!”那飛馬急報行了個勁道的軍禮,背後的兩杆小旗顫動不已。只見飛馬急報把一個火漆好的木盒呈過頭頂,讓6承啓身旁的內侍拿走之後,才朗聲說道:“半月前,遼國悍然出兵,襲擾檀州城下榷場雲內州私榷來州私榷夏州私榷……集兵三十餘萬,須臾間來,須臾間去,擄掠百姓,金銀,茶布無數……”

“哄!!!”

一時間,滿朝文武開始交頭接耳,連長翅帽都擋不住他們的議論了。

6承啓臉上一陣潮紅,其實是激動的。

等了這麼久,總算等到遼國你忍不住了。鈍刀子割肉,始終還是鈍刀子。草原人就那麼點錢,就算貿易順差到了極限,在草原生活的人還是能生活下去的。要征服一個民族,還是真刀子來得利索一些。

再輔以文化入侵,配合強大的火器,草原人哪裡會是對手?

正史上滿人對蒙古人的招數,似乎是可以借鑑的。廢薩滿而尊喇嘛,其目的不外乎三個:其一,佛教摧毀了鬥志,使得善戰的蒙古人陷入衰弱,成爲人人可欺的弱者;其二,佛教使得大批青少年和壯年出家爲僧,使得人口萎縮,瀕於滅亡;其三,佛教使得大量物資用於修建寺廟,大量的財富作爲供養捐獻給寺廟,生產無法展,百姓處於無活力的狀態。

但6承啓不屑於用宗教屈服一個民族,就算要同化,何必用藏傳佛教?中華文化幾千年,連草原人都同化不了嗎!

讓他們讀詩書,考科舉,明白了“功名”的好處,自然就服順了。

至於普通百姓,那就圈地放牧,一家一戶都有固定的草地放牧,以一家人口來算,水源則是共有的。把草地變成自家的,就相當於在草原種地一樣,不過是種地變成了放牧而已。

再把一些漢人遷入草原混居,幾代之後,自然就同化了。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將遼國徹底打垮。沒有武力,是屈服不了一個民族的。

6承啓這個想法,已經揣摩很久很久了,一直苦於沒辦法實施。現在正想瞌睡,就有人送來枕頭,真是再合心意不過!

“衆卿,你們認爲如何?”

6承啓環視了一番堂下羣臣,又緩緩地落入龍椅,好整以暇,似乎沒有什麼擔憂一樣。

內閣輔馮京此刻不得不出來表態了:“陛下,契丹人背信棄義,視盟約無物,摧毀榷場,無意於同我大順再次爲敵。順遼世仇,此事絕非易與。不若從長計議,不戰而屈人之兵……”

樞密使姜瑜出列道:“遼人無端犯我大順,我大順豈能坐視不理?且不說邊境百姓,早已苦遼久矣,若朝廷不出兵,恐邊境百姓對朝廷有所怨憤!臣不才,竊以爲當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6承啓算是聽出來了,輔馮京主和,樞密使姜瑜主戰。

幸虧沒有投降派,不怕6承啓已經放下的屠刀,又一次要舉起來了。其實中原漢人還是瞧不起契丹人的,認爲他們不過是剛剛從茹毛飲血轉化成“人”罷了,還是夷蠻。中原華夏纔是天下正統,什麼時候華夏怕過夷蠻了?投降更是無從談起,但凡是認爲中原是正統的士子,就算德行再差,也不會輕易投降的。這點風骨,文人還是要有滴。

“不然,遼國戰力強盛,直攖其鋒芒,是爲不智!”有大臣跳出來,爲馮京打抱不平了。這也是馮京的厲害,他爲人處事極爲周到,鮮少有得罪過人的。

姜瑜哂笑道:“難道不攖其鋒芒,契丹人就不會劫掠了嗎?陛下,近幾年草原日漸嚴寒,草料不濟,契丹人牛羊損失慘重,百姓困頓不堪。他們劫掠榷場,不過是想活下去罷了。恰是如此,便越是要提防!一旦遼國覺得我大順軟弱可欺,便長驅直入,介時生靈塗炭,悔之晚矣!臣懇求陛下出兵,禦敵於國門之外!”公告:筆趣閣app上線了,支持安卓,蘋果。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複製)

第三百二十六章:關學興起的前奏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六百零八章:滇黔匪患第六百三十九章:野無遺賢第四百四十五章:司馬光司馬君實第八百四十八章:馬匪第614章:進退2難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八十九章:拔營第二百九十六章:國子監辯道 三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五百一十六章:蠻力打不過計謀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議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二百六十九章:越辯越明第一百一十八章:試築馳道 下第三十九章:刑部策問第二百一十章:如何處置第四百四十三章:誰人擊登聞鼓?第九百三十八章:女真蠢蠢欲動第五百零七章:情愫暗生第二百九十八章:國子監辯道 五第六十五章:突發奇想第五十六章:大學落成第八百四十七章:遼國改元第六百五十八章:躊躇不前第五百零七章:情愫暗生第七百六十七章:撞鐵板上了第八百四十一章:碰撞第二百一十二章:清理間諜第六百七十二章:都不是省油的燈第九百一十七章:民情激憤第四百二十四章:茶廬論國事第七百七十三章:連綿暴雨第一百二十三章:契丹來使第四十三章:可敬工匠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四百八十四章:如何解釋第三百三十七章:大火第三百七十五章:開花彈第三十一章:邊關急報第五百五十五章:吃虧是福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第五百九十一章:太后召見第七百零八章:有事要奏第612章:梯田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九百七十七章:改革科舉第三百二十八章:明察暗訪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四百一十五章:皇莊事宜 下第五百七十一章:耍小性子第二百九十二章:暫且留下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廂軍第八百四十章:獻俘第四十八章:算術奏對第九百四十二章:攻破第三百三十七章:大火第八百七十章:密謀起事第八十八章:隔閡初生第一百四十章:射藝較技 上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第九百五十二章:擺出陣勢第八百七十章:密謀起事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五百二十一章:子母炮 下第二百六十二章:大儒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四百六十六章:即時出兵第七百零五章:倭國來使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五百七十五章:攻心爲上第四百八十一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九十六章:手下見真章第五百二十七章:敵暗我明第四百七十七章:好漢第六百四十二章:集英殿上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七百零二章:利益最大化第三百九十五章:人口才是根本!第三百零一章:來自臣子的威脅第六百六十一章:秉燭寫折第七百九十六章:心中不安第六百三十七章:封彌謄錄第六百零八章:滇黔匪患第一百七十二章:定計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第二百四十八章:離去第二百六十七章:轟動第四百二十九章:暗中保護第六百九十二章:耳廝鬢磨第七百二十七章:多金缺木第五十三章:狀元遊街第八百五十章:私榷第五百二十二章:震驚第三百一十二章:多事之秋第二十九章:驚世發明第五百零三章:有功不賞是爲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