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擴軍備戰(三)

一旦出現了戰爭,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保甲制度的優越性,它可以使朱楧掌握住全國的人口資源,隨時激發國家最大的潛力來應對敵軍,而不是像漢朝末年那樣人口和土地都落到了地方豪強手裡,打個黃巾軍還得靠各州縣自己募兵,最後落了個羣雄割據的局面。

按照朱楧的法令,肅國還可以再徵兵四萬兩千人,加上之前的九萬八千餘人,肅國的兵力可以瞬間達到十四萬餘人,再加上哈密的聯軍,足以對抗回鶻了。

十戶出兩人從軍一人修牆是朱楧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的,對明史比較熟悉的他知道明朝末年孫傳庭擔任陝西巡撫時,爲了對付越來越壯大的民軍,曾令陝西人三戶出一丁從軍,當時的陝西民衆雖然有怨氣,但沒有人造反,可見這是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的。

諸葛亮治理蜀國時,蜀國上下也就九十多萬人,而他卻能發動十幾萬人北伐,用的就是朱楧的這個辦法。劉備死之前讓他的兒子多讀法家的書,說是可以增益人智,不是沒有道理的。

至於修邊牆的事,朱楧也不打算再等了,耽誤農時就耽誤農時吧,不就浪費點糧食嗎,反正現在國家的倉庫裡也有不少存糧,安全問題纔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和回鶻大戰期間,瓦剌突然率兵攻打肅國的側翼,而肅國又沒有任何防禦措施,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此令一出,肅國頓時進入了戰爭模式,每個人都在爲將來的戰爭服務,農夫努力種地納糧,士兵努力操練本領,就連婦女也在努力爲將士們生產糧秣。肅國上下又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大幹場景。

朱楧下令,第一批士官選拔要加快進行,時間定在了三月的下旬,好爲將來的戰爭早日培養出骨幹。

根據朱楧的估計,肅國能符合他所設定的條件的人應該在八千到一萬左右,這一萬來人集中起來雖然是一把尖刀,可以在關鍵的時刻直插敵人的心臟,但朱楧卻對他們另有用途。

按照朱楧的計劃,所培養出來的士官並不集中使用,而是下放到新招募的部隊裡充當戰鬥骨幹。

朱楧的這個設想靈感來自於解放軍的三三制,所謂的三三制是東北野戰軍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具體來說就是一個班十人,分爲三個戰鬥小組,分別由班長和兩個老兵擔任組長。

每個戰鬥小組只有三到四人,打仗的時候由小組長負責把握節奏、意識以及走位這種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剩下的兩三個新兵就負責躲在小組長後面放槍,有助於提高整體的戰鬥力。

這就好比你在打王者榮耀的時候,隊裡有個人是大神,那麼節奏、意識、走位等方面的事就自然由他來負責,你只需要躲在後面放技能就可以了,有一個大神帶着,整個團隊的戰鬥力都會提高,這是被多次實踐證實了的真理。

三三制的好處在於既可以指揮到每個新兵,提高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又可以避免敵軍集中火力一轟一大片,因爲在三三制下,士兵都是以三四個人爲一組分散站位進攻的,不會出現一堆人擁擠在一起衝鋒的場景。

來自後世的朱楧知道古代打仗有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主將對一場戰鬥的決定因素實在是太大了,遠的不說,就說剛過去的酒泉之戰,朱楧之所以能夠以一萬人的兵力打敗四萬哈密軍隊,就是一炮幹掉了哈密王的大旗,導致哈密軍羣龍無首,軍心崩潰。

自己能這麼幹,別人也能這麼幹,萬一有一天自己的大旗被人打掉,或者是倒黴透頂被風吹掉,那自己這邊的軍隊是不是也是會陷入一片混亂,任人宰割?答案是肯定的,沒有指揮的軍隊,就是一羣綿羊,不管是哈密軍還是明軍,都逃脫不了這個真理。

爲了避免自己的軍隊在將來的戰鬥中陷入一片混亂,朱楧決定引入後世的軍銜制度。軍銜制度最早是由西班牙人發明的,目的就是在部隊被打散的情況下,還能有人繼續指揮作戰。

有了軍銜之後,當你的部隊被打亂,找不到自己長官的時候,千萬不要着急,只要扭頭看看周圍的人,誰的軍銜最高就聽誰的就行了。畢竟軍銜高的人不是立過大功,就是戰鬥經驗比較豐富,聽他的終歸是比較穩妥一些。

這樣一來,所有的士兵就可以在戰場上迅速結合成一個有效的戰鬥整體,不會出現羣龍無首,一片混亂的場景,可以有效的提高軍隊的抗打擊能力。

至於軍銜的級別,朱楧也不想創新,直接將解放軍的軍銜制度拿過來照抄。第一等爲將軍銜,分爲上將、中將、少將,肩章的標誌是一顆麥穗三到一顆星;第二等爲校銜,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肩章的標誌是兩槓四到一顆星;第三等爲尉銜,分爲上尉、中尉、少尉,肩章的標誌是一槓三到一顆星。

最高級別的上將自然由瞿能等五將軍府將軍領受,往下以此類推,到百戶這一級一般授予上尉軍銜,副百戶授予中尉軍銜,總旗官授予少尉軍銜,小旗官則授予上士銜,小組的戰鬥組長則分別授予中士以及下士銜,下士之下就是小兵。

這樣以來,肅軍在打仗的時候就不會擔心找不到自己的長官了,看到軍銜比自己高的就服從他的命令即可。

將整軍備戰的大綱定下來以後,接下來就該對肅王失蹤這一重大事件進行追責了。作爲當時的護衛長——王府左護衛指揮使張龍的責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本來以這件事的嚴重性,張龍的官帽子肯定是保不住的,搞不好還要蹲大獄,但朱楧念在他之前大戰哈密有功,這次以身犯險自己也有責任,就給了他一個革職留任的處分,讓他戴罪立功。

張龍對此自然是感恩戴德指天發誓今後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工作來報答朱楧。而對於救了自己性命的老漢一家人,朱楧就不吝賞賜了,他親自寫下旨意:賜老漢一家良田兩百畝,僕從五十人,糧食兩千石,並世世代代免除賦稅徭役。

救命之恩,必須厚報。

ps:推薦朋友的一本書《劉永本紀》,劉備的小兒子帶着系統闖三國,喜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第六章 帝王心術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王饒我一次第二百七十二章 龍御歸天第二百五十六章 七國之亂,罪在何人?第二百九十四章 請齊泰閱兵第九十三章 招攬人才第一百零九章 哈密王定計第二百七十章 出去曬曬太陽第一百七十五章 肅王發兵第二百零二章 決定命運的大雨第一百零六章 制定發展戰略(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嚴密的保甲制度(二)第三百零三章 各方應對第一百四十三章 副使者第二十九章 祖孫密談第十三章 下鄉調研(改)第一百二十九章 狩獵驚魂(十五)第六十五章 車崗的進展第一百六十七章 崩潰第一百二十章 狩獵驚魂(六)第七十六章 大戰西藩(六)第一百一十章 公主來訪第二十五章 肺腑之言第四十四章 說服老朱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戰回鶻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遲暮朱元璋第五十六章 做假賬第二百八十六章 對齊泰的態度第一百八十四章 分析敵情第三十五章 謀劃畜牧第二百四十三章 收割利器第二百九十二章 齊泰的算盤第九十章 內舉不避親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四章 謀劃靖邊第一百六十九章 月黑風高 (求月票,大家的月票呢,別留着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直搗黃龍第二百一十六章 存亡在虛實第九十章 內舉不避親第三十四章 賬房夫人第一百五十章 開戰第二百三十章 軍校校訓:親愛精誠第二百九十四章 請齊泰閱兵第八十二章 大戰西藩(十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封貢互市第六十四章 密室殺人(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窮途末路第三十四章 賬房夫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封貢互市第一百三十七章 擴軍備戰(五)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一百八十七章 石牆第五十八章 雲琦勸夫第一百零七章 招降南虜第二百零二章 決定命運的大雨第二百九十一章 拜見王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狩獵驚魂(十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朱請客第四十一章 平定兵變第二百五十二章 微服出巡第二百三十四章 秘密兵工廠的選址第三十五章 謀劃畜牧後記一 軍國大事第二十五章 肺腑之言第二百五十七章 朱元璋的糾結第八十七章 襲破沙洲第一百零四章 士官標準第二百三十四章 秘密兵工廠的選址第一百六十六章 高手第二百五十四章 朱元璋選秀女第五十三章 四人雙升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齊泰黃子澄之爭第二百二十五章 設立東廠第一百五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求訂閱第七十章 話別第四十一章 平定兵變第一百七十六章 哈密王搞事情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王令!第二百零五章 王旗就是大明的底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狩獵驚魂(十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加點油(再求訂閱)第一百七十四章 踩我腳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狩獵驚魂(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徵瓦剌第二百四十二章 徵兵第八十章 大戰西藩(十)第二百六十四章 世界觀被顛覆了第八十一章 大戰西藩(十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狩獵驚魂(十五)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王令!第二百一十五章 對大臣,就要既用且防第四十一章 平定兵變第一百九十九章 炸膛第九十八章 士官制度第二百七十三章 允炆登基第四十二章 加固城防第一百三十四章 擴軍備戰(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接見齊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