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江陰三公任職京營(上)

朱由崧退朝之後回到武英殿,御馬監的掌印太監李國輔哈着腰滿臉不解地過來了:“皇爺,江南的窮酸人竟然創報妄議朝政,向皇爺發難,太可惡了,可命廠衛深入江南查抄了報社,將膽大的忤逆之徒全都抓起來一併治罪。 ”

朱由崧當然不聽信這些閹臣的,微笑着搖了搖頭,“沒那個必要,朕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不是喜歡玩字遊戲嗎,那讓天下學子陪他們玩玩好了。”

李國輔恍然大悟,那張肉乎乎的胖臉笑成了菊花,“這幾家報紙肯定是東林黨人鼓譟人心,以報紙的形式攻擊皇爺,皇爺讓天下舉子以科考的方式迴應東林黨,高明,皇爺真是太真高明瞭,讓他們去掐吧,狗咬狗一嘴毛。”

朱由崧白了他一眼,“怎麼能這麼說呢,開科取士可是國家選人用人之大計,朕之短長也照樣可以論,只不過得論有專攻,論之有理有據,讓天下舉子論應該那幾家小報論更通透,更全面,更有說服力,朕豈是睚眥必報之人?”

“奴婢知罪,皇爺胸懷坦蕩,曠古爍今,你看奴婢這張破嘴又胡說八道了……”李國輔自知失口,說着趕緊給自己來一半響不響的嘴吧,朱由崧笑而不言。

“皇爺,高閣老等人也忒囂張了吧,在朝堂竟敢公然忤逆皇爺,還有那個錢謙益更不像話,皇爺擢任幾個京官豈不是太正常了嗎,他們做得太過了。皇爺對他們是太仁慈……”

朱由崧笑而不答,宦官、東林黨、還有這朝這幾個古董老頭,他們的話不能全聽,也不能不聽,朱由崧當然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他站在一個過來的人知識分子的高度,或者說是一個智者的高度,去粗取精,去僞存真。

重輕武是明代帝王的一貫作風,到了明朝後期這種風氣更甚,官壓制武將成了社會慣性,那些武官無論你功勞再大,也只有戰拼殺送死的份,在朝與官平起平座,共議朝政,共商國是,只能是一奢望。因此很多朝堂大員,官掛武銜不足爲怪了。

到了明朝晚期,積重難返的結果是,一方面官把持朝野,相互傾軋,黨爭不斷;另一方面武學衰退,兵無鬥志,將不思武,這也是大明的正規軍打不贏流寇的雜牌軍,更不敢與清韃子的鐵騎開野戰的根源之一。

現在朱由崧試着改變這個格局,調江陰三公任職京營,開武科取士,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阻力當然是有了。不過相崇禎時代,形勢要好很多。

人們或許難以想像,在三百多年前的封建年代,皇做出的決定,內閣要是不通不過,也瞪眼沒招。崇禎不是懦弱之君,他的暴脾氣和難伺候是出了名的,但是身爲一國帝王的他,卻有太多無奈的時候,譬如打不贏韃子,願意訂立城下之盟,割地賠款議和,這些他不是沒有想過,也不是沒付諸實施過,然而關內崛起的野豬皮慾壑難填,崇禎帝要一味隱忍退讓,估計把龍袍脫給他們,龍椅讓給他們也未必能行,他們要的是朱家皇室的生命。

這一點可用歷史事實來佐證。歷史永曆皇帝跑到緬甸對清韃子還有多大威脅?抓住後仍然處以極刑,多年後大清坐穩了江山,康熙繼位後,連朱家皇室後代沾着邊的毛頭小子也不放過,理由竟然是雖沒有造反之實,單未必沒有造反之心,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嗚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清韃子對漢人皇室後裔之殘忍竟至於斯!

然而崇禎帝最無奈的是缺錢少糧,缺兵少將,最後他竟然以帝王的身份帶頭髮起募捐,可是當他跪求武大員士紳商賈捐糧捐餉,救國救民於水火時,結果響應者寥寥,這不止是皇的尷尬,更是帝王的悲哀與無奈。最後面對內憂外患,武百官皆陽奉陰違,走投無路心力交瘁的他,只好跪向祖宗的靈位痛哭流涕,殺家斬口,然後用一根繩子來結束自己的帝王生涯。

現在的朱由崧與崇禎帝截然不同了,通過三個月的奮鬥最起碼有了制衡內閣的本錢,這三個月來他大刀闊斧,清洗廠衛,剷除馬黨,武力削藩,震動朝野,一個功夫帝王的形象橫空出世,讓內閣及東林派官員認識到皇權仍然至高無,說二不一仍然是皇家專利,擅逆龍鱗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在皇權面前全都收斂了不少。

正因爲如此,朱由崧纔敢在朝堂議及閻應元等到京營任職之事,要是換成崇禎,估計那些內閣諸臣和東林官員當場會讓皇沒戲。

破格擢升江陰三公到京營任職,朱由崧既然在大殿開了金口,內閣、兵部、吏部、樞密院、都察院等自然都不敢怠慢,不過他們可不認爲皇此舉是任人唯賢,三個縣城的典史小吏,按品級還得排在七品芝麻品之後,他們能有什麼才能讓皇如此器重?這是託了什麼人的門子,讓陛下親開金口?

這些賢相廉官當然得刨根問底,以錢謙益爲首的東林黨人更是不會放過,在他們眼,皇開後門託關係濫用職權也不行,於是散朝之後,內閣諸臣及禮部、兵部、吏部、都察院、樞密院的高官紛紛開始徹查江陰三公的履歷檔案及社會關係。

可是,當他們將閻應元、陳明遇和馮厚敦的戶口本往翻了祖宗十八代,也沒發現什麼勳戚權貴,所接觸之人也都查了,連知縣知州的門子都沒走過,更無有過與皇親國戚之瓜葛,有的腦洞一開,甚至開始查三公的少婦長女,連丫環用人都查遍了,也沒有發現才姿出衆有可能被皇選的佳人才女。

這一查倒意外現三公在任的斐然政績,無違法亂紀之實,通過考察與之接觸的官民商賈,結果和朱由崧所言完全相符,三公皆是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官聲甚篤,民意支持率極高。

最後他們不得不搖頭嘆息,不得不相信皇重用江陰縣這三個典史的確是唯纔是舉,也對皇慧眼識人和破格用人感到佩服,連這麼點兒的清廉小吏都逃不過皇的法眼,那麼大善大惡之臣更是瞞不過皇了,這才叫真正的明察秋毫!

一時間那些貪官污吏後脊背直冒涼氣,自覺不自覺地都開始收斂了,那些清官廉吏愈發清廉,朱由崧任人唯閒還引起了蝴蝶效應。

很快兵部擬了職缺,並提議江陰的三位典史到京營任職,報到了樞密院,樞密院將行帶到了內閣。內閣票擬一致通過,行又由到通政司逞到了司禮監,批紅用印之後正式生效。

當天使官捧着聖旨到江陰三公的辦公桌裡宣讀旨意時,閻應元、陳明遇和馮厚敦還完全未知狀況,三公受寵若驚,從來沒想到他這小衙門能來聖旨,更想不到他們仨從一個縣裡不入流的典史小官,要去京營部隊任要職?當時三公幾乎被天掉下的大陷餅砸懵圈了。

幾萬京營兵的提督,京營兵的僉事,京營兵的主薄,這都是多大的官啊!

當得知這事千真萬確,是皇金口玉言,讓他們三人一步飛天,三公受寵若驚,感激涕零,焚香朝拜,接旨後立即到京赴任。

第919章 帝王闖山寨(5)(二更)第321章 多鐸屯兵白沙崗第723章 一劍服施琅第531章 潼關大戰(4)(二更)第628章 滅西戰略與彈簧策略第148章 三路判軍大潰敗(上)第750章 文藝復興堡(下)第948章 全球一統歸大明(二更)(大結局)第23章 錦衣暴動(下)第606章 神秘武器第914章 發現老巢(一更)第235章 決不能養癰遺患第95章 突圍第832章 掌摑喇嘛僧(五更)第302章 三招之敵第416章 祖大壽覆亡第263章 八旗軍初遇御營第94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下)(二更)第214章 少年輕狂(二更)第624章 驚世一箭第543章 困龍勤政殿第702章 鼓浪嶼海戰(3)第896章 第895 孝莊突圍(三更)第411章 炮彈顯威第727章 談判(上)第508章 李自成突圍(1)第446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1)第705章 劉國軒降明第585章 擒賊擒王第608章 夔州兵變第165章 洪澤湖大戰第128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第819章 大明京城的奇怪藝人(二更)第894章 清軍給明軍送禮(一更)第845章 朕封你爲妃(一更)第709章 營救鄭成功(4)第680章 李自成再投降(3)第342章 移駕洛陽城第361章 佟養甲慫了第155章 朱由崧不是朱由檢第432章 生擒劉宗敏第478章 原武之戰(4)第535章 兵困西京第251章 走馬換將(上)第749章 文藝復興堡(上)第312章 你太看得起你自己了第411章 炮彈顯威第145章 劉良佐除外,餘者皆可投降第681章 李自成再投降(4)第477章 原武之戰(3)第633章 金蟬脫殼(下)(五更)第572章 李全,你太沒腦子了!第597章 夫妻反目(下)第18章 東廠大換血(求收藏求推薦)第493章 強渡黃河(2)第279章 強渡長江(上)(二更)第617章 狡猾的張獻忠第528章 潼關大戰(上)第402章 朱由崧的條件(一更)第490章 破陣救人(5)第49章 查抄充帑第736章 中荷大海戰(1)(一更)第699章 一擒劉國軒第288章 朕練劍的時辰到了第157章 臨湖苑的年輕公子第211章 很會夸人的錢謙益第716章 山大王對陣帝王(上)第45章 追殺(2)第316章 王爺有不同第155章 朱由崧不是朱由檢第185章 還得繼續裝病(第二更)第299章 鰲拜陷陣(下)第151章 收網掃尾第219章 開科取士第94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更)第552章 李自成投降第948章 全球一統歸大明(二更)(大結局)第441章 一片石之戰(5)第840章 琵琶儷人(一更)第266章 兩路用兵鎖大江第755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332章 和談第587章 雙面李自成第171章 點名挑戰第581章 李過遭擒第714章 山賊的條件第433章 對待俘虜有不同(二更)第252章 走馬換將(下)第688章 喋血橡樹林第873章 日殺萬人(二更)第811章 多爾袞不淡定了(三更)第448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3)第510章 李自成突圍(3)第805章 營救湯若望(5)(一更)第99章 對手第328章 阿濟格敗退(上)第73章 大戰黃得功第721章 南安州施琅呈威(上)第594章 身逢絕地第595章 讓你們做個明白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