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1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講解:寸口脈浮緩,亦太陽中風之脈,浮爲在表,中風之緩弱是由於汗出喪失津液所致,但此處脈緩是因於溼痹於裡,津液不充於外而來,故緩非中風,四肢苦煩即是《傷寒論》中第278條“手足自溫”之互詞,爲裡有熱之象,若小便不利,瘀熱在裡則當發黃。古人認爲脾色黃,發黃與其有關。

2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谷,緊則爲寒,食即爲滿。尺脈浮爲傷腎,趺陽脈緊爲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講解:趺陽脈緊數,數爲胃熱,熱可消谷,緊爲脾虛有寒,停食不行,食則脹滿。再診寸口脈,尺以候裡,浮爲風邪,尺浮爲邪熱傷腎之脈,傷腎之風與脾寒之緊相搏,脾腎俱傷,脾傷則谷氣不消,停滯於裡則蘊食,納谷則生熱,熱向上攻則頭眩,食停於胃則胃中苦濁,濁惡之氣向下欲從小便而出,但腎傷小便不通,溼停於裡,即“陰被其寒”,濁惡之熱停於**,溼熱相合,而身體盡黃,此黃得於谷氣不消,名爲“谷疸”。

3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講解:古人認爲水色黑,腎主水,腎傷則額上黑,微汗出可知表無病,手足中熱入夜則發,說明血虛有熱,**急結,若小便不利爲蓄水,小便自利爲有血,此由於房室不節,腎氣被傷,瘀血內停所致,名曰“女勞疸”。若發生腹水,腎氣被傷而不可利水,故不治。

4心中懊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講解:嗜酒之人,溼熱內蘊,則心中懊而熱,溼熱在裡則不能食,裡有溼則時時欲吐,名曰“酒疸”。

5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講解:脈遲爲裡有寒水,故可知冠以“陽明病”僅是具有陽明病“不惡寒,但惡熱,多汗”等外症而已。胃中停食停水,多食則發煩頭眩腹滿小便不利,有發生谷疸的可能。本病只可利其小便,於寒溼中求之,若誤下,腹滿如故。

6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小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講解:酒黃疸若小便自利,溼熱可泄,則不能發黃,故酒疸必見小便不利,手足發熱爲其外症,但亦有熱象不顯之時,“靖言了了”,即語言平和明瞭而無譫語。腹滿爲裡實之象,溼熱向上壅逆則欲吐,裡有熱則鼻中乾燥。若脈浮,病有上越之機,可吐之;脈沉弦,爲有裡實,可下之。

7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爲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講解:酒疸,心中煩熱,溫溫欲吐,吐之則愈。酒疸脈浮,應當吐之,下之爲逆,誤下病不解,日久則目青面黑,變爲黑疸,心中煩熱如食蔥蒜,內有瘀血則便黑、皮膚不仁,下傷中氣,但仍有上越之象,則脈浮弱,面色雖黑卻帶黃,可知爲酒疸下後所致,非爲女勞疸。黑疸與女勞疸均屬血性黃疸之列。

8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溼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講解:黃疸病,表有熱則發熱煩喘,裡有熱則胸滿口燥,此爲表裡俱熱之證,因始發病時,醫以表證而火劫迫汗,汗不得法,表熱與火邪相合,而致表裡俱熱,外現黃疸,一身盡熱,肚熱爲熱在裡,但若見黃疸,必從溼而得。

9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講解:脈沉爲在裡,渴欲飲水可知裡有熱,小便不利,熱不得越,水不得泄,當發黃疸。

10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舌痿疑作身痿)。

講解:本條“舌痿黃”當改爲“身痿黃”。裡實則腹滿,躁不得臥,身痿黃而不豔,屬黃疸,可下之。

11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

講解:黃疸病,治之十八日可愈,治療十日以上,當有效。若以法治療後反劇者爲難治,文中十八日乃是經驗之談,無須附會脾旺之說。

12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講解:渴爲有熱,熱甚津傷,黃疸難治,不渴爲熱不甚,津未大傷,黃疸可治。若黃疸溼盛於裡則嘔,若熱盛於外則振寒、發熱,此處**陽部,即是裡外。

13谷疸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谷疸,茵陳湯主之。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皁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講解:谷疸病發熱惡寒,不欲飲食,食而不化,發爲頭眩,心胸不安即胃中苦濁之意,煩亂嘔惡,久久發黃爲谷疸,可見谷疸非初得便黃,而是開始類似外感,日久發黃而引起重視,茵陳蒿湯主之。

方中茵陳蒿利小便而解熱利溼,梔子解煩熱去黃,大黃下實熱而去黃,臨牀若見其他兼證,可選用適當方劑與本方相合,療效更佳。

14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用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

硝石、礬石(燒)等分。

右二味,爲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講解:本條言女勞疸證治。黃疸病,日晡所發熱類似陽明病,陽明病不惡寒但惡熱,而此處反惡寒,可見其虛,此爲女勞疸。**脹滿急結,少腹硬滿,爲裡有瘀血之象,熱在下焦則足下熱,身黃額上黑,發爲黑疸。腹脹如同裡有水飲,便黑時溏爲有血,故可知非水而是女勞疸,腎氣衰敗則腹脹滿,難治。腹脹不顯者硝石礬石散主之。本證雖“**急,少腹滿”,但人不發狂,故不與蟲類峻烈之抵當湯。

方中硝石、礬石祛溼祛熱,又可稍稍祛瘀,若病人發狂,則可選用抵當湯加大祛瘀之力。方後言其小便黃,大便黑,可見其溼熱由小便出,瘀血由大便出。

15酒黃疸,心中懊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講解:酒疸,心中懊,熱痛可見以熱爲主,梔子大黃湯主之。方中梔子豉湯解煩熱,大黃去黃,枳實消脹去滿,本方解煩熱之力強於茵陳蒿湯。

16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方見水氣中)。

講解:諸黃疸病多由小便不利而起,當利其小便即可,但若脈浮,有表證,可以汗解之,表虛者桂枝加黃芪湯主之;表實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17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豬膏發煎】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講解:本條爲簡文,若裡熱便幹,而體虛不能攻下之黃疸,可以豬膏發煎利其小便。豬膏即豬油,潤燥解熱,亂髮既可通利水道,又有輕微的祛瘀作用。臨牀上體虛至此者少見。

18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一本雲茵陳湯及五苓散並主之)。

【茵陳五苓散】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中)

右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講解:若黃疸病,出現五苓散證,可在五苓散基礎上加入茵陳。使用湯劑時,當加大茵陳用量,用茵陳蒿湯中去黃之藥衆多,而本方去黃獨賴茵陳一味。

19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講解:小便赤多爲裡熱,腹滿爲裡實,裡實熱而自汗出,爲陽明病之列,表無病僅裡實熱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本方四藥皆可去黃、去熱,用於大實大滿大熱之證,臨牀此方四藥可各用10克左右。

20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消渴中)

講解:黃疸病,裡無熱則小便色不變,溼盛失其收澀則常欲自下利,溼停中焦則腹滿,向上衝逆則喘,爲溼盛熱微之證,可與茵陳五苓散,不可苦寒瀉下除其熱,若下之,胃虛則噦,當以小半夏湯救胃止其噦逆。

21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

講解:黃疸病出現腹痛而嘔之少陽證時,可以小柴胡湯與治黃方劑合用,若嘔不止,心下急者可用大柴胡湯。

22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虛勞中)

講解:本條男子黃,即暗指女勞疸,若小便自利,爲裡虛不能制水,當與虛勞小建中湯。後世多認爲當選虛勞篇中小建中湯,但小建中湯無藥去黃,故以黃芪建中湯爲宜,方中黃芪有去黃之功。附方

【瓜蒂湯】

治諸黃(方見暍病中)。

講解:本方可用治酒疸脈浮或欲吐之證,非各種黃疸皆可用之。

【《千金》麻黃醇酒湯】

治黃疸。

麻黃三兩。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講解:本方僅用麻黃一味煮酒,麻黃雖可去黃,但無表實證者,不可妄用。表實者,不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爲宜。

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1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28章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第24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3)第29章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27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1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5)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第47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47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30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4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1)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1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18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3)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4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第1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第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2)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3)第53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第37章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1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2)第50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1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5)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2)第25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1)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31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2)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45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50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40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30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第1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第53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1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2)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45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18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3)第37章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第53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