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

“……”

解忠、朱潤、雷騰三人此前一心就想着趕緊逃回朔州、嵐州,無暇顧及太多,但現在聽鄭屠將裡面的利害關係掰碎了說給他們聽,他們都驚懼的怔立在那裡。

他們是不善權謀,但能坐到指揮使這一中層將吏的位置上,基本的勾心鬥角還是清楚的。

而軍中都將、指揮使一級的人物,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多顯赫的出身,但作爲進入將官層次的人物,他們的出身卻又非普通兵卒能比的——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父兄,也都是軍中的老吏、老將。

他們這些年對葛家父子以及葛槐這些葛氏族人的德性,是光明磊落,還是陰險狡詐,對他們是不是貪鄙無能,還是相當清楚的。

他們也很清楚,要是一切都嚴格照朝廷賞罰規制執行,葛懷聰等將即便能逃脫死罪,但棄城棄軍而逃,都指揮使、都虞候等將職官銜怎麼都要擄奪乾淨、流放千里,才能對死去這麼多的兵卒、對這次伐燕大敗有一個交待。

要是一切都嚴格照朝廷賞罰規制行事,他們即便不想着跟徐懷等監軍使院的將吏爭功,但天雄軍空出那麼多都指揮使、都虞侯的位子,他們三人這次能助朱沆能攜帶上萬兵卒成功撤回嵐州,怎麼都應該有一席之地。

而他們同時也很清楚,要是一切都嚴格朝廷賞罰規制執行,這次伐燕就不會失敗,至少不會敗得如此慘;葛懷聰等人也絕不敢如此輕易就棄軍獨逃。

他們對後者是非常清楚的,也恰恰也太清楚了,這些年纔跟着同流合污。

也恰恰太清楚了,對鄭屠說的這些,不由他們不心驚肉跳。

朱潤、雷騰兩人有些慌神,解忠還算鎮靜,沉聲問鄭屠:“朱沆郎君要找我們說什麼事?”

“朱沆郎君身爲名臣之後,又迎娶郡王之女,歷仕靜江等地,治理地方也有術——他這次在這種情形下,雖說談不上力挽狂瀾,但護庇上萬殘卒返歸嵐州,非但不會受伐燕潰敗拖累,聲名必然會大振朝野,我們甚至都能看到未來相位在朝朱沆郎君招手。所以說,照理來說,朱沆郎君是最不想節外生枝的,”

鄭屠當然不可能將好人都給朱沆當了,出來找解忠他們之前,他就緊急找蘇老常、柳瓊兒商議好說辭,這時候見解忠等人的反應,完全沒有出乎蘇老常、柳瓊兒的猜測,當然是更篤定的說道,

“卻是徐懷以社稷之事苦勸朱沆郎君,朱沆郎君纔有所猶豫,想着找三位過去商議,再作決定……”

“徐懷到底是怎麼勸朱沆郎君,朱沆郎君又是在猶豫什麼,老鄭你倒是說啊!你這麼賣關子,我們到朱沆郎君面前,要商議個什麼啊?”雷騰揪住鄭屠的胳膊,急切問道。

“徐懷對朱沆郎君說,再任葛家父子弄權,三萬將卒已經屈死且不說了,解指揮使你們三人日後會不會受陷害也不去提,但河東以後如何抵抗契丹,要是河東抵擋不住契丹,會不會中原都要徹底的糜爛下去?徐懷堅決建議遣人去找王番郎君,行使監軍使院的權力,當機立斷緝拿葛懷聰、葛槐、嶽海樓等人,追查逃軍之罪。這些其實都是確鑿無疑的,但少公子朱芝卻又擔心劉世中、蔡元攸會包庇他們,而葛伯奕身爲河東經略使、西路軍都統制在河東又根深蒂固,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們就負責將潰兵帶回去,拿到我們應得的功賞就行,其他事當由朝廷處置。剛纔那會兒工夫,少公子與徐懷在營帳裡就已經爭吵過一番,朱沆郎君不忍看到河東形勢再在葛家父子操控下繼續敗壞,但又擔憂沒有能力改變什麼——說到有沒有能力,主要也是擔心下面的將領都還念着葛家的舊情,分不清是非黑白,最後被葛家父子暗中慫恿利用,或反過來將我們一軍。徐懷說解指揮使你們三人,是能明辯是非的,也是朝廷的忠貞義士,不忍葛家父子已多年,請朱沆郎君將你們喊過來,先問問你們的態度再做最後的決定!”

“……”解忠、朱潤、雷騰再蠢也明白找他們過來是爲了什麼,更是驚懼的面面相覷。

“朱沆郎君肯定不會當面明確問你們的意思,我也不會承認跟你們說過這番話,畢竟誰都不想落下口實。所以說,你們沒有積極的表示,大家回到嵐州,就各自安好,”鄭屠見解忠、朱潤、雷騰驚疑不定,說道,“監軍使院有這樣的大功,足以保王稟相公東山再起了,王番、朱沆郎君也必然會得到朝廷的重用,至於河東這邊會爛成什麼樣子,我們實在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也勸徐懷,這不該是我們管的事情,有這樣的功勞,再加上王稟相公、王番、朱沆郎君力保,我們還能缺一兩個將職?走,我們快些走,朱沆郎君他們都等好久了……”

“我們能不能先見徐都將?”解忠臉色沉吟道。

“這個怕是不便吧,在朱沆郎君面前,徐懷畢竟不能太搶風頭了?整件事畢竟還是要以朱沆郎君爲首才能辦成,”鄭屠搖頭說道,“不過,徐懷也說過,解指揮使應該知道他不是怕惹事、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我也不知道老解你在擔憂什麼。將這麼多人從大同城這個爛泥潭裡解出來,徐懷帶着我們一個個都將頭顱別在褲腰帶上幹,甚至一開始還得受你們埋怨、憎恨、仇視。你這時候說要去見他之後才能做最後的決定,你不怕徐懷性子急起來,先把你罵個狗血淋頭?”

解忠遲疑的看向朱潤、雷騰。

“諸事有王稟相公主持公道,應該不畏葛家父子!”朱潤、雷騰咬牙說道。

他們也隱約聽說葛家父子與魯國公過往從密,要是沒有素來性情剛直,甚至以往在他們眼裡有些傻的王稟在,他們還真不敢倉促行事。

解忠跟鄭屠說道:“我們知道了!見朱沆郎君,我們一切但聽朱沆郎君的吩咐就是!”

…………

…………

“葛懷聰、嶽海樓、葛槐等將棄軍獨逃,致數萬將卒遺屍域外,監軍使院不能當機立斷治問其罪,天理不容!還請朱沆郎君,爲無辜屈死的數萬將卒討個公道!”

解忠、朱潤、雷騰三人走進氈帳,“撲通”就跪在朱沆跟前。

解忠、朱潤、雷騰三人手下有整編、也經歷此次血戰錘鍊過的三營將卒——這樣的血戰沒有將人壓垮,那血戰之後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以及榮譽感,對將卒的心氣塑造則是脫胎換骨的。

奪軍絕非容易之事,解忠、朱潤、雷騰三人能否支持至關重要。

朱沆還擔心他們念及與葛家父子的故舊,擔心他們不敢冒險行事,卻不想他們走進氈帳,沒等他開口勸說,他們就異常堅決的表態。

其實這是他希望最理想的狀況。

畢竟他們能籌劃奪軍的時間極爲有限,而當前他們所面臨的情況又如此的特殊。

朱芝原本還擔憂事情不諧,會遭至大禍,但看到解忠、朱潤、雷騰三人如此,他再蠢也知道事情除了幹,沒有退路了。

不然,這事沒有做,秘密卻泄漏出去,叫葛伯奕、葛懷聰父子他們知道,誰知道葛家父子會不會派出刺客對他們下手?

“如解、朱、雷三將所言,西撤不追究葛懷聰等將棄軍之罪,乃是對數萬屈死將卒的不公。雖說如何追究其罪,還需要朝廷定度,但我們西撤之軍,不能再容這些蠢貨指手劃腳,監軍使院當依朝廷規制,承擔起來統軍、指揮戰事的責任來。我請朱沆郎君當機立斷,以解、朱、雷三營以及監軍使院卒爲基礎,從散兵擇精壯補充進來,立即新編四廂兵馬,也當以解忠、朱潤、雷騰及潘成虎四指揮使爲軍將——這也是趁蕃兵換防、突圍西撤之必要。”徐懷這時候也是照商議好的,跟朱沆建議道。

“三位將軍,你們覺得如何?”朱沆看向解忠三人問道。

“但凡朱沆郎君吩咐,我等莫敢不從。”解忠三人異口同聲說道。

逃潰兵卒,總計有八十名都將、營指揮使的將官最終跟他們暫時逃入山谷,短時間內肯定沒有辦法說服他們都支持奪軍。

而一旦消息走漏,除了劉世中、蔡元攸會從中做梗外,葛伯奕在嵐州、朔州等地還有嫡系兵馬,有可能會先下手爲強,對他們進行反制。

爲了保證消息絕對保密,他們甚至都不能提前派人去找王番或王稟以通聲氣,只能是他們這邊先做好準備。

而所謂的準備,就是確保他們實際掌握的兵馬規模,在見到葛伯奕、葛懷聰等人之後能直接控制住局勢,並在攤牌後迫使葛伯奕、葛懷聰不敢掙扎……

所以徐懷的計劃,就是突圍西撤,從散亂營抽調精壯兵卒,將解忠、朱潤、雷騰三部補充到千人規模,而監軍使院直接控制三千人規模的桐柏山卒,剩下來的四千散亂人馬,就讓其他營指揮使、都將統領着跟隨西撤,等局勢安定下來再進行整編……

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二百零一章 開墾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八章 議和第六十章 職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執己見第三章 難民第二十章 舊吏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雙柳莊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四章 景王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二章 舊識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訪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十一章 襲寨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