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

四五百里路程,驛傳換馬不換人,興許晝夜便至;精銳騎兵晝夜兼程,或許僅需兩三日;精銳步甲強行軍可能也僅需要四五日工夫,但對於忍飢挨餓大半年、身體虛弱到風吹便倒的太原軍民,卻是一段難言漫長、近似跨越天塹的路途。

先從石硯谷南下,抵達汾河位於呂梁山腹地的峽谷流段,渡過汾河轉折往西進入嵐州樓煩縣境內。

此時赤扈從恢河、蒼頭河徵調集結的援兵已經進入嵐州,徐懷他們只能從煩樓縣南部的山地,沿着深峽險谷折往西南,在呂梁山以西、管涔山以南的峁塬谷壑間緩慢前行。

一路上,徐懷除了派遣兵馬提前堵住敵騎有可能滲透進來的各處口子外,同時也盡一切可能派出前鋒兵馬逢山開路、遇澗搭橋,爲太原軍民後續通過降低難度、提供便利,同時保證大批牲口能駝運大量的補給,在山間跟隨大部隊緩緩而行。

太原軍民在呂梁山間一邊休整一邊行軍,直到二月上旬,才抵達管涔山西南角的黃河岸邊。

此時的黃河彷彿一段曲折的千里白綬,繫於點綴着積雪的渾黃天地之間。

太原軍民抵達黃河岸邊,悲喜交加,無數人跪在岸邊長聲痛泣,徐懷與王舉、徐武磧等人勒馬駐足峁塬之上,眺望左右丘塬,心情卻無半點輕鬆。

他們過赤堅嶺渡過北川河,就進入汾州境內。

這時候地勢往南、往北、往西,地形都要比身後呂梁山主脈平緩得多,往南便是汾州離石縣境內,呂梁山南麓有驛道通往溫泉縣,再往東南則進入晉州境內;沿汾水西岸南下則是關中門戶河津、蒲阪兩城。

這時候信息也已經通暢起來,能與府州、蒲州的信騎互通消息。

因此徐懷也已瞭解到河淮此時的大體局勢。

赤扈主力於天宣八年十二月中旬便全部渡過黃河,兵分兩路合圍汴梁,而其時汴梁城即便還有逾十萬兵馬駐守,形勢卻是一片混亂。

在此之前十一月初,赤扈主力其時雖然沒有渡河,當時黃河還沒有冰封,但赤扈人於沿岸蒐集數百艘舟船,使兩三萬前鋒騎兵先分批渡過黃河,進襲汴水、蔡水沿岸。

漕運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恢復,而之前可憐的陸路運輸也隨之中斷。

汴梁城普通民衆缺糧已久,十萬駐軍以及朝中百官及皇城諸多耗用,卻也由此斷絕,待赤扈主力兵臨城下,駐軍毫無鬥志,廟堂上下更是一團混亂。

天宣帝以及王戚庸之輩,沒有想着勵精圖治,起用朝中尚存的主戰派將帥堅守城池待援,也沒有膽量趁河淮虜兵尚下、舉朝南遷,卻將最後守住汴梁的希望,寄託在一個自稱法力無力、能調遣六丁六甲神兵助戰的江湖術士身上。

汴梁城最後的守禦,甚至都沒有充分動員京畿尚存的十萬守軍,而是聽從江湖術士的鬼話,煞有介事的從汴梁民衆裡找尋七千七百名陽年陽月出生的丁壯,作爲六丁六甲神兵負責守城。

在這種荒謬得簡直可笑的防禦部署下,巍峨的汴梁城一擊即破,滿朝文武、皇子皇孫、十萬守軍以及近百萬民衆幾乎是毫無抵抗的淪爲赤扈人的階下之囚。

由於遠比想象更爲輕鬆的奪下汴梁,京畿附近又沒有足夠威懾力的兵馬存在,赤扈主力除從鄭州往西進攻、擴張,再次近臨虎牢關外,還有餘力重新回到黃河北岸,一路以魏州爲核心,攻略河北南部的城池,一路增援絳州,沿汾水往蒲阪、河津、平陸等城進逼而去。

也就是說,徐懷他們雖然斬獲突襲太原的大捷,但於大局絲毫無補,大越還是無可避免的滑向搖搖欲墜的崩潰邊緣。

當然,徐懷現在對河淮局勢的細節瞭解還很有限,正派周景、燕小乙率人馬先行火速潛往鄭州、鄢陵等地刺探情報,但他膠即便有着再樂觀的心態,這時候也難以輕鬆起來。

顧繼安在進入離石縣境內已經先返回府州,而喬繼恩也帶着許蔚、錢擇瑞等人,在楊祁業率部護送先趕往蒲阪參見景王。

徐懷作爲一軍之主將,卻沒有辦法拋下兵馬先行,他與文橫嶽以及徐武磧、王舉、蕭燕菡等人統領兵馬,繼續護送太原軍民從汾州繼續西撤。

平陸城南便是茅津渡,乃是渡河南入洛陽的要津;蒲阪、河津據黃河東岸,乃是關中門戶,西渡黃河便是關中渭水平原。

任何一座城池失陷,對洛陽、關陝的形勢牽涉都是翻天覆地的。

因此,太原軍民渡過黃河,進入延州境內並不能停下來休整,更不要說就地安置了;他們抵達延州之後,還得繼續馬不停蹄的南下。

看着千里冰封的黃河就在眼前,太原軍民只要渡過河,就相對安全起來,但徐懷心頭卻又怎麼可能會輕鬆?

這時候有百餘騎從南面馳來,通過楚山騎外圍的斥候封鎖,沿着黃河西岸的土埂路繼續北上。

徐懷猜測應是景王從蒲阪、河津所遣信使,與文橫嶽、徐武磧、王舉、蕭燕菡等人策馬馳下山崗,迎接過去。

徐懷他們策馬馳下山崗,卻見朱沆在鄭壽所率侍衛的簇擁下,沿着黃河西岸的土埂路快馬加鞭趕來。

朱沆、鄭壽等人卻是無羨,但身後不少侍衛騎兵都渾身浴血,想必在他們北上的途中遭遇到虜兵了。

“你們從哪裡趕來,怎麼會遭遇到虜兵?”徐懷與文橫嶽忙迎過去,待朱沆他們下馬來,關切的問道。

“我們從河津北上,虜兵主力都還在汾水西岸,以爲貼着呂梁山的外緣走,不會有什麼危險,沒想到路途還是遭遇到一股虜兵斥候。好在鄭壽他們拼殺甚力,很快就擺脫糾纏,只是折損了四五名好手!”朱沆心有餘悸的說道。

赤扈第一次南侵已經過去一年多時間了,雖然大越整體軍事實力並沒有提到明顯的提升,河東、河北等地也失陷得更爲徹底,但到底還是有少量精銳在經歷血腥戰事之後快速成長起來了。

鄭壽率少量騎兵護送朱沆北上,即便途中遭遇小股虜兵斥候,也不至於像當初景王趙湍出汴梁那般狼狽。

着史琥領鄭壽等人前往營地清理創口、休息,他與文橫嶽、徐武磧、王舉、蕭燕菡、陳子簫,圍着朱沆瞭解河洛最新的勢態。

“……汴梁失陷之前,官家傳旨正式冊封殿下爲京西、關陝、河東諸路兵馬大元帥,兵馬大元帥府臨時設於蒲阪;鄭懷忠、高峻陽分別擔任河洛行營兵馬都總管、關陝行營兵馬都總管,皆受殿下節制,喬大官、許府君抵達蒲阪之後,殿下也有意下令府州軍馬及契丹人馬南下,以實延州、河津等地的守禦,”朱沆說道,“我此次北上,一來見你,二來要前往府州,督促府州兵馬、契丹部衆儘快南下!你這邊要是可以,殿下希望你能儘快率部南下,前往河津、蒲阪會合!”

“顧繼遷已經決定南遷,顧繼安返回府州就是督促此事,相信他們已經派出使者前往蒲阪去見殿下,應該是從河西借道,與你們錯過去了。你們沒有必要再走這一遭,”徐懷說道,“明日太原軍民基本都能渡過黃河,我們到時候就直接動身南下,前往河津、蒲阪見殿下!”

照道理來說,汴梁失陷,朱沆、錢尚端、鄭懷忠等人就應該直接擁立景王,但拖延近一個月,顯然是景王還有種種顧及沒有應允。

顧氏作爲奔襲太原作戰的主要參與者,形勢都已經到這一步了,又有景王作爲諸路兵馬大元帥所頒下的軍令,府州軍民南撤不會有什麼變卦。

而麟府路僅轄三縣七八萬民衆,兩個月前就籌備南撤事宜,與早就恢復遊牧傳統的契丹殘族一併南下,不會有什麼難度,那顏木赤在嵐州集結不少兵馬,但暫時還無法威脅到府州軍及契丹殘族。

所以朱沆沒有必要再專程走一趟,派人將景王的手諭送往府州即可。

當下最緊要的還是擁立之事,哪怕正式的擁立可以延後,但諸多細節問題,現在就必需考慮、籌備起來。

更關鍵的,從大局考慮,徐懷趕往蒲阪,要力勸景王前往襄陽登基。

以襄陽爲新都,一方面能更好的指揮江淮、河洛、關陝的兵馬建立新的防線抵禦赤扈人,另一方面能更好的聯絡、節制荊湖、江淮、江南、兩浙,取其財賦以養軍馬。

同時魯王率魏州兵馬撤入青州、齊州,景王也需要趕在魯王之前,爭取淮南、江南、兩浙諸路勢力的支持,而不是叫他們被魯王一系拉攏過去。

當然,汴梁失陷,現在能調動的抵禦兵馬主要掌握在景王、魯王手中,彼此還不能窩裡鬥,叫赤扈人漁翁得利。

不過,如何叫魯王接受景王登基這一事實,成爲新朝的一部分,也是極其考驗這邊的政治手段。

徐懷慣以統兵,不喜歡這時候就陷入勾心鬥角的內部鬥爭中去。

他要去蒲阪見景王,自然要將朱沆也拉回去,由朱沆負責參與這些大事的討論,他多少能清淨一些,也能儘快趕回楚山整備兵馬……

第二十九章 迂迴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十七章 換血第一百章 風起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九十九章 恐嚇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五章 駐與戍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十四章 調令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十三章 奪寨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九十八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