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

“備馬回周橋!”

得知天宣帝及宗室、王公大臣三千餘衆前日就從汴梁西北的青城寨,被赤扈人押送北上,徐懷站在山崖之上半晌無語,臨了吩咐左右中止今日的行程,備馬隨他返回周橋。

此時一條嶄新的驛道,銜接青衣嶺吳寨河東岸以及周橋淮水北岸的渡口;驛道從石門嶺東側通過,也將沿途包括石門嶺巡檢司在內的三處鄉司連接起來。

這也是青衣嶺-周橋-羅山防線的西段部分,驛道從北往南約六十餘里路程防線的東段部分,從周橋沿淮河南岸直抵師溪河口東岸的羅山城,但這一段淮水走勢隨金牛嶺的山勢呈N字形迂迴,總長逾兩百里。

這虧得徐懷將羅山以東璜川、淮川、光山等光州地區交由荊湖北路都部署司所轄的宣威軍接手。

荊湖北路位於大越腹地,長期以來駐泊禁軍規模,與京西南路相當,僅有三廂宣威軍禁旅七千餘衆駐守江陵府、黃州等地。

不過,在赤扈人南侵之後,荊湖北路就緊急從州縣徵調兵馬,宣威軍及江陵府軍在景王南下襄陽之時,集結規模就超過兩萬。

赤扈人再次南侵時,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劉獻都已經做好率部北上勤王的準備。

奈何朝中議和派到最後時刻還指望能與赤扈人劃河而治,擔心召集勤王兵馬會激怒赤扈人,破壞乞和,臨時傳檄江陵(荊州),嚴令劉獻不得擅自出兵北上。

劉獻雖爲士臣,但與顧蕃一樣,都有在邊州任事的履歷,對兵務還算熟稔,並非完全不識兵之人,才得以出任一路之經略安撫使主持軍政事務。

景王南下襄陽之後,宣威軍合併南陽府軍擴編至兩萬人衆,劉獻則親率一萬兵馬進駐光州。

與楚山行營虛外守內之策不同,劉獻親率主力直接渡淮,駐守淮河北岸的淮川城;在抵達淮川之後,劉獻進一步從南逃難民徵募健勇,在短短一個月內,使得在光州境內的宣威軍兵馬規模到達兩萬。

荊湖北路除了照前例向襄陽上繳一百萬貫錢糧外,其他糧秣錢賦皆可自支。

而荊湖北路在合併隨、郢等州縣之後,計有一府十州,領七十餘縣,人丁超過六百萬衆,又佔據富庶的江漢平原,可以說是財大氣粗。

不要說宣威軍擴編到三萬人了,就算擴編到五萬、八萬乃至十萬,荊湖北路也都承受得住。

這是楚山此時遠遠所不及的。

楚山目前除了直轄兩縣外,每年僅能從襄陽額外獲得五十萬貫軍資。

眼下左右驍勝軍、左右宣武軍每年撥付的軍資補給,初定都是一百五十萬貫。

而陝西、河洛兩地除了所轄之域,錢糧完全自留度支外,每年初定還將從川峽四路徵調六百萬貫錢糧彌補不足。

雖說魯王趙觀還沒有正式答應擁立景王趙湍登基,但其部主力兵馬在葛伯奕、韓時良、葛鈺等將的率領下,也從青州、齊州往徐州、壽春(壽州)一帶轉移;隨之是不計其數的民衆攜兒帶女搶渡淮河往南逃亡。

與後世受黃河奪淮入侵的淮南不同,此時的淮南東路、淮南西路也是堪比荊湖、江東的富庶之地。

倘若魯王一系能在徐州、壽春站穩腳,以淮南之錢糧養十萬兵馬也是沒有問題

的。

相比較前朝,大越立朝一百多年以來,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得到極大的發展。

長江兩岸的農耕已經成體系的發展成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制,畝產量是北方的三倍甚至更高;南方絲織、棉織業發達,造船業及沿海製鹽業獨樹一幟,製陶瓷器與銅鐵金銀在內的金屬冶煉全面超越北方;以杭州、泉州爲中心的海外貿易也如火如塗;川峽四路的井鹽、蜀錦名聞天下,成都府早已發展成僅次於汴梁的超大型城池。

單純從錢糧、丁戶來說,大越在河淮形勢糜爛之後,猶有足夠的軍事潛力挖掘出來去抗衡赤扈人。

赤扈人消化河東、河北等地需要時間,後續還需要優先解決側翼陝西兵馬的威脅,不得不在汴梁立僞帝李汲暫攝汴梁降臣降卒,控制糜爛不堪的河淮地區。

這也給大越沿淮河一線組織防禦、操練新軍贏得喘息之際。

然而大越最終能否在淮河一線,與赤扈人形成制衡,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徐懷回到周橋,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劉獻派來的使者也剛剛趕到。

劉獻在淮川也已得知赤扈人派兵馬押送天宣帝北上的消息,他要與從壽春返回的武威公趙翼,前來周橋與徐懷商議勸進之事。

顧蕃率京西南路將吏於襄陽城北碼頭跪迎景王,已經算是爲景王在襄陽登基鋪平最後一塊木板。

包括徐懷在內,諸行營主將、諸路監司近兩個月來都紛紛上表,勸景王登基繼統,及早以大越新君的名義統領抵禦胡虜、收復中原大業,卻不爲景王所納。

此時天宣帝及嬪妃、帝姬、宗室子弟、王公大臣等三千餘衆被赤扈人押送,離開汴梁渡河北上,很顯然是徐懷他們再次上表勸進的時機。

而爲社稷計,景王也不應該再拒絕衆臣勸立。

劉獻作爲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趙翼作爲景王、魯王之外、碩果僅存的男性宗室成員,地位自然是在徐懷之上的。

真要商議勸進之事,也應該是徐懷趕往淮川面見劉獻、趙翼。

現在劉獻遣使趕來周橋,說他要與趙翼來周橋找徐懷商議勸進之事,徐懷也知道劉獻、趙翼實際是要來周橋與他會合,然後一道趕往襄陽,直接面見景王勸進。

送走劉獻的使者,徐懷也將史軫、王舉、徐武磧、蘇老常等人招來商議事情,除了準備出行事宜,勸進表也得在周橋提前草擬好。

草擬勸進表是史軫他們的拿手活,但史軫還要留在周橋主持諸多政務,徐懷不提前將勸進表準備好,他帶着一隊親衛趕到襄陽,卻是要抓瞎了。

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劉獻、武威公趙翼次日午時就抵達周橋。

周橋北岸此時已經修築碼頭及一座簡易軍寨。

照舊制,劉獻、武威公趙翼等人物出行隨扈儀從不得超過三十四人,徐懷地位不及劉獻、武威公趙翼,隨行儀從不得超過十七人。

不過,現在是特殊時期,赤扈騎兵機動力極強,兩次南侵都是迂迴作戰,長驅直入。

因此景王趙湍在襄陽就定下新規,行營主將及諸路監司有統兵之職的經略使、兵馬都部署、都總管級人物,即便前往襄陽,都可以帶上全部的親兵精銳,以便必要時手裡還有一部精銳隨時

可以調用。

劉獻雖然地位比徐懷高,所領兵馬比楚山多,但荊湖嚴重缺乏軍馬。

其從渡淮河到周橋的千餘親兵精銳,鎧甲雖說鮮亮,但胯下戰馬實在不成什麼樣子。

而荊湖兵又不擅騎射,護送劉獻、趙翼前往襄陽的千餘親衛精銳,整體而言,軍容甚至還遠不如西軍所編騎兵嚴整。

徐懷地位比劉獻不如,但這次也是正式從現有的諸部人馬裡挑選一千精銳騎兵組建親衛營,以王舉爲親兵都指揮使,牛二、史琥、王章、烏敕海、季仲常、史雄、王峻等人爲將,戰力之強,堪比赤扈人本族精銳,豈是其他部騎兵能比的?

雖說楚山的騾馬資源也沒有那麼寬裕,但親兵營也是保證每名將卒一匹戰騎一匹駝馬的配備。

除了親兵營是騎兵編制外,天雄軍此時所編六廂人馬,也都各編一營三百騎兵,作爲諸廂所獨立掌握的機動戰力,以確保每一廂人馬都要在在開曠地域與敵軍獨立作戰的能力。

劉獻抵達周橋後,看到楚山軍容是滿心羨慕,在周橋短暫停留用宴時,多番提及要出資從楚山收購一批戰馬。

然而整個南方,戰馬資源都極度緊缺。

蕭林石率契丹殘族遷往秦州,曾獻上一萬匹戰馬,但給陝西、河洛分走五千匹戰馬。

剩下五千匹戰馬都分給左右驍勝軍、左右宣武軍,現在荊湖、淮南就算拿出數倍錢糧,想要換一匹合格的戰馬也是極難。

而楚山除了千餘上等良馬分置山裡各處草場伺養作爲種馬外,也僅有不到三千匹戰馬編入軍中,哪裡有多餘的騰給宣威軍?

面對劉獻多番請求,徐懷也只能面不改色婉拒。

武威公趙翼之前動身前往青州遊說魯王趙觀,之後隨魯王趙觀一路轉移,經徐州最終落腳壽春。

壽春那邊得知天宣帝及宗室被押送北上的消息,並不比楚山稍晚。

魯王趙觀及楊茂彥、葛伯奕、汪伯潛、嚴時雍等人輾轉月餘,率主力抵達壽春前後,也曾多次派人聯絡兩江、兩浙、兩湖諸路監司尋求支持,但都吃了閉門羹。

周鶴、高純年等人在士臣中的影響力不在汪伯潛、嚴時雍等人之下,何況汪伯潛、嚴時雍出汴梁傳詔,最終逃往魏州投奔魯王趙觀,有臨陣脫逃之嫌。

當然,最關鍵的到這時候,南方諸路監司官員再蠢,也能看到景王在襄陽形勢遠勝過魯王。

該做怎樣的選擇,還需要問嗎?

這時候魯王一系也意識到真要跟襄陽對立下去,不僅不可能贏得江浙兩湖川峽諸路監司的支持,甚至連兩淮都保不住。

倘若他們只能據淮河以北的殘地對抗赤扈人,甚至背後還有可能會受到來自襄陽的攻擊,誰都沒有信心能維持多久的形勢不崩潰。

天宣帝被押送北上,他們預料到景王必然會藉此機會登基繼統,他們也被迫放棄最後的堅持,決定擁立景王。

只是他們對襄陽還是充滿戒心,魯王所書勸進表,也僅是着武威公趙翼帶去襄陽;魯王趙觀及楊茂彥、葛伯奕、嚴時雍等人則藉口防務甚急,沒有一人願意前往襄陽覲見景王,生怕被扣押在襄陽,想脫身都難……

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十八章 奪城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十二章 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八章 大戰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十章 場面有點亂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章 屠城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鋒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