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撤離

鎮埠之中,戰鬥還在持續。

鄭州節度使府轄下三千馬步軍甲卒,多爲蕭幹在大同降附赤扈時就追隨左右、南征北戰多年的蕃民,積累豐富的作戰經驗,也深知雙手沾滿中原漢人的鮮血,罪孽深重,即便投降也難有活路。

他們在開闊的街巷,無力抵擋楚山甲騎的突擊衝殺,陣列被無情的撕成粉碎後,要麼成羣結隊往外突圍,要麼據屋舍鋪院負隅頑抗,投降乞命者卻是不多。

朱仙驛鱗次櫛比的屋舍鋪院,經歷過兩次戰火的摧殘,到處都是殘牆斷壁,民衆也大多逃亡,但建築猶是密集,街巷縱橫交錯。

爲了保存實力,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減輕南撤的負擔,徐懷下令外圍的騎兵退到新渠堰壩兩側結營,打開對鎮埠的包圍,由王章、周洛、柳越亭、韓奇虎等將率領義軍及歸義軍小股精銳,依託軍寨,從東往西、從裡往外清剿、驅逐頑抗的敵卒。

清剿作戰持續到天光大亮纔到尾聲。

因爲清剿作戰多用火攻,此時鎮埠之中還有不少民宅餘火未滅,一道道黑色煙柱直衝雲宵。

徐懷在十數騎簇擁下來到河堤,下馬走上河堤,朝整裝待發的韓昌甫、周虛易等義軍將領拱手致禮:

“河淮殘破,江山傾覆,朝廷幸有諸君身陷敵境卻不忘報國之志許、鄭已陷敵手,三五年內或不能收復,諸君潛藏嵩山,鬥爭必然艱難,但有什麼需要,遣人到楚山言語一聲,徐懷必竭盡全力爲諸君籌措!”

鄭州之敵連遭重創,蕭幹、訶欽等敵將又逃往東面的通許縣境內收攏潰兵,與雍丘之敵會合,這時候從朱仙驛往嵩山撤離的通道已經打開。

考慮到虜兵後續會倍加兇殘的掃蕩、打擊河淮的抵抗勢力,經過緊急商議,決定由韓昌甫、周虛易等義軍將領,此時就直接率領一部分義軍兵卒從朱仙驛東側的堰壩跨過蔡河,沿着蔡河舊道南岸的道路,緊急掩護傷病先往嵩山方向撤離。

韓昌甫等義軍將軍此刻也是心緒起伏有如波瀾,千言萬語化爲深深的長揖之中,與徐懷辭別後,紛紛翻身跨上戰馬,率隊往嵩山方向撤離。

徐懷站在河堤之上,目送一隊隊義軍將卒踏上新的征程。

襄城目前還是由神武軍負責駐守,但在鄭氏撤離河洛之後,楚山將接管襄城的防務。

襄城屹立於滍水—汝水的北岸,位於嵩山的東南麓,與河淮重鎮許州相距甚近。而倘若滍水最終能夠成功改道,襄城更是控扼滍水-潁水上游,戰略地位將更爲突顯。

要將襄城所處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出來,墨守陳規的派數千精銳去駐守襄城城池是遠遠不夠的。

徐懷希望這時候一部分義軍撤往嵩山,後續楚山在接管襄城防務之後,將重點打通襄城與嵩山縱深處的聯絡,支持義軍依託嵩山的險要地形展開遊擊作戰,以此削弱虜兵對河淮地區的控制,從而也能爲楚山立足淮上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第一批兩千餘義軍將卒護送近千傷病都踏上征程之後,徐懷纔在十數騎侍衛簇擁下返回軍寨。

“徐心庵剛着人送來信息,他們昨日夜間已經行至項城縣境內,今日應能控制蔡河入潁水河口!”周景看到徐懷走進公廨,將南線兵馬的最新動向相稟。

徐懷走到長案前,堪輿圖上標識出南線兵馬的最新動向。

從朱仙驛沿蔡河南下,僅需走兩百餘里水路便能進入陳州北部的西華縣境內,但從潁口溯水而上,經汝陰、沈丘、項城等縣,抵達蔡河入潁水的河口位置,卻足足要走四百餘里的水路。

因此徐心庵、許凌率楚山水軍今日能抵達蔡河入潁水的河口位置,行動已經算是非常迅速的。

這也是幸虧潁州水軍主力之前就被誘入汝水之中,徐心庵、許凌率部一路溯潁水而上,沿途都沒有遇到阻撓;同時也是直到昨日夜間,潁州水軍的戰船才重新回到潁水之中……

“陳子簫率部已經進入潁水南岸,在距離西華縣城約五十里的廟王溝一帶結營,吸引嶽海樓在商水以西集結一萬五六千步騎圍追堵截。在這種情況下,嶽海樓昨日還是下令將宛丘與商水之間的浮橋撤除,令不多的船隻都往上游許昌撤離,”

周景有些按捺不住的握緊拳頭,興奮的說道,

“如此看來,嶽海樓並沒有信心利用宛丘與商水之間的浮橋,將徐心庵、許凌所部攔截於宛丘以東的潁水河道之中。不過,他們圍逼廟王溝的兵馬卻沒有要撤回到潁水北岸的跡象,應該是已經下定決心在許昌、汝陰搭設新的浮橋,接應敵援南下渡過潁水,然後在廟王溝與潁水之間攔截我軍……”

“現在才八月底,我們的動作還不能太快啊!”徐懷蹙着眉頭,說道。

“但也不能太慢。敵軍的反應速度,還是要比我們想象中快一些。”周景說道。

從朱仙驛沿蔡河南下,進入西華境內有兩百餘里水路。

蔡河沿線的堤壩被大肆摧毀後,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繕。

他們上萬人馬水陸並行,特別是走陸路的那部分人馬,沿途要走過一段又一段的水淹地,速度定然快不了。

而蔡河沿岸的城池,譬如尉氏、鄢陵、扶溝、西華、宛丘等地,都在敵軍的控制之中。

倘若敵援集結的速度更快,敵援還是很有可能會進駐到扶溝、西華、宛丘等城,想辦法從陸地堵塞蔡河水道來攔截他們。

“是否這時就組織人手將堰壩挖開,以便需要時舟船能夠快速通過?”周景問道。

“將堰壩挖開來,是能叫舟船需要時能快速通過,也能切斷蔡河新渠、舊道兩岸的陸路通道,阻攔汴梁守軍追擊,但同時會限制我們在蔡河兩岸快速機動作戰,”

徐懷搖了搖頭,說道,

“現在就派人回汴梁,午後先安排歸義將卒的家小撤離,都集結到朱仙驛進行短暫休整。楊景臣看到蕭幹再受重創,只會變得更加老實,我們

不斷陸路,騎兵隨時都有可能殺回汴梁,他反倒不敢動彈。”

徐懷之前是考慮挖開朱仙驛的堰壩,這樣留於汴梁南外城殿後的兵馬以及歸義將卒家小都可以暫時不動,等到最後撤離時直接從汴梁城走水路出發南下。

不過,徐懷之前主要考慮到過早放棄對汴梁南外城的控制,楊景臣看到外圍敵援趕到,有可能會率雄州軍大舉反撲殺出。

他們昨夜再次重創蕭幹其部,同時會再次震懾住蠢蠢欲動的楊景臣及其他汴梁降將叛臣,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徐懷則果斷調整既定的計劃,決定先將歸義將卒及家小以及一部分義軍提前集結到朱仙驛來,將數以百計的大小舟船強行拖過堰壩進行新的河道之中。

即便大批從汴梁繳獲的物資,都需要在朱仙驛卸貨再重新裝船,各方面行動都要比原計複雜、緩慢許多,但短時間內沒有迫在眉睫的威脅,保留堰壩,保證騎兵在蔡河新渠、舊道兩側快速機動作戰的可能,意義要更大一些。

當然,他們還需要不動聲色的在汴梁附近多拖延一些時間。

…………

…………

朱仙驛慘敗,以及楚山水軍進潁水,控制住蔡河入潁水的河口,蕭幹意圖於朱仙驛攔截楚山潛襲兵馬南撤的意圖徹底落空。

此時鎮南宗王府的信使也趕到三唐崗,與蕭幹、摩黎忽會合。

即便蕭幹擔憂徐懷有可能拋棄義軍、歸義將卒及家小,率楚山精銳兵馬往西穿插逃進嵩山,但信使帶來二皇子兀魯烈的意見,則是令楊景臣、蕭幹、嶽海樓等部,最爲根本的還是要儘快恢復對河淮地區的有效統治,彌補防線上的漏洞,杜絕相似的潛襲事件再次發生。

這也意味着鎮南宗王府並不要求河淮諸路兵馬將目標放在徐懷個人身上。

權衡下來,嶽海樓在許昌、汝陰搭設浮橋,使諸路援軍快速渡過潁水,於商水以西攔截楚山潛襲兵馬南下,成爲當前局勢下最佳的選擇。

如此一來,即便叫徐懷率少量精銳兵馬逃入嵩山,他們也能將上萬行動遲緩的義軍、歸義將卒及家小攔截於潁水以北進行殲滅。

這不僅能重創徐懷個人在河淮抵抗勢力中的聲望,更能削弱河淮義軍的抵抗意志,從而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河淮地區的統治,意義也更爲重大。

下定決心之後,蕭幹便將重新聚攏過來的雲州騎交由摩黎忽節制,從側翼襲擾楚山兵馬,牽制其南撤速度,接應楊景臣所部兵馬重新掌握汴梁城,並有餘力分兵追擊。

蕭幹本人則返回鄭州,從各地進一步抽調兵馬從鄭州南下,直接從許昌南部渡過潁水,趕往商水縣境內,與嶽海樓會合。

與此同時,平燕宗王府在東燕除了使宋州刺吏兀赤率領五千騎兵直接南下,還從亳州調兵一萬燕薊降附軍,一共從汝陰城西渡過潁水西進,趕往商水縣與嶽海樓會合……

第五十八章 薦將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章 舊吏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十五章 大營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十三章 辭行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七十七章 登城道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二十章 再訪悅紅樓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二百二十六章 功成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八十八章 階下囚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八十八章 階下囚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一百章 風起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四十七章 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