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

楚山軍連獲大捷,雖說極大鼓舞了大越軍民的士氣,但這些年來累積傷亡超過三萬人,在人口總數剛剛過五十萬的淮上,卻是難言巨大的損失。

而令淮上損失四五萬青壯、傷亡不計其數的桐柏山匪亂,也纔剛剛過去七八年,所帶來的傷痛還沒有完全過去。

整個淮上都可謂家家都有哀聲。

行營年後一再勒令召陵、襄城等外六縣(城)駐軍剋制住出兵襲擾外圍敵軍的衝動,除了日常操訓外,將卒也要儘可能的抽出時間來,參與駐地及附近地區的城寨修造、河渠開挖、堤壩修繕及開墾荒地等事;而縱深六縣更是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恢復生產上。

召陵新城的城垣於七月中旬建成,徐懷再次來到召陵巡視滍澧諸水截流的情況。

這時候河淮大地已全面進入汛季。

雖說當世對氣象的認識非常的有限,但伏牛山東麓、北麓,包括伏牛山餘脈燈臺架山脈,以及桐柏山北嶺及餘脈大復山、金頂山等地,每逢汛季傾盆暴雨遠比其他地區密集,千百年來已經形成共識。

也令這一地區的民衆,千百年來飽受洪澇之苦。

今年的汛季依舊如此。

洪水在一座座山谷、一道道溪澗間肆意衝蕩。

一方面受地形的限制,一方面山地居住的人口有限,洪水在山區所造成的危害很有限,但洪水從起伏不平的山地衝泄而出,沿着狹窄河道進入平原地區,纔是肆虐四方的時刻。

從烏桕鄉出燈臺架山脈,經舞陽於召陵境內匯入汝水的洪河,兩岸千百年來也飽受洪澇之害,但兩岸的民衆今年突然間發現與以往不同了。

雖說連日暴雨,出燈臺架山脈的洪河流水,看架勢要比往年更洶涌、兇猛,但河水下行極其順暢,並沒有形成肆虐舞陽縣的大洪水。

這主要就是得益於滍澧等水截流北泄。

汝水從今年往後於召陵境內,主要僅承接洪河上游來水;洪河上游因暴雨形成的大水,經汝水下泄的能力比以往提高數倍,都沒有來得及對兩岸的殘堤形成考驗,就順暢的排走了,當然不會暴發洪災。

發源於大復山、金頂山及桐柏山北嶺會入汝水的支流溪河,大體都是這種情形;以及汝水中下游沿岸,雖然河堤有幾年沒有人管顧,也都沒有形成洪災。

不過,隨着滍澧等水滾滾北泄,徐懷站在新建的召陵城望樓之上,能看到大水先將北面的低陷區淹沒,形成方圓十數裡的一座半月形淹水湖。

無數樹木在渾濁的洪水也只是微微露出梢頭,就像一座座孤島。

當然,大水不會止於此,而是通過柳條坡西側狹窄的淺谷繼續往北流淌,於廟王溝附近往左右漫延,更是形成東西綿延近百里的淹水湖。

淮上及京西四州,整體上受西部伏牛山、嵩山山脈的影響,地勢西高東低;同時又由於伏牛山脈往東延伸,與三百里桐柏山脈橫亙於淮水上游,在南部形成明顯的地形隆起,地勢南高北低,便使得汝水中上游沿岸地區要高過潁水沿岸。

特殊的地形,使得滍澧一旦成功截流北泄,伏牛山東麓、北麓數百里方圓區域汛季所降的暴雨,皆一齊往潁水沿岸傾泄而去。

大水初時還受潁水南岸殘堤阻攔,主要在臨潁與商水之間漫延,但隨着上游洪水不斷下泄,淹水不斷擡高,很快就漫過潁水南岸的殘堤進入潁水河道。

潁水中下游河道在這個汛季,一下承受了比往年暴增數倍的水量,根本就來不及排入淮水,水位迅速上漲,沖垮兩岸的河堤,往陳州東部以及潁州境內泄去,在潁水中下游形成大片的

洪泛區,已經不是人力所能避免。

何況潁州敵軍還在潁水河口密植椿木,防止楚山水軍再次襲入潁水,這進一步限制了洪水的下行。

當然了,因爲嶽海樓年後緊急強徵數萬青壯民夫,於潁水左岸搶修河堤,而右岸殘堤經年失修,洪水最先往汝潁之間傾泄,降低很大的壓力,整體說來,潁水左岸的災情還是要輕許多。

截流使滍澧諸水北泄,在汝潁之間形成洪泛區作爲緩衝、對京西敵軍進行阻隔的戰略目標,在這一刻變成現實。

之前汝水,從滍水、澧水出伏牛山脈進入葉縣低崗丘嶺區算起,一直到淮川以西匯入淮水,主幹河道全長五百餘里。

如此開闊的縱深,使得擅於滲透作戰的赤扈騎兵隨時可以繞開楚山的警戒,從任意一點,洇渡汝水,迫近大復山、金頂山、燈臺架山北麓活動。

這種情況下,僅有五六千騎兵,單兵作戰能力還遠不如赤扈精銳的楚山軍,就沒有辦法將赤扈騎兵驅逐出去;這時候倘若想在諸山以北的平闊地區建造屯寨、開墾糧地,唯一的下場就是被優勢敵軍渡過汝水逐一吃掉,更不要說去控制汝水沿岸肥沃而開闊的土地了。

而當敵軍完全控制住汝水沿岸,楚山將被迫防線建在金頂、大復、燈臺架諸山之中,倚險建築城寨守禦,整條長逾四百里的方線其實會變得極其單薄,從而首尾難以兼顧。

短時間內守住防線不難,但長期對峙下去,將卒疲憊困頓,就難免會顧此失彼。

而金頂、大復、燈臺山諸山遠不如秦嶺、伏牛山那般雄偉、綿延,容易被敵軍斥候滲透進來搞破壞,桐柏山腹地的生產都將大受影響。

此時在汝潁中下游形成方圓數百里的洪泛區,一方面使敵軍在潁水沿岸立足變得更爲艱難,迫使敵軍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潁水左岸長堤的修築、維護上去,另一方面從根本上阻斷了敵軍從汝潁中下游地區往南滲透、襲擾的可能。

雖說召陵以西到襄城之間,還有七八十里縱深、地勢較高的淺山丘嶺區可供虜兵行軍,但這麼狹窄的區域,楚山投入少量的人手就足以建立完善的警戒帶。

倘若小股虜騎想要從許昌方向洇渡潁水進入襄城以東、召陵以西地區,楚山大可以派出優勢騎兵去攔截。

倘若數千虜騎從許昌渡潁水南下,楚山則有足夠的時間,下令汝水以南的軍民就近撤入城寨堅守。

倘若數千虜騎在渡過汝水之後,還敢往遂平、確山一線穿插,楚山則可以通過金頂、燈臺架山與五峰山、柏桐山北嶺之前新修的驛道,將東線甲卒調到西線,封鎖虜騎北撤的通道,以優勢兵力進行圍殲。

而有汝水、潁水的阻攔,敵軍沒有攻陷襄城、召陵等城,是不敢將主力步甲渡過汝水南侵的。

雖說河淮南部直到淮水,每年冬季都有短暫的冰封期,到時候赤扈騎兵可以更方便的從汝潁沿岸任何一個點南下,但那時各地早已完成秋收,不僅普通民衆不需要再暴露在城寨之外勞作,更是有大量的青壯在兵馬都監司的組織下,從田間編入營伍進行操訓。

虜騎在那個時間點分散滲透進來襲擾,根本找不到便宜可佔。

同時河淮南部的冰封期很短,短到不足以讓京西敵軍進入汝水以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汝潁中下游洪泛區的形成,實際上使得京西方向敵我對峙的焦點,集中到襄城、召陵兩城之上。

楚山守住這兩城,每年都能將滍澧等上截流北泄,確保汝潁中下游的洪泛區不會乾涸,將京西敵軍封鎖在潁水以北。

倘若京西敵軍奪下襄城、召陵兩城,不僅打通從伏牛山東麓南下的通

道,更可以將滍澧二水重新導入汝水。

河洛軍守襄城兩年,襄城其時乃河洛東南門戶,鄭家也是下了一些血本加固城防;此外襄城地處嵩山東南麓的淺山之中,地勢較險,易守難攻。

楚山接手襄城防務後,主要在臨近水北岸以及往嵩山東南山區之中修築數座小型堡壘,除了加密滍水上游北岸的防禦體系,也方便組織軍民進行更大範圍的屯墾,減少外部的糧秣輸運壓力。

楚山在汝潁會戰之後重點建設的,還是召陵新城。

除了數千青壯民夫外,一萬五千戰俘都投入到城池及涑水南岸長堤的修造中。

爲防止敵軍襲擾,陳子簫、王憲兩部精銳以及範宗奇、烏敕海各率一隊選鋒軍精騎駐守召陵,保障召陵新城的順利建設。

召陵新城分爲東西兩部分,西城位於石渠以西,依滍水北岸長坡而建,東西長六裡、南北則僅有四里縱深。

考慮到虜兵攻城已經大規模使用投石機,主城沿坡崗而立的城牆,放棄覆磚,摻入大量的石灰、草屑,夯土版築;城牆僅有三丈高,從底部六丈逐漸收攏到頂部也有四丈餘寬,非常的堅厚;城牆之上放棄華而不實的城樓、譙樓,全部造成雙層堅木覆頂,基礎與城牆渾成一體的堅固戰棚。

外濠與東北側的淹水大湖相接。

東城位於石渠東南,依小雀崗北坡而建,橫跨滍水舊道,西城牆直接建在截流大壩之上,並從滍水上游開渠,經水門引入舊道,確保滍水與汝水依舊有水道相通,並沒有完全的截斷。

如此一來,東城就成爲控扼滍、汝水道的中樞,而遂平、確山以及青衣嶺營城的物資及人馬,都將能夠通過洪河、青衣水等汝水支流與汝水主河道,經召陵東城,進入滍水之中,運往襄城。

召陵東西兩城以懸索橋相接。

滍水截流北泄形成遮閉汝潁中下游流域的洪泛區,並且召陵新城建成,楚山沿汝水防線纔算是正式建成。

雖然開鑿石渠以及召陵新城建造,投入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幾乎將楚山榨乾,但考慮到汝水防線從上游葉縣、襄城,一直到汝水口長達五百餘里,最終形成極有利防禦的形勢,投入兩百餘萬貫錢糧,可以說是節省之極。

韓圭自詡精擅河渠、津樑之事,但這段時間在徐懷身邊,深入瞭解到楚山在接手淮上防務之後實施整個工程的全貌,而令舉世震驚的汝潁大捷僅僅這個工程的附帶品,除了歎爲觀止之外還是歎爲觀止。

徐懷站在東城之上,眺望汝水舊道,恰好有十數艘舟船從東水門而入。

因爲徐懷就在城上,舟船進城盤查特別仔細,臨了負責盤查的隊將還跑到城上稟報:“舟船所載乃是荊北經黃羊湖轉運過來的物資……”

江淮、荊湖等路從地方徵收的稅賦,以實物爲主;因此朝廷承諾每年拔給楚山三百萬貫軍資,實際上主要是實物摺合錢糧的方式,由諸州縣押綱官率隊押送到淮上指定區域交卸。

這十數船所載主要是安州押解到黃羊寨交卸的物資,總計錢糧十六萬餘貫,負責盤查的隊將,還將清單拿過來,經陳子簫遞交給徐懷審閱。

徐懷接過來掃了一眼,清單上所列還是以各種農作物爲主,也有楚山緊缺的布匹,剛要將清單交還給隊將,無意間掃到清單末尾錄有二百五十斤“絲鐵”,愣了一下:“絲鐵爲何物?折價比銅還要昂貴?”

“這世間還有節帥不識之物?”陳子簫哈哈笑道,“絲鐵,柔鐵拉拔成絲,約細麻繩粗細……”

陳子簫着隊將走下城牆,到押運物資的舟船上取些絲鐵實物給徐懷看一眼……

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四章 景王第十章 韓時良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十五章 登城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十二章 突襲第二百六十四章 魏州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五章 赴任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六章 危急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二百章 京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十一章 天命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六十四章 長夜驚魂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章 大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三十章 接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