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

“爲何偃旗息鼓、頓兵不前,難道此時不是趁敵立足未穩,擊其戰陣,一舉拿下汝州城良機?”

曹成推開大帳前守值的待衛,闖入大帳,盯住愕然坐在案前看過來的曹師雄,氣勢洶洶的質問道。

“少將軍,你傷勢還沒有養好,少不得有你殺敵的機會,何需急於一時?”孟儉忙站起來轉寰,要將曹成推出大帳。

“……”曹成沒有從曹師雄嘴裡得到他信服的答案,哪裡肯走?

他天生神力,身量比其父曹師利還要健碩;他年紀輕輕,但這些年在戰場生死搏殺中所淬鍊的精湛武技,比其父曹師利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養成他自負孤傲的性情。

他站在帥帳之中,就像一截石塔,孟儉卻推之不動。

在他看來,昨夜曹師雄沒有果斷將前部兵馬派往東側戰場參戰,沒有以散殺散、以亂戰亂的決心,就是怯敵畏戰。

之後在庇山正面的河谷戰場上,雖說左翼一度被敵軍衝散,但他們在右翼還有近萬兵馬嚴陣以待,兵力上已經佔據絕對的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因爲有新的兩三千楚山疲軍急行趕赴戰場,曹師雄就下令全軍後撤,在曹成看來更是確鑿的怯懦表現。

更叫他難以容忍的,畏懼與強敵混戰、亂戰卻也罷了,曹師雄率前鋒大軍在庇山河谷外十數裡紮下大營,卻並無意進一步集結兵馬,重新組織攻勢奪下庇山河谷的念頭,竟然放任楚山軍在庇山河谷站住陣腳。

見曹成氣勢洶洶的瞪大噬人虎目,曹師雄怒氣衝衝的將手中筆摔案上,怒斥道:

“混帳傢伙,不知恤兵慎戰之理,莽撞用兵,致朔州銳騎死傷上千人;此時不知好生反省,卻擅闖帥帳,你當真以爲我不會拿軍法治你這個混帳傢伙?來人啊,將這混帳傢伙捆綁起來,吊到轅門前給我狠狠抽三十鞭子,叫全軍將卒看看不聽軍令者,是什麼下場?”

一干侍衛走進大帳裡來,看到怒目瞪來的曹成,小聲勸道:“少將軍,你就不要跟督帥犟了,先出去再說……”

“給我捆起來抽,誰敢手軟留情,同以軍法處之!”曹師雄氣得鬍鬚直抖,指着諸多待衛厲聲叫道。

侍衛上前抓住曹成,將他拖出大帳。

“看曹成如此,我卻想起我與曹成他父親年輕時的情形,也是如此的年輕氣盛,也是如此的不可一世,總覺得手中有一杆鐵槍,就能捅破這天,捅開這地,天不怕地不怕,當年還總覺得督帥您行事太小心謹慎了,東也管,西也管,”孟平坐長案後哈哈一笑,說道,“後來看到王孝成率靖勝軍橫掃雲朔,也看到蕭林石冶西京的手腕,纔算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曹成他這混帳傢伙才二十出頭,在軍中摸爬滾打數年,連婆娘都沒有來得及睡上幾個,見到殺父仇敵,沉不住氣不奇怪。我覺得督帥或可稍稍放開手,將曹成調往永寧、長水,使他獨領一軍,以擊盧氏之敵……”

曹師雄心裡還是猶豫要不要放曹成出去獨擋一面,沒有急於迴應孟平的建議,朝坐在一旁的客人仲長卿苦笑道:“叫仲將軍看笑話了……”

仲長卿拱手說道“曹成現在性情是急躁一些,但假以時日琢磨,必成大器……”

在知道河洛軍攻陷汝陽的消息後,木赤、嶽海樓就派遣仲長卿從箕山與少室山之間的登封(潁水上游)穀道繞行,趕到汝州來見曹師雄商議兩軍夾攻楚山之策。

仲長卿得幸全程目睹昨夜庇山河谷夜戰的全貌。

曹師雄不惜聲名狼籍,將楊麟屍體拖出來踐踏,意圖將汝州軍引誘到庇山河谷予以圍殲的計謀,可謂狠辣之極,只是誰都沒有想到楚山軍的增援會如此迅疾快速,以致曹師雄毒計功敗垂成,仲長卿也深深爲之扼腕。

在徐懷親率楚山精銳甲騎殺入戰場後,以善戰自詡的仲長卿也只能說在當時那種情形下怎麼應對都有道理。

曹師雄作爲一軍之主帥,最終謹慎起見,率前部兵馬撤出庇山河谷,退到十數裡的坡崗紮下大營,更沒有指摘之處。

至於曹師雄沒有急於下令廣成驛、紫邏口、汝陽以及大谷、伊闕的兵馬快速集結過來,對立足未穩的楚山軍再次發動攻勢,一鼓作氣奪下庇山河谷、汝州城,仲長卿也能理解。

非不想,實難謀也。

赤扈鐵騎初時南下,橫掃河東、河北、陝西、河淮三四百州縣,無不望風披靡,南朝百萬兵卒卻無有能擋者。

當時也是他們附從兵馬最爲意氣風發之時,每逢戰事,十之八九都是大勝,偶有受挫,也不會傷及筋骨;一路燒殺劫掠,也無需要食糧補給;軍卒也無需錢餉發賞,也都鬥志昂揚。

不過,仲長卿不得不承認,此時他們所面的戰場環境,已發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建鄴帝在襄陽即位登基後,利用三年時間,在秦嶺、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山以及淮河長逾兩千裡的防禦帶上,成功組織起總兵力高達四十萬的防禦力量。

南朝諸部兵馬在過去四五年的抵禦作戰中,雖說敗多勝少,卻不可否認其戰鬥力都有長足的進步,抵抗意志也越發堅韌,這兩年大規模不戰而降的情形,已經絕跡了。

就連鄭懷忠所領的神武軍,也在平陸等城將他們的兵鋒抵擋在河洛之外兩年之久;他們這兩年在秦嶺以北、渭水以南的兵馬,與顧繼遷、高峻陽等部倚秦嶺北麓山地據守的兵馬作戰,也是互有勝敗,甚至傷亡還要略高一些。

楊麟雖然於汝陽戰死,河洛軍最終也成功攻下汝陽,但從廣成驛一戰到攻陷汝陽,再到庇山河谷倉促夜戰,也付出上萬的慘重傷亡。

更不要說南朝還有楚山軍這樣的妖孽橫空出世,汝潁一戰,令他們痛不欲生;徐懷所經營的淮上防線,更令他們滿口利齒卻難以下嘴。

因爲南朝諸部兵馬作戰意志越發堅韌,又因爲南朝新近組織的防禦帶上,地形地勢,已不利於赤扈騎兵大規模迂迴穿插作戰,在汝潁會戰之後,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都意識到快速解決南朝殘餘勢力的可能性變得渺茫。

兩大宗王府遂下令更多的色目諸蕃騎兵改習步戰,在潁州、徐宿等地大規模操練水軍。

同時新佔領的州縣數量極劇減少,即便有所佔領,所得也多爲被南朝兵馬有序撤離後有意推毀的殘城。

這些都意味着他們要在渭南、河洛、京西以及徐宿等地,還想對南朝維持碾壓性的軍事優勢,後勤補給就成爲他們當下最迫切需要克服的難題。

赤木、嶽海樓等將帥在許昌得知河洛軍攻陷汝陽城,並於陣前斬殺敵將楊麟,當然是十分的振奮。

不過,是不是要從蜈蚣河及潁水故道沿岸,對襄城、召陵等城蜂擁而上,配合河洛軍對楚山軍發起最後的強襲攻勢,京西軍內部也存在巨大的爭議,諸將在許昌城也大吵了一夜。

最終還是帶病主持京西總管府軍政的都元帥木赤力排衆議,認定當下不是通過倉促會戰,解決楚山軍這一勁敵的良機。

時間不夠。

前期物資消耗太大,兵馬累積傷亡過大。

而楚山軍將卒太過堅韌。

楚山軍在襄城以南地區堅壁清野極其徹底,令他們的滲透擾襲作戰難以湊效;楚山軍對戰械的瞭解及實戰運用,只在他們之上,不在他們之下。

木赤以爲在接下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倉促組織會戰,即便京西、河洛兩部兵馬加起來,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勝算也極爲渺茫;甚至河洛軍即便能強攻下汝州、魯山等城,也不可能改變太多。

木赤、嶽海樓最終決定派仲長卿趕到汝州來見曹師雄,希望河洛兵馬與京西總管府一起避免倉促會戰,在接下來的時間,從北面、西面對楚山軍保持軍事壓力爲主,一步步收縮對楚山的封鎖。

河洛軍能順勢奪下汝州城最好,倘若不能,木赤希望河洛軍能在貼近汝州城的位置上,擇地建築前壘營寨,對汝州、魯山、郟地等地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全力肅清南朝在汝州城以西的殘敵,加強對汝陽、廣成驛以及大谷關一線等洛東地區的控制。

木赤同時還希望河洛軍與京西總管府共同在大谷關以東、位於少室山與箕山之間的潁水上游河谷(登封)地區,廣修城寨,駐以精銳,加強對嵩山抵抗勢力的打擊力度,減少河洛、京西側翼受到的威脅。

相應的,京西總管府也將放棄春後撤兵回潁水以北的計劃,將派駐精銳兵馬,進駐臨潁殘城,會將與楚山軍的對峙戰線從潁水沿岸,往南推進到蜈蚣河及潁水故道沿線。

木赤要曹師雄做好平燕東路軍並不能一舉攻佔淮南的心理準備,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迫使楚山軍在襄城、召陵以及汝州、郟縣等地,不得不保持四到五萬的常備兵馬防禦,以達到牽制、消耗楚山軍的目的。

京西、河洛,也早就發現徐懷在統兵作戰之外的過人能耐,但不管怎麼說,楚山每年能從南朝中樞所得的補給不過三四百萬石錢糧,其餘所缺只能從軍民總數不過五六十萬的地方自籌,倘若被迫常年維持六到七萬規模的兵備,日子只會比京西、河洛更爲艱難……

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八章 大戰第六十章 職事第二十章 問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三章 貴女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二十一章 刀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十章 去淮川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十五章 登城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四章 嶽海樓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五十三章 偏師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一百十一章 孤驛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十五章 大營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