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

“但爲御虜故,寧慈又豈敢拖靖勝侯的後腿?”

見程倫英並非再提出更苛刻的條件,寧慈便一力應允下來,

不管怎麼說,誰都承受不起汝蔡防線被虜兵撕裂的後果。

楚山承受不起,南陽府承受不起,荊湖北路及襄陽府承受不起,朝廷照樣承受不起。

至於程倫英這次徹底倒向楚山,這筆帳也是權且留待日後再算。

“府君果真也是公忠體國之士啊!”程倫英淡淡一笑說道。

他以往作爲南陽士臣的一份子,兢兢業業想有一番作爲,卻處處受制於寧慈、周運澤二人,不得不循規蹈矩,難以逾越。

即便他之前從未曾想過有朝一日,會徹底跟楚山捆綁到一起,這次甚至也是走投無路,才做這樣的選擇,但此刻在寧慈面前無需再收斂鋒芒,卻另有一番揚清吐濁的爽利氣慨。

“但願程郎君也能好自爲之!”寧慈滿腹怨恨,陰惻惻的迴應道。

既然程倫英已叫寧慈妥協,史軫就沒有再在南陽府衙露面的必要,當日便離開泌陽。

南陽府衙及兵馬都監司衙署這兩天所發生一切,除了叫有心人寫入幾封密函送出泌陽城外,也沒有再在南陽府掀起什麼波瀾。

方城、向城等縣山地區域劃入葉縣、魯山及烏桕等縣,即便南陽府不進行任何的阻撓,也需要向朝廷請旨,得到正式的許可才能施行,但寧慈妥協之後,很多實際的工作,則可以提前進行。

三日後,第一批增援汝州防禦的三千南陽府軍,全部由方城、向城山寨鄉兵組成,以劉武恭、孔周爲正副將,在程倫英的親自節制下,踏上前往汝州增援的征程。

南陽府軍除了早初兼併的唐鄧兩州廂軍外,更多是從諸縣徵調民壯、弓手、團練等各色名目的鄉兵組成——爲便宜用事、便於統御,南陽府軍都是儘可能不打散,也沒有能力打散原有的鄉兵構架,以及都將、隊卒及節級等中下層武將軍吏,也基本上由原先的鄉族頭領擔任。

這也爲單獨將方城、向城兩縣山寨鄉兵抽調出來提供便利。

程倫英也是時隔多半,在汝州治樑縣再次見到當初以魯莽癡蠢面目示衆的徐懷。

建繼四年的元月已經過去大半,刮在臉上的風不再寒冷刺骨,策馬行走在山谷間,渡馬溪的河牀上,流水雖然還遠談上豐盈,但在礁石砂礫間潺潺流淌。

溪灘上還偶爾能見到幾把殘刃、幾支斷箭,可見過去不久的時間裡,一場場激烈的戰鬥遍佈渡馬溪兩岸的低山淺丘,卻是到這時因爲誰都奈何不了誰才稍稍恢復平靜。

程倫英也能看到敵軍在渡馬溪以西,建起一座座塢堡營寨,中間用柵牆、長壕相接。

“曹師雄不敢將所有的兵馬都壓上來,與我決一死戰,但仗着兵力上的優勢,在庇山、渡馬溪以西大規模修建寨壘,意圖以優勢兵力,牽制我軍,將我軍拖垮。與此同時,嶽海樓年後也沒有將兵馬撤回潁水以北,不僅重新佔據臨潁殘城,還沿蜈蚣河及潁水故道兩岸,修建大量的寨壘,”

徐懷親自給程倫英以及負責統領南陽增援兵馬的孔周、劉武恭介紹楚山目前在西線所面臨的局勢,

“河洛、京西有可能會在兩條防線常備八到十萬左右的兵馬,迫使楚山在整個西線,以襄城、召陵、庇山爲中心,部署五六萬守軍不敢懈怠——現在就指望淮南能有一個稍爲令人滿意的結果……”

目前楚山在西線部署兩萬精銳戰兵、三萬州兵,倘若將東線包括進來,楚山總計動員八萬人馬駐守諸多營壘、城寨之中。

建繼帝到襄陽登基即位,作爲當時極少數略知兵事的士臣,程倫英硬着頭皮執掌南陽府軍的日常軍務。

三四年過去,程倫英雖然沒有機會指揮千軍萬馬征戰沙場,卻也差不多將錯綜複雜的日常軍務摸透——

他當然清楚,楚山僅轄五十餘萬軍民,卻要維持八萬常備兵馬,是何等艱鉅、是何等的難以想象,震驚問道:“朝中每年僅輸入三百萬貫錢糧,楚山糧秣何以維繫?”

楚山以往常備維持三萬精銳戰兵、一萬州兵,程倫英都覺得朝廷每年僅額外給予三百萬貫錢糧的補給,都相當捉襟見肘了。

此時楚山要多維持一倍常備兵馬,不僅意味着囤墾耕作之事大受影響,多出來的一倍兵馬,除了每年要多消耗上百萬石糧食多,兵服、兵甲、軍械、駐營、兵餉開銷都將大增。

短時間內敵軍或許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敵我雙方几乎是緊貼着構建防線,日常磨擦以及小規模的戰鬥,則註定要比以往頻繁得多。

這也意味着日常傷亡將激增,也意味着傷病救治及將卒撫卹的開銷,將遠高於以往。

“現在朝廷上下都非常的艱難,但又不能說因爲艱難,就將摞下挑子不幹事了。非常之時,當用非常手段,有些事情還要請程郎當理解,”

徐懷淡淡說道,

“我知道現在朝野指責我們的聲音很多,痛恨楚山壞了很多規矩,但我們要釐清先帝立下諸多規矩,其根本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爲了天下長冶久安、大越不受侵侮,黎庶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單純是爲立規矩而立規矩?此時山河殘破,虜兵肆虐踐踏屠戮,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當舊的規矩不能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重新梳理哪些規矩需要維持下去,哪些規矩需要適時進行改變。我們所做的一切,無數將卒前赴後繼、爲之浴血奮戰,不是爲了驅逐胡虜、收復中原,使天下重新步入長治久安的正軌嗎?在這個根本前提,還有什麼陳規陋矩是不能破除、更改的?本與末,我們不能再倒置了,此時還固守舊規,不是捨本求末嗎?”

“……”程倫英神色一凜,朝徐懷長揖道,“我這些年任仕地方,隨波逐流、庸碌無爲,心思也困頓疲乏,茫然不知出路何在,今日得徐侯賜教,眼前豁然開朗……”

諸事不能拘泥於舊規,一切都要圍繞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事情,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因時因勢,因變應變的制定最適宜的新政新策進行實施,在徐懷看來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

這些理論,對程倫英內心卻造成極強烈的衝擊。

換作以往,程倫英是很難走出固守觀念的,對徐懷這些言論多半會不屑一顧。

汴梁淪陷以來,大越半壁江山已然破碎,半壁江山岌岌可危,中原三四千萬民衆流離失所或慘遭屠戮。

這種種慘狀,程倫英都看在眼底,也一直爲黯淡無光的未來夙夜難眠、寢食不安,卻苦思無策。

程倫英此時聽徐懷這一番言論,也真是“譁”的一聲將他多年來的困頓茫然撕開一道巨大的裂縫,叫他看見楚山這些年得以崛起的根本所在,也看清楚前途並非絕無希望。

楚山被迫要在西線,以襄城、召陵及庇山爲核心,維持五到六萬人馬的龐大兵備,短時間內又無力開展大規模的反攻。

爲加強楚山防禦實力,彌補糧秣的缺口,接下來將重點整合汝州盆地兩翼,包括方城、向城等縣即將劃歸楚山所轄的山地區域。

泌陽以北、方城東北方向的五峰山,規模較小,但橫跨葉縣、方城、向城、魯山、樑縣以及嵩縣、汝陽諸縣的伏牛山,作爲秦嶺的東段,東西綿延三百餘里,南北也有百里縱深,山勢雄渾,佔地之廣,不在桐柏山之下。

伏牛山原有十數萬山民棲息繁衍其中,算不上人丁繁盛,但赤扈鐵騎南侵以下,河洛、河淮大量的民衆爲避戰亂逃入山中,楚山估算整個伏牛山此時差不多有近三十萬人衆。

然而在去年冬季之前,汝州衙署簿冊實際所隸民戶,包括汝陽、嵩縣兩縣在內,都不到十八萬口,大半還是居於北滍水沿岸的汝州盆地區域。

楊麟徵募鄉兵寨勇,將汝州州軍擴充到一萬餘衆,參與地方城寨防禦,也主要來自汝州盆地區域,而佔地數倍廣袤、人口更多的伏牛山區域,僅有兩千多雜姓小戶出身的民壯編入州軍。

山裡的大姓宗族將小姓雜戶出身的青壯送入州軍,一方面是需要在一定程度的應付州衙徵募,另一方面也是排擠、欺壓小姓雜戶子弟,儘可能保護自家子弟不上戰場遭受傷亡。

這兩千多伏牛山小姓雜戶出身的青壯,在之前諸多激烈的戰事中,也確實傷亡慘重,此時卻爲楚山在伏牛山推行鄉司制提供極大的便利。

目前,雖然還沒有正式在伏牛山推行鄉司制,但徐懷從各地抽調武吏,又以這些小姓雜戶出身的州兵爲基礎,編成二十六都巡檢武卒。

只等爲期一個月的強化操訓完成,二十六都巡檢武卒就將開赴伏牛山中,擇地設立巡檢司寨,接管之前由大姓宗族把持的裡甲塢寨事務。

考慮到州衙對伏牛山的情況不甚熟悉,而山裡的大姓宗族更爲封閉、保守、頑固,對塢寨村落的控制力也更強,山地巡檢司寨暫時不會大規模推動新的田制。

山地巡檢司寨的核心工作,前期除了加強糧賦役稅的徵繳外,還會在小姓雜戶子弟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姓宗族生活窘迫的底層子弟的招募,爭取每一座巡檢司軍寨,武將從七八十人規模的都隊,擴編到三百到五百人不等的鄉營。

在這次增援汝州的兩千南陽府軍裡,徐懷也準備將平時在鄉里受排斥、欺壓的小姓雜戶子弟抽調出來單獨編隊操練培訓。

等到朝廷旨令正式下達汝州,相應的工作,就能立時在方城、向城的山地區域開展起來——這事當然需要程倫英、孔周、劉武恭等人的全力配合才能順利開展。

一切順利的話,在今年入冬之前,楚山就能將大半個伏牛山區域,真正納入行營統制序列中來,新增上萬兵員。

當然,庇山以東的汝州盆地,目前已經處於楚山的絕對控制之下,推行新的鄉司制及田制,徐懷自然不會手軟,目前樑縣、魯山、郟縣等地已新設十二鄉司。

原先爲鄉紳富戶所侵佔的荒灘坡谷,從此之後一律嚴禁私下割佔,由各鄉司組織民衆修建堰堤河渠進行開發。

新開墾的田地以及南逃鄉紳民戶所棄田宅,都拿來分配給立有戰功的州兵以及戰亡將卒的家屬——多出的部分,會徵募逃入山中的流民、饑民出來耕種。

伏牛山佔地範圍與桐柏山相當,但地勢更險,能開墾耕種的土地資源也更爲有限,容納不了三十萬丁口,大部分的饑民、難民,還是要引導出山安置,這樣才能轉換爲楚山能控制、利用的勞動力資源。

汝州盆地範圍內,所有州兵以及鄉司所隸的鄉兵、民壯,從鄉紳富戶手裡租地耕種者,佃租一律限制在兩成以下;餘者一律不得超過三成佃租。

對汝州盆地區域的田地丈量工作,也會同時開展下去,對所有隱匿田地劣跡的民戶,將追徵過去五年所欠缺的田賦。

在田地丈量完成後,丁役稅將全部攤入田畝之中徵收,州縣鄉司日常事務以及大量的堰堤道路的修築,不再像以往搞攤徵,都改爲錢糧徵募。

楚山也是利用這種種手段,加強將卒守家衛士的決心與鬥志,同時還能大幅減少傷殘戰亡將卒的撫卹開銷——大規模推行鄉司制,除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外,也爲傷殘武吏退出營伍,有新的用武之力與安排。

下一步除了加強對汝州盆地南部伏牛山區域的統制外,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對北部箕山的統治、控制。

箕山乃是嵩山南脈,夾於伊水、潁水、汝水(北滍水)之間,以往分屬汝州、許及洛陽府管轄。

楚山之前多方聯絡嵩山等地的抵抗勢力襲擾敵軍,進展並不順利,除了抵抗勢力成份複雜、心思遊離之外,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乃是楚山對襄城以西的箕山等地沒有直接的管轄權。

箕山之間的抵抗勢力,在汝州與楚山之間搖擺,至少箕山當地的山寨塢堡,名義上是隸屬於汝州冶下的——而楚山對箕山不能實際控制,對箕山以北的少室山、西北方向的萬安山,更是鞭長莫及。

韓昌甫率領千餘黑衫軍後期退守的大鴻寨,就位於箕山之中,距離庇山約五十里。

楚山之前要對大鴻寨進行補給,兵甲軍械及糧食都是經過汝州中轉,極爲十分不便。

此時徐懷正組織人馬,開闢庇山通往大鴻寨的山道。

下一步不管是箕山當地的土著山寨,還是逃入深山老林的散兵遊勇,又或者是從許鄭河洛逃避山中的鄉兵寨勇以及士紳鄉豪所組織、掌握的義軍,楚山都會強行進行收編。

不要看河洛、京西之敵,此時正緊挨着庇山、襄城、召陵修築防線,想要以佔絕對優勢的兵馬貼臉封鎖,以拖垮楚山。

不過,楚山這些年崛起於桐柏山之間,無論是依託山地作戰,還是整合山寨勢力,都是曹師雄、嶽海樓等人拍馬都不及的。

“入冬之前,不僅是箕山南坡,楚山更要將整座箕山納入控制之下,使得我們的精銳兵馬,能以箕山北坡的險要塢寨爲據點,通過一條條新開闢的山道,襲擊登封、伊闕、大谷等地,到時候且看曹師雄、嶽海樓還怎麼憑藉優勢兵馬,貼臉封鎖淮上……”

徐懷將今年的作戰方略,詳細跟程倫英解說。

事實上,徐懷並不怕曹師雄、嶽海樓仗着優勢兵馬,就能貼臉封鎖住楚山的西線。

他甚至計劃通過對箕山的經營、控制,藉助箕山特有的戰略位置,迫使河洛、京西敵軍,再度退到以伊闕、大谷兩關爲主的萬安山以及潁水以北去,將敵我雙方在中路對峙的局面,恢復到汝陽失守之前……

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三十章 接戰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八十章 議和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二百五十四章 殿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一百七十二章 還歸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七章 初冬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五十三章 偏師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一百章 大捷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三十七章 徐氏族聚玉皇嶺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十七章 縣政第四章 景王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十三章 奪寨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七十八章 亂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