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

大越立朝以來,爲了消除內地治安隱患,禁廂軍除了將各地作奸犯科的囚徒流配充軍外,更主要從歷年災荒所產生的流民、饑民裡招募青壯終身爲卒。

爲了消除不良兵員對軍紀的破壞,大越軍中實行嚴格近乎殘酷的“階級法”,甚至賦予每一級武將軍吏對下一級將卒擁有生殺大權。

然而又爲了限制統兵將領對將卒的人身控制,避免統兵將領“暴走”的可能,朝中除了長期以來維繫以文治武、以文御武的傳統,壓制武臣地位,慣常任命文臣負責大大小小的軍事行動外,又執行極其嚴格的“更戍法”。

不僅中高級統兵將領每隔兩三年需要在不同的營伍間調動,普通兵卒也會每隔一段時間在不同地方間進行輪替駐守防戍——總之最大限度,把傳統的,將帥與底層將卒之間的緊密關係打散開。

由於禁廂軍主要從流動無根的流民、饑民裡招募青壯爲卒,又實行終身制兵役,這也就導致龐大的將卒家眷人羣,也只能跟着在不同的駐區、戍區之間奔走,沒有辦法長期在一個地方紮根下來,無法穩定的從事生產——這也導致朝廷拔付給將卒的兵餉及各種功賞,需要囊括其家小的生計。

這也導致大越立朝以來,禁廂軍戰鬥力孱弱的同時,軍資開銷還極其龐大。

由於大越立朝以來,北部以及西北部所面臨的兩大強敵,党項人、契丹人內部存在種種問題,這使得大越以犧牲對外進行武力擴張|軍事實力以及軍資靡費爲代價,確實也大體保證了內部一百五十多年的長治久安。

其間偶爾也有地方發生動|亂,但無論是烈度還是時限,都要遠低於前朝。

不過,赤扈南侵,汴梁淪陷,雙方近百萬大軍對峙於秦嶺-淮河一線,哪怕以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爲首的士臣羣體,再想恢復大越初興時“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臣操控武將生殺大權”時的盛景及規制,也不得不承認嚴峻形勢此時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哪怕是爲了維持住江淮半壁山河,諸事還是需要從權處置。

爲保證防線穩定,更戍法此時無人再提。

徐懷與鄭懷忠、葛伯奕、韓時良、顧繼遷、高峻陽等統兵將領在朝中的地位,也遠非汴梁淪陷前能及。

換作以往軍國大事悉由天子與諸相公決之,統兵將領不要說對周鶴、高純年等宰執級人物擺臉色了,連參加廷議的資格都沒有。

除了楚山事實上已經執行軍鎮制度外,朝廷目前計劃以壽春、楚州二城爲核心,設立淮東、淮西大營,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亦兵亦農、屯墾與駐防相結合的軍鎮制度。

要不然,僅淮東、淮西大營要在淮王府軍、神武軍的基礎上擴編到十六萬人馬,以及左右宣武軍、右驍勝軍、建鄴水軍十萬人馬,再加上近百萬規模的將卒家小完全脫離地方,不事生產,將吃掉朝廷從江淮兩浙等地所能徵收的全部財賦。徐懷此時提出要在鄂州北部的水澤之地設置僑縣招攬流民圍田耕種,不僅要將招攬來的流民作爲楚山軍的兵源,還要將一部分田地用於授功與傷亡撫卹,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將新置僑縣作爲楚山的軍事屯墾區使用。

這自然是對大越規制的進一步破壞,但舍此之外,在這個節骨眼上還有什麼良法能緩解楚山糧秣難題?

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在荊江兩岸設置軍事屯墾區,也有助遏制洞庭湖寇的肆虐。

最終在七月底,周鶴、高純年等人在徐懷提出的折中方案上作了進一步修改,同時楚山在鄂州府北部的千汊浦僑置南蔡縣招攬流民圍湖造田,南蔡縣衙歸屬楚山行營遙領,推薦官員主持縣政及圍田、募兵等事,但需要接受鄂州府的監管。

同時還約定,在中樞能承擔楚山行營的糧秣缺額之後,南蔡縣需要即行撤除,原南蔡縣臨時安置的將卒及家小,要麼遷往楚山在荊襄以北的戍區安置,要麼轉由荊湖北路兵馬都部署司接收。

進行如此限制,周鶴等人還是想着將不得不臨時恢復的軍鎮制度,限制在與敵軍接戰的區域——

…………

…………

八月上旬,北地已悄然入秋,但長江以南還是酷熱難耐。

徐懷辭別建繼帝離開建鄴。

考慮到荊江段(長江中游)水路不太平,徐懷於池州境內就渡江北上,先到樅陽,再在兩百甲騎的簇擁下沿着淮陽山脈南麓的道路趕往漢川;韓圭則持僑置詔書,隨同王番直接前往位於荊江南岸的鄂州府城江夏,去見荊湖北路轉運使孔昌裕等人,具體接洽僑置銜接之事。

徐懷八月十二日回到雙柳莊,此時距離他離開已經過去二十日,但就在當世一切都需要車馬聯絡的環境下,這麼短時間內談妥僑置之事,取得詔書返回,已經可以說是神速了。

要不是徐懷親自前往建鄴,要不是建繼帝緊緊盯着,整件事拖個兩三年都未必能有迴應。

此時賊軍已從渡口撤走,卻非範宗奇率領八百選鋒軍甲騎強攻所致。

徐懷離開漢川之後,位於漢水西岸的漢陽城就被洞庭湖寇攻陷,史軫最終沒能如期返回舞陽,而是選擇留在漢川坐鎮,確保這裡不出一點紕漏。

有八百選鋒軍甲騎在此,哪怕是下馬作戰,強攻四千賊軍守禦的渡口,當然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過,範宗奇、周景等人或者還是較爲純粹的軍事將領或情報官員,史軫卻是要從利於僑置這件事,通盤權衡在漢川的部署。

楚山直接轄管的丁口太過有限,卻又不得不維持龐大的常備兵馬,防範京西、河洛之敵,很早就有權在荊襄招募青壯爲卒,但楚山實際所行的徵募兵制,與純粹的募卒有所區別,一直都沒有在荊襄大肆招募青壯編入營伍。

而這一次,史軫並沒有急於使範宗奇等人率甲騎下馬作戰,強攻渡口,除了在雙柳莊以北擇地駐營,堵住賊軍從小鶴嶺北部西進的通道外,一方面調許凌所部水軍將卒南下,一方面以勵鋒堂的名義,從漢川等地徵購船舶,同時以楚山行營的名義,大舉招募附近村寨的底層青壯,源源不斷的匯聚到渡口以西的大營之中進行操練。

就在徐懷從建鄴動身趕回漢川之時,楚山在雙柳莊(小鶴嶺)北側的大營,除了八百甲騎、六百多水軍、勵鋒堂三百武裝護衛外,還從附近村寨招募兩千青壯。

賊軍不敢繼續增兵與楚山精銳對峙,只得灰溜溜選擇撤走。

雖說汛期還沒有完全過去,但八月過後,荊江、漢水上游地區的暴雨已非常罕見,整個荊江中游及漢水下游的水位,則逐日下降。

徐懷再次站到小雀嶺之巔:

南面的淹水大體退去,千汊浦臨近漢水的鎖龍湖水口,這時候差不多顯露出來,是一條長約七八里的天然河道。

沒有堤壩的約束,河道很淺,寬約百餘丈。

鎖龍湖位於河道以東,南北寬約三四里或一兩百丈不等,東西長約十里,有如騰龍張牙舞爪。

不過,鎖龍湖與連接漢水河道的南北兩側,分佈着大大小小的水窪、水塘,猶有大量的淹水沒有完全退去——河汊河港淤堵不堪。

莊守信年紀有些大了,腿腳不利落,史軫特地將莊守信之子莊庸緊急調來漢川主持工造之事。

在王萱前期所蒐集的諸多千汊浦材料基礎上,莊庸與都水司的工官、匠師又進一步推敲、研究了千汊浦的地形地貌以及漢水、荊江、天門河、溳水等河流的水文。

“……自前朝末年王氏等族於小鶴嶺以北圍垸造田以來,不是沒有民衆嘗試在小鶴嶺以南圍垸墾殖。不過,由於其地低陷,每年入汛,除天門河、溳水等河滔滔洪水從上游傾泄而來,荊江、漢水漫漲,沒有堤壩隔斷,使得前期民衆所努力圍造的垸堤動輒在洪水之中浸泡數月,風催浪激,堤毀舍崩乃慣常之事,民衆不得不棄地另尋他處生存。近一百年來,隨着荊漢不斷搬運泥沙而下,千汊浦地勢也越發淤高,據以往地方誌書所記載,很多沙洲土島都近三四十年才陸續出現,甚至淹水期還能露出水面——我們這幾天開挖小鶴嶺以南的淤地找尋舊時遺蹟,差不多能確認過去一百年間,小鶴嶺至鎖龍湖之間的地勢至少淤高有六尺。不過,此時漢川北部的圍垸墾殖日漸成熟,人丁也茂盛起來,漢水兩岸的民衆着手修造大堤。爲了減輕汛期河水上漲對泥堤的壓力,需要下游有蓄洪穴地防止水位無限制的上漲。漢水以東的千汊浦,漢陽城以北的虎渡浦等地,則成爲天然泄洪、蓄洪,降低汛季上游水位上漲的天然穴地,因此州縣也就千方百計的想着阻止後來者在這些地方圍垸造田。我們即便不需要去管漢川等地民衆的態度,但考慮到汛季複雜的水情,想在千汊浦置縣,較爲妥當的辦法,就是建造疊垸,也就是用大垸圍小垸,加強對洪水的抵禦……”

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四十八章 講究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十五章 大營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零三章 天予時至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八十二章 渡淮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章 貴子第十四章 敵至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放下屠刀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二百五十四章 殿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七十一章 斷謀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一百章 人心第一百九十五章 放下屠刀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十七章 縣政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七十七章 登城道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九十六章 放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