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微服私訪(上)

時間漸漸到了十二月下旬,再有十天便是興寧三年的新年到來了。

中都城內格外熱鬧,自從疏浚洹水後,大船可以直接抵達中都,使得大量物資從南方運到中都,商業異常繁盛,中都固定人口加上流動人口已突破百萬,完全壓制住了洛陽和長安,也遠遠超過尚未完全復甦的江都,一躍成爲天下第一大商業都市。

中都有兩座大市場,和長安一樣,也叫東市和西市,其中東市位於安陽新縣內,安陽新縣距離中都只有十里,是一座新築的縣城,主要是給匠戶以及軍隊家屬居住,一條寬闊平坦的直道將安陽縣和中都連接起來,和中都的天價土地不同,安陽新縣的土地要便宜得多,主要是天下世家都無法在安陽新縣買地的緣故。

而底層民衆則住在中都南面十里外的靈泉縣,但那裡地價也不高,因爲檔次比較低,世家也大都不願意在那裡買地,在那裡買地也就失去了緊靠權力中心的意義。

位於安陽新城內的東市佔地很大,它主要是手工業作坊的集中地,集中了一千多家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坊,商業到不多。

商業主要集中在西市,但西市也不在中都城內,而在安陽縣和中都之間,直道北面,緊靠洹水,交通運輸極爲便利,西市內有大大小小的店鋪三千餘家,四周築有高牆,就儼如一座周長十里的小縣城。

由於臨近新年,西市內熙熙攘攘,人流如織,中都民衆紛紛來這裡購置年貨,由於軍隊得到大量賞賜,使得軍隊家眷們出手十分闊綽,綢緞豬羊都是整匹整隻地買回家,引得其他中都民衆十分羨慕。

這天中午,張鉉略略化了妝,頭戴遊學冠,身穿藍色儒袍,腰束革帶,佩一把華麗的長劍,手拿一把時下士子中最流行的玉尺,他扮成一個遊學的士子前來西市微服私訪,但長年累月的征伐使他的皮膚變得黝黑而粗糙,着實不像讀書人,這身打扮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

和張鉉一起來微服私訪的還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他們兩人也扮作太學生,但氣質儒雅,比張鉉更像士子。

在三人後面遠遠跟着十幾名侍衛,他們十分緊張,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三人,尤其盯住張鉉,生怕他有什麼閃失,但他們卻忘了,張鉉可是天下第三猛將,可和宇文成都並駕爭先,真正能擊敗他的人還在長安。

這次三人前來微服私訪的目的是想看一看大同通寶在中都的流通情況,張鉉還是親自感受一下北隋的經濟狀況,對他而言,這份自由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大同通寶在三個月前便開始大量上市流通,它的出現直接衝擊了開元通寶的價值,最初一枚開元通寶可兌十枚開皇五銖錢,但現在只能兌三枚了,和大同通寶一樣。

由於正好到了中午,三人便找了一家酒肆坐下吃飯,十幾名侍衛則坐在樓下,兩名侍衛上樓,遠遠坐在另一邊的角落,觀察着周圍的情況。

張鉉點了一壺酒,要了七八樣菜,酒保答應一聲便匆匆去了,竟沒有認出眼前之人便是攝政王殿下。

這種效果讓張鉉很滿意,他取出一枚大同通寶和一枚開元通寶放在桌上,笑問道:“兩位說實話,這兩枚銅錢僅看外表的話,誰更勝一籌?”

杜如晦笑道:“錢剛出來之時我就仔細對比過,兩者重量一樣,皆輪廓精細,圓潤肉厚,而且都是大家手筆,開元通寶是歐陽詢所書,大同通寶是虞世南所書,兩者皆文字莊重、雋秀挺拔,但在潤色方面歐陽詢略輸於虞世南,正是這一點,我認爲大同通寶要更勝一籌。”

這時,端酒等在一旁的酒保笑道:“如果要我選,我也會選大同通寶。”

“爲什麼?”三人異口同聲問道。

酒保鄙夷看了一眼桌上的開元通寶,撇撇嘴道:“因爲開元通寶有假貨,我們小店就收到過,外表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含銅量很低,稍不留神就上當,所以現在開元通寶只能換兩枚五銖錢,比大同通寶少了一枚,就是這個原因。”

杜如晦和房玄齡對望一眼,都感到不可思議,開元通寶怎麼會這麼快就出現假貨了?

這時,房玄齡發現張鉉笑得有些古怪,他頓時明白了,連忙笑道:“多謝小哥賜教,我們記住了。”

酒保去給他們端菜了,房玄齡壓低聲音笑問道:“這是我們乾的嗎?”

張鉉故作一臉茫然,“先生在說什麼,我怎麼聽不懂?”

三人對望一眼,都一起笑了起來,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明白了,這一定是朝廷暗中所爲,如果是軍方所爲,他們怎麼會不知道。

張鉉拾起兩枚銅錢淡淡道:“無論如何,我絕不允許私鑄銅錢,不管是大同通寶還是開元通寶,發現一人殺一人,就算在唐朝境內也不允許。”

從酒肆出來,他們來到了米行,和洛陽長安一樣,中都的米價也是物價的風向標,一旦物價上漲,首先就會體現在米價上,所以紫微閣議事堂上豎了一塊大牌子,上面標示着每天清晨中都的米價,一旦出現一成的漲幅,紫微閣當期執政事筆相國就會立刻派人調查。

張鉉每天也看一眼這塊大牌子,所以他對中都的米價十分熟悉,不過來實地查看,則又是另一種感覺。

和長安西市以及洛陽南市一樣,中都的西市也是分爲一百餘種行當,每種行當聚集在一起,米行是佔地最大的行當之一,佔了足足一條街,十幾家米鋪,每家米鋪都佔地廣闊,主要是用來囤放糧食,但這也只是它們倉庫的一小部分,每家米鋪都另外覓地修建了大倉庫,庫存了大量糧食,商人的倉庫、官方倉庫以及魏郡各縣的義倉,一起形成了中都完整的糧食體系。

在米行的最前面是一座佔地近十畝的巨大建築,這裡便是中都市署官衙,同時也是戶部的常平倉所在地。

常平倉內在正常情況下存放了十萬石糧食,一旦中都市場上發生恐慌,糧價暴漲五成以上,常平倉就會啓動,以低價賣糧,打壓糧價,不過到目前爲止,常平倉還從未啓用過。

或許是臨近新年的緣故,前來買米的民衆特別多,整條街上人潮涌動,每家店鋪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

一共有十五家米行,其中最大的四家米行是燕山米行、雙城米行、河東米行和漳西米行,它們背後分別代表了盧氏家族、崔氏家族、裴氏家族和李氏家族,這也反應了河北士族掌控中都經濟命脈的現實,張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河北幾大士族全力支持的結果。

張鉉三人走進了燕山米行,燕山米行是盧氏家族所開,佔地約五畝,出售的糧食小部分來自盧家的幾大莊園,但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天下各地,店鋪交通十分便利,背後緊靠漕河。

漕河是中都的內河體系,流經西市和東市,溝通中都的護城河、城內環河,最後流入洹水,五百石的貨船可以航行到天下各地,不過現在已經結冰,冰上凍結了數十艘糧船,可以想象夏秋之季,燕山米行的碼頭上是如何的繁忙。

此時,售糧院子裡格外熱鬧,院子大門前豎着一塊長寬各一丈的黑色大木屏,就像屏風一樣,擋住了店內的情形,木屏上掛滿了二十幾塊白色小木牌,上面用木炭寫着各種糧食的當天價格,粟、麥、谷、黍、豆等等,產地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

紫微閣內關注的米價也就是稻米的價格,這是因爲南方的稻米產量比較穩定,價格變化不大,但主要受交通和戰亂影響,有時候也會發生病蟲害而減產,但這種情況每年都有,所以變化也就相對不大了,價格穩定,適合用來參考米價。

而粟米和小麥雖然是北方主產,但受氣候和蝗蟲影響較大,隨着大運河的開鑿通行,南方的稻米大量涌入北方,尤其洛陽、中都等大都市,食用大米的人家已經超過了一半。

張鉉三人走進了院子,立刻有一名夥計迎上前笑道:“客人要買米嗎?”

後面排隊的人羣立刻大聲鼓譟起來,“他們沒有排隊,不能賣給他們!”

...{,

第567章 一句口信第543章 新募之軍第16章 夜襲楊莊第1114章 遷都之議第33章 誰是真兇第889章 出師未捷第435章 江都南市第1037章 西市事件(上)第1228章 宮內消息第49章 發現秘密第89章 盧府壽宴(一)第646章 視察魏郡第1035章 家有難事第622章 風聲鶴唳第295章 英雄大會(十一)第105章 意外調動第328章 鐵腕出擊第984章 太原戰役(二十五)第441章 竇氏危機第866章 視察科舉第820章 膽識過人第830章 叔寶啓用第105章 意外調動第532章 無路可走第723章 血洗契丹第900章 奇襲並北(九)第804章 江南蒙災第611章 大雅西來第395章 禍兮福兮第712章 陷入絕境第368章 火拼賊王(上)第1090章 夜攻虎牢(下)第114章 平壤登陸第47章 長平遇匪第228章 百密一疏第1132章 將相不和第181章 釜底抽薪第1126章 矛盾激化(上)第559章 望倉興嘆第604章 追兵已至第329章 事件發酵第770章 突襲河東(上)第333章 充分理由第135章 初戰賊王(二)第986章 太原戰役(二十七)第1218章 亡羊補牢第914章 達成妥協(上)第1086章 三管齊下第595章 建成之策第866章 視察科舉第498章 先禮後兵第469章 武娘歸心第658章 意外勝利第570章 晉祠大祭第625章 江都兵變(中)第317章 智取費縣第102章 恩威相濟第775章 不當之禮第578章 張裴聯姻(中)第96章 盧府壽宴(八)第35章 小事變大第1234章 神通抉擇第9章 初窺門徑第601章 細節決勝第364章 匡城激戰第499章 斷其後路第435章 江都南市第963章 太原戰役(四)第502章 渤海會主第675章 黃河酒肆第1035章 家有難事第403章 主動上門第1146章 天下大戰(四)第348章 鳳儀之爭第792章 爭奪北岸第659章 兵不厭詐第35章 小事變大第750章 瓦崗西撤第241章 冤家路窄第909章 最大誠意第1229章 唐宮政變(一)第466章 傳信裴矩第505章 貪慾之敗第200章 剷除異己第385章 王屋猛將第492章 內外勾結第373章 山寨內訌第673章 遼東消息第1003章 渡黃之戰(下)第363章 圍城打援(下)第1206章 談判得失第821章 友情提示第93章 盧府壽宴(五)第1232章 唐宮政變(四)第580章 青州使者第943章 第三防禦(上)第331章 首次交換第1121章 國號共決(下)第1014章 談判破裂第605章 背水一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