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7章 簡字

結果差點沒把周仿的鼻子給氣歪了,三位從千萬人當中殺出來的才子,沒一個爭氣的。︽,……

在他看來很簡單的案子,以常理,依人情,按秦律,三個飽讀詩書的“泱泱大才”,判定的結果竟然是三個模樣,這還不算,結案時給的判詞,讓周仿很想吐血三升,更想問問幾位讀書人,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有你們這樣製造冤假錯案的?

實際上,中書對於皇帝想要改革科舉之制,雖有牴觸,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持居多。

因爲此時中書太需要政績了,而朝廷也確實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

自大秦按照後周南唐之制,制定了自己的科舉制度以來,弊端早已漸漸顯現。

那就是從科考晉身而來的人才,用的越來越不順手,翰林院漸漸開始臃腫了起來,有名望,有才幹的地方官吏,反而見少。

尤其是景興年間,隨着疆域的擴展,得用之人卻是捉襟見肘,連開科舉之下,又讓地方官吏的素質顯得過於良莠不齊。

這也是一直困擾着大秦君臣的頑疾。

因爲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吏,太過緩慢了,科舉上來的讀書人,少則四五年,多則十多年,才能真正融入到大秦官場之中。

這個過程不但緩慢,而且痛苦,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練,完全無法跟得上大秦領土擴張的度。

這無疑也限制了大秦的步伐,在景興末年,這個跡象有所緩解。但到了成武年間。卻越的凸顯了出來。

在科舉還沒有走進死衚衕的今天。大秦的君臣們,開始漸漸思索起如今科舉制度的利弊,並打算爲之改變了。

怎麼變,才能合乎大秦的利益,怎麼變,才能減少阻力,怎麼變,才能讓科舉制度更加完美。

這個問題藏在大秦君臣的心裡面。並沒有集思廣益,只是定出了大概的方向。

而這很簡單,恢復唐制而已。

這無疑會減少朝廷的權威,讓讀書人目光更加開闊,這對朝廷而言,並不算一件好事。

作爲統治者,大秦的君臣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因爲這也有例子可循,後周和南唐雖然日漸衰落,朝爭不止。但兩國的統治基礎,卻極爲牢固。根源上,正是在科舉之制上。

進士科,在唐時之位諸科之一,而今一家獨大,弊端是有,而且非常之重,但好處也顯而易見,讀書人對朝廷的忠心,非是唐時可比。

什麼是教化,其實這就是教化。

但在大秦諸般軍政大事日新月異的今天,科舉制度的好處,在大秦君臣眼中,便也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

無論是成武皇帝陛下,還是以周仿爲的中書重臣,在這件事上雖有分歧,但卻都有志一同的認爲,改革科舉之制勢在必行。

人才這個東西,本來也不是幾篇文采飛揚的文章可以決定的……

周仿失望的退下,沒有開口呵責,其實已經算是他這人厚道了,其實在他心裡,眼前這些讀書種子,真的是丟盡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面。

拉出個鄉間老農了,可能都比他們有用的多,人家至少在田畝之事上,能精打細算不是?

就眼前這些人,給他們快田地,沒人幫手的話,十有**都得餓死。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罕見的在周仿腦海中掠過。

已經被考的焦糊的進士們,盡都傻眼,幾個今科的考官,也都面如土色。

朝廷大變在即,風雨欲來的感覺,是如此的清晰。

他們的感覺也確實沒錯,皇帝陛下的不滿,幾乎就掛在了臉上,而皇帝陛下最終的評語,也證實了這一點。

“不知世事,不通庶務,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百姓何辜,將在爾等治下爲生?文章做的再好,朕要爾等何用,難道朕之身邊,還少了詞臣不成?”

一語之加,這些讀書人的前程便也毀的分外徹底了。

之後,趙石等人,很快也離開了文瑞殿。

不久,長安滿城風雨。

科舉乃國家論才大典,所有大秦的讀書人,都盯着呢,它也毫無疑問,乃大秦統治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那個支撐點。

要想改之,做再多也不嫌過。

很快,長安之中流言四起,士子們在酒樓茶肆會也多了起來,談論的都是今科大考的前前後後。

羣議洶洶之勢漸起,但焦點之處,還在爲今科考中之士子鳴不平,還沒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地步。

朝廷對今科士子的處置,也還沒下來。

但風波已在醞釀,世家大族,皆在約束子弟,戰戰兢兢,等待風浪的到來。

這個時候其實還算平靜,但京軍各部,以及長安府衙等,都已嚴陣以待。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詔中書,命令中書衆臣,議科舉之制。

最先倒黴的不用問了,正是今科幾位考官,官兒不算大,卻當其衝,以瀆職之罪罷官奪職,貶爲庶民。

接着,翰林院受到了申飭,國子監也被牽及,之後就是各級府學縣學的主官,大多受到朝廷斥責,降級的降級,罰俸的罰俸。

也就是說,大秦的學官兒們,差不多都受到了牽連。

到了七月末,對西遼的戰事正在收尾的時候,這場大秦自鼎革以來,最大的一場變革,終於擴散到了大秦各個角落。

此時,這場變革再想收手,已經是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八月間,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師,這還要得益於成武七年那場動盪,那些守舊之老臣,紛紛退下去的結果。

不過大秦中樞還是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爲沉重的壓力。

一些自詡爲正統,受益於科舉舊制的各色人等,尤爲活躍。

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不滿,也呈爆之勢,形勢並不樂觀……

這樣的結果,連皇帝陛下也有些始料未及。

實際上,還是太急了些,雖然經過了數載準備,但此時以周仿等爲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穩,地方上其實也在新舊交替之時。

若再晚上兩年,這場變革會進行的更加順利。

七月末,周仿入長安李府,與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密探多時,隨後,趙石等樞密院,兵部重臣被招入宮。

八月間,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進京,共商國事。

諭令下到地方的時候,各地雖然大多已經進入冬季,但羣情振奮之下,又覺朝廷終於聽到了“民聲”的讀書人,被招之人紛紛啓程入京。

實際上,從古至今,甚至是後世,當權者已經玩弄了無數次這樣的把戲,但是上當的人,還是那麼的多。

當這些滿懷幻想的人們正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朝廷的使者紛紛出現在各地布政使,宣撫使,按察使等地方衙門之中。

文書,私信,密詔等等,不一而足。

九月間,長安諸賢畢集,讀書人以爲盛事,來往間,已不避於人,大有挾勢以迫朝廷就範之勢。

長安城很熱鬧,但各路屬衙漸呈聯合之勢,軍政大權,皆緊緊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騷動,在各式各樣的手段之下,逐漸平息了下來。

各個地方的聲音,也在逐步統一。

這個時候,鼎革一派,已然勝券在握。

此時,成武皇帝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仁慈,將表面功夫做的很好,任由各地賢良出言議政,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

不過,這一次的風波,也讓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來,他真正的意識到,所謂民心民意到底若何,這卻是很多君王,難以理解的東西。

頭一次操縱民心民意的感覺,讓皇帝陛下十分高興,而通向他心目中的千秋大業的道路,好像也頭一次如此清晰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大秦成武八年臘月,大雪飄飛之際,中書終於議決,改科舉之制,復唐時舊觀,榮耀了百多年的進士科,就此成爲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獨享尊榮。

細節之處的改動,在所難免,但總體而言,從大秦成武八年開始,大秦科舉取士,取中的將不再是純粹的舞文弄墨之輩了。

此次鼎革,也被稱之爲“成武改制”,也是大秦霸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說起成武鼎革來,都繞不過它。

它確實也掀開了華夏文明一個新的篇章,賦予其再重要的歷史意義,也不爲過,雖然,成武改制的餘波,一直貫穿於成武一朝……

成武八年年末,大秦朝堂上下的人們,終於疲憊的準備過上一個年關。

就在此時,好消息終於來了,大將軍木華黎率大軍征伐西遼,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覆滅西遼,契丹人餘孽,倉皇西逃。

大秦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軍事上的諸多勝利,但在成武八年年末,剛剛經歷了一番驚心動魄的動盪之後,人們憋在心裡的鬱郁之情,終於被這個消息所點燃,整個大秦,都好像提前過上了年關一般……(未完待續……)

第201章 嚴苛(三)第220章 校場第407章 獎懲(十二)第370章 遭遇第1537章 女人第750章 太子第1511章 婚姻第592章 自污(二)第946章 道官第560章 劫後第71章 狠辣第1530章 學問第917章 序幕第75章 團練第831章 蛻變第564章 謠言第763章 入甕(一)第819章 天妖第1541章 怨恨第409章 獎懲(一)第408章 獎懲(十二)第526章 艱途(二)第15章 血戰(二)第856章 中書(四)第929章 姿態第927章 部衆(三)第325章 傳旨第1337章 邀約第654章 建府第846章 暴起第1309章 君臣第1389章 橫掃第1307章 鬧劇第320章 夜談(二)第369章 始末第456章 驚變(二)第543章 準備第457章 君臣第1章 少年第6章 獵熊第781章 議和(三)第751章 崎路第1278章 猶豫第1262章 韋州(八)第181章 決死第810章 相絕第1682章 問難第194章 故人(四)第1211章 圍攻第1287章 繳獲第553章 奪關第676章 追查第162章 動盪第424章 來客(二)第596章 其人第1203章 訓誡第218章 偶遇第1260章 韋州(六)第181章 決死第917章 序幕第1432章 興革第1152章 拜會(二)第703章 亂子(三)第465章 突然第381章 豪傑(五)第857章 大事第540章 宮城第1368章 趙氏第9章 十八第448章 武學(一)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71章 狠辣第643章 瑰寶(一)第487章 帳內第1039章 自信第459章 親家第1086章 震撼第279章 血流第1141章 家宴第1132章 河中第236章 血夜(四)第1379章 伏戰第727章 意外第761章 驚濤第188章 開始第953章 狎妓第201章 嚴苛(三)第859章 餘波第1386章 興革第45章 說笑第267章 猛將第183章 刺殺第690章 新鮮(四)第736章 細數第793章 家人第424章 來客(二)第1286章 考量第1492章 過往第11章 明晰第1080章 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