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遊園(三)

畔吟哦之聲不斷,間或笑聲頻傳,其情其景,到是其T+

不過大秦文風本就不盛,這些大臣們忙於政務,哪裡有空閒去吟風弄月,悲春傷秋?三四首小詩,五六首婉詞,卻多有些生硬,寄情於景到還不算艱難,只是君王之前,總要逢迎奉承上一句半句的,這可就難壞了他們,做出來的詩詞自也就不會精絕到哪裡去。

景帝李玄謹到也不以爲意,只是稍加點評,故意放過幾個年老德高的,其餘卻是都要說說自身的尷尬之事,這些大臣作詩作詞雖是生疏,但一個個卻都經歷了不少風雨,像李承乾便曾在邊寨爬冰臥雪,征戰殺伐,其他諸人地位相當,自也不會差了。

雖然這些陳年往事多數是不堪回首的,不過能博得君王一笑,也數不易,自便都挑選些寓教於樂的,一個個緩緩道來,言之有物,卻不知比他們作詩作詞的本事高明瞭多少,所說之事各個不同,稀奇古怪者有之,匪夷所思者有之,但卻都讓人忍俊不禁,回味一番的。

終於輪到了同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楊感這裡,這位老大人卻是笑道:“方纔聽李大人之詞,頗有感懷,願爲李大人補上這下半闕之詞,只是怕擾了陛下和諸位大人興致。。。。

“無妨,今日之會,君臣相聚,笑談無間,朕甚歡喜,老大人只需自舒胸臆,不用顧忌。”李玄謹臉露笑意,輕輕頷首道。

衆人卻都收了笑容,靜靜聆聽,有些人心中已是擔心,這位老相爺德高望重,若是在詩詞中隱隱譏諷上幾句,今日之局面便有些不堪收拾了。。。

楊感直起身子,輕咳了一聲,這才緩緩吟道。

“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落塵籠。薄書叢。

鶡如雲衆,供粗用,忽奇功。鼓動,漁陽弄,悲思翁。懶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絃桐,目送歸鴻。”

餘音未歇,老人卻是站起身子,又接着吟道:“山秀芙蓉,湖明如畫。真遊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

解組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年豪。耳根清淨功名話。”

文字功底淺地。此時便有些不明所以。但也覺前一首詞意甚悲。有一股鬱氣於胸。李承乾此時依然面沉如鐵。他這人自詡文事武功。不讓於人。是個自傲於心之人。不然這些年在兵部備受打壓。也不會深自隱忍。也不願投向李嚴蓄。

楊感補地這半闕詞。他聽了並不能深懂其中意境。但也知其中意思之深。實不可是自己上半闕能比得了地。這還不算。其中地鬱悶之氣更是讓人心堵。上半闕意氣豪飛。實被他譽爲平生之力作。正如他此時之心境。正準備再接再厲。一飛沖天。展平生抱負之時。下半闕自應抒己之志。一展胸懷。所以有樂匆匆之語在最後。以爲後邊留下餘地。想說地是。這只不過是少年遊戲。建功立業。裂土封侯還在後面。不成想人家給他接了個似黃粱夢。不但轉折之間。天衣無縫。更將意境弄了個急轉直下。差點沒讓他氣地吐血。

至於後面那首詞。他壓根沒注意聽地了。心裡有惱怒。更有些惶恐。看來真是惹動了這位老相爺地性子。這位老相爺門生故吏遍佈朝野。也由不得他不忌憚畏懼地。

這是功底淺地。至於幾個功底深地。聽了前半首。卻是暗自點頭。老相爺還是老相爺。愈老彌堅。這半闕說是給李公亮補地。其實還是爲自己做地。大秦三十年承平天下。這位老大人自負才高。有匡扶明主。掃平天下之志。然世事不如人意。這三十年。雖說助君王將大秦調理地政通人和。國庫充盈。但到了用事之時。他卻已老了。加上看到年輕地帝王顯是雄心勃勃。卻要棄置他們這樣地老臣。胸中之鬱悶也可想而知了。藉詞直抒胸臆之餘。更是讓李公亮面目無光。這等手段。確實。。。。。

至於聽到下一首。這些人卻都一驚。這是有了退隱之意啊。前半首敘景。後半首舒志。很平常地詞牌構架。周處。西晉陽羨人。少年時兇強使氣。與南山虎。長橋蛟合稱“三橫”。爲鄉里所患。後幡然自新。殺虎斬蛟。終成一段佳話。詞中提起此人。卻是意氣於胸地意思了。

後面的元龍二字,不用問了,指的肯定是三國智謀之士,陳登陳元龍了,陳登憂國忘家,名重天下,爲劉備所激賞,以此自比,卻是說元龍非復少年豪,又有黃雞白酒漁樵社之語,明顯已是有了退意,幾個人暗自揣摩,卻都拿眼望向端坐不動的景帝李玄謹。

景帝李玄謹本來臉色有些陰沉,但環目四顧,亭臺綠水,楊柳依依,這裡他很熟悉,凝翠之園,卻是父皇生前最喜歡遊棲的所在,時常他也會隨行來此,想起父皇一生爲政,寬和仁厚,對臣下更是體恤有加。。。

這些老臣雖然並不得他心意,但畢竟是父皇留下的老人啊。。。。。。

想到此處,心中默默一嘆,臉色卻是緩和了下來,瞅着神色各異的羣臣輕笑道:“楊愛卿好文采,元龍非復少年豪,元龍非復少年豪。。。。。

說到此處,卻是搖頭一笑,“但使元龍今猶在,寧知今世使爲何?

白髮披肩上,魚紋鬢角生,心懷天下事,林泉或容身?持言金殿上,躍馬逞威風,黃金臺上坐,齊臣怎不羞?”

“楊愛卿雄心猶在,朕心甚慰,又怎是那些衰翁老叟可比?切勿有自沮之心,待那後蜀君臣來京,朕還要用老大人之文筆,羞他們一羞呢。。。

羣臣此時卻是心情激盪,詩乃言志,這首五言絕句雖然對仗並不十分工整,但其間意氣恢弘,有金戈之音,尤其是出自皇帝之口,更屬難得。

那邊廂,楊感卻是眼眶微紅,之前的稍許蕭然之意已然不見蹤影,躬身哽咽道:“陛下教訓的是,老臣必。。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陛下,能否親自默下這首五言,賜老臣拿回去,以爲自勵。。。。。。。”

李玄謹笑道:“好,到是楊愛卿不要笑朕這手字纔好啊。。。。。。。

衆人心情起伏跌宕,到了此時,才都鬆了一口氣,這才醒起,紛紛恭維。

景帝李玄謹卻是擺手,轉圈看了一眼,笑道:“楊愛卿之詩詞,實在讓人無話可說,如此。。。。可就剩下你一個人了,可想好了?朕可聽說,你這些日子頗爲用功,還請了幾個先生,不錯的緊啊,居功而不自傲,難得的是少年人還能耐下性子,知道進取之道在於才幹學識,而不是芶且鑽營,難得難得。

朕想知道知道,你這裡有沒有長進?上前來吧。”

他這裡又是不錯,又是難得的,,卻真好像見到了自己喜愛的子侄一般,和聲細語,溫勉有加,這些大臣們臉上雖然沒有表露出什麼,但心裡卻都一陣酸澀,隱隱更有些嫉妒,不過這個朝廷新貴確實不是旁人可比,就說際遇上吧,道左相遇,之後便風虎雲龍,一路走來,卻是幹下了不少大事,從龍擁立之功,在場之人無一人能比的了他,更兼東征之時,破敵殺將,如若反掌,大秦年輕一輩,當以此人爲首的,能得皇帝如此殊遇,確實也是實至名歸。

趙石正聽的入神,不成想卻是叫到了自己的名字,一愣之下,心裡也是苦笑,本來想這裡這麼多的大臣,他自己又是個標準的武人,不用摻和進去,聽聽罷了的,不想還是沒有逃掉。

他哪裡懂什麼詩詞歌賦,記得有限的幾首到是後世炙人口之作,比如什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什麼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類的,但要他將這些剽竊來,一個根本不可能和了眼前景緻,二來也許要犯忌諱,那纔是大麻煩呢。

坐遊戲,出了個損主意,卻將自己繞了進去,他這裡卻也只是心裡苦笑了一下,邁步來到前面,躬身施禮。

之後沉吟了半晌,就在衆人以爲他也要吟一首詩詞,也打定了主意,這首詞不管好壞,陛下那邊不說話,自己就絕不開口,經過了左衛的人大鬧兵部之事後,衆人對這位新貴的性子卻是覺着多少了解了一下,恃強蠻橫,多少有些不管不顧的意思,不過等於當面給了李承乾臉上一巴掌,最後卻是一點事都沒有,這纔是衆人最顧忌的地方。

手握兵權的寵臣與李士芳這樣的近臣完全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要危險的多,這樣的人可沒有楊相那般的度量,不管不顧起來,尤其讓人頭疼的。

不過衆人到也沒想到趙石如此乾脆。

“陛下,臣想不出來,認罰就是。”

聽他這麼一說,景帝李玄謹也是不由一笑,看來還是和以前一個樣子,不學有術,心機城府並不少,但有時卻是直爽的讓人哭笑不得。

“既然如此,那就說說你遇到過什麼奇事吧。”

“是,臣到是想起了一件,也就是不久之前的事情,是在呂梁山中,臣帶兵不得已入山,呂梁山山高林密,盜匪橫行,進山自然也就難免與這些盜匪打交道。

詳情就不說了,之後臣偶遇一些韃靼人,跟隨他們北去,不過路上並不安寧,過了關帝山,就又碰到一夥兒賊人,足有數百之多。

這些山匪悍野難當,短道殺人那是家常便飯,遇到他們自然沒什麼好說的,拿刀說話就是了。

不過對方人數太多,又都是追蹤好手,不殺怕了他們,他們就窮追不捨,很是讓人頭疼的。

後來臣便和那些韃靼人商量了一下,準備設伏取之,讓他們見識一下厲害。

那些韃靼人都是羅圈腿,雖然也是兇悍,但也就是在馬上還能逞一下威風,在山林裡卻怎麼也走不快,這誘敵之人自然也就非臣莫屬了。

臣到是不怕,便單獨前去誘敵,到也好辦的很,瞅準了機會,殺他們幾個,掉頭逃跑就成了的。

不過臣也是將這些山匪想的笨了,我們在謀算人家,人家也在謀算我們,早有盜匪在林間設下了一些陷阱機關,臣一時不慎,卻是整個人掉進了一個甕坑。

陛下可能不知,這甕坑就是口小肚大,臣是獵戶出身,自然明白,這甕坑是專門用來逮些大獵物的陷阱,掉進去就別想自己爬出來,那些盜匪中一定是有老獵戶,不然坑也不會挖的如此有模有樣兒,還就放在臣的必經之路上,還真把臣給當大獵物給逮了。

那些韃靼人到還講義氣,從埋伏的地方衝出來救臣,但山匪人多勢衆,又不在平原上,他們哪裡會是敵手,不一時就被人殺的四散奔逃。

臣掉到坑裡,就已經後悔了,本不應如此大意的,卻是輕視了這些山匪,也有些絕望,臣殺了他們不少人,這要是他們在坑上一陣箭雨設下來,自然這條命也就保不住了的,不想沒死在戰陣之上,卻是死在了這些平時根本不放在眼裡的盜匪手上,心裡別提多窩囊了。

不過也是臣命不該絕,這些盜匪也是得意洋洋,並沒有當時用箭射殺,而是說什麼要抓回去,刨心挖肝,活祭他們那些死了的弟兄。

臣自信還有些勇力,他們大意之下,卻是讓臣得了機會,趁他們放鬆之際,暴起空手殺了他們幾人,奪來兵刃,趨前又殺了他們首領,臣也沒想到,一夥兒悍匪,竟是頃刻間被臣殺的抱頭鼠竄,竟然無人再敢擋上臣一擋。。。

此事有些僥倖,更有損臣的領兵威嚴,所以也未曾跟誰提起。。。。。罷了,驕兵必敗,不過就如陛下所說,知易行難,卻是要爲爲將者忌的大事。。

第1267章 軍心第1407章 夜宴(三)第532章 猶疑第107章 長安第222章 來人第1288章 思鄉第152章 熟人第1075章 分封第635章 定計第813章 着涼第1031章 交戰(四)第533章 揭短第1161章 李府第380章 風雪(三)第1484章 輕鬆第650章 倉促第110章 夜宴(一)第324章 大戰(二)第590章 要命第1292章 大案第1313章 君臣(五)第444章 可笑第742章 勤政第335章 消息第500章 異心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七百零五章 亂子五第1108章 盟約(三)第439章 演武(一)第263章 拜會(一)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1418章 流放第330章 鏖戰(四)第455章 驚變第1473章 大案第1503章 爲父第525章 任命第858章 金殿第1147章 國策(三)第166章 賭局第269章 思慮第18章 血戰(五)第47章 剷除第938章 走馬第899章 圍城第1435章 驟聞第425章 軍務第149章 心意第960章 李刑第281章 歸來(二)第745章 春來第697章 道人第1441章 文樓第777章 落幕第209章 年關(二)第782章 議和(四)第254章 夫婦第1133章 壓服第347章 許諾(二)第848章 巾幗第430章 遊園(三)第1308章 獻捷第1347章 談論第290章 弒君第642章 逝去第343章 突圍(二)第557章 寨子第1021章 遊說第532章 猶疑第1476章 入宮第4章 親事第652章 多事第346章 許諾(一)第580章 戰後(一)第1341章 應對第947章 借力第1371章 醉酒第1030章 交戰(三)第296章 裂痕第1009章 功勞第280章 歸來第934章 論賞第793章 家人第1507章 展示第1378章 埋伏第976章 會盟第141章 勸導第691章 新鮮(五)第526章 賊窩第48章 定軍(一)第2章 親戚第1195章 年關第1425章 宮中第678章 相遇(一)第299章 夜戰(二)第977章 乃蠻第1097章 商人(三)第1154章 拜會(四)第1464章 難題第652章 多事第1008章 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