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互相妥協

李鴻章進京無論對於北洋還是中樞,都是一場考驗。李鴻章想爲北洋謀得更大的利益。中樞又何嘗不是想借機分裂北洋?而在這個目標下。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暫時放棄了權利之爭一起對付北洋。所以纔有了慶王和翁同龢一起去拉攏徐傑這件事的出現。

慈禧不怕徐傑有野心,因爲慈禧有權利去滿足徐傑的要求。但是光緒卻沒有這能力。如果徐傑真的被慈禧拉攏了,這後黨除了榮祿的西北練軍外又多了一支更爲強大的力量。這對於帝黨奪權將是極大的障礙。而李鴻章在戰爭期間和帝黨之間好容易建立的聯繫隨着翁同龢與徐傑的見面而付之東流。因此,帝黨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慈禧一個人當好人。不過這一切都只是私下裡進行的,並沒有搬到檯面上。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鴻章做出的讓步讓中樞的各方勢力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李鴻章同意分出部分北洋系部隊交給中央。這些人以袁世凱爲首,自以爲在北洋中沒有發展前途而選擇親近中樞,而李鴻章居然同意了這一點。這在中樞看來即表示了李鴻章無意問鼎的表態,同時也削弱了北洋,特別是直隸總督李鴻章對京城局勢的影響力。這讓中樞壓力大減。而隨後對於北洋艦隊的歸屬問題上,李鴻章是堅決不交權,至少表面是這樣。而徐傑此時也強調了自己只希望掌握東北部分偏僻地區的權利。對於東北已有管理體系沒有興趣。而這樣一來中樞進一步感覺到了北洋和解的態度和對某些關鍵問題的堅決。

無論是徐傑要進入東北,還是李鴻章死抓着直隸和艦隊不放,都可以看成北洋的一種自保的行爲,至於讓丁汝昌領檯灣巡撫,讓劉銘傳上位閩浙總督,這其實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首先,在中法戰爭結束後。中樞曾經打算讓劉銘傳接受福建,而當時的福建是包括臺灣的,後來劉銘傳上書,才讓臺灣從福建分出來。而現在,戰爭結束後,功勞頗大的劉銘傳上位也是無法阻止的。至少短時間內沒有理由拒絕。

在慈禧等人看來,在表面上原有的北洋聯盟體系的勢力增強了。但是力量卻更加分散,李鴻章還是直隸總督。但是卻要分出一部分人跟徐傑去東北。還有一部分人跟了朝廷,實力被嚴重削弱。而實力的削弱就代表着李鴻章對北洋控制力的下降。

至於徐傑嗎?他帶一批新人去一個新的地方,同時有脫離了和李鴻章的直接隸屬關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新生勢力中最弱的一支。而且遠在東北,對中樞的影響力更弱。而劉銘傳嗎,別看他是淮系。但是因爲一些舊事,劉銘傳和李鴻章多少有些生分,現在做到總督了,李鴻章對他的控制力更弱了。所以,整個北洋已經從一座大山變成了數箇中等程度的山頭,不足爲懼了。

這只是北洋的變化,如果僅僅這樣,中樞還是覺得不安全。畢竟這些山頭都是掛着北洋的名字,所以扶持其它掛着別的名字的山頭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所爆發出來的勢力不僅讓外國人刮目相看。更是讓中樞都感到恐懼。新式學校培養出來的各種人才。新式兵工廠提供的各種武器武裝起來的新軍,因爲商貿和從事工業而富餘起來的北洋治下各省,都讓中樞以及其它勢力羨慕的眼紅。不用說,任何人都意識到了工業和新式學校是北洋強大的根本,所以無論是中樞還是地方,這今後都要在這些方面努力了。

除了北洋以外,還有原湘系的南洋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劉坤一比較守舊,對西方事務有些牴觸。而張之洞就不同了,看着北洋依靠學習西方一天天強大起來,張之洞也決定加快步伐。而慈禧太后可是十分願意幫助這個清流出身的封疆大吏的。

而眼下。中樞從日本賠款中也獲得一部分,財務狀況得到緩解。所以幫助劉坤一、張之洞發展工業教育,以及籌備新軍也是完全可以的。作爲對北洋各派系的牽制。而且北洋也表示了可以將俘獲的部分日本戰艦交給南洋水師。這樣一來,南洋水師和北洋的差距反而縮小了,至少在北洋新船到位前是縮小了!

但是僅僅牽制還是不夠的。清朝中樞還需要掌握一支完全屬於自己的強大力量。雖說甲午戰爭中,無論是榮祿還是東北的滿族將領的表現都不好,但是在慈禧和光緒這些人還是固執的認爲,只要武器裝備足夠精良,這些由中樞直接掌握的軍隊依然可以和北洋比肩。而作爲對於徐傑的防範,慈禧還是決定扶持在甲午戰爭中表現還算“比較好”的依克唐阿來擔任盛京將軍,總領東北滿人區域的工業發展和新軍訓練。至於榮祿的西北練軍嗎?那自然是要擴充和整編,調到山西和直隸,用於保證中樞的安全。

這樣一來,在慈溪看來,這大清國的中樞與地方總算重新平衡了。這大清朝打贏了日本獲得了賠款,而且又重新進行了權利分配。中樞比開戰前有了更多的資源和軍隊,而北洋則被分成了數個實力幾乎相當的山頭,整個國家也開始學習西方工業,雖說慈禧對這工廠還是有些牴觸,但是爲了維護清朝的統治,無論是所謂的風水還是世俗的傳統,在這強大工業面前都是那樣的一文不值。

但是隨着李鴻章的部分讓步,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感覺到了外部壓力大減,於是在沒有了共同目標後,帝黨和後黨的內部矛盾開始突顯。尤其是從北洋新分出來的袁世凱部與翁同龢建立了密切關係後,帝黨有了依靠,這底氣也足了!

要問袁世凱爲何投靠光緒而不是慈禧,袁某人是這樣想的。首先,袁世凱追求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個高位。而是要做到位極人臣!在北洋的時候袁世凱就儘可能的往上爬,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朝鮮,袁世凱做的都兢兢業業。但是現在呢,自從一個叫徐傑的海外華人來到北洋後,袁世凱以前的功勞和徐傑所作所爲可是沒法比的。而甲午戰爭過後,袁世凱更是因爲“生病”而與軍功無緣。這就直接斷了他接手北洋的可能,而如果到了慈禧那邊,即使袁世凱做的再好,他也無法和榮祿去比,一直做一名跟班可不是袁世凱的風格。

其次,對於自己的力量,袁世凱還是有自信的。榮祿的幾萬西北練軍看上去威風凜凜,但是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只能有差來形容,自己帶出來的一部分北洋舊軍多少還是上過戰場的,戰鬥素質和一潰千里的西北練軍相比是佔有相當優勢的。而翁同龢等人給出的價格也確實不錯,授予從二品頂戴,負責訓練新軍。更爲重要的是,帝黨那裡只有他袁某人一支武裝力量,由不得光緒不重視。

而如此一來,中樞的力量格局更加趨於平衡,翁同龢執掌戶部,掌握着財政大權,現在又有了袁世凱和北洋分出來的部分人的支持,這帝黨已經有隱隱做大之勢。這不得不引起慈禧太后的警覺。現在,慈禧又懷念起原來的北洋了,至少在1890年前,李鴻章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後黨。即使李鴻章有些事情想做慈禧不允許,他最多也只是換個法子繞路走而已,並沒有走到今天這步。

感謝書友山輕盈的打賞和書友冰封夜狼的月票支持。新人寫第一本書不容易啊。給點精神鼓勵也行啊~~~。(未完待續!~!

第1097章 瓜分第218章 英國人與俄國人第1032章 條約巡洋艦歷史第970章 混亂第1244章 奧匈帝國的本錢第1031章 航空巡洋艦第402章 外洋艦隊出擊第1262章 火炮中的AK第166章 日本人的反應第890章 突圍第561章 競相趕超第589章 傑里科在行動第40章 改變歷史的談話第397章 東北的防務第1008章 星條旗之殤第619章 南洋的俄國陸軍第1258章 鏖戰第536章 海陸齊進第554章 德國人的謀劃第34章 技術與金錢的合作第1358章 談判和終結第451章 決斷第877章 黑虎掏心第375章 決戰開始第722章 碰撞第1377章 戰爭倒計時第386章 慈禧的應對第625章 前哨戰第493章 穹甲復古流第1420章 海基VS陸基2第1258章 鏖戰第880章 被陰了第864章 盛宴開幕第629章 勝利了?第299章 表面與本質第1274章 太兇殘了第279章 大布局第103章 大清“聯合”艦隊第196章 血戰(一)第776章 前來摸底的傑里科第566章 俄荷談判第336章 黎明第286章 伊藤博文來訪第454章 交鋒第226章 失誤第1174章 最強艦隊!第1281章 風暴徵兆第641章 運動戰第895章 兵臨城下第1475章 戰後總結第1458章 相持階段第1447章 抉擇第819章 意大利居然動了!第489章 馬卡諾夫的計劃第1000章 關鍵情報第652章 取捨第1296章 最終的決斷第1522章 坐不住了第1367章 破局第1514章 出乎意料的攻勢第448章 防守反擊第220章 強勢圍觀第315章 熱火朝天的北洋第895章 兵臨城下第189章 悲催的後勤第1416章 華夏和德國第1502章 兩敗俱傷!第1335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519章 迎難而上第941章 困局第23章 準備第598章 THE BIG SEVEN !!第787章 一步到位第11章 設計師or廚子第1523章 決戰拉開序幕!第989章 諸神的黃昏1第1351章 血與火2第1369章 艦隊構成第169章 豐島之後(二)第1343章 貓捉老鼠第1523章 決戰拉開序幕!第791章 導火索第1027章 航母到底怎麼造第365章 收官第1009章 停戰吧第511章 潛艇戰和反潛體系第487章 無畏艦第946章 海空大戰第681章 一場戰爭兩種觀點第399章 政變前夜第797章 坐不住的法國人第1046章 德國陸軍的戰略2第63章 “六國聯軍”進北海第163章 豐島海戰(三)第965章 兩頭下注第1302章 全力施爲2第1158章 鋼鐵墳場第66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1016章 華夏空軍第427章 突擊虎特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