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

劉備話音方落,張溫等人便是一愣,顯然劉備不準備爲自己的功勞爭取一把,並不正面和楊彪放對,而是將功勞轉嫁到了鉅鹿太守李澈的頭上。

雖說劉備的話也有道理,但此時以勤王之功站在這朝堂之上的是他,而不是李澈,這般行爲實在是與官場常理相悖。

楊彪也是愣住了,疑道:“張燕當真已經伏誅?”

不怪楊彪有這般疑問,謊報軍情這種事自古以來常有,古代這種信息不暢通的社會情況更爲嚴重,像張燕這種賊首,不在戰報裡死個上十次,那都不好意思出去見人。

更何況此前朝廷與地方隔離甚深,對於外界傳來的這些情報,朝堂上的公卿們實在是半信半疑,在他們看來,這都是地方牧守爲了名正言順的給自己加官進爵而散佈的假消息罷了。

不待劉備回答,盧植開口道:“此事不假,黑山軍主力已經全軍覆沒,張燕授首。南匈奴試圖趁火打劫,被李明遠阻擊而退,傷亡數千人。”

滿朝譁然,中平年間,面對張燕的反覆朝廷也只能加以安撫,而如今朝堂紊亂,只能任由地方自由發揮,地方牧守卻自行把張燕剿滅了。

很難說這到底是朝廷起到了反作用,還是此前的地方牧守出工不出力。

但不管怎麼說,盧植既然開口了,那此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一名霍亂大漢五年的大叛賊被剿滅,這無疑是滔天的功勞,哪怕是盧植此前已經削弱過張燕一次,但張燕一人的人頭,便勝過黑山十萬大軍。

這功勞自然是得算的,這時候朝堂公卿們也想起了李澈這個官場小透明,此前只是依附於何進,憑救駕之功貴幸的“寵臣”,如今卻是紮紮實實的方面大員,當真是世事變遷如夢如幻。

張溫捋了捋鬍鬚,問道:“若本官沒記錯的話,李太守此前是邯鄲令,拜懷城亭侯?”

劉備頷首道:“衛尉所言不差。其後中郎將討伐張燕一役,李太守引孤軍破賊屯糧,斷其歸路,斬黑山校尉楊鳳,韓使君錶行鉅鹿太守事。後爲統合冀北三郡剿滅張燕,加行建威將軍事。”

所有人一陣無語,朝廷被逆賊把持,這些地方牧守就快快樂樂的自己搭夥玩了起來,名頭上倒是好聽,只是“行某某事”,但誰都知道,他就是貨真價實的鉅鹿太守。

而且都是以功表職,追究起來,那也是朝廷混亂,無法及時封賞功臣,纔不得已而爲之。

“既然張燕確已伏誅,那李太守之功着實非小,雖不比當年皇甫將軍平定黃巾,但也是海晏河清之功。

若依前例,如長沙太守孫堅平定荊南三郡,朝廷詔拜爲烏程侯,以白身躍而爲縣侯。張燕之禍遠勝區星等賊,但有盧子幹敗黑山在先,李明遠之功也不宜過分拔高。

依本官之見,不如加拜靈壽侯、右將軍,如何?”

劉和麪帶微笑着說完,滿殿大臣面面相覷,拜縣侯倒也罷了,不過是虛名,但前後左右四將軍,可是僅次於四大萬石將軍的軍中巨頭。

最大的問題是,他頭上的冀州刺史也不過是個雜號將軍,這般加封,到底誰是上級?

楊彪皺着眉頭,劉和顯然不可能是在這種事上給劉備挖坑,他也不是這種人,那在劉備的任命上,他又準備做什麼文章?

“至於劉使君,功績非小,進爵縣侯當是無人有異議。而官職加封,若依前例,刺史有功者當入京爲卿。然冀州方定,頻繁更換主官有損冀州穩定,依本官之見,加拜冀州牧便是,劉使君也可自行度量冀州事宜,減少朝廷負擔。”

楊彪的心臟頓時狠狠一抽,又是一名州牧,還是掌管冀州這一河朔大州。但這一任命確實難以反對,刺史轉州牧,對於劉備這種大權獨攬的刺史而言,說好聽點,六百石高升兩千石。說難聽點,那就只是換了個名頭。

從表面上看,並沒有給他太多利益,也沒有進京來搶權位,無疑是很容易讓朝廷公卿滿意的。

眼睛輕輕一掃,只見滿朝公卿大多面露意動之色,楊彪對此也只能暗歎一聲,一言不發。

無人反對,此事自然輕輕揭過。不少人卻是心緒千轉,這看似是楊彪針對劉備的失敗,其實是朝廷對地方牧守的失敗。

既然不能將劉備打壓下去,那自然更沒有名義去打壓其他起兵的義軍。大漢朝廷的威權本就喪失了許多,在朝廷公卿分化之時,出現這種情況也着實正常。

揭過了劉備之事,盧植之事自然更無異議,尚書周毖進言道:“北中郎將盧植,剿滅白波,大敗黑山,勤王最力,臣以爲盧植乃勤王之功最大者,此等功臣,正當以三公之位相待。”

張溫頷首道:“周尚書此言大善,盧子幹當世名儒,治政有方,臣以爲可拜司徒,加縣侯,輔佐朝政,參與機要。”

其他人紛紛點頭,本以爲是很容易揭過的一件事,楊彪卻又奏道:“盧植非只名儒,其爲將之道亦是當世名將,其人兼資文武,若僅拜司徒,無疑是屈才之舉。臣奏請陛下,再加拜盧植爲車騎將軍,掌管天下軍務,如此,海內可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向楊彪,思維發散的甚至在想,楊太尉是不是被張衛尉他們氣傻了。司徒、車騎將軍,兩大萬石高官集於一身,盧植的權勢可以說一躍超過了他這位三公之首的太尉,成爲貨真價實的當朝第一人。

尤其是他手上有兩萬身經百戰的沙場精銳,按照常理,此時應該是以文職奪其兵權,防止坐大,楊彪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硬生生將盧植推上了第一權臣之位。

劉備等人倒是眨眼便反應了過來,明白了楊彪所思,原本還有些許不悅,此時劉備卻只有嘆息。

這位醉心權位,試圖將楊氏推上第一名門的太尉,其心中仍然還是一名漢臣,當大漢江山面臨傾覆之時,楊彪無疑是想靠着盧植再爲大漢延續國祚。

有義軍之首的盧植作爲權臣,無疑可以大大壓制住各方牧守的野心,之後討伐袁紹也會更加容易。而代價,便是朝堂第一人的太尉退居次席。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及袁術伏誅,朝廷錄前後功,拜澈右將軍,進爵靈壽侯,食邑兩千戶。

——《季漢書·列傳第一》

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斷(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