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色厲內茬

“按照你的說法,豈不是坐等着他們來播州改我楊家的命?”

播州城內,當楊升帶着質問的語氣詢問楊綱,楊綱此刻也是手足無措。

他雖在南京見過明軍的火繩槍與步騎配合,可當時的他沒想到明軍的步騎配合如此犀利,尤其是那看上去傻乎乎的線列排槍戰術。

以楊綱的回憶來看,當時的明軍火槍手最多不過超過五千,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在半字時甚至更短的時間裡進行了三輪排槍。

也僅僅只是三輪排槍,便將他麾下三千精銳擊斃得幾近兩千人。

如此恐怖的一幕,楊綱至今無法忘記,這纔是他當時拉着自家父親撤退的主要原因。

以當時明軍收拾自己麾下三千精銳的速度來看,頂多再交戰一輪,自家父親部下的一萬兵馬便會被擊潰,而虎視眈眈的瞿能也會率領騎兵配合步兵對整個戰場進行收割。

明軍的步騎手段,他體驗過一次便不想再體驗了,何況就南京大閱兵的情況看來,步騎手段只是明軍的五分力,真正的殺手鐗,恐怕是那一門門火炮。

想到這裡,楊綱整個人便不寒而慄。

“父親……”

“此戰,屬實誤會……”

可若是他改換借口,以民爲根本來作爲藉口,那即便是沐春也得先向南京彙報再來決斷。

前日一戰,夷兵丟下四千餘性命,明軍也丟下了百餘條性命。

“窸窸窣窣……”

“父親,我們可以趁着這個時候和沐春談判,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沒有了!”

在他們回頭後,看到的是沐春的笑臉,而沐春本人也擡了擡下巴,示意兵卒賜座。

沐春的話,讓瞿能、沐晟等人猛然回頭,詫異的看着他。

穿過無比“漫長”的營地,楊綱被帶到了中軍木屋前。

楊綱硬着頭皮將自家父親教導自己的那套說辭說出,儘管即便他自己都覺得這個藉口十分荒誕,可沐春如此精明的人卻露出了輕笑。

他一開口,楊升便坐不住的站了起來,臉上詫異的同時不禁詢問:

“我昨日撤軍回來時才佈置了三千兵馬在那裡,又將官軍木寨加固壘高,怎麼會被攻破的如此之快?”

“怎麼了?”

如果他說楊氏是爲了抗拒開改土歸流而起義,那沐春絕不會輕易同意他們投降。

“不好了,永安馬驛被攻破了!”

楊綱還沒來得及開口,宣慰司衙門內就跑進了一名楊姓宗室將領。

哪怕衆人都知道是藉口,可就是沒有人會揭穿這個藉口。

“現在認輸有什麼用?”

他懷着忐忑的心情走進了木屋,昏暗的木屋裡,唯有幾道燭光能讓楊綱看清楚沐春等人的面孔。

楊升還在爲楊綱的軟弱而生氣,因此臉色難看的看向那名宗室將領。

“官軍帶來了上百門火炮,它們只進攻了一次,木寨的土木寨牆便被摧毀出一道豁口,官軍順着豁口攻入寨中,下面的人根本無法抵擋。”

沐春擡着下巴,輕蔑的看着站在門口的楊綱。

“我楊氏聯合諸部土司,也能拉出六萬兵馬,我就不信他的火器能敵得過那麼多兵馬!”

正如楊升所想一樣,翌日清晨,當楊綱帶着十餘名騎兵來到永安馬驛的木寨南邊時,得知他到來的沐春也派人將他帶進了永安馬驛之中。

“若是沐春詢問你,我等爲何起兵,你便說是朝廷興修宮室,入深山伐大木百姓死傷過多,只要朝廷願意停止對播州百姓的徭役徵發,我楊氏可以接受改土歸流,交出播州的治理和人口,僅保留半數耕地。”

雖然看上去明軍已經討回了那口氣,可對於兵卒和中基層武官來說,那百來條性命是他們的袍澤兄弟。

“既然是誤會,那把誤會解開就行了。”

明軍前日擊垮了夷兵不假,可這不代表明軍沒有付出死傷。

與他一樣的,還有沐晟、瞿能、瞿鬱、瞿陶等人。

“如果沐春有談的意思,那我們就和他們好好談。”

走在永安馬驛的木寨中,楊綱可以感受到四面八方傳來的壓力,幾乎所有寨內準備出發的明軍都死死盯着他們。

“進去吧。”

“是火炮!”宗室將領似乎想到了什麼恐怖的事情,戰戰兢兢道:

楊升一邊說,一邊轉身從自己的桌案上取出官印交給了楊綱,並親自教導道:

楊升畢竟是漢人土司,雖然沾染了土民的風俗文化,但最是清楚漢人朝廷的臺階是什麼。

“如果他不願意談,那你也儘量拖延時間,等諸部土司的兵馬集結。”

“前日還與我兵戎相見,怎麼今日又來講和了?”

“將軍、將軍!”

能攻破這樣的木寨牆,那說明他們的火炮恐怕會對播州城造成威脅。

“永安距離我們尚有七十里,這樣吧,你現在帶着我的官印,從府庫之中取些金銀去永安馬驛找沐春,我留下來繼續召集諸部土司。”

“……”楊升臉色變得更爲難看了,他沒想到明軍的火炮居然能摧毀夯土的木寨牆,要知道木寨牆的厚度達到了八尺。

楊升怒其不爭的叱罵起了楊綱,不過冷靜下來後他也覺得楊綱說的很對。

楊綱原本就在擔心明軍火炮,如今聽到明軍火炮如此犀利,他心裡壓根沒有了戰前的從容,整個人完全被明軍那從未見過的進攻方式給顛覆了。

兩名兵卒見狀給楊綱擡來了椅子,他也在作揖回禮過後坐下,但就坐姿來看,他心中十分忐忑。

對此,沐春靠在了椅子上:“這件事情,我會上奏陛下,若是陛下寬宏大量,可以免除播州百姓徭役,同時也免去你們這次的錯誤。”

一個時辰前,沐春還在對諸將說播州楊氏是叛軍,可當下播州楊氏的叛亂卻成了一場錯誤。

如此明顯的信號,楊綱自然接收到了,故此他連忙作揖道:

“怎敢奢求陛下和朝廷原諒,我播州犯了錯,自然要嚴懲。”

“此次之事,乃我父子不察,誤信刁民挑撥,這才鬧得如此不可開交。”

“我父親派我前來,一是爲了解釋這件事,二是羞愧難當,乞請辭讓播州宣慰使等官職,以此表示贖罪。”

楊綱忍着心痛說出了這句話,他很清楚自己說出這句話的代價是什麼,代表着傳承五百多年的播州楊氏政權瓦解,從今開始沒有播州楊氏土司,只有播州楊氏罪臣。

“楊宣慰使能有這樣的想法很好,不過這件事情我得上奏陛下,請陛下定奪。”

“此外,你父子犯下如此失察之舉,也不好再留在播州,具體將你父子家族調往何處,也全聽陛下定奪。”

沐春在試探,試探楊氏父子的底線,同時也在告訴他們,朝廷的底線是什麼。

以楊氏在播州的影響力,即便他們沒有官職,去除了兵權,可他們的威望依舊在當地。

如果繼續把他們留在播州,那播州依舊留有隱患,而這是沐春不允許的。

“我父子全憑朝廷安排……”

楊綱心裡是有些不願意離開播州的,甚至他也覺得自家父親不願意離開播州。

只是現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暫時先答應,回去後再與自己父親商量即可。

“既然如此,伱先暫時與你父親回去等朝廷旨意吧。”

沐春見楊綱表面同意,當即便讓他返回播州。

“下官告退……”

楊綱小心回禮,而後起身退出木屋,在明軍武官帶領下離開了永安馬驛。

在他走後,沐晟才道:“他們這會不會是緩兵之計?”

沐晟一開口,瞿能等人紛紛看向沐春,沐春卻道:

“若是真心投降,那可以免去一場戰事,畢竟我軍目標是改土歸流,是打碎貴州當地世襲千年的土司,而不是比誰殺的人多。”

“只要播州楊氏及麾下六十餘家土司接受改土歸流,那朝廷便沒有理由繼續攻打他們。”

“以四川和湖廣的體量,足以吃下他們。”

“若是楊氏父子的緩兵之計,那也無礙。”

“他們把兵馬聚集起來與我們交手,總比我們拉長戰線去深山之中一個個的搜捕要好。”

在沐春看來,只要能不留隱患的完成任務,那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

貴州的地形他們已經領教過了,朝廷在貴州境內只有三條主要官道,其它道路都是崎嶇的小道。

這樣的地形,明軍要打仗還得修路,如此一來就耽擱了時間。

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其次纔是出兵攻打。

“若這楊氏父子真的就此投降,那反倒有些軟弱了。”

瞿能只覺得自己興致剛起來,便被楊綱的求和給打斷了,不免輕視這對父子。

“他們會投降不出奇。”

沐春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嗓子後才道:

“他們倚重的無非就是婁山關、崖門關、桑木關等播州外圍五關,而今我軍依靠拉攏拿下婁山關,長驅直入播州城,他們如何抵擋?” “眼下先等等陛下的硃批,再關注他父子二人的動向,最重要的還是運送糧草來永安馬驛。”

他瞥了一眼沐晟,沐晟也連忙作揖:“四川布政使蹇義已經派遣民夫,將重慶府的五十萬石常平倉糧運抵綦江,不過綦江的民夫不足,恐怕還需要從四川徵調。”

“這事情你與四川布政司官員協商,總之在陛下硃批奏疏發還前,永安馬驛的儲糧不得低於十萬石。”

“是!”沐晟應下,而後衆人先後走出了木屋,各自返回了自己的臨時居所。

也在他們返回居所時,楊綱加急往播州趕回,並將消息帶給了自家父親。

坐在宣慰司衙門內,楊升有些忐忑,畢竟就沐晟的意思來看,他們能否保留播州半數田地,還得看朝廷的臉色才行。

“如果沒有這半數田地,我們就繼續反!”

楊升惡狠狠開口,不過楊綱卻想到了在南京時瞧見的朱棣與朱高煦,搖搖頭道:

“依照我上次在南京所見,陛下應該十分大方,應該不會把土地全數收走。”

“至於東宮那位倒是對土地很執着,但也只是收走土地,改發錢糧。”

“總之對土司們的召集不能停!”楊升起身渡步幾個來回,分析道:

“如果朝廷給出的條件令人滿意,那我們就當着土司們的面和官軍談好條件,帶着他們遷徙。”

“若是談不好,便帶着他們與官軍再鬥一場。”

他的想法與楊綱不謀而合,父子二人同時頷首。

與此同時,播州各土司紛紛跋山涉水的前來助陣,而沐春所發加急也在七日後抵達了南京城。

冬月初的南京已經略微寒冷,武英殿內的火道與火牆也填充了燃料,整個宮殿不能說全部暖和,卻也不是那麼寒冷。

“如果楊升願意遷移出播州,交出播州,那給他播州半數耕地倒也不是問題。”

朱棣看着手中來自沐春的加急奏疏,很大方的開口答應。

相比較他,坐在他身旁的朱高煦就不是這麼想了。

“耕地不能給他,他若是有半數耕地,又掌握耕地上的佃農,那即便遷徙他處,卻依舊有着東山再起的本錢。”

“兒臣的意思是,給楊升、其次子楊綱、其嫡長孫楊炯三人,分別授予正三品的散階加武勳的官職,此外再將楊氏遷徙成都府,劃五千畝耕地給予其作爲莊田。”

“如此一來,他們父子爺孫三人,便都能領正三品的兩份俸祿,即便世襲降階,也能保他們三人十代富貴。”

“至於莊田,成都府的五千畝莊田產出,可比播州上萬畝莊田產出。”

朱高煦給楊氏父子的並不算多,至少比起他們手中數十萬畝的播州田地來說不算多。

不過改土歸流本就如此,更別提他們作亂的前科。

在朱高煦看來,給他們五千畝莊田和三人世襲的從三品散階、武勳,這已經是極大的恩寵了。

如果楊升還覺得不滿意,那朱高煦也不介意動用武力來剷除播州全境土司。

更何況,在朱高煦看來,楊升大概率會同意,畢竟楊氏能苟活到萬曆年間,主要還是因爲軟弱。

但凡他們強硬點,早就像思州田氏和其餘土司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老二,你這……”

朱棣聽了朱高煦的處理方式後,不免覺得朱高煦有些激進了。

在他看來,楊升能交出數十萬畝耕地,那留一半給他也沒什麼,反正也是白撿的。

不過在朱高煦看來,所有的土地都是促進當地經濟的生產資料。

趕走了播州楊氏,再遷徙離開一部分當地百姓,然後留下部分百姓來均分這些碎片化的耕地,讓當地可以自給自足,這纔是朱高煦想要的。

不管是什麼民族,但凡能有一口吃的,最底層的百姓都不會想造反。

只要把耕地都收到朝廷手裡再均分給土民,那立馬就能消除當地土民對朝廷的仇恨,人性就是那麼現實。

“父親按照我說的來便是,這播州楊氏不值一提,真正需要在意的還是思州田家。”

朱高煦將目光放到了田家身上,畢竟比起改土歸流後只能設兩個府的播州楊氏,轄地能設八個府的田家纔是改土歸流道路上的巨無霸。

“嗯,他們倒是想要拿下辰州,不過被顧成給擊退了。”

朱棣看向了另一份奏疏,朱高煦聞言也道:“讓黔國公儘快收拾楊氏,然後與曹國公、顧成三方夾擊田氏,最快一年就能結束戰事。”

“等楊氏和田氏坍塌,宋、安兩氏應該能看清局勢。”

憑藉領先世界的火繩槍和加農炮,西南土司的石堡已經沒有了什麼威脅,能限制明軍的只剩下了交通。

對貴州全省改土歸流是第一步,一旦貴州改土歸流結束,接下來就是徹頭徹尾的大基建。

將貴州的土民遷徙四川進行開墾荒地,讓四川重新成爲大明朝的西南糧倉。

如果再將貴州驛道給擴建,那朝廷就可以分別四川、交趾兩個大糧倉供給西南大軍,對雲南和廣西進行改土歸流。

北方的飯因爲環境問題,大明朝吃的再多也容易吐出來,可南方就不是這樣了。

“就按照你的意思硃批吧。”

朱棣見朱高煦似乎在思考什麼,當下硃批了奏疏遞給王彥,同時開口說道:

“解縉這幫蠻子從北邊往南趕了這麼久都沒回來,沒他們幫忙處理奏疏,倒還真是有些麻煩。”

雖說殿閣大學士只負責整理和提出建議,但光是這兩點就能爲皇帝本人減輕不少負擔。

習慣了殿閣大學士這個制度後,突然離開了他們,朱棣還真有些不適應。

“殿閣大學士的制度不錯,不過還需要設下規矩。”

朱高煦想起了內閣權力越來越大的原因,因此不忘提醒朱棣。

“什麼規矩?”朱棣喝了一口茶,心不在焉的詢問。

“不得以六部官職擔任殿閣大學士。”朱高煦沉聲開口,朱棣聞言也點了點頭。

“這殿閣大學士若是再加上六部尚書的官職,那權力便會變大,雖說無法制衡皇權,不過也會帶來不小麻煩。”

那麻煩可不算小……

見朱棣這麼說,朱高煦不免想起了明代中後期,內閣對皇帝陽奉陰違的那些事情。

對於朱高煦來說,殿閣大學士就老老實實的保持現在的位置就行,不要再進一步,也不要往後倒退。

“對了,西邊的事情,你有什麼消息嗎?”

朱棣突然想到了西邊的事情,顯然是在詢問帖木兒國的問題,對此朱高煦則是回憶了一下自己前世所記得的一些事情。

他如果沒有記錯,帖木兒死後,帖木兒帝國陷入了內亂,原本是兩個孫子輩的在爭鬥,後來混入了一個兒子輩的沙哈魯。

期間發生什麼,朱高煦不記得細節,但他記得最後是沙哈魯奪得王位,帖木兒帝國在他的管理下也算蒸蒸日上,國內經濟得到恢復,並且與大明經濟、文化往來十分頻繁。

相較於帖木兒,沙哈魯的上臺對於大明來說倒算是一件好事。

“眼下帖木兒國陷入內鬥,帖木兒的兩個孫子正在爭奪王位,國內戰亂不休。”

朱高煦簡單和朱棣說了一下帖木兒的情況,朱棣聽後捋了捋大鬍子:“這樣的話,俺們支持誰比較好?”

“不用支持誰,只需要安靜等待就足夠。”朱高煦說着,同時也想到了安南和南洋的事情,所以與朱棣彙報了一下。

“近來兩年,廣東與福建遷徙安南、舊港、呂宋的百姓不在少數。”

“光從去年的情況來看,遷徙安南的百姓數量多達五萬餘人,基本編入了衛所,均分了屯田。”

“眼下,朝廷在安南已經有大小十五個衛,軍戶八萬餘戶,三十餘萬口。”

“除此之外,舊港和呂宋的口數也分別達到了前者五十八萬餘口,後者七萬六千餘口。”

“不過,舊港近五十八萬口中,有近八成都是當地的土民。”

朱高煦說罷,朱棣也略微詫異:“南洋貧瘠之地,也能養活這麼多人,這倒是俺沒想到的。”

“南洋之地主要是瘧疾與瘴氣多。”朱高煦解釋道:“如果能從東州(南美)帶回可以減輕瘧疾症狀的藥材,那南洋的肥沃土地便能得到開發。”

“不過南洋這種孤懸海外的地方,一旦朝廷遇到危難時,也很容易叛亂自立。”

“正因如此,對南洋的駐紮軍隊還得嚴格控制,必須從大明派遣兵馬前去駐紮,並且要將兵卒親眷都留在大明,以此來控制將領和兵卒。”

“知道了。”朱棣起身,顯然是對這些事不太感興趣。

瞧他這模樣,朱高煦不免想到了自家孃親,因此忐忑詢問道:“我娘近來沒事吧?”

“……”聽到朱高煦的問題,朱棣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後才道:

“比起俺剛回來時,又消瘦了幾分,如此下去,俺擔心你娘撐不了幾年了。”

說出這句話時,朱棣臉色有些暗淡,朱高煦也覺得心裡一緊。

“我……”朱高煦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站起身來回禮:

“我回春和殿去問問,看看安南醫院那邊有沒有什麼進度。”

“去吧。”朱棣嘆了一口氣,朱高煦也迴避般的離開了武英殿。

第39章 敲山震虎第93章 謹言慎行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14章 張弛有序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62章 老丈難當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95章 身不由己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364章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24章 領功受賞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34章 戰亂之苦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118章 未雨綢繆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20章 與時俱進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3章 燕府虎兒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97章 龍江船廠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39章 敲山震虎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343章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15章 武英殿中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0章 父子相似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448章 遷都北京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130章 秦王樉薨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57章 入宮覲見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2章 大教場第89章 孤家寡人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366章 此子類父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121章 除夕守歲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75章 魏國公府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96章 孫幫爺背鍋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470章 洪熙元年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469章 建元洪熙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44.第244章第376章 貪心不足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17章 興亡百姓苦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22章 臨出行前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