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中國瓷器發展的重要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爲宋,後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爲南宋,稱以前爲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後人一目瞭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爲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佈於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爲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爲裝匣鉢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後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爲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爲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爲緻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爲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於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於其它,爲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爲素燒,然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爲“花瓷”,它的釉面特徵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爲“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製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爲人工所控,所以後人難以仿製,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侷限於黑釉器物,到了宋代,複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於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於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爲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爲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爲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陝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爲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爲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爲的思想境界,成爲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爲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後期明代纔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爲“哥窯”,生二爲弟,當然稱爲“弟窯”,此二窯皆爲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爲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爲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爲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後層次錯落,稱爲“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製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於胎體和釉層的膨脹係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爲一種有別於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爲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衆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於這一點,只有寄希望於日後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爲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於民窯而專爲官辦的瓷窯,產品爲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於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爲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爲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於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爲鑑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製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於今陝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瞭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淨,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於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薑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徵。

裝飾以刻花爲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爲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於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爲“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於河北磁縣,始燒於宋,元代未年以後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後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鏽花爲主,黑白分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爲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製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陝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於海內外,元代後期逐漸衰落,讓位於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徵。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爲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後,景德鎮窯採用匣鉢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爲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爲大宗,這與宋代的“鬥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爲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爲“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爲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爲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爲“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爲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爲時尚。北宋後期該窯曾爲宮廷燒製御用茶盞,元代以後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爲“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製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後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製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於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採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雲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製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範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製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爲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爲一種獨特的風格。由於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佈全國。它們不僅爲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爲廣大人民羣衆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後,西方人稱瓷器爲China。

第六十三章 神仙難斷寸玉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有潛力可挖的消費市場第二百一十三章 麻侖土替代品第二百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即將到來第一百五十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一百三十六章 條件苛刻的賣主第一百四十六章 矇騙小日本的的仿製品第二百一十二章 陷入停產的困境第二百六十九章 屠虎計劃簽約感言第二百三十二章 與美女訪談第七十六章 精心改制的遼金雙魚鏡第一百九十三章 打造自己的品牌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硯的由來第一百二十章 出自鄱陽湖底的水撈瓷第二十八章 十八居士的白釉瓷罐第四十九章 傳說中的魚腦凍碎石硯第一百二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典當年會第一百七十七章 造神計劃第六十六章 一刀窮一刀富第二十四章 尋訪修瓷高手第二百二十八章 福山壽海龍紋瓶歷史上最傑出的督陶官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製瓷得到的啓發第一百三十章 聯合抵制日本人七十九章 大廈將傾的永和地產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樂大典》殘卷第一百二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典當年會第二百一十四章 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第八十四章 沈萬山的紫砂壺第二百五十五章 綠色環保品牌第三十章 鬼市淘寶第一百四十章 龍鳳紋花形玉佩第一百三十三章 紫口鐵足的哥窯瓷紙上得來終覺淺 第一章 龍紋重環玉佩第一百八十四章 引人注目的開業典禮第三十七章 再訪四道溝第二章 點石成金的試金石第四十章 白領麗人的煩惱第二十二章 似隸似楷的凡體字第二百三十五章 景德鎮的形象工程第一百三十一章 毀於刀斧之下的神龕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分五色的分水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柏圖斯紅酒簽約感言第一百九十八章 例行公事的鑑寶大會第二百六十一章 英國傳來的佳音第二百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即將到來第一百七十八章 福禍相倚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奇的彈指聽音第八十二章 破爛不堪的太師椅第九十七章 博物院的強勢介入第九十一章 空穴來風的拍賣傳聞第一百四十四章 令人神往的查幹湖冬捕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鑲玉修復古籍法第一百一十章 歷盡磨難的瓷器第九十八章 收購還是捐贈第一百三十六章 條件苛刻的賣主第二百五十七章 王室御用茶具競標第二百章 公平交易還是挖牆角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器晚成的鴻門宴青花瓷第一百六十四章 都是麻侖惹的禍第六十二章 無法確認年代的水牛雕第八十七章 三進四道溝第二百三十章 旗艦店開業大吉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硯的由來第五十七章 真正的元青花珍品第二百六十六章 在股市裡大做文章第二百五十二章 法國朋友的盛情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製瓷得到的啓發簽約感言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分五色的分水法第一百七十二章 來之不易的青料第一百三十章 聯合抵制日本人第三十一章 改刻的會同通寶古錢第一百零五章 也有碰釘子的時候第四章 黑白博奕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德化窯瓷塑羅漢佛像第九十三章 巧作陪襯的影青瓷碗第一百三十章 聯合抵制日本人第三章 絕版的榧木棋盤第一百二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典當年會第二百五十五章 綠色環保品牌第六十四章 這邊風景賭好第七十七章 不明出處的青瓷碎片第一百二十三章 令人鬱悶的打眼第一百七十三章 初具規模的瓷廠第二百零四章 難以取捨的軍艦店店址第二百章 公平交易還是挖牆角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京棋院之行第六十五章 瘋狂的賭石第一百七十章 敘利亞尋青第二百五十九章 贊助大師杯賽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柏圖斯紅酒第四十三章 記載恥辱的銅柱墨第一百二十五章 讓人跑得快的瓷器店第一百五十七章 書院門尋寶第二百一十三章 麻侖土替代品第二百五十三章 景德鎮陶瓷文化之旅第二百五十九章 贊助大師杯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