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記載恥辱的銅柱墨

這幅《池塘人家》的意境和功底顯然出自大師之手,寥寥幾筆就把江南人家的悠閒清秀表露無疑,沒有人物但是卻能讓人實實在在地感覺到生活的溫馨。畫面上的幾棵柳樹不是用筆墨畫出來的,而是最典型的中西結合的創作方法,用炳稀色從管裡擠着畫的,炳稀色用水調是水粉的顏色,用調色油調則是油畫的效果,但是在此前從未有人不調就直接作畫,這種創新的畫法讓季凡大開眼界。

看到落款吳冠中的名字季凡不由笑了,對於吳冠中的大名季凡是知之能詳。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他一直探索着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他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起初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濃厚的藝術氣息所吸引,決心改行從藝。中學畢業後,他如願地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後於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於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後來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授。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後來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他曾獲得過“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勳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人畫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於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爲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個人而言是其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大師的手筆,這是珍品呢!”季凡由衷地讚美道。

“真品,太好了。”許傳一字之差,錯把珍當成了真,“能值幾萬吧?”他小心翼翼地問道。

“這是吳冠中大師典型的早期作品,能值一百萬左右。”季凡說道。

“太好了,這下公司有救了。”許傳堯欣喜若狂地說道,“老弟,麻煩你給大致估算一下,這些字畫大約能賣多少錢?”

“除了吳大師的這幅珍品外,還有幾幅是不錯的仿品,也能值幾萬塊,再加上那些一般的字畫雖然畫工有些粗糙,也能值萬八千塊。我攏了下這一共五十三幅字畫賣上一百零六萬元不成問題。”

“老包這賣畫的事看來就得交給你了,你交際廣,接觸的人也比我多,這兩天抓緊時間幫我聯繫個買主,把這些字畫一次性處理掉。”許傳堯志得意滿地說道。

“噢,許老闆怎麼現在就準備將這些字畫出手?”季凡滿臉疑惑不解地問道,這些畫如果上拍肯定能賣個高價,他對許傳堯此舉頗感意外,同時心裡不由爲之一動,如果他真的出手的話,這對自已來說倒是個好機會。

“老弟實不相瞞,我的公司最近資金出現問題,急需一百萬資金進行週轉。我是病急亂投醫本來沒抱着多大希望,只是想用這些字畫多少能套點現錢,暫時緩解下公司目前這種緊張的經營狀況,卻沒料到這回倒好一下子解決大問題了。”許傳堯興奮地說道。

“如果許經理真的想把這些字畫賣掉的話,我倒可以全部接下。”這麼好的機會季凡是不會輕易放過的,“錢絕對不成問題,我可以一次性結清。不過呢我也有個條件……”季凡鄒了鄒眉頭說道。

“老弟是真人不露相啊!想不到你如此年輕就有百萬身家,你這可幫了我大忙了。”許傳堯極力恭維道,“老弟,這一百萬我是急等米下鍋呀!我看一百零五萬這個價格比較合理。”許傳堯聽到季凡願意出錢買下心裡特高興,但聽說他還有條件以爲季凡在價格上要和他商量,忙把話說死。

“許老闆你這麼說我心裡可有點不平衡啊!不過說到你確有困難可以理解。我也不想趁人之危在價格上和你-----計較。我看這樣好了,爲了彌補我的損失把那個墨塊和那方硯臺送給我作添頭好了。”季凡手指着書案上一個圓柱形墨塊和一方端硯說道。

那隻圓柱形墨塊,只見它通體赤金皮,並凹鑄小篆四行,文字俱填石綠色。雖然歷經百餘年的物事滄桑,但是這塊墨塊仍完好無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墨塊的赤金皮上,篆文書體厚而古拙,氣勢豪放。而旁邊那方硯臺石色青灰偏綠,石質嬌嫩、細膩,地道的端硯。

“送你作添頭這沒問題,俗話說的好:寶劍贈英雄,經粉贈佳人,這種東西送給老弟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是我它的來歷倒是非常感興趣,想聽你解釋一下。”許傳堯眼裡透着商人的狡黠之色問道顯然他是怕珍貴之物從自己手上白白溜走。

“我先來說說這方硯臺,這是文房四寶中的端硯。至於這塊墨塊可大有來頭。”其實上硯臺的價值遠在墨塊之上,季凡怕引起許傳堯的注意,來了個避重就輕把話題轉移到墨塊上面。

“你快說說它到底有什麼來頭?”許傳堯哪裡料到季凡有如此心機,他果然上當對這個墨塊發生了興趣問道。

“這墨塊名叫銅柱墨,它曾經記錄了一百多年前發生在中國東北邊境的一段歷史,那還是光緒年間的事情。光緒初年,中俄邊界十分混亂,尤其是琿春河至圖門江口的500餘里地段竟無一個界碑,有的地段雖有界碑,但是無恥的沙皇俄國一再命人偷偷將石界碑向南移,每次都是趁夜色刨出界碑,用馬向南馱,當地老百姓稱之爲‘馬馱碑’。俄國不斷蠶食中國邊境領土的做法引起了當地人民和愛國官吏的極大憤慨。

PS:昨天先是無法登陸,然後是電腦中病毒,秋雨最近真是黴運連連,只能對一直以來我的各位書友說聲抱歉,我力爭抓緊時間更新來回報大家的厚愛,也請大家一如既往地我。

第九十一章 空穴來風的拍賣傳聞紙上得來終覺淺 第一章 龍紋重環玉佩第八十八章 接連不斷的變故第六十三章 神仙難斷寸玉第五十六章 犀牛皮製成的古畫第一百八十九章 燙手的山芋第一百二十八章 精於瓷道的酒色之徒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圍棋第二百四十一章 請高人指點迷津第一百六十一章 誠聘把樁師傅第一百四十四章 令人神往的查幹湖冬捕第二百七十二章 龍興杯世界圍棋大賽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論的瓷器第一百八十四章 引人注目的開業典禮第十六章 死當和空當第十九章 齊白石的芥子園圖譜第三十二章 借筆識得的錢幣珍品第二章 點石成金的試金石第八十七章 三進四道溝第一百二十章 出自鄱陽湖底的水撈瓷第一百一十八章 男人之間的決鬥第二百四十八章 風光的背後第六十六章 一刀窮一刀富第十七章 坑的就是小日本第一百八十八章 以失敗而告終的初窯第一百四十五章 拍賣前的準備工作第二百二十二章 無價的象耳瓶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一百八十章 躇躕滿志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購模特公司第十一章 紫光花園別墅第一百四十七章 仿古浮雕山水瓶第一百三十八章 抓着我心就是好窯第一百六十五章 資金出現缺口流動的藝術——碑帖書法第八十五章 柴窯青瓷帶來的煩惱第一百二十四章 尋訪瓷都景德鎮第六十三章 神仙難斷寸玉第二百七十二章 龍興杯世界圍棋大賽第一百九十五章 比武大練兵活動瓷都景德鎮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同凡響的捐贈者第二百三十一章 《無限風光在險峰》青花瓷第一百三十一章 毀於刀斧之下的神龕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鑲玉修復古籍法第二百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即將到來第二百六十三章 與韓笑石的較量II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購模特公司第二十三章 帶衝的明鬥彩卷葉紋瓶宋代在中國瓷器發展的重要地位第六章 美麗爭豔的雙姝第四十四章 與美女的一夜邂逅第二百二十一章 寓意深刻的禮物第五十一章 吳冠中的山水畫第二百一十九章 接連不斷的瓷器精品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有潛力可挖的消費市場第十二章 與美女相進午餐第二百三十四章 王者青料第二百二十七章 銀鏨花寶盒第二百三十一章 《無限風光在險峰》青花瓷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鏡第二十一章 雞血石印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銀鏨花寶盒第五十一章 吳冠中的山水畫第一百八十四章 引人注目的開業典禮歷史悠久的瓷器發展史第二十四章 尋訪修瓷高手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京棋院之行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有潛力可挖的消費市場第一百一十五 意料之中的鑑定結果第十一章 紫光花園別墅第一百四十一章 皇家定點採購單位第二百四十章 意料之外的金獎第一百六十四章 都是麻侖惹的禍第六十七章 福祿壽翡翠第一百二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典當年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付出代價慘重的羸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奇的彈指聽音第九十四章 瞞天過海的汝窯青瓷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第十六章 死當和空當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樂大典》殘卷第一百五十四章 來自異邦的危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資金出現缺口第二百三十九章 鏽跡斑斑的彩繪花卉鏡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櫃第一百一十七章 德化窯瓷塑羅漢佛像第一百一十七章 德化窯瓷塑羅漢佛像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鏡第一百八十三章 與市長大人的交談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七章 元青花桃竹紋梅瓶第七十六章 精心改制的遼金雙魚鏡第一百六十三章 難以尋覓的瓷土第三十一章 改刻的會同通寶古錢第七十七章 不明出處的青瓷碎片第四十八章 沉入海底的思茅古茶第十六章 死當和空當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櫃第四章 黑白博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