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詐降

第409章 詐降

“長史亦知,我曾爲商賈,蒙將軍不棄,拔於市井之中,授以驅使之任。將軍寬博容納,知人善任,不以我出身卑微,擢爲兩千石太守,當方面之寄。”

說到這裡,王彊頓了一下,才又繼續說道:“當今之世,除了將軍,還有誰會對我這樣出身的人,信重若此呢?所以,哪怕鬱林上下人人皆叛,只剩我一人,我王彊也絕不會背叛將軍!”

吳碭聞言臉色緩和下來,的確,天下間恐怕也只有劉景這樣與衆不同的人,纔會讓一個商賈出身的人擔任兩千石太守。

漢人視郡如邦國,兩千石太守,放在古代就是一方諸侯,多少家族奮鬥數代,亦難企及。想他吳氏也算一方大族,自先祖吳霸算起,近三百年間,出過的兩千石太守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眼下張津傾一州之衆而來,鬱林上下,人心思叛,我不知長史心意,是以纔出言試探。”

吳碭當即將劍重新收入鞘中,撩衣下拜,向王彊請罪道:“是下官錯怪明府了。下官剛纔激憤之下,難以自已,言行多有孟浪之處,還望明府勿怪。”

“不知者不罪。”王彊急忙上前扶起吳碭,接着心有餘悸地笑道:“只是沒想到長史竟然如此忠義剛烈,若非我及時開口解釋,今日怕是要血濺當場了。”

吳碭確實是忠義剛烈之人,歷史上,孫權因荊州歸屬問題與劉備爆發衝突,出兵襲取荊南三郡。吳碭時爲長沙安城縣長,據城而拒之,稱:“碭受天子命爲(縣)長,知有漢,不知有吳也。”後與呂岱戰、與魯肅戰,縱使不敵,亦不肯屈服,兵敗後返回交州家鄉,終身不仕孫氏。

吳碭正色道:“大丈夫處世,唯忠孝不可棄也。《左傳》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下官受將軍表舉,爲鬱林長史,自當盡忠職守,不負將軍之託,斷不會失節以降敵。”

“說得好!長史真乃大丈夫也。”王彊忍不住拊手讚道。“有長史和我同心,張津縱然兵勢再強,我又有何懼?”

兩人重新落座,吳碭探身問道:“不知明府可有禦敵之策?”

王彊心中早有腹案,說道:“適才所言,固然是爲試探長史之心,卻也不失爲破敵之法。”

吳碭立時明悟過來,道:“明府是想詐降以誆騙張津?”

“沒錯。”王彊點頭道,“張津乃交州之主,今率軍入境,所過之處,必望風而降,一路順遂,等其到達布山,必已生驕矜之心,視我爲俎上之肉,若此時詐降,張津定然會上當。”

聽罷,吳碭也覺得此計可行,詐降是成本最低,卻又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詐降成功後,敵人若鬆懈下來,便可出奇兵擊之,若沒有機會,亦可拖延時間。

王彊目光炯炯地看着吳碭,道:“我不能親自出去見張津,不然就是詐降變真降了,而能夠代替我的人,非長史莫屬。長史乃郡中之副,亦是南海名士,足以取信張津,就是不知長史可敢以身犯險,深入虎穴?”

“有何不敢?”吳碭自然知道王彊是在故意激他,不過他卻不以爲意,長身而起道:“張津一至,下官便親入其營詐降,保證讓張津不起疑心。”

“壯哉!長史!”王彊欣喜讚道。

二人之後又商討近一個時辰,才從便坐中走出,王彊當即下令封鎖布山城門,不許進,更不許出,敢有試圖越城者,就地格殺,不必通報,徹底根絕內奸。

就在王彊、吳碭圍繞即將到來的大戰做着各種準備時,張津率萬餘大軍,一路沿着鬱水長驅直入,數日後出現在布山西郊。

王彊和吳碭站在西城牆上,神情凝重地觀察着交州軍。

正所謂“人到一萬,無邊無沿。”一萬兩千餘交州軍,加上新近投奔的數千鬱林漢夷,總人數接近兩萬之衆,在城外擺開陣仗,倒也頗有幾分氣勢逼人。

而王彊爲示敵以弱,已經將精銳盡數藏起,西城牆上的守卒,全部都是老弱羸兵,引得城外的交州軍指指點點,大笑不止。

吳碭緩緩收回視線,對王彊拜道:“明府,交州軍已至,事不宜遲,我這就去見張津。”

王彊拉着吳碭的手,一臉鄭重地道:“長史此行一定要多加小心。”

“諾。”吳碭再拜,接着轉身走下城牆,率領二百名兵卒,及數百名民夫,帶着美酒、米肉,開啓城門向着交州軍行去。

對於布山前來勞軍,張津並沒有感到意外,之前王彊已經給他寫了一封言辭極其謙卑的請降信,稱只要張津能夠繼續任用他爲鬱林太守,他便願舉城而降。

前年張津北上,與劉景大戰於(零陵郡)泉陵時,王彊正駐守在巴丘,並沒有參與此戰,加上王彊不像褚方、蔡升一般勇冠三軍,而是以智謀取勝,所以名聲不顯。張津對王彊十分陌生,只知他是商賈出身,曾往來交州,販貨爲業。

張津第一次聽說此事時,險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介商賈,居然堂而皇之成爲了兩千石太守,這讓從小苦讀詩書的士庶情何以堪?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王彊不戰而降,在張津眼裡也並不顯突兀,反而十分合情合理。商賈嘛,歷來都是貪婪成性,唯利是圖,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在這種人眼中一文不值。

“還想繼續當鬱林太守?”張津心中不禁冷笑,劉景不怕世人笑話,他可怕得很,他若繼續用王彊爲鬱林太守,還不被許靖、袁徽等人嘲笑死?

等到一入布山,他就立刻剝奪王彊太守之位,若其聽話,便讓其充當大軍北上的嚮導,若其不聽話,直接殺了就是,左右不過一介商賈,何足道哉。

張津望着前來勞軍的鬱林士卒,見其等身強體壯,兵甲齊備,一看就是精銳悍卒,與城牆上的老弱羸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莫非布山城中的精兵,都被王彊派來了?”念及於此,張津忍不住失笑搖頭。

吳碭被人引至張津車輿前,俯身拜道:“鬱林長史吳碭,拜見使君。下官聞州軍到來,特奉牛酒前來勞軍。”

張津於車中正襟危坐,微笑道:“足下就是南海吳叔山?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吳碭面上故作感激道:“不想使君也聽說過在下之名。”

張津頷首道:“叔山事母至孝,通《詩》《禮》,乃交州才俊之士,孤爲州伯,豈能不知。”他是在吳碭擔任鬱林長史後,才聽說其事蹟,之前根本不知其人。

張津又說道:“據說王子健爲人粗疏,不理政務,鬱林郡中政事,皆出自於叔山。”

吳碭點頭承認道:“王府君早年以販貨爲業,後周旋于軍旅,缺乏治民理政的經驗,在下身爲郡中之副,有輔佐太守之責,自當爲王府君分憂。”

吳碭雖然話語恭敬,但卻隱隱流露出對王彊的不屑,張津毫不意外,換了誰在王彊這個商賈手下任事,心裡都不會服氣。

張津笑道:“以孤看來,叔山比王子健更適合坐鬱林太守之位。”

吳碭嘆氣道:“在下非安遠將軍親信,才被剝奪縣長之位,打發到鬱林做長史。在安遠將軍麾下,在下怕是永無出頭之日,因此聽聞使君舉衆而來,才私下鼓動王府君,獻城歸順。”

“原來王子健舉城請降,皆因叔山之故。”張津恍然道,“叔山乃我交人,才幹出衆,此番又立下大功,孤必有重用。”

“多謝使君……”吳碭面露喜色,立即拜謝道。

張津接着問起徘徊心裡許久的問題:“爲何只有叔山一人前來勞軍,王子健爲何不來?”

這個問題吳碭和王彊早就有所商量,從容回道:“安遠將軍起於市井,向來體恤下人,是以城中有許多吏卒不願歸降,王府君需留在城中盯着他們,不敢輕易外出,以免其等叛亂奪城。”

“原來如此。”張津不疑有他,雙方雖是敵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劉景確實是一代英傑,禮下庶民,能得人死力。

在布山城下耀武揚威一番後,張津便驅使投靠的義軍及周邊的百姓,在野外修建軍營。

由於布山已經投降,因此交州軍營壘只挖了淺淺一層壕塹,完全就是應付了事,外圍也只是簡單的用木柵圍起來。

午後,張津用布山城中奉上的米肉、美酒,饗食將士。

交州軍從交趾龍編出發,一路走到布山,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將士長途跋涉,十分辛苦,如今見布山投降,不必打仗,心中無不大喜,放開吃喝。

吳碭坐在中軍大帳內,手端酒杯,看着無論漢將、夷將,個個放浪形骸,大呼小叫,將宴會鬧得人仰馬翻,而坐在主位上的張津對此卻毫不介意。

吳碭之前就曾聽說張津爲人小檢攝,威武不足,管不住下面的驕兵悍將,今日看來,倒也不是虛傳。

張津不知吳碭心裡正在非議自己,見其停杯愣神,催促道:“叔山,別愣着,接着飲……”

“諾。”吳碭仰頭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他平日不好飲酒,今重任在身,只能捨命相陪。

“再飲、再飲……”

隨着夜幕降臨,交州軍大營變得燈火通明,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才止,將士皆飽醉而眠。

交州軍大營的情況,從宴會開始後就不斷傳回布山,王彊見交州軍只顧飲食作樂,毫無戒備之心,當即就決定夜襲其營。

當交州軍大營漸漸恢復寧靜,王彊開始喚醒沉睡的士卒,集結於城北的舜帝廟。

舜帝昔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因此江南地方,多設有舜帝廟。

布山的舜帝廟不只有舜帝一人,還祭祀着秦始皇,二帝同廟。這不是布山獨有的現象,事實上交州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蓋因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兵五十萬攻打嶺南,設象、南海、桂林三郡,桂林正是鬱林郡的前身,交州百姓感念秦始皇,數百年來,祭祀不絕。

江東的會稽郡亦類似,當年王朗爲會稽太守時,見民間祭祀秦始皇,王朗認爲秦始皇乃無德之君,不配獲得祭祀,於是除之。

布山城中有兵三千,吳碭帶走二百,老弱羸兵又五百,是以王彊能用之兵,只有兩千出頭。不過如今決戰在即,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所以王彊連老弱羸兵也都一併召集來了。

知道夜襲計劃的,只有王彊從長沙帶來的親信部曲,而鬱林人,包括將領在內皆被矇在鼓裡,對王彊深夜召集他們感到十分困惑不解,而聰明的人已隱隱猜到其目的,心中忐忑不安。

王彊環顧衆人,緩緩說道:“我王彊,本是長沙一匹夫,今登太守之位,皆因將軍信重。張津舉盛兵而來,敵衆我寡,不可力敵,是以我設下詐降之計,取信於敵,以輕其心。張津果然上當,而今交州軍皆飽醉,此時若夜襲之,必可將其等殲滅。”

王彊話音一落,鬱林兵登時騷動連連,雖然攝於王彊平日的淫威,不敢提出反對意外,但神情惶恐不安,毫無鬥志可言。

交州軍足有數萬之衆,而他們只有三千,除非他們個個能夠以一敵十,否則斷無獲勝可能。

王彊心知必須給他們必勝的信心,這也是他在舜帝廟前集結士卒的原因。

就在鬱林兵人心不安之際,舜帝廟中緩緩行出一名黑袍巫祝,只見他來到士衆前,揚言道:“明府白天求問於我,欲擊城外賊軍,勝負將何?我在二帝前誦禱一夜,二帝有教,此戰必勝!”

嶺南向來迷信成風,巫祝的話,遠比王彊說話有用得多,巫祝言此戰必勝,那就肯定會勝,鬱林兵頓時一改頹廢,士氣大振。

王彊見士氣可用,當即分發米糒、肉乾、美酒,使將士飽餐一頓,而後留百人守衛城門,自將兩千七百人,自北門而出,摸黑迂迴向交州軍大營背後。

(本章完)

第414章 託孤第417章 柤中第97章 目的第54章 鄧攸第496章 鐵壁第232章 負傷第462章 郊迎第52章 歸家第105章 八陣第421章 三英第418章 預備第350章 歸來第39章 自負第295章 召見第260章第73章 送別第45章 弩第246章 名字第54章 鄧攸第431章 獻計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51章 水鏡第50章 寶珠第117章 清茶第23章 赴任第530章 仁義第50章 寶珠第167章 收穫第157章 仁和第498章 城破第325章 泉陵第314章 賢妻第164章 動手第326章 相遇第161章 良法第409章 詐降第105章 八陣第482章 預言第11章 帶經耕鋤第352章 尊卑第11章 帶經耕鋤第213章 女誡第128章 甘寧第413章 潘濬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149章 要求第379章 屈服第68章 俠客行第494章 戰臨第81章 必須死第269章 地突第428章 突圍第522章 變故第254章 突圍第14章 市井第327章 西鄂第285章 敗逃第93章 墓祭第280章 投靠第316章 禁酒第155章 拜訪第402章 噩夢第457章 飛矢第164章 動手第310章 親近第350章 歸來第505章 周鳳第361章 巨樓第218章 樓船第132章 同席第17章 杜襲第215章 南下第346章 青綬第335章 十哲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17章 祭祖第257章 爭執第479章 蒼梧第418章 預備第305章 內附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80章 回鄉第18章 劉蟠第272章 魏延第152章 改名第25章 吏舍第193章 耒陽第173章 南下第171章 結束第390章 責備第405章 防疫第9章 躬耕養客第509章 設計第543章 刺孫第538章 董和第62章 拔刃第260章第429章 逆轉第188章 三年第66章 徙邊